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 文(带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现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现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现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数理实验科学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如同对自然的“拷打”,从而发现自然规律,使得人类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为此,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它是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博物学传统。博物学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残菊》诗,其前两句为“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意思是黄昏风雨大作,使得满地都是残菊的落英。欧阳修则针对“残菊飘零满地金”发表自己的看法:“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也不甘示弱,用《楚辞》之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反讽欧阳修不学之过。于是,二人拉开了菊落之争的大幕。因争辩双方闻名遐迩,所以之后不断有士人加入辩论队伍之中,冀求为菊落之争作出评判。我们从争辩中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引经据典来证明菊有无落英。但也注意到,宋学逐渐兴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了他们中的部分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使其从故纸堆中走出,用亲事壅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也使得大量与中国传统博物学特征相契合的植物学专著涌现出来。
其实,严格说来,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南宋人史铸便在《百菊集谱》中列举前人诗句来证明菊有落英。同为南宋人的史正志也以亲身实践来说明菊花瓣扶疏者多落、结密者不落。实际上,后来学士也多未在王安石自吟的诗句上做文章,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他所持论据即“夕餐秋菊之落英”上。确切地说,大家将重点放在了诗句的“落”与“英”二字上。经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乃始意,“英”作叶解,合起来意为初生之苗叶,并非王安石所理解的落地菊英。
诸多士人在详考“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后便戛然而止,原因或是众士人虽多为饱学之士,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使得他们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即使像撰写了牡丹专谱《洛阳牡丹记》的欧阳修,也因没有亲身事稼穑而有失客观地作出“秋英不比春花落”的结论。看来,没有实践经验的众士人在故纸堆中究事理,凭借名物考证还能辨析出“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真意,而菊落与不落因无前朝文献考证,他们就只能徒增为之奈何的感叹。士人们也退而求其次,认为既然王安石可用“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所吟“残菊飘零满地金”是正确的,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意,不就可以反证其所写之诗的错误吗?
事实上,从逻辑学上来说,王安石的情况应属于虽错解古意但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而众士人却将焦点聚集到论据上,冀求论据的错误来导出结论的错误。殊不知,论点的正确与否才是这个逻辑公式中的关键,只纠缠于论据对错难以撼动结论的正误。综合来看,菊落之争的双方各有“一对一错”。双方的“一对一错”,相辅相成,互为呼应,使后人既知菊有落英,亦解“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之意。
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进行辨识、命名、分类的一门知识,是关于自然各类知识的总汇。按阶段划分,中国传统博物学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晋、晋至宋、元至清中叶、清末四个阶段。其中,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药学、动植物学和农学著作。而像前述史正志的《史氏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等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作者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在特殊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任职的官员;第二类是专门负责征集和运输政府贡品的官员;第三类是对某些栽培植物有很大热情的官员;第四类是退休的文职人员,他们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奉献给园艺事业;第五类是艺术家;第六类是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欧阳修被李约瑟归为第一类,史正志则被归为第四类。其他四类,除第六类“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外,在宋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群体中都能一一对应。这其中不乏像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这样的士大夫领袖。从其著作内容来看,儒者士子具有博物意识,追求知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
(摘编自郭幼为《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数理实验科学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科学对希腊科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
B.“菊落之争”中的王安石、欧阳修二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少士人参与到这场辩论之中。
C.南宋的史铸和史正志,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证明了王安石的诗句“残菊飘零满地金”的正确性。
D.参与“菊落之争”的众多士人中有不少饱学之士,他们沉迷儒家经典因而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志着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繁荣。
B.依据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观点,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多是儒者士子或官员。
C.博物学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比内在的、确定性的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
