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1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其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文“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节选)》)
材料二;
在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中,“意象”是核心概念之一,几乎与其他重要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不过在朱光潜美学著述中,“意象”的涵义并不十分确切,它的能指常常处在小幅变动之中:尽管如此,其“意象”概念仍旧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指向。
《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早年构建其“美感心理生成”论美学体系的代表作。他在其中援引克罗齐的“直觉说”这样阐发道:“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正如玫瑰花在我们“心中”形成的是“一个无沾无碍的独立自足的意象”,而“这种独立自足的意象或图形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从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确认,朱光潜正是将审美意象视为艺术形象的,也就是说在朱光潜眼中,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这也是他对艺术最单纯明了、最基本的理解。朱光潜借用王国维关于“隔”与“不隔”的概念分析,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的诗向,“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反之,有的诗恰似“雾里看花”,“意象模糊零乱成空洞”,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这类诗句,就是“隔”。理想的诗都要“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因为“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由此可见,主体直觉所得的审美意象应当是一个“明晰”而且“具体”的形象。笔者以为,“意象”之“象”或“形象”是朱光潜美学中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
早期朱光潜美学将美感的生成归结为审美“意象”的生成。这其中经历一系列心理过程,大体可以用一个美感心理生成的公式来概括,即心理距离——移情作用(包括内模仿)→直觉→审美意象→艺术传达,这里,“审美意象”是美感心理生成的结果,心理距离是美感心理生成的条件,而直觉和移情作用则是美感心理生成的两个关键环节,也构成了“情感”,从中也可以看出,“情感”在美感心理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
朱光潜的确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他在《诗论》中明确写道;“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他引用克罗齐的话进一步阐释道:“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这就是说,诗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还进一步明确了情趣与意象的相依、互生的关系,“诗的境界”从美学角度看其实可以扩展到一切艺术或审美领域。在朱光潜看来,情感与意象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曹谦《论朱光潜世界美学视野下的“意象”翻译》)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就形成了意象。
B. 同样的物象,之所以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很多意象,是因为作者融入的情感不同。
C. 朱光潜将审美意象视为艺术形象,这种认识借鉴了克罗齐的“直觉说”。
D. 朱光潜认为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同时“象”也是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个意象可以因为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呈现固定的意趣,同时也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意趣。
B. 意象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物象一般是真实存在的,物象是意象的基础,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C. “情感”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影响着美感心理生成的条件,同样制约着审美“意象”的生成。
D. 两则材料分析问题时都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吸引读者关注。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符合“隔”的概念的一项是( )
A.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B.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C.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对于“意象”这一概念,袁行霈和朱光潜有哪些相同的观点?
5. 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谈谈如何从“意象”的角度来鉴赏这首词。
【答案】1. D2. C
3. A4. ①客观世界中的物象是“意象”的形成基础,“意象”具有形象性;②审美主体需要投 注“情意”“情感”来推动审美意象的生成,情趣和意象相伴相生。
5. ①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审美意象是明晰且具体的形象。急骤的秋风、南飞的大雁、满地的黄花、细雨中的梧桐。这些明晰、具体的意象让作者触景生情,引发苦闷、孤独、凄凉的情感;②情感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寻寻觅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作开篇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继而再通过眼前生活详写愁情。③情趣与意象相依、互生、融为一体。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情趣和意象融为一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朱光潜认为……‘象’也是意象概念第一要素”张冠李戴,原文“笔者以为,‘意象’之‘象’或‘形象’是朱光潜美学中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可见是笔者认为“象”是朱光潜美学中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不是朱光潜的看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情感’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影响着美感心理生成的条件”因果倒置,按照“心理距离→移情作用(包括内模仿)→直觉→审美意象→艺术传达”这样的美感心理生成的公式。心理距离影响着“情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理想的诗都要“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而非“雾里看花”。
