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尊崇的正面的人格范式。
B.“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对其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周易》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使得君子人格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士大夫及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D.中国人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这说明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已渗透和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器物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C.君子只有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才能内外兼修,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君子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推崇,却缺失了血性和勇武,因而我们传承君子文化时,也应该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瑕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3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C.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D.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时代青年当仁不让,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做?(4分)
1.【答案】C【解析】C.因果关系不成立。
2.【答案】B【解析】A.“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C.“君子只有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才能内外兼修”错,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可知,选项错;D.“却缺失了血性和勇武”错,由材料二第5段 “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 可知君子文化亦有血性和勇武,且“因而”因果不成立。
3.【答案】B【解析】A.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是对君子生活的规定;C.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是对君子言谈举止的规定;D.强健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如丝带一般轻松,是对君子动作力量的规定;ACD三项都是对君子外在的要求;B.“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属内在品德的涵养。
4. ①材料一侧重谈君子人格的发展过程及历久弥新的影响力;②材料二侧重谈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弘扬君子文化的意义。(每点2分)
5. ①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当代青年应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努力弘扬君子文化。(答对一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哀伤
契·诃夫
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强劲的寒风不断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劲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小声嘟哝,“要是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他自言自语。
这下旋匠哭了。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机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旋匠在送病妻去医院的路上突然感到“哀伤”,这使之前“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形象有了转变。
B. “小声嘟哝”揭示了旋匠内心的哀伤和忏悔,“自言自语”写出妻子的死带给旋匠的无所适从之感。
C. 遭受打击的旋匠几次提到“再从头活一次”“再活上五六年”,表达了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
D. 结尾处,医生对旋匠失去胳膊和腿的不幸命运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暗示了旋匠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点明主人公身份及主要事件,“此刻”二字引出后文的环境描写,为故事发展营造氛围。
B. 小说中多次写到那匹马,是为了和旋匠形象形成对比,表现老马在困境中的努力坚守、任劳任怨。
C. 小说善于设置伏笔,如“风越来越冷”、想捡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使结局合情合理。
D. 小说擅长通过心理独白和人物对话来展现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朴素自然,合乎身份特点。
8. 简要分析小说中“旋匠”作为丈夫的形象特点。(6分)
小说通常是由一个个场景接续而成。文中“暴风雪中”和“大房间里”两处场景的接续转换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暗示了旋匠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错误,由原文“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可知,医生并不是“漠不关心”,是他的胳膊和腿都冻坏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救他了;再者并没有暗示了旋匠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故选D。
7.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老马在困境中的努力坚守、任劳任怨”错误,由原文“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可知,旋匠不断地抽马,在旋匠的抽打下,老马才不断赶路,所以并没有表现老马在困境中的努力坚守、任劳任怨。故选B。
8.①他懒惰,缺少责任感,做活不上心,妻子只能跟他过又苦又穷的日子。②酗酒粗暴,终日昏昏,缺少对妻子的疼爱,会动手打妻子。③有对妻子的依恋和愧疚。他害怕妻子死去而冒着风雪去送治,为自己以往的过错而忏悔;妻子的死,让他意识到内心的依恋和浓重的哀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同时又是早已出名最没出息的农民”“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可知,他懒惰,缺少责任感,做活不上心,妻子只能跟他过又苦又穷的日子。
由原文“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要是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可知,他酗酒粗暴,终日昏昏,缺少对妻子的疼爱,会动手打妻子。
由原文“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可知,他害怕妻子死去而冒着风雪去送治,为自己以往的过错而忏悔;由原文“这下旋匠哭了。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可知,妻子的死,让他意识到内心的依恋和浓重的哀伤。有对妻子的依恋和愧疚。
9. ①在暴风雪的场景里,主人公遭遇妻子死去的不幸,暴风雪渲染、烘托了悲凉的气氛,预示了人物的不幸命运。②当场景转换到阳光明媚的房间里,读者以为主人公已经熬过了风雪,生出雪过天晴的希望,却不料主人公竟失去了手脚,遭遇了更大的不幸。③场景的转换深化了小人物的哀伤,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他自言自语。由此可知,在暴风雪的场景里,主人公遭遇妻子死去的不幸,暴风雪渲染、烘托了悲凉的气氛,预示了人物的不幸命运。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当场景转换到阳光明媚的房间里,读者以为主人公已经熬过了风雪,生出雪过天晴的希望;“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不料主人公竟失去了手脚,遭遇了更大的不幸。场景的转换深化了小人物的哀伤,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今燕虐A其民B王往C而征D之E民以为将拯已F于水火之中也G箪食壶浆H以迎王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指流放、放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放”意思相同。
B.贼,指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自贼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C.举,指攻克,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相同。
D.而,表示转折关系,与《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故国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齐宣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且过去任用的人也都离开国家了。
B.孟子认为商纣败坏仁德、败坏信义是个暴君,武王讨伐商纣不是臣子弑君,只是大臣杀了一个暴君罢了。
