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尽管有些预言家相信达到“存在升级”的人工智能奇点已经胜利在望,但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奇点仍然是比较遥远的可能性,潜在可能也尚未在望,因为许多根本的技术难点仍然不得要领,特别是尚未真正了解思维的本质、机制和运作方式,所以无从断言。在此,我们把能够形成“存在升级”的人工智能看作属于“远虑”的知识论和存在论问题,而把将在近年里确定能够实现的人工智能看作属于“近忧”的伦理学问题,我们的讨论也将由近及远来展开。作为近忧,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非常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必定导致大量失业。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和讨论。目前想象的普遍社会福利(比如国民基本收入方案)其实并没有正面回答失业问题,而只是另外回答了收入和分配问题,严格地说是答非所问。失业问题的要害之处不在于如何合理分配收入(这是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在于生活意义的消失。无事可做的人能够做什么?以什么事情去度过时间?是把一生浪费在电脑游戏、影视作品和闲聊吗?我们有必要来反思劳动的意义。除了作为生存手段的硬意义,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还另有不可或缺的软意义:劳动提供了“生活内容”,以哲学概念来说,则是有意义的“经验”,即接触事物和人物的经验。与事物和人物打交道的经验充满复杂的语境、情节、细节、故事和感受,经验复杂性和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构成成分,也是生活值得言说、交流和分享而且永远说不完的缘由,也是生活所以构成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的理由。假如失去了劳动,生活就失去了大半内容,甚至无可言说。在幸福中失去幸福,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后劳动时代的悖论。
假如人工智能发达到不仅提供大多数劳动而且提供一切生活服务,就非常可能导致人的深度异化,即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与个体人失去劳动的异化相比,人对人关系的异化更为危险。当人工智能成为万能技术系统而为人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切需求皆由技术来满足,那么,一切事情的意义就变成由技术系统来定义,每个人就都只需要技术系统而不再需要他人,人对于人将成为冗余物,人再也无须与他人打交道,结果是,人不再是人的生活意义的分享者,人对于人失去意义,于是人对人也就失去兴趣。这就是人的深度异化,不仅是存在的迷茫,而且是非人化的存在。我们知道,自从人成为人以来,人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都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被定义的。假如人对人失去了意义,生活的意义又能够发生在哪里?又能够落实在哪里?假如人不再需要他人,换句话说,假如每个人都不被他人所需要,那么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也许对未来的疑问总是受限于我们对生活的传统理解因而有保守主义之嫌,那么,如果以充分开放的激进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又能给出什么样的价值解释呢?恐怕仍然是个难以回答的疑问。一切以技术为准的生活肯定是我们目前无法理解的生活,我们尚未能够看出其可能产生的意义何在,只能看见我们所能够理解的生活意义在流失。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人的概念是在数千年的传统中(包括经验、情感、文学、宗教、思想的传统)建构积累起来的,假如抛弃人的文化传统,技术系统能够建构起足够丰富的另一种文化吗?能够定义另一种足以解释幸福的价值观吗?我们无法预料,只能深怀疑虑。
(节选自赵汀阳《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
材料二:
人工智能神话作为现代神话的一种典型类型,其产生的一个最基础因素是想象。在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缺乏认知且无力掌控,所以将想象力作为一种支配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想象力逐渐退却,科学成为主要的支配形式。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对自然界的原始恐惧为对机器的现代恐惧所取代,这种恐惧滋生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神话现象。想象依然是影响人工智能发展中神话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想象已表现为对技术的过度想象。然而,容易被忽略的是科学理性因素。在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异的成果,如类似动物进化的智能体演化方式、能够自我复制的智能体等。这些成果无形之中刺激着敏感者的神经,使其以一种恐惧的心态看待智能体在悄然之中的变化。
我们需要防范人工智能领域神话现象的可能后果。这是一种技术文化现象,其后果往往是隐性的,并不像人工智能本身及其应用产生的显性风险和社会风险那样引人关注。以人工智能伦理为例,现在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人工智能产生的安全、隐私、偏见和信任等问题上,大量规范也被陆续制定出来。然而,文化方面的问题因其隐性而容易被忽略。比如,人工智能神话导致的技术傲慢,过度想象化导致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神话现象等。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此类问题。
——(节选自杨庆峰《反思人工智能领域的神话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预测,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将会让失去劳动的人失去生活的意义。
B.材料一认为,技术系统不能建构新的文化,因此不能抛弃人的文化传统。
C.材料二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主要靠科学认知和掌控自然界。
D.材料二指出,我们需要防范因对技术的过度想象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的意义也来自于人与事物及他人打交道时产生的复杂和特殊的经验,因此无事可做的人无从体会生活的意义。
B.材料一认为生活的态度决定生活的意义,如果以充分开放的激进态度对待生活,即使不被别人需要,生活也有意义。
C.人对技术产生过度的想象滋生了人工智能神话现象,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一直被忽略的科学理性因素的思考。
D.材料二认为智能体有类似于动物进化的演化方式,刺激敏感者神经,滋生人工智能神话现象,导致恐惧产生。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3段的论断,是基于生活的意义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这一前提条件。
B.材料一第3段采用追问的方式,将问题引向纵深,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C.材料二第2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人工智能本身及应用的风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D.材料二先分析人工智能神话产生的因素,再提出防范其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建议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划线句中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忧虑,却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鹰
丁迎新
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①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的手表,没有一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程,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兵能背出来。
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②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就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比如现在就是。
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电筒的手有些麻木,
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站住! 口令?
