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两江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1.(1分)如图,2023年7月17日,北京新华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此化石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国家起源
2.(1分)农具是判断农业起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出土的骨耜多达20余件。以下不可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D.火的使用
3.(1分)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4.(1分)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5.(1分)距今约3000﹣32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以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特色。但据研究,又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类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
C.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6.(1分)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军功获爵,因此‘秦民大悦’”。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阶层流动D.减轻了民众负担
7.(1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他极力主张以德治国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他是( )
A.老子B.韩非子
C.墨子D.孔子
8.(1分)“造纸术传播到欧洲后,到16世纪,纸张已完全取代欧洲传统书写载体羊皮,从而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材料反映出造纸术( )
A.对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B.引发了世界性贸易往来
C.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9.(1分)汉文帝时实行“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务农于农桑,薄赋敛”。这体现他重视( )
A.兴修水利B.戒奢从简C.以农为本D.减轻刑罚
10.(1分)元狩四年,汉武帝起用齐地的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孔仅为大农垂,领盐铁事,将盐铁业从富商大贾手中收回国家经营。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D.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11.(1分)如表,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下列史实与①处相对应的是( )
A.孙权派卫温到夷洲B.张骞通西域
C.陈胜吴广起义D.赤壁之战
12.(1分)1930﹣1934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汉朝与楼兰国的关系。同时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器、干尸、蜀锦等大量稀世文物。这一考古成果最能说明( )
A.汉朝与西域地区已经有交往
B.汉朝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C.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汉朝已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13.(1分)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记载:“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这反映了东汉王朝( )
A.外戚专权,政治腐朽B.宦官专权,社会混乱
C.黄巾起义,政权瓦解D.光武中兴,社会安定
14.(1分)如表中关于江南地区的记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文化教育发达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5.(1分)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吴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为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
A.汉朝时,长江中游地区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交融发展,吴文化是重要代表。
B.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后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C.秦统一六国推动多民族交融的发展,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秦始皇派兵攻克岭南后,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民族之间的交融为边疆岭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龚荫《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
——摘编自《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
材料四: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四,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5)综上,请你谈一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17.(14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更好的感悟中国智慧,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你参与。
【探究一工具篇•中国智慧】
(1)根据图一图二,分析归纳春秋战国在生产方式上出现的变化及其影响。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工具的名称及功能。
(2)根据探究一,归纳以上工具反映的共同主题。
【探究二史学篇•中国精神】
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材料中的“他”是指司马迁。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探究三书画篇•中国力量】
(4)图四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图五人物画线条优美,富有个性。请分别写出两幅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姓名。
(5)综上,请你谈谈作为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8.(6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请选择表中的两个事例事件,证明观点“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1分)如图,2023年7月17日,北京新华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此化石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国家起源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化石是人类顶骨,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国家起源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化石是人类顶骨,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
2.(1分)农具是判断农业起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出土的骨耜多达20余件。以下不可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D.火的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
【解答】火的使用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故D符合题意、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火的使用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
3.(1分)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华姓氏的渊源可以上溯至炎黄时期。故B项正确,出自炎帝和黄帝姓氏的占99%,“百家姓氏,排除A,但材料只是在述他们与姓氏的渊源,排除C,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材料未体现这部分的内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4.(1分)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需要考生掌握二里头文明的特点。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A项正确,与商朝,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1分)距今约3000﹣32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以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特色。但据研究,又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类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
C.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分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青铜器,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得出相应结论。
【解答】A.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不是题干的主旨。
B.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与题干强调的“类似”不符,排除。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星堆青铜制品既有自己的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法从题干内容得出。
故选:C。
【点评】拓展商周代表青铜器,体会其铸造工业和各自特征,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6.(1分)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军功获爵,因此‘秦民大悦’”。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阶层流动D.减轻了民众负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踏入‘贵’的社会序列,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措施,促进了阶层流动;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革除落后风俗的表述;奖励耕织没有减轻民众负担。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影响等知识。
7.(1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他极力主张以德治国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他是( )
A.老子B.韩非子
C.墨子D.孔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政治观点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题干“他极力主张以德治国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主张以德治国,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排除B,主张“兼爱”“非攻”。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政治观点等知识。
8.(1分)“造纸术传播到欧洲后,到16世纪,纸张已完全取代欧洲传统书写载体羊皮,从而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材料反映出造纸术( )
A.对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B.引发了世界性贸易往来
C.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传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造纸术传播到欧洲后,到16世纪,普通百姓也有能力购买。”材料反映出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巨大。故A符合题意,不能反映造纸术引发了世界性贸易往来,排除BC,不是强调造纸术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9.(1分)汉文帝时实行“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务农于农桑,薄赋敛”。这体现他重视( )
A.兴修水利B.戒奢从简C.以农为本D.减轻刑罚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文景之治,解题关键信息是“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务农于农桑,薄赋敛”。
【解答】A.材料无关兴修水利,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农业,不涉及戒奢从简;
C.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务农于农桑,材料反映的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
D.材料不涉及刑罚,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景之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0.(1分)元狩四年,汉武帝起用齐地的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孔仅为大农垂,领盐铁事,将盐铁业从富商大贾手中收回国家经营。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D.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专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严禁民间私自生产盐铁,这就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盐铁官营,但不是主要目的;汉武帝实行盐铁,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排除C项,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1.(1分)如表,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下列史实与①处相对应的是( )
