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全卷分试卷和答卷,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王夫之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考生须知:
    1. 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4页,答卷2页,共6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 本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 请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将班级、序号、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
    材料二: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的写作书上说,这是因为作家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这是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有广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个性,但这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鲁迅虽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但是,他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这一段把关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之中。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代,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求派遣他去,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作者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摘编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普遍的共性,这与艺术家的感觉恰恰是相反的。
    B. 鉴赏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应该使用情感逻辑还原,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C. 小说的情节是一种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从情感逻辑角度看,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
    D. 超现实荒诞喜剧是运用扭曲的逻辑,让读者在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邃的道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
    B. 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
    C. 诗评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
    D. 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3. 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人物性格相对没有达到饱和度的一项( )
    A. 小说《水浒传》中,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
    B. 电视剧《红楼梦》中,怒摔宝玉的贾宝玉。
    C. 小说《三国演义》中,痛哭典韦的曹操。
    D. 电视剧《西游记》中,勤挑行李的沙和尚。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运用文中“无理而妙”的观点分析《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答案】1. C2. B3. D
    4. 首先把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进行对比,接着阐述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绝对化和反逻辑规律(或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理性逻辑);最后指出情感逻辑还原的意义,在于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
    5. ①无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逻辑、不科学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②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诗中说的五种不大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③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却能更充分表现了这位痴情女子对爱情的生死不渝,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让情感表达更过瘾,更绝对化。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C.“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说法错误,原文“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文中指情节可以违反逻辑因果,不是必须违反。
    故选C
    【2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但并未说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
    C.“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写“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第四段写“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可见二者不是注释关系,而是体现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其本质是一样的。
    D.“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过于绝对。“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只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必要条件。
    故选B。
    【3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提及“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D.电视中,沙和尚在取经路上,挑着担子一直默默付出,任劳任怨,没有太多超越理性的行为,缺乏一定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相对ABC的人物,饱和度稍有欠缺。
