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解析
展开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完成相应内容的填写和填涂考试号、贴好条形码,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谓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篆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恶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展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目中引发某种表象,如提及河流、道路、树木、花朵以及牛、羊、鸽子、老鹰等词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虽带有类型化的倾向,亦还有一定的具象性存在。词语的具象性在人们心目中所能引发的只是表象,而非意象.表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呢?表象来自直观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将感知活动中所获得的印象储存于大脑,而又在某种境遇的刺激下让它重新浮现出来时,这就成了表象。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尤其是由概念化的语词所引发的表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类型化的烙印。更为根本的是,表象充当感知印象的留影,通常只涉及事物的外观,未必能揭示其内在的意蕴。意象则不然。作为“表意之象”,它本身便是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内里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而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的这一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我想,恐怕不少人会回答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名物(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不妨推敲一下,诗句中的“漠”指沙漠,可以形成表象,加上“大”字构成“大漠”,其具象性当更见充分。但单独一个“大漠”,传达了什么样的意蕴呢?谁也说不清楚。“孤烟”也是一样,它能产生表象,甚至可以从多方面生发联想,而孤零零的“孤烟”亦是难以把握其内在情意体验的。只有将“大漠”与“孤烟直”联为一体,构成单一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漠野上空直直地升起一缕狼烟,始能将诗人行经塞上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空廓、荒凉、寂静、干燥无风以至带有边防示警意味的若干紧张气氛贴切地传达出来,这才称得上诗的意象。所以,依我之见,若是将“意象”理解为表达诗意的基本单元,则这联诗句中虽然用了四个表名物的词语,能产生多重表象,而其所建构的诗歌意象至多只有两个。换言之,意象作为“表意之象”,绝不能将其降格为表象。表象所提供的具象性,只能用为构建意象的原材料,而众多具象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始足以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体验藉此传送出来,于是这组表象便转化成独立的意象。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难以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这也是诗中名物之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从这里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惯常用名物来标示诗歌意象,如谈论马的意象、流水的意象,这究竟是否科学?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解说,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文本的特定语境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成其为意象了。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举了这么个例子:“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他所着眼的,是同一个物象(蝉)上面可以寓托不同的比兴含义,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这不正证明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不容许有任何假借吗?
(摘编自陈伯海《为“意象”正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或思想感情的加工,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由此形成诗歌意象。
B.意象是“意”和“象”的联结,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一种间接的抒情,是对物象的再创。
C.表象来自人的感知活动,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
D.同一物象,由于加工名的诗人不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意也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和材料二中“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
B.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甚至凭空创造新的意象,体现了诗人的创造才华。
C.“长河落日圆”中,“长河”和“落日圆”若拆分开来,只是构建意象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太阳徐徐沉落在横贯大漠的黄河的画面,以广阔的自然景观消解着孤寂的情绪,才使其转化成意象。
D.李清照《鹧鸪天》“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和《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菊花意象因语境不同而意象各别,亦可证明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
3.下列“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B.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展开,但论述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湖南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
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
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
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
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而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在学校吃“八宝饭”(糙米中有砂粒、鼠矢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馍,往来吆唤。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
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
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
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有时觉得“口中淡出鸟来”,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辞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一同上邮局取出来,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去。
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
一九四六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
B“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C.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叙述者在“像与不像”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
D.“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抱残守阙者为求果腹,起初只卖衣,后来也卖书,这一对比以小见大,刻画出战时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投降。
B.“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作者由对食物的反感联想到日后绿杨饭店的风雅不再.与前文对“成亲王体字”的极高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
C.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例如在刻画南京人时,运用反语、谐音、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批判,令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
D.文章以扬州人饭馆的兴衰为明线,以中国经济社会历史变化为暗线,阐述战时扬州人在昆明所开饭馆逐渐沦落的过程,又以顾客、学生的双重身份记叙见闻,以扬州人落魄之路对照叙述者在昆明的学生生活。
8.《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从个体反思自我、折射群体,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其文章能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鸟,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帅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哀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幹《治学》)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顾所由来A则杳B然C其远D以其难E而懈之F误G且非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可以经人伦”的“经”与“今所经中岭及出巅,崖限当道者”(《登泰山记》)的“经”意义不同。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来用“庠序”泛指学校。
C.黄钟: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先天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
D.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结合,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告诉我们,与其内心幻想,不如去学习,去从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