A.孙权派卫温到夷洲B.张骞通西域
C.陈胜吴广起义D.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图示可知,①前面的朝代是西汉,可以判断①为东汉时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属于三国时期;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等知识。
12.(1分)1930﹣1934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汉朝与楼兰国的关系。同时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器、干尸、蜀锦等大量稀世文物。这一考古成果最能说明( )
A.汉朝与西域地区已经有交往
B.汉朝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C.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汉朝已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造纸术的发明和外传。解题的关键是对“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1930﹣1934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批汉代竹简。同时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器、蜀锦等大量稀世文物,故A项正确,BCD项均与题意关系不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朝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分)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记载:“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这反映了东汉王朝( )
A.外戚专权,政治腐朽B.宦官专权,社会混乱
C.黄巾起义,政权瓦解D.光武中兴,社会安定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关键信息是“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
【解答】A.根据材料“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政治腐败的现象;
B.材料不涉及宦官,排除;
C.材料无关农民起义,排除;
D.材料强调的是东汉后期的衰败局面,不是盛世局面。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兴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4.(1分)如表中关于江南地区的记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文化教育发达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在西汉时期,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发展。从西汉至南朝,故A表述错误;从西汉至南朝,且北方的教育科技领先于南方,B;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的南迁,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经济迅速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
15.(1分)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的方法。
【解答】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选项B符合题意,属于历史结论;选项C是对佛教的传入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排除,属于历史结论。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吴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为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
A.汉朝时,长江中游地区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交融发展,吴文化是重要代表。 ×
B.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后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O
C.秦统一六国推动多民族交融的发展,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材料二:秦始皇派兵攻克岭南后,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民族之间的交融为边疆岭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龚荫《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
——摘编自《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
材料四: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四,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5)综上,请你谈一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民族交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4)本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5)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族交融的认识,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1)A.通过材料“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西戎,逐渐形成华夏民族、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可知,长江中游地区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交融发展。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后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C.通过材料“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秦统一六国推动多民族交融的发展,所以该说法是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来的。
(2)措施:据材料“秦始皇派兵攻克岭南后,随即设立桂林、南海3郡,设立岭南三郡管理;据材料“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民族之间的融合为边疆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知,保持岭南地区的稳定。
(3)原因: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可知,为西汉民族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史实:据所学可从张骞通西域、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及昭君出塞等举例。
(4)人物:据材料“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措施。
意义:据材料“当时北方民族交融使北方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粮食产量增多,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5)认识:据所学可从民族交融促进历史社会的发展;杰出人物推动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A.×;B.O。
(2)措施:设立岭南三郡管理,将岭南纳入秦版图,保持岭南地区的稳定。
(3)原因: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西汉民族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史实:张骞通西域、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及昭君出塞等。
(4)人物:北魏孝文帝。
意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政权封建化。
(5)认识:民族交融促进历史社会的发展;杰出人物推动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卫青与霍去病破匈奴以及汉朝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7.(14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更好的感悟中国智慧,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你参与。
【探究一工具篇•中国智慧】
(1)根据图一图二,分析归纳春秋战国在生产方式上出现的变化及其影响。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工具的名称及功能。
(2)根据探究一,归纳以上工具反映的共同主题。
【探究二史学篇•中国精神】
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材料中的“他”是指司马迁。 √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
【探究三书画篇•中国力量】
(4)图四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图五人物画线条优美,富有个性。请分别写出两幅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姓名。
(5)综上,请你谈谈作为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司马迁和《史记》等、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图一图二可知,春秋战国在生产方式上出现的变化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为开发山林。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灌溉农具。
(2)根据探究一可知,以上工具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生产工具的演变。
(3)A.据材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被关入狱,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极大摧残,发愤著书,材料中的“他”是指司马迁,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B.据材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被关入狱,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极大摧残,发愤著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图四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人物传神。两幅作品的名称是《兰亭集序》《洛神赋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综上可知,当代青年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开拓创新,去其糟粕等。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灌溉。
(2)生产工具的演变。
(3)A.√。
B.×。
(4)《兰亭集序》《洛神赋图》;王羲之。
(5)增强文化自信,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司马迁和《史记》等、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等相关史实。
18.(6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请选择表中的两个事例事件,证明观点“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分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知识,理解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结合题意,选择历史事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如战国时期,法令规定,允许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在朝廷中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故答案为:
观点: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可免除徭役;经过商鞅变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实现了富国强兵,鲜卑族建立的北魏。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禁用鲜卑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促进了社会发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可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19 13:48:19;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秦朝
→
西汉
→
①
→
三国
→
西晋
记述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为本,一岁或稔,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西周
周天子采用分封制巩固疆土
春秋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战国时期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秦朝
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局面,统一六国
汉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北魏
孝文帝改革
东晋
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朝
→
西汉
→
①
→
三国
→
西晋
记述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为本,一岁或稔,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西周
周天子采用分封制巩固疆土
春秋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战国时期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秦朝
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局面,统一六国
汉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北魏
孝文帝改革
东晋
江南地区的开发
重庆市两江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两江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两江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两江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