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展开本试卷分为、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请将基础部分和作文分别答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交卷时请监考老师分别装订。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
下面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表格里,书写务必清晰易辨。
一、(本大题共11小题,28分。1-5小题每题2分;6-11小题每题3分)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黄晕(yūn) 殉(xùn)职 神采奕奕(yì)
B.分歧(qí) 灼伤(zhuō) 骇人听闻(hài)
C.贮蓄(chǔ) 庇护(bì) 人声鼎沸(pèi)
D.蜷伏(quán) 祷(dǎ)告 莽莽榛榛(zhēn)
2.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恍惚 宽敞 翻来覆去
B.静默 帐蓬 麻木不仁
C.粗广 滑稽 咄咄逼人
D.位临 倜傥 结然不同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向日葵的颜色是太阳赋予的灿烂的金黄,明媚而不妖艳;它的头颅是追求托起的尊严,高贵而不 ;它的身躯是信念挺起的 ,纤细而不弱小。它不为月亮的皎洁清高而动摇,不为浩瀚天宇的熠熠星辉而迷乱,更不为太阳的遥不可及而放弃。它该知道它永远得不到太阳,但它不会因此而 ,因为太阳是它追求的信念。
A.傲慢 肩膀 示弱 B.傲慢 脊梁 低头
C.怠慢 脊梁 示弱 D.怠慢 肩膀 低头
4.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祖先留传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遗产。②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开启智慧的钥匙。③我们有能力和条件,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全面地发扬和继承。④只有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拥有了一定的智慧,才有能力、有资格去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
A. , 。 ”。 B. 、 ; ”。
C. , ; 。” D. 、 。 。”
(二)诗词鉴赏
6.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第一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第二句中“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之艰,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惦念之情。
C.第三、四句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融合,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文,完成7~8题。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节选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7.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记叙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等事件,表现了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牧羊人还是一个对劳作、对生活极为认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B.故事的主人公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课文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从牧羊人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
牧羊植树的经历看,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意志坚强的人。
D.文中加点词“奇迹”是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干旱
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8.对文章的写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刻画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B.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牧羊人。这就是第一人称行文的妙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采取时间顺序,通过“我”的观察写牧羊人几十年来的工作带来的变化,这样客观的写,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好。
D.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橡树林比作地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曾经被废弃
的荒凉的山村现在已经满目绿色景象,写出高原的变化,正面赞美了牧羊人的巨大贡献。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杞人忧天》,完成9~11题。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B.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C.若屈伸呼吸 若:好像。
D.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只使坠
B.若躇步跐蹈
C.奈何忧其坏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列子》,该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B.本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符合现代科学,这种关心他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D.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本卷的答案、作文分别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
2.本卷共13题,92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4)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小题。(7分)
郭子仪与李光弼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子仪趋⑥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⑦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⑧猜忌。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④见诛:被杀。 ⑤贷:宽恕、宽免。 ⑥趋:快步走,表示恭敬。 ⑦仆:用作自己称呼自己的谦词,我。⑧无纤毫:一点也没有。纤毫,极细微。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 初:_____________
(2)遂同破贼 遂: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1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郭子仪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耿介《花的事业》一文,完成16~19小题。(15分)
花的事业
①又一个春天来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每一年的春天都是这样吧!
②搬到阳光小区已经两年了,桃花、杏花两度开放便是见证。这个小区,也是退休老人较多,他们总是有些时间侍弄侍弄楼房周围的空地,只要是空着的地方都是他们一显身手的地方:这一块种上几把大葱,那里栽几棵薄荷,茄子、辣椒也有的,看上去老是那么新鲜、诱人。当然,两楼之间种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树木。洋槐、白蜡多是小区美化时就种上了的,居民们居住之后便在楼前楼后栽上自己喜欢的树木,而且都是早早开花结果的,像桃树、杏树、海棠之类。
③春天刚一开始,这些树便迫不及待地在枝头打起花苞,几天的阳春日光,花苞打开,各种花次第开放。楼东角条件最为理想,“一”字的商贸楼将住宅楼裹住,阻挡了北风的寒冷,阳光也是每天早早眷顾,往这里送来满天的光,满地的暖。这里的桃树、杏树哪里肯负得春光,春光到处,粉的像霞,白的如雪,成堆成山。每天上下班从树下走过,我总喜欢将鼻子凑近花前,深深地吸上一气,便满意地移向下一朵,下一棵。树主人微胖,魁梧健壮,开花结果时节,他每天都要早早地坐在楼前长椅上,用目光迎送每个花前走过的人。“您的花真香啊!”“您的花好美啊!”主人憨憨一笑,分明已是如醉如痴。
④北方的春天是多风的,而且必有两三场大风吹过,春天才颠着轻盈的步子走近人们。入夜,西北风携着黄土高原的轻尘,载着内蒙古大草原的料峭,又一次考验这大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一夜大风,号呼声让人感觉回到了深冬。忽然,我想起了那花,那一树的桃花、杏花啊,怕是要落尽了吧?!