我是雄鹰。回令?
鹰击长空。
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世界只剩下了黑暗,紧紧围裹着兵,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
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
不行!我是兵,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兵,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
兵决定就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贴紧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③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
大不了以死相拼!这是最坏的结果。如此一想,反而豁然了
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
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④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在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仗,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
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
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
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它的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 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本能地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还在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
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的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后一样的酸痛。
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
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地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
6.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看了几十回”手表,可见兵对本次值班任务的重视,同时说明他时间观念强。
B.句子②“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表面写灯光变微弱,实则写兵面对黑暗害怕的心理。
C.句子③“兵不再是兵”,目光像枪一样挺进,写兵决心战胜内心的胆怯,勇敢地直面黑暗。
D.句子④“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写兵经过一番历练后,心态平稳,坦然放松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按时间顺序,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士兵夜间值岗战胜内心恐惧的故事。
B.第五自然段通过插叙讲述了兵参军的原因,父亲的话让他感到委屈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C.小说多次对哨所周边的自然环境展开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也烘托人物心理。.
D.小说以“兵”称呼主要人物,侧重展示内心世界,刻意模糊人物形象,淡化人物性格。
8.小说的标题“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文末两段对于班长的出现,有人觉得独具匠心,有人觉得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等词语。
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同。
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相同。
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清平乐·咏雨
王夫之①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②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③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注】①王夫之,明崇祯举人,青年时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终身未剃头易发。②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以借指故土,故国。③赚杀,意为逗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二句点明下雨的时间,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渲染下雨的气势。
B.通过“不管”杨柳珠泪、碎声敲荷的伤心场面,表现大雨的无情和威势。
C.鱼儿被雨点逗煞,浮萍飘满了清池,写出了鱼儿、浮萍随波逐流的情状。
D.全词将雨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虽无一个“雨”字,却句句描写了雨景。
16.后人评价,“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句体现了《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精神境界。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的解释是“ ▲ , ▲ ”。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 ”。
(3)《过秦论》中,贾谊写的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 ▲ , ▲ ”,山东豪杰最终推翻强秦一事,发人深思。
(4)《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据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 , ▲ 。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 ▲ ”借庄宗先兴后亡之事警诫后人不要贪图享乐。
(四)课内文言文(每小题2分,10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惠语让单于 让:谦让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稍微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推此志也 推:推赞 其文约,其辞微 微:优美
D.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19.下列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 非及乡时之士 皭然泥而不滓者
