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幼稚(zhì) 靶子(bǎ) 莫名其妙 量体裁衣
    B.蹩脚(pié)庸俗(yōng)事实求是对牛弹琴
    C.檄文(xí)瘪三(biē)言之无物枯躁无味
    D.乳臭(chòu)胆怯(qiè)祸国殃民壹贰叁肆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①______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②______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太在意读书的形式,③______遇到一本好书,④______何时何地,都会品读,在他们看来,天天都是“读书日”。
    A.不仅还因为不管
    B.不必就如果不论
    C.不是而只要不论
    D.并非可只有尽管
    3.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A.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D.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金就砺则利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或师焉,或不焉
    7.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大
    B. 吾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 甚笃:十分的沉重,非常的深
    C. 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足:善于奔跑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不耻相师
    ⑦孔子师郯子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B.①③④/⑧⑦/②⑤⑥
    C.③④/②⑥⑤/①⑦⑧D.③④/②⑥⑦/①⑤⑧
    9.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 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C.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反而
    D.小学而大遗 遗:放弃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1. 下列句子中,与“而耻学于师”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以轮
    C. 不拘于时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C.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左传》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B.中国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C.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D.根据客户多样化需求,我们进行“定制化”加工、种植和包装,保障农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认可,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航天技术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冷门专业,不仅因为它枯燥无味,而且学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学生需要有强大的理科思维以及构建模型的能力。
    ②其实,依我看,拖延根本不是什么“症”,而是一种逐渐养成的坏习惯,坏习惯根深蒂固,就形成了愚性,即顽劣的本性。
    ③生活中不乏“家电盲”,一旦使用电器,胆小的莫名其妙,胆大的就盲目操作造成用电事故。
    ④席勒的创作诞生于传统与现代分裂、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展览中的160幅水彩画和素描,展现了他以生命孤寂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以及与装腔作势的社会观念的冲突。
    ⑤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⑥随着这档电视节目越来越火,加在各个学员身上的谣言也开始风生水起横行网络,对此节目组表示将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D.⑤③②④⑥①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1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B. 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C. “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 “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17. “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6分)
    18.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进行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自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上怒甚,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博士,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
    B.授,指授予官职。古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拜、征、辟、除等。
    C. 驿,本义指驿马,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公文或官员来往使用的马,后也指驿站。此处义指后者。
    D.赠,基本义是把东西无条件地送给别人,在此处特指“死后追封”。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韩愈从小就是孤儿,但学习非常刻苦,不需别人奖励。参加进士考期间,在公卿之间投递文章,连前任宰相郑余庆都为他宣扬美名。
    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而获升迁。他奉诏撰写《平淮西碑文》,却被李愬的妻子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而遭磨掉。
    《进学解》显示出韩愈才高八斗的文学素养,含蓄地引导那些遭受排挤贬官的友人。
    韩愈品性通达,与人交往,不因对方地位变化而改变。他显贵之后每与好友张籍论文赋诗,依然和往常一样。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4分)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水曲”表明诗人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诗人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24.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25.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补写诗句。
    (1)位卑则足羞, 。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5)《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四、语言运用(6分)
    26. 文学短评,是就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语言及艺术特色等进行评论。
    杜甫的《登高》被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请就该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短评,不超过80字。(6分)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请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阶段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
    A
    解析B项,“蹩”应读“bié”,“事实求是”应为“实事求是”;C项,“躁”应为“燥”;D项,“臭”应读“xiù”。
    2、C
    解析①处由后文的“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可知,填“并非”“不是”均可,而“不仅”“不必”不符合语境,故排除A项和B项。②处,“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和“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构成转折,应填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填“而”或不填都可以。③处,从“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太在意读书的形式”和“何时何地,都会品读”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词语,故排除D项。把C项各个关联词填入文段空白处,句意完整,句子通顺。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3、B 解析A、C、D三项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B项,“丝竹”代指音乐,是借代手法。
    4、D解析A项,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B项,语序应为:北望中原气如山;C项,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5、D【答案】D “法律”错,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规矩。
    6、答案B
    解析A项,“生”同“性”,天性;C项,“受”同“授”,传授;D项,“不”同“否”。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之:动词,到,往。句意:由于得罪了宋国君主,于是逃亡到了卫国。
    故选C。
    8、A解析①③④为名词作动词,②⑦为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⑧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9、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致:到达
    10、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者都为句末语气词。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B.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代词,这些。句意: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士大夫这些人。
    C.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指书本。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也有表递进)。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1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而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B.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句意: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
