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277971/1-17061447471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277971/1-17061447471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277971/0-17061447462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48份)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试题docx、历史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其中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前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河姆渡人 D. 山顶洞人
2. 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了 3件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类似的铜牌饰还出现在甘肃天水、四川三星堆等地。据此可知
A. 夏朝统治区域非常辽阔 B.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C. 南北文化发展差异消失 D. 夏朝青铜制造技艺精湛
3. 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冶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4.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其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图一) ,故人们称之为阳燧。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 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人民智慧的结晶
C. 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D. 经济的高度繁荣
5. 江苏出土的宜侯夨(ce)簋中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祭祀用的美酒、美玉,代天子征伐用的红黑弓矢,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该史料反映分封制的
A. 内容 B. 影响 C. 背景 D. 目的
6. 他任用管仲为相,“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春秋一霸。材料中的“他”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秦穆公 D. 楚庄王
7.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下列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农业技术发展演变 B. 社会生活物资丰富
C. 手工业产品的升级 D. 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8.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某学派提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主张。其体现的思想是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朴素辩证法 D. 兼爱非攻
9. 战国时期,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兴修。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封建国家的统一 B. 铁制工具的使用
C. 分封制不断瓦解 D. 中央集权的加强10. 图四为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
该记载可来研究
A. 春秋的兼并战争 B. 秦统一六国
C. 战国七雄的形成 D. 秦走向灭亡
11. 《三字经》这样描述秦朝: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从材料中可以得到信息有
A. 秦开启争霸战争 B. 秦亡于楚汉之争
C. 秦王朝二世而亡 D. 嬴政建立了秦国
12. 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以法治国 D. 盐铁官营
13. “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汉朝科技的进步 B. 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4.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汉政府曾在该地区
A. 修筑万里长城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设置管理机构 D. 派班超父子经营
15.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囚徒、奴婢,禁止人口买卖。上述措施
A. 缓和了集团内部矛盾 B. 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 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D. 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16. 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A. 推行分封制 B. 张骞出使西域
C. 《史记》问世 D.“蔡侯纸”出现、
17.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他的笔记中出现了“三国鼎立”、 “北方各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等关键词。他可能在研究
A. 夏商周的政治和经济 B.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建立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8. 《晋书·谢安传》载: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材料中的破贼之战指的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9. 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至齐梁时期,麦类作物的种植区域继续扩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土地肥沃
C.小麦产量较水稻高 D.政治中心南移
20.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这表明该书
A.内容丰富 B.取材广泛 C. 注重总结 D.老少皆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计30分。
21.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部分主张
材料二 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又受到政治和经济等条件制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举措。保证中央权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白钢《科学总结历史上的改革经验》
(1) 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思想。 (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以“改革的成与败”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6分)
22.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张
出处
“入令民以属农(从事农耕),出令民以计战(追求战功)”
《商君书·算地》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商君书·定分》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高祖(孝文帝) 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 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据《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据《魏书》卷七《高祖纪》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在疆土开拓(或维护) 方面的主要举措。 (4分)
(2) 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的积极影响。 (4分)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各项措施的共同作用。 (2分)
23.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经汉武帝的推崇,由董仲舒等多人改造而成的"官方儒学"上升为政治显学和国家意识形态。官方儒学的产生给予了帝国的精英统一的文化和认同感,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在两千多年中能得以维持的关键。
————摘编自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
材料二
—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材料三 回溯五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发展, “历时性”地呈现先秦、魏晋南北朝等四次民族大融汇,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大一统进程。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中难以避免的过渡路径,大一统则是它的升华趋势和发展成果。
—摘编自李治安《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论纲》
(1) 据材料一,概括儒学官方化的作用。 (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崇儒学的根本原因。 (1分)
(2) 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到西晋人口分布的变化。 (2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2分)
(3) 据材料三,概括促进大一统进程的因素。 (1分) 并指出“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与“大一统”的关系。 (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盐城市东台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问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