B.与武决去 乃令张仪详去秦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前以降及物故 蹈其背以出血 “离骚”者,犹离忧也
D.信义安所见乎 子卿壹听陵言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 秦人开关延敌 陵见其至诚
B.武等实在 然秦以区区之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及凯旋而纳之 素与副张胜相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岂非人事哉 召诸贵人议 且陛下春秋高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诚甘乐之
⑤羝乳乃得归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欲因此时降武 ⑧舆归营
⑨函梁君臣之首 ⑩过秦论 ⑪反欲斗两主 ⑫剑斩虞常已
A.①④⑥/⑧⑨⑩⑫/②③⑤⑦⑪B.①④⑥/⑤⑧⑨⑩⑫/②③⑦⑪
C.①④/⑤⑧⑨⑩/②③⑥⑦⑪/⑫D.①④/②⑧⑨⑩/③⑤⑥⑦⑪/⑫
22.下列各组句子中,所包含的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请其矢,盛以锦囊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而告以成功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竟为秦所灭 见犯乃死,重负国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D.子卿尚复谁为乎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共6分)
江西九仙山优越的仙山灵境,甚至让植物界的“大熊猫”红豆杉,也扎根于此。要知道,野生红豆杉生长条件近乎苛刻,对空气湿度和土壤肥力要求严格,一般成树需要百年以上。它成树后不但可以全天释放氧气,而且吸收能力强。不仅对有毒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吸收作用,对甲醛、甲苯等致癌物质也有很好的吸附性。
如果说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的九仙山,是众多珍稀植物的“避难所”;那么富含偏硅酸和氟的九仙温泉, (1) 。千百年来,泡汤已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一条手巾,三五知交,氤氲的水雾,爽朗的笑声,当地的耄耋老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接受自然的“洗礼”与恩赐。他们之所以如此青睐温泉, (2) :恢复疲劳的“休养”,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保养”,以及治疗疾病的“疗养”。
九仙山,就好比一颗宝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4分)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由几个短语简单组合,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请分析。(2分)
四、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大树,稚嫩的雏鹰终能翱翔天空……向梦想进发的路上,只有不给未来设限,才可以拥有无限可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连城一中2023-2024学年上期高二年级月考2语文参考答案
第1题: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技术系统不能建构新的文化”错。原文“假如抛弃人的文化传统,技术系统能够建构起足够丰富的另一种文化吗?能够定义另一种足以解释幸福的价值观吗?我们无法预料,只能深怀疑虑。”可见技术系统能否建构新的文化还不能确定,而选项却认为技术系统不能建构新的文化。
第2题: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B“如果以充分开放的激进态度对待生活,即使不被别人需要,生活也有意义。”错误。结合原文“如果以充分开放的激进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恐怕仍然是个难以回答的疑问。”可知文中假设以充分开放的激进态度看待生活意义的问题,也没有肯定的结论。C“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一直被忽略的科学理性因素的思考”错误。结合原文“想象依然是影响人工智能发展中神话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想象已表现为对技术的过度想象。然而,容易被忽略的是科学理性因素。”可知,“人们对科学理性因素的思考”是容易被忽略的,并非引起的结果,与人工智能神话现象没有关系,强加因果。D“滋生人工智能神话现象,导致恐惧产生”错误。结合原文“对自然界的原始恐惧为对机器的现代恐惧所取代,这种恐惧滋生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神话现象。想象依然是影响人工智能发展中神话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想象已表现为对技术的过度想象。”可见是人们先产生恐惧,再引发人的过度想象,然后导致人工智能神话现象,而不是人工智能神话现象导致恐惧的产生。
第3题: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阐述了人工智能本身及应用的风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分析,“人工智能伦理”的例子,阐释了“防范人工智能领域神话现象的可能后果”。
第4题:①第一个幸福指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让人不需要劳动,依然可以依靠社会分配来维持生存;②第二个幸福指劳动提供了复杂而特殊的生活经验,让人获得生活的意义。(1 点2分,共4分)
第5题:①材料一侧重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担忧,作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人的意义和生活意义的流失。②材料二侧重对人工智能领域神话现象的可能后果的担忧,作者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神话现象中的文化问题容易被忽略。(每点3分;概括2分,分析1分;共6分)
6.A 解析:由句子①中“看了几十回”手表,可见兵对本次值班任务的重视,但并未说明他时间观念强,而是因胆小对黑暗心生恐惧,使他睡不着,故早早出发为站岗做准备。由下文“兵”没有丝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以及第五段中对于兵胆小原因的解释可知。故选项A错误。
7.C 解析:选项A.小说按时间顺序,主要以兵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新兵夜间值岗战胜内心恐惧的故事。全知视角是指从叙述者(通常是指作者本人)的角度讲述故事,他“知道一切,看到一切”。读者随着有限视角看到故事末尾处,才明白班长一直在杂草丛中守护且保护着自己的兵,并非全知视角。故错误
选项B.第五自然段通过补叙而非插叙讲述了兵参军的原因,同时讲述了兵为何胆小,父亲的话确实是让他感到委屈,但原文没有说一直持续到现在。最后一句话“比如现在就是”意思是现在孤身一人站在漫天的黑暗中,不由自主的恐惧,并非是委屈,故选项B错误。
选项D.小说以“兵”称呼主要人物,侧重展示内心世界,并非刻意模糊人物形象,淡化人物性格,而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立体,个人形象由“恐惧”到“真正的雄鹰一样的士兵”的蜕变。故选项错误。