A.“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中的意象不是“明晰”而且“具体”的形象,属于王国维界定的“隔”。其余选项都有明晰且具体的形象。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信息,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
袁行霈在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说,“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材料二中作者分析朱光潜关于“意象”的概念时说“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意象’之‘象’或‘形象’是朱光潜美学中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可见二人都认为客观世界中的物象是“意象”的形成基础,“意象”具有形象性;
袁行霈在材料一第一段末尾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材料二中作者分析朱光潜的观点“‘情感’在美感心理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可见二人都认为审美主体需要投注“情意”“情感”来推动审美意象的生成,情趣和意象相伴相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中说“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主体直觉所得的审美意象应当是一个‘明晰’而且‘具体’的形象”。以这个标准来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就要看她所选择的“意象”有哪些,是否具有上述特点。由“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找出词中的意象有急骤的秋风、南飞的大雁、满地的黄花、细雨中的梧桐。这些意象明晰、具体,触发了词人亡夫、亡家的无限愁绪,让作者触景生情,引发苦闷、孤独、凄凉的情感;
②材料二中说“‘情感’在美感心理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我们来找李清照直抒胸臆的句子,是开头的“寻寻觅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情感促使某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生成,直接影响了所选择的意象,此种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继而再通过眼前生活详写愁情。
③材料二中说“情趣与意象的相依、互生的关系”“情感与意象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情趣与意象相依、互生、融为一体。李清照所选的意象与她的孤独、凄苦的情感互相交融,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情趣和意象融为一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酒坊
徐春林
那是多年前的春天,我去一个叫桃花源的村庄。
我到时,已近中午。阳光穿过松林,照在流泉上闪闪发亮。最早迎接我的是一只黄狗,它依着酒坊的门框,把头伸出来又缩了回去。没过一会儿,又把头伸出来,开始汪汪地叫。没有人理睬它的叫声,酒坊经常会有陌生人来。酒坊是松木构建的,一个天井式双重庭院,靠着山岩。院的东北角里是一个灶台,低矮的灶台灶膛朝下,木柴朝里扔,全落在低处。屋柱与檐匾均有雕刻花鸟鱼虫。长年累月,院落的小瓦熏得漆黑。阳光从瓦缝里流进来,一个姑娘拿着相机给酒徒照相。屋内的酒气栩栩如生,绕着房梁到处跑。
在酒坊窄小的巷道里,七八个人挤在一块儿,彼此说着话,相互碰撞着酒杯。见我进来,一个脸蛋圆圆的、眼睛黑黑的女人从侧门走过来。“你就坐这儿吧。”一张低矮的小桌子,旁边放着一条旧板凳。刚一坐下,残缺的板凳一扭,我整个人和风一起飘起来。腿碰到了桌子的吊板,一阵生疼。
“别动,坐下。”
她叫砚台,二十出头的姑娘,是酒坊的主人。眼睛很大,黑黑的,像酒坛子深不着底。
我是照着邀酒信的地址来的,来之前,读过她的《走吧,砚台》。那本书我很喜欢,至今还记得封面的那个背影。据村民们说,砚台的祖先,以前也是酿酒的。砚台是在山外长大的,后来又回到了村子里,继承祖业煮酒为生,空闲时写写文字。期间,相继带有三个徒弟,都是女性,大徒弟比她大二十五岁,原先在广州干丝调生意,身价已过千万,喜欢摄影。二徒弟比她小两岁,大学毕业后一个人悄悄来这儿喝酒,喜欢自然。小徒弟与她同龄,是从湖南来的,会写诗。一到冬天,酒坊就会发出邀酒信,信里夹着小徒弟的诗,配大徒弟拍的照片,酒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酒坊的侧门处架着一座木桥,两个桥墩栽在流泉的深处。黄昏的时候,砚台坐在桥板上,脚吊在桥板下荡漾着。砚台和我说着后半生的事情,头顶上远远的星光照着我们,松林里的风哗哗地响着。大徒弟正在屋里洗碗,锅碗碰得哗啦响,二徒弟出门抱着柴火进去,蹲下身子烧火。今天晚上是她煮酒,在她眼里,自己就是个天生的煮酒人。小徒弟拿着扫帚,把地上的松针扫成一堆,装在麻袋里,那是点火最好的原料。
到了六月,流泉被太阳晒蔫了,一点儿声息都没有了。这时,砚台的日子是颠倒着过的,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爬起来煮酒。酒在夜里生长得特别快。
二十年前,村子里分土地,砚台家的地分在这流泉的峭壁上,孤单的一块,离村子好几里路。地不能说不是好地,可一到春天,种子种下去,什么都长不出来。几年后,砚台一家人被迫离开了村子。等砚台回到村子时,已长成了一个大姑娘,水灵灵的,村子里再也没人认识她。她离开时只有五岁,和她一样高的松树,现在长得比山还高。
不过,这时村子里的人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多数搬迁到了山外,村子里到处是荒芜的田土。昔日的鸡鸣狗吠,也退出了乡村的舞台。所幸的是,松树常青,挑战着酒的空虚。春天来的时候,砚台把那些荒田荒地都租种起来,红薯、洋芋、茄子、辣椒、豆角和西红柿,这些蔬菜生长快,很快就挂果,每亩的收入有上千元哩。她把卖菜的钱捐给村子里一些贫困的孩子,帮他们买书包和生活用品。
到了春天,满山都是酒味,酒在春雨中孕育,伴着竹笋破土而来。酒徒就像是南归的燕子,从四面八方唧唧喳喳地赶来了。阳光把云块顶开,穿过酒坊的缝隙,照在酒坊的灶台上,发着金闪闪的光。三个女徒把日子调制在酒里,所有的光阴都入了松与酒的道行。夜半出酒的时候,我听见,呜,呜,呜哇,咕咕咚,像是繁复的水流声,咚的一下,感觉酒摇摇晃晃地坠下去,感觉声音像是从天上来。
砚台的酒不卖钱。酒徒自带下酒菜,只需讲一个故事,以故事换酒不限量的。一些酒徒没把这酒当回事儿,尽情畅饮,三杯下肚便好奇地仰头望月,卯着劲喊山,声音飘到了星星上,回音又一串串地返回来,很快就跑到了酒坊的屋顶上。晚餐后,大家神情释然,师徒四人一个说河南话,一个说湖南话,一个说四川话,砚台说江西方言,借着淡淡的月光,把白天的故事记录下来,夜晚才踏实。