    故选D。
    【4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
    第一段“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第二段“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把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进行对比。
    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和引用论证(应用了清代诗话家吴乔和宋朝诗评家严羽的话)阐释了情感逻辑的特点: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
    第四、五段同样通过举例论证“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阐述情感逻辑的另一特点: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或“有反逻辑因果”。
    第六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指出情感逻辑还原的意义:在于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
    【5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总结出“无理而妙”的含义:无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逻辑、不科学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
    然后对“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现实生活中,高山不可能变为平地,滔滔江水不不会干涸断流,天地更不会相合。可见这五种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
    最后对“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情感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奇想越是缺乏理智,越是夸张怪诞就越能体现痴情女子对爱情的生死不渝、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即“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还在头顶上
    李杭育
    ①鸡一叫,他就醒了。
    这间小屋里只有他一个人。他那不争气的老伴没给他养下一男半女。就为这,他不知埋怨过多少次了,特别是在外头遇上心烦的事儿时,回到家就拿她出气。而每一次,那可怜的女人总要哭哭啼啼。有什么办法呢?不会生孩子的女人总是受气的。老俩口子就这样过了几十年。只是在老伴死后,他才觉得她的宝贵,懊悔自己当初不该那样待她。
    当然,只要他挑起他那副卖糖的担子一出门,他就不再是个孤独的老头儿了。孩子们簇拥着他,就像古时候的大臣簇拥着皇帝一样。几乎镇上所有的孩子他都能叫出名字来,而他自己则仿佛是为着别人家的孩子们而活着似的。每天他把熬出来的五颜六色的糖浆做成各种有趣的小玩艺儿。在大人们看来,他不过是个凭手艺混饭吃的小贩,可在孩子们眼里,他却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了。
    卖糖是他的行当,孩子们是他的欢乐和慰藉。
    不过,下雨天孩子们是不会出来玩耍的。所以,老头儿起床后的头一桩事,就是从他屋子顶上的那扇小天窗里探出脑袋,望一眼东边的天际。如果那里露出一片红曙,或者有一阵清爽的晨风掠过他苍白的头发,也就是说,这天有太阳,那么,他的皱巴巴的面孔就会舒展开来,像一朵花蕾绽开了……当然,把一个七老八十的干瘪老头儿的脸比做花儿,实在也勉强得很。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给他带来欢乐的,就是天上那轮金光灿灿的太阳。
    在任何一年的365天里,他多半是快乐的,因为落在他头上的阳光总要比雨水多得多。
    孩子们都叫他“糖老爹”。②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也没有这个必要。每天,糖老爹在街上一个不显眼的拐角处摆开他的摊子。一串熟悉的货郎鼓声就招来了一大群拖着鼻涕或者扎着小辫的男孩和女孩。
    孩子们团团围住他那个用四条腿的支架撑起来的大盒子,半张着嘴,出神地盯着老头儿那双仿佛是施了魔法的手。糖老爹总是不紧不慢地变着他的把戏:先是把掺着面粉的糖浆搓成一个雀蛋大的丸子,再用他的小拇指甲在糖丸上刻着镂着,直到这些糖丸被捏成形,最后再拿五颜六色的糖浆点缀一番。每当从他的掌心下或指缝里变出一只小鸭或者小猪的时候,孩子们就一阵欢呼,并且夹带着孩子们所特有的那种赞叹声。在他们眼里,糖老爹简直像童话故事里那个长着白胡子的老仙翁一样有本事。
    最后,当老头儿变完了他的戏法,孩子们便各自挑选他们喜爱的鸡呀,狗呀,花儿,蝴蝶……他们把爹妈给的一两个硬币塞到糖老爹手里,拿过他们小玩艺儿跑开去玩儿了。等到他们欣赏够了,就把这些猫呀狗呀塞进嘴里。
    孩子们走散了,老头儿便收拾起摊子,准备挪到另一条街上去。这天正在这时候,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他面前走过去。
    “咦?这不是阿强么?”老头儿认出那青年,快活地大声喊着。
    可那小伙子像是没听见似的,连头都没回。
    莫非老头儿认错了人?
    不,肯定是阿强,不说别的,光是他那副走相就跟他爹一模一样。一点不错,阿强爹小时候也吃过他糖老爹做的糖娃娃。当然,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如今人家是这小镇上的头儿脑儿了。
    听人说,阿强快讨老婆了。在糖老爹看来,小伙子讨了老婆,那就是大人了,也就不再把他糖老爹放在眼里了。真的,对于成年人,他糖老爹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谁还顾得上去搭理他呢?然而,糖老爹也想得开。在他看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不买他的糖玩意儿了,同他疏远了,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再说,他干吗要成年人对他感兴趣呢?他永远有他的崇拜者,那就是如今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们,而这种崇拜者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每天都有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他一辈子永不枯竭的希望和安慰。
    老头儿走进一条窄小的巷子里。身后的孩子们跟得多了,他便放下他的摊子,又干起他那套把戏来。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喇叭的尖叫声,紧接着一辆小卡车突突地开了进来。阿强从车窗里探出头。“喂,糖老爹,快让开,让开。③唏——你这个老头!没听说么,好狗不挡道!”
    糖老爹赶紧收拾起他的摊子来。
    “阿强,我的车中午下班前一定要入库,要不,奖金就没了。”
    “好好。”阿强一边答应着司机,一边又催糖老爹快让开。
    谁料,手忙脚乱之中,老头儿竟把盛糖浆的瓦罐子打翻了。“唉,多可惜!”老头儿又慌忙蹲下身把撒在地上的糖浆小心翼翼地捧进木盒子里……
    司机等得不耐烦了,一个劲儿地按喇叭。阿强眉头一皱。“开过去!不管他!”