D.“菊落之争”中,宋代部分士人主动借鉴宋代博物学的治学方法,影响了宋代的学术追求。
3.某中学学生组成的博物学研究小组对博物学研究范畴进行讨论,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博物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与当地山脉形成有关的神话B.当地杨树的种类
C.当地候鸟迁徙的时间D.当地夏天不同鸣蝉的体型
4.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提到菊落之争的双方各存在的“一对一错”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古代儒者士子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与西方现代科学家了解自然物种性质的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差异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回忆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登了上海的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床,哪里是柜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影,连日本兵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闸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悉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房屋,瓦砾堆接连着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面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
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我看到家里楼下,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队长蠢然的笑脸……一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江湾路上被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年春在上海
1933年5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的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的刺激与震撼之大,同时照应文题。
B.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队的恶行时,内心的愤恨难以自抑。
C.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第二次重在写人遭受的战争创伤。
D.“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悲凉景象。
C.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等词语,与《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伟绩”“武功”等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反语。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闸北”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
8.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分)
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①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③,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父:当作“君”。②强梁:凶暴,强横。③席豆:席,席子;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脚盘;二者也是古代的礼器,其上常刻有铭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郑人A三世B杀其父C天加D诛焉E使三年F不全G我将H助天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意思相同。
B.厚,意思是重、大、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意思不同。
C.笞,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中,“笞”是相对轻的刑罚。
D.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意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借“顺于天之志”的理由攻郑,不过是以替天行道为借口,实际上是当时诸侯掠夺财物,扩展疆域,欲图称霸的野心的体现。
C.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事例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和王诗题目都有“山中”二字,都以山中的景色为主要描写对象。
B.张诗写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而王诗写的是寒意袭人的萧瑟秋景。
C.张诗借描绘一幅春山图来留住客人,而王诗是作者山行时的有感而作。
D.张诗和王诗的语言风格相近,虽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但又耐人寻味。
16.两首诗都写到山中“无雨”,却都让人“湿衣”,其中原因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此之后,古典诗词常以“水”这一抒情意蕴来比喻时光流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羡慕的不只是学问本身,还有做学问的人所过的那种文雅、精致的生活。宗璞先生在以流亡大学为题材的小说《东藏记》里,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国难中仍然保持教化育人的读书人:弦歌不辍。就这四个字,呈现出雅致里的坚韧。这样的生活是由学问 ① 而成的,倘若能身在其中,时间、空间与阅读的量,都将一天天地增加和扩充,进而使我们加倍享受生活。
和散文家陈之藩教授一同喝茶,谈到读书,我抱怨英文原版书难读,看不下去,陈先生却
② 道:“怎么会有什么书是看不下去的啊!”我听了又感动又惭愧,知道他讲的不是励志的意思,而是指一种生活,这生活是决不可能不好的,但这到底不是人人可实现得了的。宗璞先生做了眼科手术,视力略有提高,写信报喜:“方才有一只喜鹊从窗前过去,我看见了尾巴长长的影。且是浓淡相宜的写意画。”于他们而言是随意淡然地看,一般人却是看不见的,就好比是仙俗之隔,旁人哪里知道其中的快乐。多年前,我看电视,节目是访问学者季羡林先生。他老人家的生活清苦简朴,无时无刻不忘埋头于故纸堆中。记者怜惜地说道:“看您老如此生活,我们挺心疼的。”季老立即回答:“个人觉得不心疼,有什么心疼的!”婉拒了同情。如季羡林先生的乐趣,倘若没有几十年的学业修炼,是很难③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个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马,你都到而立之年了,个人问题是不是该考虑一下了?
B.张老师因为所带班级成绩优异,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C.个人认为,捐赠这一百套桌椅给李家沟希望小学是分内之事。
D.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太空是一个微重力的环境,像依赖于重力才能书写的钢笔和圆珠笔,①;如果确需书写,则要么使用能够依靠气压将墨水压出的太空圆珠笔,要么使用毛笔。②?