小道上阵阵微风掠掠而过,空气在叶冠的扑打下,一飞缕一飘线,酒香长空,金针度日,一棵松树,几壶酒,入自然,灵魂,也入自然。砚台的心便留在那酒的长夜里,与松木一起守黑夜,守白天,守一个个日子。
嗅山间酒味,听流泉水声,人便融入到古典的情怀中。我突然领会到,松与酒之交,便是君子之交,松和酒的互文,用沉默写出了新的颜色。
酒是什么时候喝醉的,居然一点儿都不知道。我从酒中醒来时已近黄昏,酒坊非常热闹。又来了一拨人,他们端着酒杯,彼此碰撞着,给我讲种菜致富的事情,怎样种菜,怎样卖钱。今天砚台一早就上山去了,说是采摘些松花回来,碾成粉末酿酒。这便是她新取的酒名,松花泉。我还是头一回知道,松花是可以酿酒的。她笑着说,还有药用的功效。每次她都是一个人出门,狗在前面带路。谁也不知道她所去的方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后来还知道,砚台父母亲离开村子后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是一名退休的老人把她养大的,也就是她的养父。我听后根本不敢相信,我没有见到她的养父,我去时,他已去世好些年,埋葬在酒坊后山的松林中。
多少年后,砚台的小徒弟回到了湖南。在湖南常德仿造了一个酒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酿造不出原汁原味的松花泉来。
某日,我又来到了酒坊。当然,这已经是几年后了。我是来拜师学艺的,可这时酒坊已经没有了,一棵苍老的古松还立在那里。整村移民后,村里不要说酒坊,就连铁皮棚都拆除了。
再次离开村子时,已过黄昏,我隐隐約的地看见那只狗还守在酒坊的门口,不时朝天空叫着,像是在和我告别,又像是在等着酒坊的主人回来,我发现,酒的味道还在村子里,哪儿也没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对黄狗进行了描写,既让小说的结构完整圆融,也为小说蒙上了一层乡村生活的色彩。
B. 酒坊冬天的邀酒信意在引导人们告别喧嚣的现代社会,跟酒坊主人一样回归质朴天然、随性自由的诗性生活。
C. “松树常青,挑战着酒的空虚”将酒人格化,突出了松树对酒的情意,抒发作者对仍保持这一丝诗意生活方式的庆幸。
D. “酒的味道还在村子里,哪儿也没去。”诗意古典生活虽然形式上被侵蚀,但其意蕴仍然存在。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酒坊的环境描写,突出其质朴雅致温馨的特点,还体现了酒坊主人的高雅审美追求。
B. 小说中关于砚台的语言描写非常简短,但却把她的身份与性格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C. 砚台的小徒弟再也酿不出原汁原味的松花泉,直接反映出砚台对技艺有所保留的心态。
D. 全文围绕“酒坊”展开,人物活动在酒坊中进行,酒坊是文章的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
8. 对于中国人,酒从来不只是饮品,而是情的引子。正如张九龄写道:“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试结合画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9. 小说中“我”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是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6. B7. C
8. ①张九龄的诗歌中,名义是喝酒,实则是友人间的真诚往来,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古典自然诗意的生活态度。②松和酒的互文、突出了松和酒的相互融合,那是君子之交真诚无拘束的象征,这与张九龄诗歌中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态度一致,也是酒坊主人的理想追求。
9. ①“我”是小说的第一人称,让小说显得真实亲切。②“我”是酒坊成立直至消失的情节的讲述者,让小说情节自然、紧凑,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③作者借“我”进行议论、抒情,酒坊的消失意味着现代化进程对诗意古典生活的侵蚀,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引导人们告别喧嚣的现代社会”无中生有,原文无据。原文说“砚台的酒不卖钱。酒徒自带下酒菜,只需讲一个故事,以故事换酒不限量的”,这是砚台发出邀酒信的初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直接反映出砚台对技艺有所保留的心态”错。砚台酿造松花泉时行踪神秘,相关原文表述为“谁也不知道她所去的方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砚台的小徒弟换了地方再也没有酿造出来原汁原味的松花泉,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侧面表现出砚台酿酒时的神秘以及酿酒时对环境、心境等方面要求甚高。原文并未提及师徒传授的问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张九龄的诗歌中,“酒”只是引子,关键在后两句,“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过”是拜访的意思。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可见诗歌中所写名义是喝酒,实则是友人间的真诚往来,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古典自然诗意的生活态度。
②画线句“我突然领会到,松与酒之交,便是君子之交,松和酒的互文,用沉默写出了新的颜色”,注意画线句前面的句子“嗅山间酒味,听流泉水声,人便融入到古典的情怀中”,画线句中“松”在中国文化中代表高洁的君子之风,而“酒”则往往与洒脱、隐逸、豪放等品格相关;画线句说“松与酒之交,便是君子之交”“松和酒的互文”,突出了松和酒的相互融合,那是君子之交真诚无拘束的象征。这与张九龄诗歌中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态度一致,也是酒坊主人的理想追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由“我”可知,小说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这样写让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②“我”见证了酒坊的存在和消失,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的。如开头写“我”得到邀酒信来到酒坊,见到了酒坊主人砚台以及她的三个徒弟,看到了酒坊中的自由美好的生活状态;而后来写很多年后“我”再次来到酒坊,却发现酒坊已经没有了。“我”是酒坊成立直至消失的情节的讲述者,让小说情节自然、紧凑,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