    当糖老爹赶紧往一边闪开的时候,卡车轮胎把那木盒“咔嚓”一声压得粉碎,溅得老头儿满脸糖浆,花花绿绿的,逗得卡车上那帮小伙子一片嬉笑。老头儿睁开眼睛正想抱怨,忽然他面前闪过几件漂亮的家具……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小伙子那么着急。糖老爹用袖子揩一把脸,望着驶过去了的卡车,心想:“④也是真的,人家要办喜事,你这老头偏偏挡着道,嘻嘻……”
    可是他一低头,又难过起来。糖浆全糟蹋了,“吃饭家什”也报销了,这可怎么好?不过没关系,这一切还会再有的,好在太阳还在头顶上。
    (选自《西湖》1980年第12期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插叙糖老爹与老伴相处点滴往事,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年轻时脾气暴躁,不懂珍惜,为后文写他性格的转变作铺垫。
    B. “皇帝”“老仙翁”等称呼极写孩子们对糖老爹的爱戴与亲近,为后面写他在成人世界里地位的反转蓄势。
    C. 将糖老爹捏糖说成是“把戏”“戏法”,生动表现了他的心灵手巧,这也是他深受孩子们崇拜的重要原因。
    D. “阿强”这个形象的塑造不仅使文章前后内容产生了强烈对照,也引发了读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糖老爹每天起床很早,表现出他勤劳质朴的品质,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设置了悬念。
    B. 句子②表明糖老爹在当地名气大,人脉广,老老少少都认识他,只需喊昵称大家便能对号入座。
    C. 句子③生动刻画出阿强自私冷漠的丑陋嘴脸,也与前面写孩子们对糖老爹的崇拜形成鲜明对比。
    D. 句子④的“嘻嘻”表现了糖老爹对自己先前错误行为的自责与自嘲,并为阿强结婚而由衷喜悦。
    8. “太阳还在头顶上”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梳理概括。
    9. 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关于糖老爹这个形象,有人读出了他的“孤独”,有人读出了他的“乐观”,有人读出了他的“善良”,……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评价糖老爹,你会选择哪一个?请说说理由。
    【答案】6. A7. C
    8. ①意指天气晴好,可以出摊捏糖,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②代表孩子们对自己的崇拜,虽然成年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只要孩子们认可、喜爱,就能给他最大的慰藉;③象征着糖老爹对生活充满信念和希望,哪怕糖浆全糟蹋了,“吃饭家什”也报销了,也依然坚信“这一切还会再有的”。
    9. 示例一:孤独。①他生活孤独,老伴离世,身边没有儿女,无依无靠,每天最大的寄托便是光顾他生意的小孩子们;②他内心压抑,找不到交流倾诉的对象,孩子们买了它的小玩意儿便跑开去玩了,成年人更是对他爱答不理;③他精神苦闷,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姓什么,也不认为知道的必要,阿强这样的小年轻竟对他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
    示例二:乐观。①糖老爹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他每天关注的都是太阳和孩子这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物;②在受到成人们的无视与冷落时,他也不难过,而是想到还有源源不断的崇拜者给自己带来希望和安慰;③在被阿强责骂并因此弄坏了吃饭的家伙时,他能很快调整心态,自我解嘲,一笑置之,并不把烦心事系挂心头。
    示例三:善良。①糖老爹身上没有一点儿市井之气,不以世俗、功利的心态与人相处,一派纯真烂漫;②在受到成人世界的漠视甚至侮辱时,他从来没有心怀怨恨,而是始终选择理解和包容;③在遭遇生活的重重打击之后,他依然心怀阳光,以一颗柔软的心打量着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
    【解析】
    【6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年轻时脾气暴躁,不懂珍惜,为后文写他性格的转变作铺垫”错误。第二段不是为了表现糖老爹的“脾气暴躁,不懂珍惜”,主要是交代他的身份和遭遇,写他的悲苦命运,与性格转变无关。
    故选A。
    【7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
    A.“表现出他勤劳质朴的品质”错误。不是为了表现他“勤劳质朴”,从后文可以看出,主要是表现他的孤单寂寞。
    B.“在当地名气大,人脉广”错误。表明当地人并不关心糖老爹,对他很冷漠。
    D.“对自己先前错误行为”“并为阿强结婚而由衷喜悦”错误。“嘻嘻”二字更多地表现出糖老爹受到阿强如此对待后的尴尬与无奈,以及自嘲与自宽。
    故选C。
    【8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不过,下雨天孩子们是不会出来玩耍的。所以,老头儿起床后的头一桩事,就是从他屋子顶上的那扇小天窗里探出脑袋,望一眼东边的天际”“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给他带来欢乐的,就是天上那轮金光灿灿的太阳”可知,“太阳还在头顶上”意指天气晴好,可以出摊捏糖,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由原文“在他看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不买他的糖玩意儿了,同他疏远了,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再说,他干吗要成年人对他感兴趣呢?他永远有他的崇拜者,那就是如今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们,而这种崇拜者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每天都有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他一辈子永不枯竭的希望和安慰”可知,“太阳还在头顶上”代表孩子们对自己的崇拜,虽然成年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只要孩子们认可、喜爱,就能给他最大的慰藉;