⑤清晨,风已过去,但仍有余威,大地却如经历一场劫难。花落了,落的很多。那一地的白,一地的粉,花朵、花瓣、花蕊,一片片、一层层、一堆堆,含着自己的芬芳,随风旋舞。风啊,你要掳去所有的花朵吗?我喉咙嘶哑,似乎也找不到一个答案,只有悲伤,向着每一朵花儿……
⑥抬起头,那树依然随风抖动,枝条上依然有花,向着天空,向着太阳,陈说昨夜的风,陈说昨夜的自己。花的旁边是一抹绿,是绿,是叶子,它们就是那花的使者,让花儿在枝头盛放。花朵在经历了昨夜的狂风之后,有的缺了一片花瓣,有的已经没有了花瓣,只剩下光秃秃的蕊柱……然而,每一朵花都昂着头,稳稳地挺立,她们也更加坚实地抱紧枝头,让自己与树浑然一体。“为了明年的春天,哪怕只剩下我一个,我也一定要结出果实!”望着那顽强的花儿,我几乎要落泪了。是啊,花儿是带着结果的使命而来,哪怕只剩下一朵,那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允诺。落花呢,在旋舞,她们并不曾离去,那是落花的告白:我们生来就是要落去的,只有我们落去,才有枝头累累硕果。再见了,化作春泥就是我们的使命。无论开放还是落去,都是花的事业。
⑦此时,天晴了,蓝天下,枝头的花朵开放着,那怒放的生命璀璨成满天的云霞……
16.文章第③段作者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描写春天里的桃花杏花的?写树主人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每一朵花都昂着头,稳稳地挺立,她们也更加坚实地抱紧枝头,让自己与树浑然一体。
18.标题“花的事业”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19.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结尾段中“枝头的花朵开放着,那怒放的生命璀璨成满天的云霞……”一句的理解。(4分)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综合性学习(5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爱华中学七年5班为帮助七年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也参与一下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学校对七年级部分学生课外读物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右图:
【材料二】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
【材料三】北京东五环外有一个叫皮村的小村落,这里聚集了数万“北漂”打工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阅读城市,阅读人生。初中毕业的范雨素,1994年来北京,做过服务员、摆过地摊、做过保姆……多年来,她的工作一直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对阅读的热爱,阅读成了她生命的避风港和灵魂的栖息地。2014年,为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她参加了皮村文学小组并开始写作。三年后,她的自传小说《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2023年她的《久别重逢》一书正式出版。从此,她的“北漂”生活结束,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居所。
20.请你和5班同学一起探究【材料一】,说一说七年级部分学生课外读物类型存在着哪些问题。(2分)
21.请你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提到的阅读的作用(3分)
(二)名著阅读(8分)
22. 在“走进《朝花夕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做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阅读上面的文字并完善横线中的相关内容。(4分)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23.课间,小华和李建在一起聊起《西游记》,小华说:“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这么一节,你帮我理一理头绪。”李建说:“好啊,咱们一起看看。”小华读了起来:
“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昔年曾会在灵霄,今日争持赌猛壮,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一个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一个是秉教迦持修行将,他两个来来往往,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
小华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你帮忙解答一下。
(1)这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中的哪个情节?相互打斗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2分)
(2)唐僧师徒最终是怎样渡过流沙河的?(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同学们,你来到中学已经整整一个学期了,在这120余天的学校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也许有你遇到的困惑与烦恼,也许有你经历的感动与美好……但这些故事都会让你获得温暖。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那一刻,我很温暖》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5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本大题共11小题,28分。1-5小题每题2分;6-11小题每题3分)
二、(共7分)
(1)海日生残夜 (2)我言秋日胜春朝
(3)秋风萧瑟 (4)铁马冰河入梦来
(5)枯藤老树昏鸦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共7分)
13.(2分)(1)起初 (最初) (2)于是,就
14.(2分)(我)死也是甘心的,只请求您宽免我的妻子儿女。
15.(3分)示例:郭子仪与李光弼起先“不相能”,而后郭子仪对李光弼“勉以忠义”且“荐之为节度使”,由此可以看出郭子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计前嫌。
四、(共15分)