8.①“鹰”在文中指现实生活中在天空盘旋的鹰。②“鹰”是口令的内容。兵以此鼓励自己,军人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不怕任何困难。③兵战胜鹰的过程,就是成为鹰的过程,象征兵的成长蜕变。
(第一点和第二点答案各1分,第三点2分 )
9.觉得好:①班长出场,使故事情节出现变化,产生波澜。②班长暗中陪护新兵值班,与上文中日常训练班长对新兵的指导相呼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借班长的话,表达了对新兵克服自身胆怯心理,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的赞许。同时体现了战友之间关爱、互助的美好品质。 (每点2分,共6分)
觉得不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兵”战胜个人胆怯心理,获得成长的经历。班长的出现分散了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关注度。②班长的出场太突兀,班长埋伏在灌木从中,兵晚上走过灌木丛却没有发现班长,情节设计不合情理。③班长的出场,让文章主题过于直白,缺少含蓄蕴藏之美。(每点2分,共6分)
10. CGH 11.A 12.D 13.(1)(张仪)到了楚国,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币”,名词作动词,送……礼物,1分;“诡辩”,说假话,1分;“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句,1分;语意1分)
(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诚”,确实 ;三个关键词各1分,语意1分 )
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
(每点1分,答对其中任意3点得满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
“王与太子”作主语,“困”作谓语,“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
“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共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共庶子”后断开,即G处;
“不宜”前省略代词主语,即这种做法不合适,在“不宜”后断开,即H处。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擢”的含义是“提拔”。
B.正确。“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向。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C.正确。“质”,作人质,作抵押品。/“礼物或信物”。句意: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D.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儿女亲家。/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如”,到达;“因”,趁机;“币”,名词作动词,送……礼物;“诡辩”,说假话;“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2)“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诚”,确实。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楚王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楚王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由原文“泰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楚王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④由原文“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可知,楚王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
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文段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5.(3分)D(最后两句不是直接写雨景。)
16.(6分)①这四句写了鱼儿、浮萍的随波逐流,在这种情势之下,没有人相信,雨云之上的碧空深处,夕阳还在天边燃烧照耀着;②表明诗人不满现实,不苟合于世俗,但始终眷恋故国的情感;③诗人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每点2分)
17.(6分)(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5)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让:责备。句意:用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B.稍:渐渐。句意:渐渐升至栘中厩监。/爱:吝惜。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C.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笔简约,词意含蓄隐晦。
1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通“叛”,背叛/“乡”通“向”,从前的/“泥”通“涅”,染黑。句意:背弃主上,离弃双亲/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B.“决”通“诀”,辞别、告别/“详”通“佯”,假装/“指”通“旨”,旨意。句意:告别苏武离去/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
C.“以”通“已”,已经/“蹈”通“掏”,叩,轻轻敲打/“离”通“罹”,遭受。句意: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死去的/用手轻轻敲打他的背部,以使淤血流出/“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D.“子卿壹听陵言”无通假字。“见”通“现”,显示/“去”通“弆”,收藏。
2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句意: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
“开关”:古义,打开函谷关;今义,开启和关闭。句意:秦国人打开函谷关迎战敌人。
“至诚”:古今同义,极为忠诚。句意:李陵见苏武对朝廷极为忠诚。
B.“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句意: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区区”:古今同义,数量少,不重要。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
“从容”:古义,委婉含蓄得体;今义,镇静。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
C.“凯旋”:古今同义,打了胜仗。句意: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相知”:古今同义,相互了解,感情深厚。句意:一向与副使张胜关系亲密。
“从事”:古义,指一般属官;今义,做事情。句意: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D.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或人情事理。句意:难道说不是政治上的得失造成的吗?