    由原文“可是他一低头,又难过起来。糖浆全糟蹋出了,‘吃饭家什’也报销了,这可怎么好?不过没关系,这一切还会再有的,好在太阳还在头顶上”可知,“太阳还在头顶上”象征着糖老爹对生活充满信念和希望,哪怕糖浆全糟蹋了,“吃饭家什”也报销了,也依然坚信“这一切还会再有的”。
    【9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孤独。
    由原文“这间小屋里只有他一个人。他那不争气的老伴没给他养下一男半女”“只是在老伴死后,他才觉得她的宝贵,懊悔自己当初不该那样待她”“当然,只要他挑起他那副卖糖的担子一出门,他就不再是个孤独的老头儿了。孩子们簇拥着他”可知,他生活孤独,老伴离世,身边没有儿女,无依无靠,每天最大的寄托便是光顾他生意的小孩子们;
    由原文“他们把爹妈给的一两个硬币塞到糖老爹手里,拿过他们小玩艺儿跑开去玩儿了”“对于成年人,他糖老爹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谁还顾得上去搭理他呢”可知,他内心压抑,找不到交流倾诉的对象,孩子们买了它的小玩意儿便跑开去玩了,成年人更是对他爱答不理;
    由原文“孩子们都叫他‘糖老爹’。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也没有这个必要”“阿强从车窗里探出头。‘喂,糖老爹,快让开,让开。唏——你这个老头!没听说么,好狗不挡道!’”可知,他精神苦闷,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姓什么,也不认为知道的必要,阿强这样的小年轻竟对他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
    示例二:乐观。
    由原文“这间小屋里只有他一个人。他那不争气的老伴没给他养下一男半女”“只是在老伴死后,他才觉得她的宝贵,懊悔自己当初不该那样待她”“他自己则仿佛是为着别人家的孩子们而活着似的。每天他把熬出来的五颜六色的糖浆做成各种有趣的小玩艺儿”“老头儿起床后的头一桩事,就是从他屋子顶上的那扇小天窗里探出脑袋,望一眼东边的天际”可知,糖老爹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他每天关注的都是太阳和孩子这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由原文“真的,对于成年人,他糖老爹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谁还顾得上去搭理他呢?然而,糖老爹也想得开。在他看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不买他的糖玩意儿了,同他疏远了,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再说,他干吗要成年人对他感兴趣呢?他永远有他的崇拜者,那就是如今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们,而这种崇拜者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每天都有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他一辈子永不枯竭的希望和安慰”可知,在受到成人们的无视与冷落时,他也不难过,而是想到还有源源不断的崇拜者给自己带来希望和安慰;
    由原文“不过没关系,这一切还会再有的,好在太阳还在头顶上”可知,在被阿强责骂并因此弄坏了吃饭的家伙时,他能很快调整心态,自我解嘲,一笑置之,并不把烦心事系挂心头。
    示例三:善良。
    由原文“几乎镇上所有的孩子他都能叫出名字来,而他自己则仿佛是为着别人家的孩子们而活着似的。每天他把熬出来的五颜六色的糖浆做成各种有趣的小玩艺儿”可知,糖老爹身上没有一点儿市井之气,不以世俗、功利的心态与人相处,一派纯真烂漫;
    由原文“真的,对于成年人,他糖老爹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谁还顾得上去搭理他呢?然而,糖老爹也想得开。在他看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不买他的糖玩意儿了,同他疏远了,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可知,在受到成人世界的漠视甚至侮辱时,他从来没有心怀怨恨,而是始终选择理解和包容;
    由原文“当然,只要他挑起他那副卖糖的担子一出门,他就不再是个孤独的老头儿了”“不过没关系,这一切还会再有的,好在太阳还在头顶上”可知,在遭遇生活的重重打击之后,他依然心怀阳光,以一颗柔软的心打量着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①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①社稷:指鸟巢。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目之所A不宜B处C不给D视E虽落F其实G弃之H而走。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尔多财:使,假使,与《墨子》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使”意思相同。
    B. 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广,使广大,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前一个“明”的用法相同。
    C. 而况乎所以待天乎:所以,用来……的办法,与《孟子》“所以谓人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D. 焉知其所终:焉,怎么,与《论语》中“见贤思齐焉”的“焉”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记载孔子一行人被陈蔡大夫围困在野外,粮食断绝了,随从人员都站不起来了,情况非常危急。