C.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兼并,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4分)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句中的“此”指代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说明。(3分)
10.(3 分)BEG(可标点为: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1.(3 分)A(“意思相同”错)
12.(3 分)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
13.(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 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4 分。“任”“逾”“戚”“慎”各 1 分)
(2)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4 分。“万乘”“箪食壶浆”“岂”,判断句“避水火也”各 1 分)
①听国人意见(兼听);②细加考察。(3 分。答出 1 点,给 1 分;答出 2 点,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暴君。我只听说杀了暴君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①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 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 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 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16. 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错误,并非洛阳的荒凉衰败,而是自己的贫困狼狈。故选B。
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克己复礼为仁”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天下归仁焉”的效果。
(2)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不缺英雄的民族,巍峨的喀喇昆仑见证了祁发宝等英雄誓死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充分印证了《论语·子罕》的“ 勇者不惧”。他们的思想境界用《礼记·大学之道》来说就是“ 止于至善 ”。
(3)《大学之道》中,用“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3分)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 ① ,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② ,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 ③ ,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8.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8.【答案】C【解析】A.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强调的作用。B.用在句首,加重语气。C.与例句相同,都为动词,表判断。D.代词,这样。
19.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限塑令”已沦为一种摆设,“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4分。每句1分,语序正确1分。语序虽然和答案不一样,但是逻辑关系表述正确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要求将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属于长句变短句。先分析长句的句子成分,找出主干,即“‘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将其作为其中的一个短句;然后再分析句子的其他成分,会找到“发展”一词,该词对应的主语是“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因此可得“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这句话,可作为在个短句之一;最后句子剩下了“因、限塑令、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这些词语,通过适当添加和减少词语将其变成一句话,可得“‘限塑令’已沦为一种摆设”。最后调整好句子的先后顺序,使其表意明确,且不改变原意。
①“限塑令”实施之后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 ③实行“以竹代塑”
【解析】结合“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填写“‘限塑令’实施之后”;结合“但规模依然庞大”,前面填写“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结合“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填写“实行‘以竹代塑’”。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①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 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 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比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
①相得益彰 ②锦上添花 ③耿耿于怀
【解析】第一条横线所在处应明确 “题”与“画”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表意准确即可。还可填入: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珠连璧合、珠联玉映、相映成趣、交相辉映。第二条横线所在处应填入表示“题”对“画”正面影响的成语,表意准确即可。还可填入:画龙点睛、点睛之笔。第三条所在处应填入表示难以忘记或羞愧、内疚、自责、后悔等情绪的成语,表意准确即可。还可填入: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羞愧难当、 问心有愧、于心有愧、如鲠在喉、不堪回首。
22.①将骑马与题画进行类比;②好马就好骑,类比推理出好画就好题。
【解析】(1)推理的前提,2分。①类比的前提可表述为“将骑马和题画类比”,即表达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与“画”与“题画”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意思对即可;“骑马”和“题画”两者顺序可调换;“类比”一词可表述为“比较”“相比”“比作”等;②未准确扣住语段中心话题,如“将马和画类比”,只得1分;③类比对象不匹配,如“将画和骑马类比” ,只得1分;④混淆结论与前提,如“将好题与好骑类比”或“将好骑与好题类比”,只得1分;⑤将“类比”写成 “比喻”“像”“对比”等,不得分。(2)过程与结论,2 分。①从“好马就好骑”(1分)类比推理出“好画就好题”的结论(1分);或从“好画就好题” (1分)类比推理出“好马就好骑”的结论(1分);②类比推理可以表述为 “类比为”“推理出” “先……再……最后”……;(3)推理前提错误,按“过程与结论”评分。
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宣威六中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分析一:材料中孔子说的是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有公心,去除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所以不会惧怕。《中庸》侧重强调的是智、仁、勇这三样品德,是天底下最重要的品德。由此可见,儒家传统道德中非常看重智、仁、勇,并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前提。注意最后一句话,“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这就说明当代社会青年成长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考试可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进一步思考如何锤炼这三种品质,不断成长。
试题要求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时,可以首先解释清楚仁、智、勇这三个词语各自的内涵。比如,可说“知者不惑”指的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仁者不忧”即为“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而这里尤其要注意对“勇”要有正确的理解,从心灵的角度而言,勇是一种高度凝炼、高度升华了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不是凭一时意气用事的匹夫之勇。之后,应对三者关系进行适当的梳理。比如,可以说“智”是前提,只有智者才能拥有准确的辨识力,知道是非善恶,实现“仁”并不断追逐“勇”。也可说,“仁”是前提,可以从德与才的关系展开思辨分析,同时说明只有坚持“勇”才能在正确道路上不断提升“智”的水平。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分析二:关键信息归纳:
1.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 《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3. 知,指智慧、才智
4. 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5. 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
6. 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写作任务情境:
1. “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
2. 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
在写作立意确认前,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 知、仁、勇三者之间有什么递进或交互关系?