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已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点明地点、时间,寥廓的天宇在夜色中与西江融为一体,显得空阔渺远,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登舟望月,由实入虚,回忆古人,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
D.本诗明朗单纯,却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用语自然清新。
16.本诗尾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侧面表达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3)杜甫《登高》中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表达杜甫多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铜奔马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其奔跑如飞的侧身形象①______,被公认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文创产品的首选。但其形象一直比较板正、严肃。近日,设计师王伟推出一款铜奔马文创新造型,该玩偶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以萌宠形象上市,深受年轻人欢迎。
“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更能心领神会,这对启发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王伟说,“文创产品的点子或者创意,常常是灵光一闪,②______,设计师要有敏锐的捕捉力和出色的表现力,才能不错过宝贵的刹那。”
在文创产品孕育过程中,产品经理也会介入.面对设计师们③______的创意,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拽缰绳的人”,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线?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
“灵动的文创产品,能让原本不说话的文物走进日常生活,传递出古老文明的声音。”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表示,甘肃省博物馆将围绕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深入开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生产设计更多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产品经理对产品要进行总体引导和控制,使用的材质、尺寸大小,颜色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意思基本一致,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小题。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
触了触阳光
2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22.请根据诗中画横线部分,寻找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意象,仿写三句话,使整节诗意境和谐、诗意完整。(6分)
草在结它的种子①____________
风在摇它的叶子②____________
我们站着,不说话③____________
就十分美好就十分美好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鄞州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审美经验或思想感情”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可知,应是“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C.“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可知,与文不符,原文有“一般说来”;D.强加因果,“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可知,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A。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凭空创造”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和第五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可知,“凭空创造”无中生有。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柳”含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丈夫的思念:B、C、D“柳”均含有送别、离别之意。故选A。
4.①道理论证。第二段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表象和意象的区别,论证了意象是“表意之象”,包含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1分)②举例论证或例证法。第三段列举王维《使至塞上》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了单一的表象通常难以构成意象,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1分)③引用论证或引证法。第四段引用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观点,说明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诗篇中意象各别,进一步论证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道理论证。依据第二段“表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呢?表象来自直观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将感知活动中所获得的印象储存于大脑……意象则不然。作为“表意之象,它本身便是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可知,这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表象和意象的区别,论证了意象是“表意之象”,包含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图;②举例论证。依据第三段“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的这一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文章列举王维《使至塞上》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了单一的表象通常难以构成意象,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出来;③引用论证。依据原文第四段“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举了这么个例子:‘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可知,引用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观点,说明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诗篇中意象各别,进一步论证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一个。
5.①切入点:材料一从关于意象的种种不同用法的共同点入手,关注物象与意象的关系(1分);材料二从讨论意象的一个误区入手,引出作者的观点。(1分)②侧重点:材料一侧重论述物象构成意象的方法,阐明意象是物象的艺术创造(1分);材料二侧重论证意象与表象的区别,指出意象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孤立的名物很难成为意象。(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切入点:材料一前两段首先阐述“物象”和“意象”的概念,从而引出“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的结论。材料二第一段引出话题“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2)侧重点:材料一重点具体分析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阐明意象是物象的艺术创造,体现了诗人的创造才华。材料二重点分别运用道理论证、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表象和意象的区别,指出单一的表象通常难以构成意象,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说法错误,从前文“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可知,饭馆老板伙计们他们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故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运用反语、谐音、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说法错误,“成功”为反语,“主权”是大词小用,“作风”是庄词谐用。故选C。
8.①“我”见证了扬州入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敷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②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反思自己在战时环境下更应保持自我追求、坚守故土文化。③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任答2点给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项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可知“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敷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②结合“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可知“我”并不仅局限于扬州人个体的变迁,还从被及己,反思自我,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反思自己在战时环境下更应保持自我追求、坚守故土文化。③结合“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可知文本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