    B. 材料一中,孔子先后向子贡、颜回问了相同的问题,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他对颜回的回答很满意。
    C. 材料二展示了孔子教育学生场景,孔子与颜回师生二人一问一答,在这种互动中,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
    D. 材料二中,孔子指出,初被任用时做什么事都很顺利,爵禄并至,这是外物提供了便利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14. 两则材料中的孔子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
    【答案】10. CEG
    11. B12. D
    13. (1)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这样之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2)颜回,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给的好处困难。没有哪个起点不是终结的,人与自然是同一的。
    14. 相同点:两则材料中孔子都处变不惊,弦歌不绝,诲人不倦。
    不同点:①材料一中,孔子矢志不移,不因外在的困难改变自己的志向。②材料二中,孔子淡泊名利,顺应自然。
    【解析】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看见不适宜停歇的地方,绝不投出第二次目光,即使掉落了食物,也舍弃不顾而飞走。
    “目之所不宜处”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所不宜处”后C处断句;
    “不给视”是迅速看的意思,是谓语,“虽”表假设,放在句子开头,应在E处断开;
    “落其实”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弃之而走”中的“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中间不断开。
    故选CEG。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假使让天下人都互相爱护。
    B.错误。“广”是意动用法,认为广大;“明”是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句意:孔子担心他把自己的道德看得过于高远而达到最了不起的境界。/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
    C.正确。用来……的办法;……的原因。句意:何况用来对待自然的办法呢!/认为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
    D.正确。怎么;代词,指贤者。句意:怎能知道它的开始呢?/看见贤德的人就想要向他看齐。
    故选B。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是外物提供了便利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曲解文意,“物之所利,乃非己也”是指那些爵禄都是外物带来的好处,本不属于自己。
    故选D。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然”,即使如此;“病”,担心;“见”,通“现”,现出。
    (2)“损”,损害;“益”,利禄;“卒”,终结;“一”,是同一的。
    【14题】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
    由材料一“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和材料二“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可知,两则材料中孔子都处变不惊,弦歌不绝,诲人不倦。
    不同点:
    ①由“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可知,材料一中,孔子矢志不移,不因外在的困难改变自己的志向。
    ②由“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饥渴寒暑,穷枉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可知,材料二中,孔子淡泊名利,顺应自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没有人能站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贡而询问道:“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在空旷的原野上疲于奔命。’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在空旷的原野上疲于奔命。’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这样之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这样之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材料二:
    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击枯枝,而且还唱起了神农时代的歌谣,不过敲击的东西并不能符合音乐的节奏,有了敲击的声响却没有符合五音的音阶,击木声和歌唱声舒徐动听,使人心里感到舒适。
    颜回恭敬地在一旁侍立,掉过脸去偷偷地看了看。孔子担心他把自己的道德看得过于高远而达到最了不起的境界,爱惜自己而至于哀伤,便说:“颜回,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给的好处困难。没有哪个起点不是终结的,人与自然是同一的。至于现在唱歌的人又将是谁呢?”