③作者借“我”进行议论、抒情,如“再次离开村子时,已过黄昏,我隐隐約的地看见那只狗还守在酒坊的门口,不时朝天空叫着,像是在和我告别,又像是在等着酒坊的主人回来,我发现,酒的味道还在村子里,哪儿也没去”,狗的“告别”与“坚守”是对过去古典生活状态的留恋,代表的也是“我”的感受,而“我”觉得“酒的味道还在村子里,哪儿也没去”则更是对过去酒坊生活的无限怀念,同时也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因为酒坊毕竟不在了,让它消失的直接原因是“整村移民”,酒坊的消失意味着现代化进程对诗意古典生活的侵蚀,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域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①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潮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②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全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背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来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②枢府: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枢府有A不B乐之者C数沮D挠之E弃疾F行愈力G卒H不能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国,指执政,主持国事,古代执掌政权的人或集体被称为“当国者”。
B. 军制,指军队的法令制度,坐军制就是要按照军法处置,处理比较严格。
C. 榜,文中指张贴出来的文告,与“金榜题名”的“榜”词义和用法相同。
D. 嘉,是嘉奖之意,与《师说》的“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曾极力想要收复失地,辛弃疾趁机分析了当时形势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因为他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在湖南任职期间,辛弃疾平定了湖南的贼寇作乱;他还修建营垒,招兵买马,来应对湖南与两广交界处的草寇,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C. 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时,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降低了粮食价格,让百姓度过饥荒;信州太守请求救助,辛弃疾力排众议,积极帮助。
D. 谢枋得在路过辛弃疾落旁的庙宇时,曾听到持续很久的大呼之声;后来,谢枋得请示朝廷,朝廷给辛弃疾加赠官职并给予谥号,以示褒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2)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14. 在建造营栅时,辛弃疾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10. CEG
11. C12. A
13. (1)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辛弃疾,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 就召见了辛弃疾。
(2)谢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
14. ①有来自枢府的阻力,②所需经费数额巨大,③朝廷听信诬告,让其停止,④缺少建 造用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枢府”是主语,“有”是谓语,“不乐之者”为宾语,表意清楚完整,C处断开;
“沮挠”是谓语动词,“之”是宾语,E处断开;
“弃疾”是“行愈力”的主语,不能断开;“卒不能夺”的主语省略,应是“不乐之者”,两句中间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动词,张榜;名词,榜文。句意: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科举得中。
D.正确。嘉奖;赞赏。句意:皇帝嘉奖了他。/我赞赏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他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错。辛弃疾观点没被采纳的原因是“讲和方定”。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力荐”,极力推荐;“大略”,大的谋略,大的志向;“召见”,被皇帝征召接见。
(2)“秉”,拿;“旦”,天亮;“祭”,祭祀;“息”,停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建造营栅遇到的困难,可以从营造时自身遇到的困难和外部阻力两部分筛选概括。
①由“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可知有来自枢府的阻力;
②由“经度费巨万计”可知,所需经费数额巨大;
③由“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全字牌,俾日下住罢”可知,朝廷听信诬告,让其停止;
④由“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可知,缺少建造用瓦。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辛弃疾,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贼寇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筹划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臀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来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
于谦
随分生涯一叶舟,利名不到钓竿头。
桃香浪暖三春雨,木落江空万顷秋。
渭水①西风吹鹤发,严滩②孤月照羊裘。
悠悠往事何须问,酒美鱼鲜醉即休。
[注]①渭水:姜太公曾在渭水直钩钓鱼,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了殷朝。②严滩,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严光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拒绝了刘秀让其入朝为官的邀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认为渔家虽只有一叶小舟,但却能够随遇而安,无须牵挂名利得失。
B. 第三句视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写出春暖花开、春雨滋润的绚丽景象。
C. “落”“空”与“香”“暖”形成对照,展现季节更替,表现作者的寂寥心境。
D. 颈联使用了两个与诗题相关的典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追求。
16. 诗歌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16. ①往事不必挂怀,面对眼前的美酒美食应该一醉方休。②诗人看淡名利,不念过往成败,珍惜当下生活,从中可见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寂寥心境”错,诗人此处是在展现自然的季节更替,以及万物荣衰的规律,结合整首诗来看,诗人并无寂寥之情,而是表现了对辽阔秋景的喜爱。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尾联“悠悠往事何须问,酒美鱼鲜醉即休”,“何须问”即不必在意,“醉即休”是诗人现在的人生选择——享受当下的美酒佳肴。诗人说往事不必挂怀,面对眼前的美酒美食应该一醉方休。
