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 课件 1 次下载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 课件 1 次下载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导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部编版),共15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四首诗。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2课时《观沧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今天,我们来客观地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这首诗将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文体知识: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二、初读诗歌1.自读诗歌,把生字词标记注音,读准字音,同时给诗歌划分节奏。2.学生课堂展示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竞读,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疏通文意1.同桌两人一组,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诗歌。提示:注意诗歌语言极为精炼,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翻译时要适当增加句子成分。预设:①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②临:到达; ③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④何:程度副词,多么; ⑤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⑥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⑦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2.同桌两人一组口头翻译后,全班交流展示。译文: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四、品读诗歌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2.学生小组内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成果。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后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中哪些是实写和虚写? 预设: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景:(实)海水、山岛 波澜壮阔 树木、百草 生机勃勃 秋风、洪波 波澜壮阔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2)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情感: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3)诗歌主旨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预设:“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五、品悟写法1.这首诗以描绘沧海的壮美和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怀!这种情感全文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怎么表现出来的?明确:通过景物。 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如果再叫你评价曹操,你又会感受他是一个什么人呢?明确: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积累备课文言字词及意思;3.结合身边景物,写几句四言古诗(选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主阅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并划分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听诗歌范读。3.同桌合作,疏通文意。预设: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意思为降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句意为: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为: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三、品读诗句1.作者首句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预设: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3. 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4.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1)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应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2)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而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诗多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3)重视诗题的作用。诗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提示作用,有的诗题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但要注意词的词牌名与题目的区别。(4)根据诗词的题材来阅读。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不一样。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四、赏析写法1.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者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五、拓展延伸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杜甫因担心李白,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阅读后一首,说说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抒情上的相同之处。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意: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相同点:①本诗颔联和课文首句一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伤感的氛围,表达对友人的担忧;②尾联和课文三四句一样,运用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王湾的名气并不大,今天我们还能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为何得以流传千古?◆二、格律常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三、初读诗歌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同学划分节奏。2.教师范读,然后教师播放录音。3.听完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四、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题目: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句意: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正,风顺而和。悬,挂。句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生,升起来。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入,进入,降临。句意: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2.诗的四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预设: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预设:“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预设:“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6.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见的,而为什么诗的一开头就提到“客路”?预设: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7.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预设: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课堂小结◆作业设计: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对诗歌的评价。大意为:毎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每首散曲都有曲牌,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篇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二、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并划分朗读节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听示范朗读。3.自由朗读,并思考: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呢?曲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心情?预设:悲伤、思乡……断肠人在天涯。追问:什么是“断肠人”? 预设: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追问: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词上?预设:“悲”。追问: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对于这样的情感,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预设:舒缓,低沉、凝重、滞缓◆三、品味语言,赏析画面1.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悲伤、悲痛,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的? 预设一:枯藤老树昏鸦。枯藤它干枯了,没有生命力,就给人一种没有生命,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枯藤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好像是垂死的那种感觉。教师点拨: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看昏鸦,我们可以去读一读,“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乌鸦?荒凉的场景下,乌鸦稀稀落落的,更显荒凉,这就是一种秋意呀!“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凄凉的氛围。那么这乌鸦或昏鸦停在哪里呢?“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这昏鸦在哪里?少人的地方。预设二:夕阳西下。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夕阳西下”为何有哀愁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给人一种哀伤之情。预设三:古道西风瘦马。我感觉这古道西风瘦马的瘦马有一种凄凉之情。因为在秋天的场景里出现一匹瘦马,我感觉……教师点拨:古道,在古诗词中也往往表达冷落荒凉的意思。如 “古道少人行”“咸阳古道音尘绝”等。怎一个瘦字了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让你有感觉,在你的眼前描绘出这是怎样的一匹马的形象来。瘦马因何而瘦,能揣摩出来吗?因为马长途跋涉,因为马老了,因为马太累了,因为马可能没什么食物可能会饿了,秋天食物稀少,可能会饿了。马是如此之辛苦,那么这瘦得仅仅是马吗?――还会有断肠人。也许这断肠人远程驱瘦马,走了太远的路,带着这匹老马,他也是瘦了,也是那么辛苦。2.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你认同吗?预设:有道理。同样是“古道西风”的背影,“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处境困窘,连马都累瘦了;而若是一匹“骏马”,则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抱负。二者意境大相径庭。 教师点拨:曲中之人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乌鸦归巢了,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断肠?刚才我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3.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话放在小令中是不是太过突兀,是败笔呢?预设: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的思乡情绪,以至于思“断肠”!◆四、情景再现,体会乡愁1.描绘画面引导语: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一首短短的小令,每个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左右)预设一: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预设二: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过渡语:作者仅仅用了9组名词,9种景物,1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2.情感探究(1)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吗? (可以从词人的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思考)(2)法国作家法朗士曾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来认识马致远。作者简介: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时代背景: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3)读了这两段,是不是有新感受,别样的滋味?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教师小结: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天净沙•秋思》。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注定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纯属天籁,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这个悲痛到极点,有可能是因为漂泊,有可能因为仕途不顺,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太多太多在这秋思里。 ◆六、比较阅读,迁移拓展引导语:其实《天净沙》写秋的,并不止马致远一个,白朴也写秋,而且是在马致远之前。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秋》的不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我们读了白朴的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既然是秋,就必定含着秋意。马致远的秋思表秋意是蕴含在景里,而他这里就只有景了,因而人们评价说,马致远的《秋思》被推崇为“秋思之祖”。虽然白朴在马致远之先,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而马致远的这一篇却引人更多的遐思,更多的回味。回味之余,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再次体会马致远的秋思。