“贵人”:古义,贵族;今义,尊贵的人。句意: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句意:况且君王年纪老
2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壮”:意动用法,认为……壮烈。句意: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
②“斗”:使动用法,使……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③“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
④“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实在是我甘心乐意的。
⑤“乳”:名词动用,生育。句意: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⑥“朝”: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⑧“舆”:名词动用,用车载送。句意: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⑨“函”:名词动用,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⑩“过”:名词动用,指出……的过失。句意:指出秦王朝的过失。
⑪“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反而挑拨汉天子和单于的关系,从旁观看祸败。
⑫“剑”:名词作状语,用剑。句意:用剑斩杀虞常以后。
可见,①④,意动用法/⑤⑧⑨⑩,名词动用/②③⑥⑦⑪,使动用法/⑫,名词作状语。
2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请其矢,以锦囊盛(之)。句意: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以成功告。句意:然后告诉他已经成功了。
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所以楚怀王在国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C.三个都是被动句,标志分别是:“为……所”,“见”,“‘生得’语意被动”。句意:最终被秦国消灭了。/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苏武)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之)匈奴使。句意:送被拘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之)大臣数十家。句意: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十几家。
23.(1)则是当地居民的“养生池”。
(2)是因为相信温泉有“三养”。
(4分。写对一处得2分,写对两处得4分。每条句式、句意1分;引号内的关键词,能概括恰切1分)
24.①画面感极强,生动形象,为说明增添了文学性。
②语言简练,结构整齐又富有变化,充满节奏感。
③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温馨、快乐之情跃然纸上。
(2分。答对一条得1分,答出两条得2分。如有其它要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5.作文材料共两句话:“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大树,稚嫩的雏鹰终能翱翔天空”是“举例”,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易于理解;材料中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体现了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树与鹰如此,万事万物亦可如此。
观点句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向梦想进发的路上”作状语,是一个背景与前提;二、三两个分句由“只有……才……”表条件的关联词连接,条件关系的句子,强调的是条件,“只有不给未来设限”才是整个句子中心。
“设限”即设立限制,“不设限”即不给自己的梦想预先设定限制,没有高度上的预设即“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也没有宽度上的条条框框即“选择可以多样,尝试可以多种”,社会发展本就多元,无须太多的约束与禁锢。
综上:作者的观点句是“向梦想进发的路上,只有不给未来设限,才可以拥有无限可能”。切题作文举隅:不设限,争无限;未来无“限”好,人生皆可能;梦想不设限,未来无上限……
不设限,方无限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昔者扬名立万之人,出身卑微者不可胜记,陈涉不过一“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却依旧能够作出惊动全国之“举大计”之事,撼动秦王朝。上述之伦,虽卑微弱小;却能实现博大志向,书写自身无限可能。
故而,纵己身卑如劣石,也不应“觉自形秽”,而是不设限、不落成规之网,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进而抵达“珠玉”之志。不设限方能无限。
设限,指给自己未知的未来,设置已知的可能。这是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是对未来斗志与希望的丧失,是在将如水般可成万千般形态的人生规置在固定形状的牢笼中。东施效颦,将自己本有千万种可能性的人生限制在模仿他人的死网中,一辈子只将西施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处,行事言语皆陷入“模仿”的限制中,本该与众不同的人生变成陷入自己设置的限隘中无法逃脱。对于未来的限制终变成套死在每一个当下的自己身上的铁索,绊住人生的可能。
故而,不给自己设限,将成为未来无限可能伏笔。每一个不设限的时刻,终将造就未来的无限光彩。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从不为自己设限,居于草庐之中仍关注天下之事,头脑智明,等待时机,终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终南垂钓的姜太公从不为自己设限,高龄之时仍等待被重用,终成一代佳话。正是因为他们不给自己设限,从而相信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进而实现志向。
然不设限看似是毫无限制的,实则存在着边界。不设限并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不是想到什么就能实现什么,不是只要不设限就能达到无限,架起不设限与无限的桥梁的,是实干。再观中国历史,中国因清政府所设“天朝”“闭关锁国”之限而受欺于西方列强与日本,一代代先锋奋起呼号,不信亡国、弱国之限,打破速亡之限,以拼搏实干,将心中的无限变为现实。
无限可能,须不设限,也须实干。正值吾辈青年立于时代潮头之际,应不限己身未来志,成就无限未来事,把握住当下,让无限的未来实现,进而完成国之无限可能。
以勇敢坚毅开拓人生之限,力避碌碌无为之人生,成就个人无限可能,进而开创国家之无限可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