诗人一生在外闯荡多年,也经历了数不清的事情,其中既有成功时的喜悦,又饱含着失落时的悲苦。不过于谦性格豪放,悲喜从不记挂心头,名利更被视作身外之物,他希望忘记过往、珍惜当下。诗人看淡名利,不念过往成败,珍惜当下生活,从中可见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刘义隆出兵草率,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却落得个“____________”的结局,以此警示南宋统治者。
(2)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充满思国之忧,如《登高》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有个人的感慨,又有对国事的担忧。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善用景物描写,如“____________”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气氛;“____________”一句,借江上月色侧面表现乐曲的醉人。
【答案】 ①. 封狼居胥 ②. 赢得仓皇北顾 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⑤.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写错的字有:胥、赢、仓、繁、鬓、潦、荻、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回望五四,其青年之意气、爱国之精神,依旧如琥珀。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遥想当年,战火纷飞,青年们没有选择龟缩一隅,安逸逃避,而是勇担时代大任,将“进步图存”的精神传扬到整个神州大地,一批批爱国青年,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慷慨赴难。百年的时间,五四精神早已渗透时空,回荡在丝缕缝隙之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这一代人,借北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渗透”和“五四精神早已渗透时空,回荡在丝缕缝隙之间”中的“渗透”,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B. 百合花的花瓣是椭圆形,颜色洁白,但也渗透着淡淡的紫色。
C.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今早起来一看,雨水已经渗透进了泥土里。
D. 桂花树偷愉地解开了一个个小香囊,香气渗透在空气中。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19. 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奋不顾身、前仆后继) /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以身报国、以身许国)
20.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这一代人的爱国热情(道德感、神圣感), 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 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渗透”有三种意思:①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②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③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题干句子中的“渗透”和A项中“渗透”是第③种解释。
B、D两项中“渗透”的意思为第①种,C项中“渗透”的意思为第②种。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琥珀的特点是晶莹剔透,有光彩,可填“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光彩夺目:指光彩鲜明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第二空,语境是抗战时期青年们不惧牺牲,勇敢斗争,可填“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奋不顾身、前仆后继) ”。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自告奋勇: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任务。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生命。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第三空,前面有“不惜”,后面有“慷慨赴难”,表明五四时代的青年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可填“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以身报国、以身许国)”。舍生取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为国捐躯:为国家牺牲生命。以身报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以身许国: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激发这一代人”成分残缺,需补全宾语,“的爱国热情(道德感、神圣感)”;
“建立……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奋斗动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从业环境已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业态对工匠提出了新要求。①,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全新的,面临着全新的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特别是制造业,其中简单的工作已由机器人接替,而留给人们来做的都是需要一些创新元素的工作任务。同时,现代人很难仅以个人之力成就一件好的作品、产品或服务,未来的大国工匠很可能是一个团队而非某一个人。因此,②,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工匠中更多地突出了匠人的手艺,是对“物”的征服,而现代工匠精神中“人”的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甚至会发挥超越“人”的技术能力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从大量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只有人类才能处理的事情,人类特有的情感、艺术,道德等将成为未来工匠致胜的软实力。这为工匠精神注入了人文情怀的新内涵。新时代的工匠不仅仅是做工的人,③。所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果实,它扎根于一定的社会土壤,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国情扩展它的内涵。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段落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工匠精神来源于某些特定的社会背景,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国情扩展它的内涵。”请分析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好处。
