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和图像各具特色,文学在语词的时间性上具有图像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图像在直观性和在场感方面也对文学叙事带来了冲击。
    B.作者用劳拉·里斯关于广告宣传的“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性说法,说明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C.图像时代,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与以往时代的文学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功能。
    D.图像往往包含很多信息,并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信息全部抛向观众,而观众可以借助语言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和领悟出核心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相同,材料一侧重论述在叙事方面文学受图像影响的表现,而材料二侧重论述在图像时代文学的特性和异质性。
    B.文学作品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通过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形成空间画面感,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典型例子。
    C.图像时代,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D.画作《父亲》如果缺少了画龙点睛的标题,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局限在一幅典型农民的肖像,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流传网络的《唐宫夜宴》舞蹈,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凭着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B.小李在微博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在观赏金代画家武元直的《赤壁图》时,想起苏轼名篇《赤壁赋》,更能体会到画作的韵味。
    C.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在画中题诗,以诗补画,使意境更加深远,让人在看画与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D.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略萨说过,他的小说都是从回忆出发的,并且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带有自传成分。
    4.材料一中作者用鲁迅《示众》这一典型事例说明了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请结合《示众》分析“主客体转换”的具体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些年来,由当代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掀起了一阵火热的狂潮。有些观众会找到原著进行阅读,并觉得别有一番趣味。请你根据材料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你是谁?”他们问。
    “我叫米哈乌·尤泽福维奇·涅别斯基。”米哈乌用俄语回答,完全符合他理应回答的方式。
    “嗯,我们这儿有一份意外的礼物要给你。”
    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的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
    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
    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玛利亚”,最后到了睡意蒙眬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做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
    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耶什科特莱看上去似乎褪了色。一切都是黑的、白的、灰的。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到底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
    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申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
    本店只卖一流产品
    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
    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
    橄榄油、蜡烛、火柴
    杀虫粉……
    “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
    “太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
    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
    “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
    “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
    “二月。”
    “我也是二月。”
    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
    “一定是上帝……”
    “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
    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
    “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
    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
    “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
    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写沙俄士兵抓米哈乌的言行表现,如“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显示出沙俄士兵的阴险与狡诈。
    B.在格诺韦法眼中,耶什科特莱看上去似乎“褪了色”,一切都是黑、白、灰的,由此反映了格诺韦法的心情因战乱而失落沮丧。
    C.申贝尔特商店门上的胶合板上写着的“杀虫粉”让格诺韦法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D.耶什科特莱的人们在战争影响下仍然准备过节,祈神赐福,突显了人们对战争苦难的忍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等句子,语言简明,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
    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实际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格诺韦法的简单与质朴,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C.小说善用象征、隐喻,如申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融化隐喻了寒冷的冬天终将过去、战争带来的创痛也终将成为历史。
    D.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以小见大,写出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
    8.视角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伟大小说的重要基础。请分析本文选择的叙述视角及其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选自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最独特的写法是通过多层次的时间展现强大的、永恒的生命节奏。本文也包含了多层次的时间,有历史的时间,有自然的时间,有个人的时间。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这三种时间在文中的表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尔不修 A 尔 B 道 C 而求 D 为 E 容 F 赐 G 而志 H 不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子路愠见”中的“愠”,与《〈论语〉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意义相同。
    B.以,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以”用法不同。
    C.《诗》,指《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风貌。
    D.稼,与后文中的“穑”往往一起出现,稼指收获谷物,穑指种植谷物,亦可泛指农业劳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便派人去聘请孔子。陈、蔡的大夫们听说后担心孔子在楚国当政会对自己造成危险,便加以阻挠。
    B.在被陈、蔡围困时,孔子依然弹琴唱歌不停。面对子路的质疑,他指出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不像小人一样遇到困窘就不注重自身行为。
    C.孔子常用《诗经》中的诗句来点化弟子,“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就是孔子以《诗经》中的句子喻指自身处境,以此询问弟子看法,从而对弟子加以点评和启发。
    D.孔子善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向弟子阐述道理。如将比干和伯夷、叔齐对比,说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畅行无阻;将农民、工匠与君子对比,说明君子之道未必都能被世人接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当孔子询问三位弟子为何落到如此地步的时候,三位弟子分别是如何回答的?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瀛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与钱穆父分别虽久,可情谊依旧,此次杭州重聚,相见欢笑,如和煦春日。
    B.“无波真古井”一句,通过对眼前井水的描绘赞许了友人的波澜不惊,淡泊恬静。
    C.因是“连夜发”,只有淡月微云送行,写出了词人与友人月夜分别的惆怅。
    D.整首词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有理趣。
    16.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的格调,流露出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传达了一种谦虚和谨慎的价值观,提醒人们不要自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将进酒》中以豪放、洒脱的笔调,表达了对奢华生活的不屑和只愿沉醉在酒中的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小王发现古人常常以“山”入诗文,或直接将其作为描写对象,或以其作比,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偶然发现,到全面发掘、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南海一号”目击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位居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这艘距今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出水文物总共超过十八万件,被誉为“海上敦煌”“水下殷墟”。从“水密隔舱”技术彰显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到船上的人类骸骨提示南宋时或已出现外籍水手,再到船上为打发时间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还原古人的海上活动……“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为研究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十年来,水下考古扬帆出发,开辟新航程。各种“黑科技”①______,科技成为水下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在西沙实施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我国水下考古实现由浅海向深海的挺进。