关键就在于一个神奇的物理现象——毛细现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估计都遇到过这种现象,如果将一根有着细微缝隙的玻璃毛细管浸入装有水或者酒精的容器中,由于水能浸润玻璃,立即就会出现管内液面上升的现象,使得管内的液面高度要高出容器中原有液体的水平。如果用水银作为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水银不能浸润玻璃,那么细管内的液面高度,将会低于容器中的液面。
所以,在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③,墨汁被吸附到可以被浸润的毛笔材料上,并牢牢“困”在毛笔内部。而当毛笔尖与纸张接触时,留在毛笔表面的墨汁,同样在毛细作用下,被吸附到纸上,其间根本不需要重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根据以上材料,给“毛细现象”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必会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早或晚而已;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必能垒出一截人生的高度,或长或短而已。付出,总会有回报,形式不同而已。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努力,流下的汗水终将会开出美丽的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他们沉迷儒家经典因而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使得他们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是因为“不务农事”;另外,“钻研儒家经典”也不等于“沉迷儒家经典”。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C.“内在的、确定性的数理实验科学”张冠李戴,由原文“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可知,内在的、确定性的科学是希腊科学。D.“主动借鉴”曲解文意,原文是“这与……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影响了宋代的学术追求”错,由原文“宋学逐渐兴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了他们中的部分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可知,宋代的学术追求影响了宋代部分士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以及材料二“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的总汇”可知博物学的研究范畴。A.关于神话的研究,不属于博物学研究范畴。故选A。
①支持王安石的一方:“残菊飘零满地金”是对的,而对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却是错解其意。②支持欧阳修的一方:“秋英不比春花落”是错的,而考证出“落英”为“初生之苗叶”是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严格说来,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意”可见,支持王安石的一方:“残菊飘零满地金”是对的,而对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却是错解其意。
由“即使像撰写了牡丹专谱《洛阳牡丹记》的欧阳修,也因没有亲身事稼穑而有失客观地作出‘秋英不比春花落’的结论”“经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乃始意,‘英’作叶解,合起来意为初生之苗叶”可见,支持欧阳修的一方:“秋英不比春花落”是错的,而考证出“落英”为“初生之苗叶”是正确的。
5.①前者注重文献并能结合实证,后者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②前者亲近自然、鉴赏自然,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小,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后者有助于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并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大,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它是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数理实验科学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但也注意到,宋学逐渐兴起,……使其从故纸堆中走出,用亲事壅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可得出:前者注重文献并能结合实证,后者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
由“博物学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人类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可得出:前者亲近自然、鉴赏自然,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小,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后者有助于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并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大,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错,“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痛苦、仇恨等复杂的感情让“我”难以承受。故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语”错,“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这里的“骄傲”“得意”不是反语,是对他们的状态、表情等的真实记录。故选C。
8.①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②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③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④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由“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可知,作者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
②由“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可知,作者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
③由“‘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可知,作者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
④由“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可知,作者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