◆作业设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200字的散文。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四首诗。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2课时《观沧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今天,我们来客观地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这首诗将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文体知识: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二、初读诗歌1.自读诗歌,把生字词标记注音,读准字音,同时给诗歌划分节奏。2.学生课堂展示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竞读,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疏通文意1.同桌两人一组,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诗歌。提示:注意诗歌语言极为精炼,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翻译时要适当增加句子成分。预设:①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②临:到达; ③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④何:程度副词,多么; ⑤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⑥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⑦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2.同桌两人一组口头翻译后,全班交流展示。译文: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四、品读诗歌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2.学生小组内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成果。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后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中哪些是实写和虚写? 预设: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景:(实)海水、山岛 波澜壮阔 树木、百草 生机勃勃 秋风、洪波 波澜壮阔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2)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情感: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3)诗歌主旨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预设:“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五、品悟写法1.这首诗以描绘沧海的壮美和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怀!这种情感全文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怎么表现出来的?明确:通过景物。 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如果再叫你评价曹操,你又会感受他是一个什么人呢?明确: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积累备课文言字词及意思;3.结合身边景物,写几句四言古诗(选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主阅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并划分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听诗歌范读。3.同桌合作,疏通文意。预设: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意思为降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句意为: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为: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三、品读诗句1.作者首句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预设: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3. 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4.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1)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应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2)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而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诗多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3)重视诗题的作用。诗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提示作用,有的诗题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但要注意词的词牌名与题目的区别。(4)根据诗词的题材来阅读。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不一样。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四、赏析写法1.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者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五、拓展延伸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杜甫因担心李白,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阅读后一首,说说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抒情上的相同之处。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意: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相同点:①本诗颔联和课文首句一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伤感的氛围,表达对友人的担忧;②尾联和课文三四句一样,运用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王湾的名气并不大,今天我们还能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为何得以流传千古?◆二、格律常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三、初读诗歌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同学划分节奏。2.教师范读,然后教师播放录音。3.听完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四、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题目: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句意: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正,风顺而和。悬,挂。句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生,升起来。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入,进入,降临。句意: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2.诗的四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预设: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预设:“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预设:“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6.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见的,而为什么诗的一开头就提到“客路”?预设: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7.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预设: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课堂小结◆作业设计: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对诗歌的评价。大意为:毎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每首散曲都有曲牌,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篇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二、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并划分朗读节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听示范朗读。3.自由朗读,并思考: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呢?曲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心情?预设:悲伤、思乡……断肠人在天涯。追问:什么是“断肠人”? 预设: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追问: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词上?预设:“悲”。追问: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对于这样的情感,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预设:舒缓,低沉、凝重、滞缓◆三、品味语言,赏析画面1.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悲伤、悲痛,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的? 预设一:枯藤老树昏鸦。枯藤它干枯了,没有生命力,就给人一种没有生命,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枯藤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好像是垂死的那种感觉。教师点拨: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看昏鸦,我们可以去读一读,“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乌鸦?荒凉的场景下,乌鸦稀稀落落的,更显荒凉,这就是一种秋意呀!“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凄凉的氛围。那么这乌鸦或昏鸦停在哪里呢?“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这昏鸦在哪里?少人的地方。预设二:夕阳西下。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夕阳西下”为何有哀愁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给人一种哀伤之情。预设三:古道西风瘦马。我感觉这古道西风瘦马的瘦马有一种凄凉之情。因为在秋天的场景里出现一匹瘦马,我感觉……教师点拨:古道,在古诗词中也往往表达冷落荒凉的意思。如 “古道少人行”“咸阳古道音尘绝”等。怎一个瘦字了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让你有感觉,在你的眼前描绘出这是怎样的一匹马的形象来。瘦马因何而瘦,能揣摩出来吗?因为马长途跋涉,因为马老了,因为马太累了,因为马可能没什么食物可能会饿了,秋天食物稀少,可能会饿了。马是如此之辛苦,那么这瘦得仅仅是马吗?――还会有断肠人。也许这断肠人远程驱瘦马,走了太远的路,带着这匹老马,他也是瘦了,也是那么辛苦。2.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你认同吗?预设:有道理。同样是“古道西风”的背影,“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处境困窘,连马都累瘦了;而若是一匹“骏马”,则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抱负。二者意境大相径庭。 教师点拨:曲中之人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乌鸦归巢了,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断肠?刚才我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3.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话放在小令中是不是太过突兀,是败笔呢?预设: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的思乡情绪,以至于思“断肠”!◆四、情景再现,体会乡愁1.描绘画面引导语: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一首短短的小令,每个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左右)预设一: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预设二: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过渡语:作者仅仅用了9组名词,9种景物,1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2.情感探究(1)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吗? (可以从词人的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思考)(2)法国作家法朗士曾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来认识马致远。作者简介: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时代背景: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3)读了这两段,是不是有新感受,别样的滋味?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教师小结: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天净沙•秋思》。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注定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纯属天籁,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这个悲痛到极点,有可能是因为漂泊,有可能因为仕途不顺,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太多太多在这秋思里。 ◆六、比较阅读,迁移拓展引导语:其实《天净沙》写秋的,并不止马致远一个,白朴也写秋,而且是在马致远之前。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秋》的不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我们读了白朴的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既然是秋,就必定含着秋意。马致远的秋思表秋意是蕴含在景里,而他这里就只有景了,因而人们评价说,马致远的《秋思》被推崇为“秋思之祖”。虽然白朴在马致远之先,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而马致远的这一篇却引人更多的遐思,更多的回味。回味之余,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再次体会马致远的秋思。◆作业设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200字的散文。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