    颜回说:“我冒昧地请教什么叫做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孔子说:“饥饿、干渴、严寒、酷暑,穷困不通,这都是天地的运行,万物的变迁,说的是要随着天地、万物一块儿变化流逝。做臣子的,不敢违拗国君的旨意。做臣子的道理尚且如此,何况用来对待自然的办法呢!”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不接收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呢?”孔子说:“初被任用时办什么事都很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外物带来的好处,本不属于自己,只不过是我的机遇一时存在于外物。君子不会做劫盗,贤人也不会去偷窃。我若要获取外物的利益,为什么呢?所以说,鸟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看见不适宜停歇的地方,绝不投出第二次目光,即使掉落了食物,也舍弃不顾而飞走。燕子很害怕人,却又入人屋舍,(是因为)鸟巢建筑在那里。”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没有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结的?”孔子说:“万物的变化而不知道谁是替代者,怎能知道它的终结?怎能知道它的开始呢?顺其自然的变化就是了。”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孔子说:“人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出现,也是由于自然。人不可能具有自然的本性,也是人固有的天性所决定的,圣人安然体解,随着自然变化而告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然天成,表明了诗人在经历颠沛流离后获得了一处安居之所,心情是轻松舒展的。
    B. 颔联用叠词、色彩对比、多感官描写等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微风轻吹,翠竹轻摇,细雨蒙蒙,荷花妖娆,红翠相映,色彩鲜明。
    C. 颈联描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厚禄”“恒饥”放在句首,更为强调处境的艰难。
    D. 尾联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诗人“自笑狂夫老更狂”,一个“老”字点出了诗人的年迈体衰、行将就木,故自称“欲填沟壑”。
    16. 杜甫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两部作品简要分析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答案】15. D16. ①杜甫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生活艰辛,却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老更狂”,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欣赏“翠篆”“红蕖”,可谓“疏放”之极。
    ②李白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解析】
    【15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颈联“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写诗人故人朋友音书断绝,他的一家人处在长久忍饥挨饿情况中,现实生活中处境十分窘迫。由此可推,尾联中的“欲填沟壑”是为了顺接上句的思想情感,意为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并非是因为自己年迈体衰,行将就木。
    故选D。
    【16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
    《狂夫》首联写居住环境,诗人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自己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近饿死的情况下,诗人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出诗人的狂态。尾联写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来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李白《将进酒》中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写作《将进酒》时,诗人正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处作客,因正值仕途遇挫,故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地抒发。全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空间、时间几个角度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气势豪迈,言语流畅,极具感染力。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与自傲,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态度。“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则突出了李白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以及对庸俗官僚的蔑视,又抒发了自己因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而产生的无奈之感。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语言、内容几方面来看,都体现出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李白在《将进酒》中借“圣贤”表达怀才不遇的郁愤后,使用曹植举行宴会、狂饮美酒的典故,进一步抒发内心不平之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词人梦里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④.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⑤. 相顾无言 ⑥. 惟有泪千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己”“宴”“恣”“谑”“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禮)字本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堂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就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 ① ,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②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 ③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礼和法的异同,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8. ①礼和法律无异②维持规范的力量③绝不会没有传统的(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19. 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礼是靠传统维持的,法是靠国家的权利推行的。
    【解析】
    【18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上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一点来说”和下文“法律也一种行为规范”,强调礼和法律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故填:礼和法律无异。
    第②空,由后文“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故填:维持规范的力量。
    第③空,根据此空前后文,应当填写的内容为传统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故填:绝不会没有传统的(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19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目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用但、但是、然而等一些表转折关系的词。
    结合“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一点来说”“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
    结合“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二者不同是礼是靠传统维持的,法是靠国家的权利推行的。