    D.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12、C【详解】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13、B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改为“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C项,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种植、加工和包装”。14、D解析③“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不合语境,可改为“束手无策”。⑤“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经验、理论等,此处用来表示对意见的接受,用词不当。⑥“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此处属于褒贬失当。
    15、D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著作,②由文章转入谈鲁迅的精神,④⑥分析鲁迅的精神,①总结语段。
    16、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是因为丈夫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错误。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肖锦云抱着丈夫的骨灰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肖锦云的内心是悲伤的,却并非无助茫然。
    17、①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②寒风中的雪暗指肖锦云一家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充塞心中的悲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内涵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在小说中找到描写“雪”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其内涵。如,小说开头“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两处“雪”美丽、轻盈,与“好像刚结婚不久……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夫妻的宁静甜蜜美好,此处的“雪”喻指宁静幸福美好的生活。
    而肖锦云回忆中“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和结尾“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这两处的雪可以说是寒冷的,结合肖锦云丈夫的牺牲和肖锦云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家来看,这“雪”是指肖锦云一家的变故以及他们心中的悲伤。
    18、参考答案一:缉毒警察。①情节安排:以“警察回家”作为说主线贯穿始终。②人物塑造:肖锦云、年轻夫妻、老人都是侧面衬托伟大的缉毒警察。③主题表达: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缉毒警察的伟大,引发人们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思考。
    参考答案二:肖锦云。①情节安排:以“肖锦云带丈夫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②人物塑造:小说用大量笔墨从正面、侧面刻画了肖锦云的开象。③主题表达:小说是通过默默付出、隐忍坚强的肖锦云,表达对英雄家人的崇高敬意这一主题。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探究能力。
    本题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主人公。首先找出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分析人物的特点,接着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看哪个人物与情节、主旨相关,以此确定主人公。
    首先看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有肖锦云、缉毒警察(肖锦云的丈夫)、小夫妻等;然后梳理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标题是“回家”,开头写肖锦云抱着“包裹”回家,中间写肖锦云的丈夫没有时间回家,最后写肖锦云带着丈夫回家,由此看来,“肖锦云”和“丈夫缉毒警察”都与情节相关,如从肖锦云角度来看,全篇是围绕“肖锦云带着丈夫回家”展开,如从丈夫缉毒警察的角度来看,全篇是围绕“缉毒警察回家”展开。
    接着分析人物形象,文中缉毒警察没有出场,但由肖锦云回顾六年前丈夫因工作性质推迟婚期以及对面小夫妻的幸福宁静的生活来看,可以看出缉毒警察的伟大,因为如果没有缉毒警察的牺牲就没有这样宁静美好的生活,而作为缉毒警察妻子的肖锦云,丈夫没有时间回来结婚,她亲自去,丈夫牺牲了,她亲自带回家,整个过程中肖锦云是平静的,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肖锦云的默默付出和隐忍坚强。
    最后分析小说的标题,如果从缉毒警察的角度来看,小说是赞美缉毒警察的伟大,告诉人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果从肖锦云的角度来看,小说是表达对英雄家人默默付出的崇高敬意。
    考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从这些方面作答。
    19、B 20、A 21.C
    22.(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解析:累:多次。黜:降职、贬官.喻:开导。各1分,句意1分。)。
    (2)(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身,自己。耻师,以..为耻。惑,糊涂。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郊、张籍二人胡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师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 “名位未振”说的是“二人”,即孟郊、张籍二人;“不避寒暑”的人是“韩愈”,两句各有主语,因此应在“愈”前断开,排除 AC。 “终成科第”意即终于考中进士科,“科第”作“成”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 D。故选 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博士,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说法错误。“博士”在文中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最高学官。 故选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显示出韩愈才高八斗的文学素养,含蓄地引导那些遭受排挤贬官的友人”说法错误。文中“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的意思是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 故选 C。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因自己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参考进士,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他由此一时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韩愈说话直率,无所畏惧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令出自多个部门,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开导自己。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州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寺里写有基本传布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开时便年丰人泰。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皇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皇上看后,非常生气,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师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23、【答案】C 【解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站在客船上”错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能返乡。
    24、【答案】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这样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失意悲凉。②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做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25、(1)官盛则近谀。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6、【答案】示例:
    《登高》妙字佳句动人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我们眼前。
    27、【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是鲁迅先生给青年的寄语,从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希望,希望中国青年能够成为光明,哪怕是一点光。结合“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我便是唯一的光”等分析,号召中国青年拒绝冷漠,不惧阻力,热切关注社会,力所能及地担负责任,奉献自己,哪怕自身如萤火一样微弱也要发光发热,鼓励青年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为祖国积极奉献。鲁迅的这段话启示我们要不断砥砺自我,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要担当青年的责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写作要求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因此需要结合“光”和“一点”进行写作,从青年人的角度出发,“光”指的就是自己的作用或责任,而“一点”并不强调作用之大,而只是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很微薄;尽自己的责任,哪怕作用并不大。
    从文体上来看,可以写成记叙文,比如记叙“我”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点光”的,以及自己是如何发光的。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注意事件的曲折性,描写要能够体现人物身份特点等。比如青年的“我”,经历怎样的心理斗争,最终自己活成了“一点光”。
    如果写成议论文,在行文结构上,可以联系鲁迅的话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当代青年应当勇担重任,争做栋梁”;中间提出三个分论点“勇担责任,谱写人生价值的华丽篇章”“勇担责任,注入社会风气的清露净流”“勇担责任,创造国家振兴的夺目辉煌”,并且每个分论点都举例阐释自己的观点;最后强调观点“勇担重任,争做栋梁。适应着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响应着当今时代最迫切的呼唤”。
    立意:
    1.拒绝冷漠,关注社会。
    2.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3.把青春热血融入时代洪流。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例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综合模拟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综合模拟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