9.①真实的场景重现。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地还原出来。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如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真实的场景重现。文中“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等描写表现了城市整体被破坏的惨状;“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等描写表现了个体生命的惨象。由此可知,作者将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地还原出来。
②典型的细节描写。由原文“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可知,作者将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
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由原文“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等可知,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
10.C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郑国人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让他们三年没有收成,我将要帮助上天惩罚他们。“郑人”作主语,“杀”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在C处断开;“加诛焉”的主语为“天”,且“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天加诛焉”语意完整,在E处断开;后面“将助天诛也”的主语是“我”,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都是“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句意: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家”意思相同。正确。B.重、大、多;雄厚。句意: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厚”意思不同。正确。C.正确。D.“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表述错误。《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一句,“彘”释义为猪,而非小猪。《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豚”释义为小猪。《说文解字》也对“豚”的解释为“小豕也”。综上可知,“豚”指的是小猪。故选D。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诸侯“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和“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之间是类比说理,不是对比。故选C。
13.(1)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2)(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发动;“其……乎”,反问句式,难道……吗?(2)“以为”,认为;“铭”,铭刻、雕刻;“莫”,无定代词,没有人。
14.①郑国人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上天已经惩罚了郑国,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座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分析可知,郑国人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结合“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结合“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座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阳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杀害人民,掠取他们的牛马、猪狗、布帛、粮食、货物和钱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阳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如果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掠夺他们的货物钱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拥有整个天下,也就像您拥有鲁阳四境之内(的土地和人民)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让他们三年没有收成,我将要帮助上天惩罚他们。”墨子说:“上天的惩罚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粮食、货物和钱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把它镂刻在金、石上,(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那些百姓,也进攻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猪狗、粮食、衣服被褥,也书写在竹、帛上,铭刻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是啊,我按照你的观点来看,天下很多所谓可以做的事,未必都是可以做的啊。”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头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座都城,却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这就是这些话要说的意思。”
15.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而王诗写的是寒意袭人的萧瑟秋景”错误。王维诗中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且诗中虽有“寒”字,但色泽鲜明,如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苍翠的山色,所写景色富于诗情画意,并无萧瑟之感。故选B。
16.①张诗中“湿衣”,是实写,因为山中云雾缭绕,行走其中会沾湿衣服,写出云锁深山的自然美景;②王诗中“湿衣”,是诗人主观错觉,诗人行走在山中,山色苍翠欲滴,让人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产生如同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而有衣服被打湿的错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张诗“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意思是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濛濛,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得湿润了。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诗人仿佛在对客人说:“你怕下雨吗?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呢?留下来吧!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张诗中“湿衣”,是实写,表明山中雾气缭绕,行走其中会打湿衣服,写出云锁深山的自然美景。
王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水分,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因而有衣服被打湿的错觉。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毅”“矜”。