2. 如果从反向立意不知、不仁、不勇会有什么后果?
3. 一个人做到“知、仁、勇”兼备难不难?需要跨越哪些障碍?
4. 作为18岁的优质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实践从“知、仁、勇”关系得来的美好品质?
回答了以上问题,我们才能导出较为深刻的立意!
进一步思考:
“知、仁、勇”是人生三宝,是成功者必备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三个境界:
一、知者没有疑惑,他们通过学习有了认知事物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智慧与悟性
二、仁者没有忧虑和担忧,他们胸怀天下、胸怀国家、志向高远,自强不息,道德高尚
三、勇者没有恐惧,有了知和仁,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心胸昭然坦荡,充满勇气
【考场快速审题】
①一定要写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如前提、基础、进阶、原因、过程、递进、结果等等,不能分开写;
②发言稿格式不能错。
③一定要联系当代青年,联系自身。
④前两个分论点可以写关系,第三个分论点反向分论,思考:若不知、不仁、不勇会有什么后果?
参考立意:
1.在追逐仁智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仁是追求智的底线,勇是追求智的方式。
3.知、仁、勇,成长三部曲。
优秀作文
仁智勇兼顾,人格高境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论语·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是孔子所说的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可见,我们若要成为有智慧,有仁德,有勇气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者不惑。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一位少年发现,加利福尼亚天气炎热,很多人还没有淘到金子,就已经渴死了。于是他便改去卖水,很多人都讥笑他。等他们淘到金子时,这位少年都已经是当地一个富翁了。可见,智慧可以让人找到机会,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只有智慧而不仁德,却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君不见化学博士制造毒品,有学问之人成为短信诈骗犯,骗走贫困学生的学费……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法律的制裁,牢狱之灾。可见,智慧用错了地方。
仁者不忧。善良的人不会感到忧虑,并以帮助他人为乐。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去他的封地上收债,门客非但没让农民们交债,还将债契全部烧毁,当孟尝君问他为何没有收回债时,他却说:“我虽没有收回债,却帮助您买回了仁。”后来孟尝君落难时跑回封地生活,农民听说后都争先恐后迎接并保护孟尝君,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仁义的价值。因此,仁义帮助他在成功路上得到双赢结果。但人如果只是心存仁德,而没有勇气付之实践,那仁义的价值无从谈起。可见,仁义还要加上勇气的帮衬,才能真正无忧无虑。
勇者不惧。“勇敢和坚决是美德的灵魂。”张海迪被称为是中国的“保尔”。小时患上重病,导致她高位截瘫,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不仅与病魔作斗争,还勤奋学习,用所学知识帮助周围的人;写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帮助人们励志。所以,勇气可以让人直面困难,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让成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但只有勇气而没有智慧,就只能鲁莽做事,不仅不会成功,还会适得其反。可见,勇者仍需智慧的帮忙。
看来,我们的时代青年应智慧、仁义和勇敢三者兼备,缺一不可,才可达到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仁义,让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尽力去帮助;勇气,让我们遇到困难时下定决心,不退缩不放弃;智慧,让我们做事情时,运用才智解决问题。
因此,让我们努力锻炼,让仁德智慧与勇敢三者倶备吧,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将弯路走直,让成功的长路越走越宽广。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知成才,仁处世,勇立身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树木从细枝嫩芽生长到葱郁如盖,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知、仁、勇的共同作用。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慧、友爱、无畏是对知、仁、勇的普遍诠释,这些历来为人推崇的精神品质无疑促进人的进步。同时,得知在不同的条件与情境下,将知、仁、勇相互融合贯通,更能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于是我们要思考三者的联系,以追求臻于至境的人生发展高度。
知者胸有博识,“知”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仁者友善于人也需运用智慧,勇者直面挑战更不应鲁莽行事。