    这十年,中国考古人不断发扬吃苦耐劳的“莫高精神”,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把辛勤的汗水洒向②______的国土。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③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否定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软糯香甜的“空气炸锅版”烤红薯,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烤红薯,就可以让人“秒回”童年。红薯与米面混吃,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有“第二面包”的美誉。其实,红薯在吃法上很有讲究。消费者需要留心以下几点:①______。红薯中含有较多的气化酶,进入胃肠道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引起胃灼热、泛酸、腹胀、打嗝等情况,所以红薯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不过,②______,有些人即便以红薯为主食,也没有发生胀气现象。其次是红薯不宜生吃,一定要等熟透。生吃红薯,淀粉的细胞膜未经高温破坏,很难被人体消化,还有可能引发反胃、胃灼热、胀气等不良反应。如果等热红薯凉透了再吃,有可能引发胃部不适。有些人非常喜欢吃烤得酥酥软软的红薯皮,但是红薯皮中生物碱含量较多,吃太多的话,同样可能引发肠胃不适。此外,③______。红薯的不足之处在于蛋白质含量较少,因此最好能与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搭配在一起食用。
    21.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B.做人还是要以诚信为本,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万万要不得。
    C.之所以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画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D.“鸟的天堂”里竟然没有一只鸟,这真是叫人奇怪的事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论语·卫灵公》中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说法。白居易也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不能因为别人的夸赞与否就确定好坏。这些充满智慧和启示的话语,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认识人、结交人很有启发意义。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2023—2024学年(上)高二冬季阶段性检测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C2.D3.A
    4.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是一群愚钝麻木的看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2分)同时也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这些看客使鲁迅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是作为被审视的客体。(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文学可以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感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能够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具有优势,阅读原著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③文学在揭示核心、钩沉本质方面优势明显,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不一样的体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文学语词的时间性,将内容转译、再现,引发视觉联想”等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A7.C
    8.①全知视角的叙事能够给读者客观、真实的阅读体验,同时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如“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②小说从格诺韦法的视角(女性视角)来感受战争,借格诺韦法的眼睛见证战争的影响,以女性的观察与感受细腻地反映了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增强了对战争的批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历史的时间:文中故事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上,反映真实历史。②自然的时间:指自然万物循环不停的原始与永恒,如在米哈乌被抓走之后,马铃薯的花凋谢,结出小小的绿色果实。③个人的时间:指每一个个体都有的自己的内心时间,自己的主观时间,如格诺韦法对战争时长的认识,格诺韦法在战争中的独特的生命体验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F 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D12.D
    13.(1)于是他们双方就一起派了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路,粮食也断绝了。(关键词“相与”“绝”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为你管理(做你的管家)。(关键词“使”“宰”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子路:学说得不到信任,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②子贡:孔子的学说太博大了,所以天下没有谁能理解他的主张,孔子应该稍微降低要求。③颜回:孔子的学说非常博大,虽然不被天下接受,孔子还是应该推行自己的学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答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主张。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一起派了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路,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不起来。孔子却给大家讲诵诗歌、歌唱弹琴不停。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乱做胡行了。”
    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道理贯穿在所有事物之中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样的情况吧!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的事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畅行无阻,哪里会有比干被剖心的事呢?”
    子路退出去,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谁能理解老师的主张。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君子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治理社会,但不一定被世人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降格以求人家接纳。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谁能理解老师的主张。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气研修的学说不被人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学说不被天下接受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为你管理(做你的管家)。”
    15.B
    16.①虽辗转天涯、辛劳奔波,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表现了在困顿处境中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②友人仕宦失意、久处逆境而仍能以道自守,保持名节,赞扬了友人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③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结合“樽前不用翠眉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3)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每空1分,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①大显身手/大显神通 ②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垠 ③铿锵有力(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9.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偶然发现,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位居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0.第二段:我国水下考古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对水下考古的助力。
    第三段:中国取得从考古大国到考古强国的进步,离不开中国考古人吃苦耐劳的“莫高精神”。(每句2分。每一句中内容概括准确1分,句式1分)
    21.D
    22.①首先是控制食用量 ②不同人群间有个体差异 ③还要注意营养搭配(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题干中的材料可分两层进行分析。第一层是对《论语》和白居易的话语含意的分析。前者是说“大家都厌恶他,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经过仔细的考察,亲身实地去考察,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后者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同时不要因为别人的夸赞与否就确定好坏,要有自己的辨别力。而题干中的第二层向我们明确了这两句话对如何了解人、认识人是有启发意义的,确定了写作的方向。由此可以总结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认识人要经过实际考察;并且要有独立的认识,自主的判断。

    相关试卷

    08,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春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8,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春季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共8页。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语文【含答案解析】,共9页。

    2022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试卷命题范围,5,比上年增长4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