18.①日积月累 ②痛心疾首(大吃一惊) ③心领神会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学问不断积累,可用“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②处,语境表现陈先生听到“我”抱怨读书时吃惊或气愤的态度,可用“痛心疾首(大吃一惊)”。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③处,语境指对季羡林乐趣的理解、体会,可用“心领神会”。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
他老人家过着清苦简朴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埋头于故纸堆中。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分句的主语偷换为“生活”,与“埋头”搭配不当;一处是否定不当,“无时无刻不”表示“时时刻刻都”。
2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句和C项中的“个人”指说话人本人。A.“个人问题”指私人问题,“个人”指小马。B.“个人”表示与“集体”相对的个体。D.“个人”表每一个。故选C。
21.①在太空中无法书写 ②为什么用毛笔能书写 ③在毛细现象作用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上文“太空是一个微重力的环境”“依赖于重力才能书写”可知,此处应填“在太空中无法书写”之意的句子。第二空,前面谈到“要么使用毛笔”,由此处的问号和后文的解说,特别是关键词句“毛笔书写过程中”可知,此处应填“为什么用毛笔能书写”之意的句子。第三空,由前文对“毛细现象”的解说,和后文“墨汁被吸附到可以被浸润的毛笔材料上,并牢牢‘困’在毛笔内部”可知,此处应填“在毛细现象作用下”之意的句子。
22.毛细现象是一种在浸润(或不浸润)情况下,液体沿细微缝隙上升(或下降)的物理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需注意判断句式、属概念、种概念。其中,判断句式需是单句,用上判断词“是”。
据“关键就在于一个神奇的物理现象——毛细现象”可知属概念是一种“物理现象”;据第二段“由于水能浸润玻璃,立即就会出现管内液面上升的现象”“由于水银不能浸润玻璃,那么细管内的液面高度,将会低于容器中的液面”可知,这种现象与“浸润”或“不浸润”有关,而且结果是“液面上升”或“细管内的液面高度,将会低于容器中的液面”,也就是“液面下降”;再分析液面上升或下降的原理,结合“有着细微缝隙的玻璃毛细管”“毛笔材料”可知,是因为液体能够沿着浸润材料的细微缝隙上升或下降。由此得出答案:毛细现象是一种在浸润(或不浸润)情况下,液体沿细微缝隙上升(或下降)的物理现象。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审读材料可知,写作的中心是“付出,总会有回报,形式不同而已”,最后一句是对这句话的补充,强调付出努力,终会看到花开。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付出”和“回报”。“回报”既可能是直接的、看得见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看不见的,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能促使自己成长。
“付出”与“回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而心生怀疑,甚至止步不前。材料引导我们,眼光要放得长远,只要我们选择的方向是对的,暂时看不到收获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努力,一定会看到美丽的花朵。写作时应当对这个道理进行阐述,让自己的观点带着个人的感悟而与众不同。
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记述自己或他人经过付出最终收获成功的故事,让人感悟到“付出,总会有回报”的道理,具体选择对象是什么身份,付出的过程,回报的大小,可以自主选择。如可以写中学生勤奋付出终获理想学业的经历,可以写农民、写工人,写医务工作者,写科研人员,写航天英雄……故事内容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事迹,在具体描写中融合道理。
也可以写议论文,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典型事例,论证道理,阐述“付出,总有回报”的道理;也可以写成书信,写成演讲稿,写成发言稿,甚至写成小品文。本文容易写,可以在选材的新颖,语言的优美,构思新巧上有所突破,才能获得高分。
【立意】
1.付出,总会有回报。
2.付出,促使自己成长。
3.努力耕耘,总有收获。
【例文】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戢鳞潜翼耐浮沉,自得峻邈来日长。蓄力耕耘,必有收获。坚毅登攀,定能挐云。付出辛勤的汗水,总会有回报,无论花开晚早;迈出坚实的脚步,必然会有新的高度,哪怕或长或短。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努力,流下的汗水终将会开出美丽的花!
黾勉苦辛,朝乾夕惕。无惧岁月漫长,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努力,耕耘,用时间静待花开。
半卷红楼传世,一生勤勉不倦,曹公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穷经皓首用尽一生的光阴,写就旷世奇书《红楼梦》,孜孜耕耘,就会有收获。耄耋之年,荣膺诺奖,多丽丝•莱辛亦是笔耕不辍,用生命在写作的大地上耕耘,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在中国核盾事业耕耘不断,林俊德砥砺前行,全军挂像,熠熠生命。历览前贤,我辈亦需努力付出,勤勉不断,静待花开,哪怕时间漫长。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哪怕坎坷不断,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勇毅,执着,用坚韧守候生命。
人生如逆旅,我辈亦行人。麦家曾在他的随笔中写道:“最黑暗的总是最光明,光明总源自黑暗的破晓。”面对疾患,江梦南以勇毅执着为画笔,以勤奋为纸,擘画人生蓝图,成为青年人的楷模;家境贫寒,刘秀祥背着母亲上大学,坚强上进,勤奋努力,学有所成回报家乡,成为年轻人的典范;脱贫路上,黄文秀投身于最艰苦的基层,辛勤付出,勤勉不怠,成为时代楷模受人敬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辈亦当以勇毅执着直面人生,天道酬勤,哪怕坎坷不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即使前路漫漫,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笃行,踏实,用实干创造辉煌。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曾说过。坐而论道,夸夸其谈,难成大事;实干兴邦,脚踏实地,笃行不怠。天道酬勤,撸起袖子加油干。成就“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那是林鸣于伶仃洋的滔天排浪中不断努力,勤奋创造的奇迹;“一眼万年”的中国天眼,那是南仁东穿越偃蹇,勤奋不倦,脚踏实地,在贵州的窝凼山谷里铸就的伟业。道虽迩,不行不至,我辈青年更需踏实笃行,天道酬勤,即使前路漫漫。
踔厉奋发行不倦,踵事增华待花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博观约取,含章未曜;不畏蹭蹬,静心淬炼;笃行不怠,履践致远。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必会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早或晚而已;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必能全出一截人生的高度,或长或短而已。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答题卡pdf、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级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厚德而后得,以德谋得,以得促德,德可得人,可自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