“知”,浅层意义上指知识、才干,缺少知识积淀的人即使短期内小有成就,注定难以无期辉煌。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一些著名互联网企业家,丰富的求学经历是他们人生履历的浓厚底色。更深层地讲,“知”是人生智慧。人的成长发展犹如船行水中,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可能暗礁丛生。对待自我要有智慧,勇取无畏地前行而不是缺少方向的横冲直撞;对待他人要有智慧,助人为乐时把握关键,掌握交往限度,而不是手忙脚乱地添麻烦。
仁者心怀众生,“仁”是发展进步的必经环节,仁”的培养在运用智慧之前,更有赖于“勇”的发挥。
当代国际社会中常用的论断是,“没有一个国家是一个孤岛”,这一观点的前提是它的一个小尺度意义上的现实状况,“没有一个人不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因此对我们提出了相互支爱的要求,付出爱方能收获爱,像冯小兰为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课堂倾注心血,去世后化作人们感念她的点点泪光;像 奥黛丽 赫本亲赴非洲,怀抱饥饿儿童,无数人为她扶棺送行。付出就总想有所收获,当人们为自身付出后仍所得微渺时,不禁要怀疑对他人付出的意义,在这一想法的基础上,“勇”就成了“仁”的先决条件之一。
所以“勇”究竟为何成为《中庸》中“天下之达德”之一?
勇者眼望远方,“勇”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求知要大胆果决、取于创新,行仁要无畏无惧,但求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勇气是一把利剑,挥开人类头上的阴霾。”以勇为弓,仁为弦,知传力,我们便做那迅疾的箭。承彼三者直向远方。
谢谢大家!
点评:
全文858字,短小精悍,原答题卡文字兼美。
基本是递进写法,元与元之间的关系相对清晰,用了过渡的方式展开论点,赋予条件和意义,是聪明的写法。
考场上能在较短篇幅把三者关系讲清楚已经了不起,且文字温润不张扬。
结构上也比较清晰,整体性也基本合格。
演讲稿、发言稿要多排比,气势足,观点突出,这点需要加强。
仁知傍身,勇毅前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岁月流转,时节蹁跹,我们听到了历史的跫音,带来了“知、仁、勇”的朗朗书声。我听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也悟出了《中庸》的千年警醒。作为时代青年,我对“知、仁、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我认为,我们当以“知、仁”傍身,在实现自身理想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知者不惑,沉淀学识。如此,青年学子就会博闻强识,仁勇兼备,不忧不惧。
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有度,学海无涯。王阳明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不曾放弃读书思索;苏轼被贬黄州,住在当地的寺庙里,认认真真研读《易经》。自身的遭遇与书本应和,他们才获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智识与超脱。如果你心中茫然没有方向,不妨静下心来,努力去读书,去思考。努力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升级自己的认知,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坚定方向,不再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仁”处事,勇敢无畏走四方!
仁者不忧,心怀良善。如此,时代青年则会德和天下,知明无过,勇毅前行。
山花烂漫,杨柳依依,歌起太行。退休后又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的邓小岚,用她的一片“仁”心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的用心筑梦,邓小岚带领马兰村的“天籁之音”,从大山唱到了鸟巢,深山小花绽放在奥林匹克舞台!“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秉持仁义,是良善,是正道,更是心中怀有不惧物质得失的气魄和胸襟。仁者大智,无愧于心。心怀仁义如邓小岚,不仅心胸宽广,无惧世事变迁,而且身心舒畅,更能体会到世间的幸福感。
勇者不惧,行胜于言。吾辈青年定能以知为基,以仁傍身,笑傲苍穹。
在荷马史诗里,勇敢高于其他品质。柏拉图的四大美德“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勇敢也排在第一位。但是,人生的所有难题与困境,都来自智识的不足、心灵的干涸、行动的畏缩。行胜于言,做勇敢的人,就要守好一颗勇敢的心。遇事只有先战胜内心的恐惧,才能扫除内心的阴霾,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所以,勇敢不是无所畏惧、不计后果地盲目逞强,而是源于那一腔使命感与对正义和尊严的守护,源于“仁”与“知”的积累。
以“知”充盈自己,以“仁”团结互助,以“勇”无畏前行。吾辈青年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传承薪火,初露锋芒!
谢谢大家!
(正文部分共917字,超过800字8行,为高分作文最佳篇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双文本,古代诗文阅读,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