16.(3分)示例:第③段先是从视觉描写花的美和多,然后从嗅觉描写了花的香。写树主人,从侧面写出了桃花、杏花的美丽。
17.(4分)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狂风之后的桃花杏花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挺立枝头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桃花杏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18.(4分)示例:“花的事业”写出了花的两种不同使命,挺立枝头的花是要完成结出果实的使命,让自己的种群延续下去;落去的花的使命就是要落去,也是保证生命延续。这就是“花的事业”。
19.(4分)示例:结尾段中,“怒放的生命”赞美了桃花杏花的顽强生命力,“璀璨成灿烂的云霞”运用比喻写出桃花杏花盛放的壮观景象,也暗示出文中的花在完成着自己的使命。无论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寒冷,生命依然会绽放出美丽,她们以自己的美丽点缀了整个天空,也将生机和希望传递给人们。
五、(共13分)
(一)(5分)
20.(2分)示例:多数学生偏向阅读卡通画,对文学名著、时文杂志等阅读较少。
21.(3分)示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二)(8分)
(4分)(1)父亲(2)阿长(长妈妈)(3)藤野先生(4)范爱农
(4分)(1)示例:八戒大战流沙河(1分) 打斗的人物是猪八戒和沙僧(1分)。
示例:沙悟净在木叉点教下,认下了唐僧和两位师兄,并取下自己颈下的骷髅,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唐僧等人乘上法船渡过流沙河。(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50分)请严格按照本评分标准执行。
说明:(1)不抄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2分。(3)字数不足45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300字,降一等。(4)凡内容有严重错误的答卷,请示教研员处理。
细则:
1.只写标题,给2分;标题书写有错误扣1分。
2.完全抄写卷面上的材料,5分左右给分;其中有一部分自己的话,7分左右给分;扩写或改写作文材料,能写100字左右,12分左右给分。
3.文字80%以上雷同的试卷,相关的作文均在20以下给分。
探究专题: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探究角度
经典文段
相关人物
角度一:
“我”的亲人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1)
角度二:
“我”的保姆
她生得黄胖而矮……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2)
角度三:
“我”的老师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须,戴着眼镜,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3)
角度四:
“我”的朋友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4)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A
B
C
D
A
B
D
C
D
C
类别
内容
A.内容
B.思想
感情
C.语言
D.篇章
评分细则
一类卷
(43~5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切
语言顺畅
没有语病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①具备ABCD四项条件的,评一类下(43-45分)。②立意深、构思巧、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的,评满分;具备立意深及另一项条件的,评一类上(48-49);具备其中一项条件的,评一类中(46-47)。
二类卷 (35~42分)
切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
偶有语病
结构完整
条理较清楚
以38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A项和另两项条件,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ABCD四项条件的,酌情加分;③具备AB两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7~34分)
基本合题
中心尚明确
内容尚具体
认知正确
感受尚真实
语言尚通顺 语病不多
条理尚清
能分段
以3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ABCD四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有两项较好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18~26分)
偏离题意
中心欠明确
内容不具体
认知不够正确
感受不太真实
语言不通顺
语病较多
条理不清楚
以2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符合ABCD其中两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另两项较好的,酌情加分;③兼有ABCD四项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
(0~17分)
文不对题
不知所云
认知不正确
感受不真实
语病严重
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
不能完篇
以13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ABCD四项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其他两项尚好,酌情加分;③兼有ABC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默写,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天津市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阶段模拟练习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天津市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阶段模拟练习试题(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