9.①淡化情节冲突,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有意淡化“南京人”与“扬州人”的激烈冲突,只说店的主权变了(或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淡化人物性格和身份,人物没有具体名姓,仅以故乡“扬州”“南京”或其他特征指代,扬州人风雅,但没有鲜明性格特征;③小说语言平淡舒缓。(3分);①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淳朴融洽,没有激烈冲突,赞美了人情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②小说具有抒情性,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如“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表达对精神信仰和追求被搁置、消退的厌恶;③语言幽默质朴,臧否分明,例如“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深厚情感。①淡化情节冲突,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②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③淡化人物性格和身份,人物没有具体名姓,仅以故乡“扬州”“南京”或其他特征指代,扬州人风雅,但没有鲜明性格特征:④小说语言平淡舒缓。①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淳朴融洽,没有激烈冲突,赞美了人情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周身上下,斯斯文文……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②小说具有抒情性,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如“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③语言幽默质朴,臧否分明,例如“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
10.A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回顾学习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顾”为动词,回顾,后接宾语“所由来”,结构完整,应在A处断开;“杳然”和“远”都是形容词,根据句意判断,这里说的是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的情况,由“则”领起,故应在“远”后断开,即D处断句:“以”是因为,介词后接宾语“其”,指学习的路,后面的“之”与“其”是同指,且“之”作“懈”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三处断句为:ADF。
11.C【解析】A.正确。“经人伦”的“经”表示处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的“经”表示经过,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B.正确。C.“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自《楚辞·卜居》,意思是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黄钟的声音与缶、瓦釜声音完全不同,选项曲解成语的含义与出处。D.“知不学之困”的“困”表示困惑,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困”表示围困,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故选C。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整散结合”分析错误,第五段只有整句,没有散句。故选D。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解析】“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1分);“上”,向上;“下”,向下:(1分)“用心”,因为心思(1分);“一”,专一(1分)。
(2)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解析】“犹”,如同,好像(1分);“无以”,没有办法来……,无法做到(1分);“美观”,美丽的外观(1分);“懿”,美好的(1分)。
14.①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1分)②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1分);③对比学之多与成之少,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论述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层,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远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是(认识)错误,而且(行为)不正确。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15.C【解析】“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错,颈联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谢尚这样的人,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慨。故选C。
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2分)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2分)③虚写(想象/虚实结合)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融情于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②尾联以景结情,秋色秋声,使情感更加含蓄,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③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寄寓了作者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17.(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8.①广为人知:流传很广,大家都知道。(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②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③天马行空: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
【解析】①根据后文“被公认为”可知,此处形容铜奔马的形象流传广,很出名,故可填“广为人知”之意的词语。②根据前文“常常是灵光一闪”和后文“不错过宝贵的刹那”可知,此处指灵感一闪而过,故可填“稍纵即逝”之意的词语。③根据后文“拽缰绳的人”可知产品经理王红负责把设计师们的创意和灵感执行落地,故此处可填“天马行空”之意的词语。
19.①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对产品细节的把关比作“拽缰绳”,生动形象地阐明产品经理的地位和作用。(2分)②原句连用问句,具体列举各项问题,更能激发读者关注细节、从而对产品制作的复杂与精细有更具体深入的理解。(2分)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原句中“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拽缙绳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现出设计师们的创意天马行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产品经理在文创产品孕育过程中的把关作用。接着用“比如”举出一些例子,以问句形式呈现,更凸显产品之细节,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
20.甘肃省博物馆将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或“围绕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主题”),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设计生产更多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解析】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主题”或“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1分);二是“深入开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搭配不当,应改为“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1分):三是“生产设计更多的文创产品”语序不当,应改为“设计生产更多的文创产品”(1分)。
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诗句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赋予草以人的动作。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对偶、拟物。B.为比喻。把乐音比作银色星光的利箭。C.为拟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把太平洋当做人来写。D.为呼告。故选C。
22.示例:花儿在散播它的清香,蜜蜂在采摘它的花粉,我们凝视着,不说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我们需要从生活中选取意象,写出它的生命状态,突现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一诗意。就此,我们应从点滴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且注意选取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意象要对第一个意象产生着影响,展现的是风景的美好。如:这个美好瞬间可以是捕捉到的花开时,蜜蜂在采摘花粉的一瞬。从句式上看,体现出“……在它的……,……在它的……,我们……,……”的特点,使整节诗意境和谐、诗意完整。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把人格喻为牛油果,认为人应该像牛油果一样,拥有坚定的内心,坚守自我;材料第二段引用老子所说的话,并指出理想人格当如清水,“随物赋形”。材料中提到“牛油果”型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即坚定内心,不失自我。而理想人格如清水,随物赋形,强调了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物赋形,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升华人生境界。
题干部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这一提示语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牛油果”型人格和“清水”型人格,启示我们,既要坚定内心,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又要懂得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如此方能成就精彩人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守”与“改变”的内涵,“坚守”与“改变”各自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坚守”与“改变”,何时“坚守”,何时“改变”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秋瑾坚守自我、宁折不弯,播撒抗战的火种,以此论证坚定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立足当下社会,分析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危害,从而论证身处新时代,我们既要坚定内心,又要与时俱进,外圆内方,方可成就人生。
参考立意:
1.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2.恪守初心,任世界喧嚣繁华。
3.坚守精神内核,拥有激扬的青春。
4.外圆内方,成就人生。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暨宁波鄞州蓝青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暨宁波鄞州蓝青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