    整合以上信息,用转折关系表示前后内容,得出答案: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礼是靠传统维持的,法是靠国家的权利推行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0.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难免,任何时代都会有大量的诚实守信之辈,也不缺寡廉鲜耻之徒,在社会转型期,多几个的人,实属自然,我们不必因社会上某些人的道德沦丧而,空增烦恼。
    A. 鱼目混珠 大言不惭 无可奈何B. 鱼龙混杂 大言不惭 徒唤奈何
    C. 鱼龙混杂 出言不逊 徒唤奈何D. 鱼目混珠 出言不逊 无可奈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鱼龙混杂: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的使用对象是物,鱼龙混杂的使用对象是人,根据语境,主要指的是人,应选“鱼龙混杂”。
    第二空,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出言不逊:指某人说话态度傲慢粗暴无礼,言语不客气。根据上下文“诚实守信”“言不由衷”等语,当选“大言不惭”。
    第三空,徒唤奈何:白白叫喊怎么办。无可奈何: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从句子本身看,“不必……无可奈何”搭配不当,应选“徒唤奈何”。
    故选B。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 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 天津“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错,不合事理。“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运营成本如此之大,就不能说是“优势明显”。
    C.“切忌不要……”否定失当,“忌”本身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
    D.“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概念交叉重复。
    故选A。
    22. 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以下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一项是( )
    A. 高速行驶如果发生爆胎的话是很危险的。
    B. 由于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C. 高速行驶的时候,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速度过快就很难控制住。
    D. 与中等速度行驶中出现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相比,高速行驶出现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要严重得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题干中强调的是“高速行驶比较安全”,观点是从各“速度段”的事故多少得出的ACD三项都和事故多少无关,只有B项属于否定论据,以“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为论据,反驳“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就说明高速行驶比较安全”的观点。
    故选B。
    23. 下面这段文字采用的是何种推理方法?( )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极过不赡,何暇及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
    A. 充分条件推理B. 归纳推理C. 类比推理D. 二难推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这题是二难推理四种类型中的简单构成式。其公式: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p或者q;所以r。
    本题中:p:如果太后死后无知;
    r:那么太后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因为毫无用处;
    q:如果太后死后有知,因为会触怒先王;
    r:那么太后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
    p或者q;所以r。即太后死后无知,或者太后死后有知,太后都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
    用文字表述就是:
    如果太后死后无知,那么就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因为毫无用处;
    如果太后死后有知,那么也就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因为会触怒先王;
    太后死后或是无知,或是有知,所以你都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
    庸芮的这番话说得在理,他把死者“无知”与“有知”两个方面都估计到了,结论是“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由于说理全面透彻,终于说服了太后,救了魏丑夫一条命。
    故选D。
    参考译文:
    秦宣太后私通大臣魏丑夫,后来宣太后生病将死,拟下遗命:“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魏丑夫听说此事,忧虑不堪,幸亏有秦臣庸芮肯为他出面游说宣太后:“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情么?”宣太后说:“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会知道了。”庸芮于是说:“像太后这样明智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要平白无故的要把自己所爱的人致于死地呢?假如死人还知道什么的话,那么先王早就对太后恨之入骨了。太后赎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觉得庸芮说的有理,就放弃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念头。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怀疑一切,世界将会变成灰色;相信一切,人生只能匍匐。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不可怀疑一切,也不可相信一切。因此,本题明确要求考生辩证地观察并讨论“相信”和“怀疑”的关系,不可只讲其中一方。
    “相信”,是信任与接受;反之,“怀疑”则是不信任和拒绝。考生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总是以“相信”的态度来面对一切问题,不然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怪圈,这就是“怀疑”之于我们的意义;但“怀疑”也不能盲目,我们的怀疑应该有的放矢,不然就会变成无意义的抬杠;而提出有意义的怀疑,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积累,来帮助我们找出现有认知中的漏洞和突破口,这又要求我们接受了足够多值得“相信”的知识,拥有足够的辨别力。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怀疑”是帮我们达成正确认识、总结出可“相信”的真理的途径和重要手段;这些真理又能传授给一代代新人,让他们拥有进一步“怀疑”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真理。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本文论点:我们要在“相信”的基础上,大胆怀疑,以追求更值得相信的真理。盲目地相信一切,会让人止步不前,限制自己人生的高度和深度;而怀疑一切,则无法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最后易落入虚无主义的漩涡之中。
    行文思路上,建议以总——分——总的形式行文。开篇可直接点出中心论点,再设置分论点进行论述。首先可论“相信”对“怀疑”的奠基作用,即拥有足够积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怀疑,盲目的怀疑只能带来无意义的思考和自我消耗;其次可论“怀疑”对“相信”的推动作用,即怀疑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动力,怀疑促使人们获得更多可相信的知识;最后扣题总结。本文在论述分论点时,可多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即可谈“怀疑”与“相信”的作用,也可从反面论述一味采取其中某种行为的危害。
    立意:
    1.既要“相信”,也要“怀疑”。
    2.“相信”是“怀疑”之基,凭空怀疑无意义。
    3.“怀疑”是“相信”之路,盲目相信有危险。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