【答案】21. ①创新是现代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②团队合作能力显得特别重要;③还应是有情怀、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还应是具备人文情怀的全面的人)。
22. ①“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果实,它扎根于一定的社会土壤”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既强调了工匠精神的历史悠久。同时也强调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内涵也会有所变化,比“工匠精神来源于某些特定的社会背景”含义更广。②“双刃剑”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智能会带来挑战,亦会带来机会,具有两面性,比“人工智能的冲 击”说法更明确。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句在第二句开头,与下文有关,而下文“而”字后的内容最重要,即“留给人们来做的都是需要一些创新元素的工作任务”,提取关键词“创新”,文段写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对“工匠”的“新要求”,因此可填:创新是现代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②“因此”表总结,表明此处与上句有关,上句“现代人很难仅以个人之力成就一件好的作品、产品或服务,未来的大国工匠很可能是一个团队而非某一个人”,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填:团队合作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③由“不仅仅”可知此处应有“还”;此句与上句“人类特有的情感、艺术,道德等将成为未来工匠致胜的软实力。这为工匠精神注入了人文情怀的新内涵”有关,可填:还应是有情怀、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还应是具备人文情怀的全面的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果实,它扎根于一定的社会土壤”,把工匠精神比喻为“精神文化的果实”,也比喻为一棵树,把社会比喻为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土壤”变了,“果实”一定会变。因此原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既强调了工匠精神的历史悠久,同时也强调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内涵也会有所变化,比“工匠精神来源于某些特定的社会背景”含义更广。
②原句“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也是比喻,把人工智能比喻为“双刃剑”,表明人工智能有利有弊,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智能会带来挑战,亦会带来机会,具有两面性,比“人工智能的冲击”说法更明确。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顾城说:“一个人,必须有太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般的建功立业的迫切是曹操心里的“太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般的自由洒脱是李白心里的“太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宁静淡然是陶渊明心里的“太阳”。只要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黯然无光。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形式的“太阳”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以“心中的太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具有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明确“太阳”的象征意义。材料围绕“心中的太阳”给出三种理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是人生必须有雄心壮志,我们需要奋斗不已,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和人生抱负,以此作为人生的重要支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阐述人要有尊严,保持高尚品质,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遵从本心,热爱自然,过最简单的生活,拥有一颗旷达充实的内心。享受悠闲自得的人生。
当确定某一种欣赏的生活态度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展开,阐明理由。写作时注意任务要求中“你更赞赏哪种形式的‘太阳’”中的“更”字,需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式,从三种理解中选择自己“最”赞赏的,可以简单对其他两种进行分析(注意不是“批判”),要注意表达的分寸感,然后重点论述为何自己最赞赏“这一种”。不要抛开这三种另外选择其他的内容。还要注意任务要求是写以“心中的太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不要脱离主题写作。
比如写更欣赏曹操的“太阳”,可以有以下论点:“心中的太阳”照亮前行的路,为曹操的积极进取、不懈奋斗指明方向;在实现个人价值和个人抱负时,要怀揣着一颗永恒不变的进取心,以积极乐观和真诚态度打造我们的人生;“心中的太阳”是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青年应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立意:
1.积极进取,奋斗不已。
2.人格自由,保持尊严。
3.旷达充实,简单生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1,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上学期五调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