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共12页。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 物 试 题 2024.1
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其中, 1~10小题, 每题2分, 11~15小题, 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一定方法处理细胞使其饱含吸水能力很强的聚合物。当聚合物吸水时细胞随之膨胀,能使体外培养的细胞直径增大20倍。利用该方法,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细胞,还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原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某些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的结构会因含有聚合物而吸水变大
B. 利用该方法放大植物细胞时需要先去掉细胞壁
C. 利用该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器的功能不会发生改变
D. 利用该方法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部分亚显微结构
2.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生物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利用了显微镜观察技术
B. 构建DNA双螺旋模型利用了X射线衍射技术
C.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利用了荧光染料标记技术
D. 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3. 染色质主要由DNA与蛋白质组成。在核DNA复制的过程中,大部分亲代DNA上结合的蛋白质会均匀地分配给两个子代DNA。但具有H3K9me3这种特殊修饰的蛋白质只分配给其中的一个子代D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前期
B. 氨基酸在核仁处脱水缩合形成染色质中的蛋白质
C. 蛋白质修饰与否不会导致DNA碱基序列改变,但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D. H3K9me3修饰蛋白的分配体现了核遗传物质无法精确地平分到子细胞中
生物试题 第1页(共10页)4. 生活污水的排放可引起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最初是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的,后因疏于管理而扩散到野外, 在河道中疯长,占据了大量空间和阳光, 引起本地植物大量减少,还会引起蚊蝇的滋生。研究者在治理富营养化的水体时,投放适量水葫芦,定期打捞后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渣作为农田肥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葫芦疯长期间的种群数量类似“J”形增长
B. 水葫芦寄生其它本地植物从而打破生态平衡
C. 该案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D. 上述生态工程遵循循环和整体等原理
5. 蚜虫吸吮植物汁液后,将多余的糖分从体内排出,称为“蜜露”。蚂蚁可以通过拍打蚜虫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露”供其吸食。蚂蚁还会在秋冬季节收集蚜虫卵,藏在地下蚁穴中,在春天取出蚜虫卵,送往新的植物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蚜虫与蚂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 蚂蚁获取的“蜜露”中的能量属于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
C.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获取“蜜露”,体现了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D. 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和蚂蚁对蚜虫卵的照顾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6. 下列关于家庭制作果酒(实验I)、果醋(实验II) 和泡菜(实验Ⅲ) 三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要对发酵器具和原材料进行灭菌
B. 都需在发酵前期通气,发酵后期密闭
C. 实验I和Ⅲ以葡萄糖为原料,实验Ⅱ只能以酒精为原料
D. 实验Ⅱ和Ⅲ的主要菌种为原核生物,实验I的为真核生物
7. 不同种类的植物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机制。雌蕊的柱头上有一种“锁”,它由柱头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柱头细胞分泌的一些短肽和细胞壁上的一些蛋白质共同组成,可阻止花粉管穿入柱头。只有同种花粉携带的短肽才能作为“钥匙”与“锁”特异性结合,从而使花粉管得以穿入柱头进入子房完成受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柱头上“锁”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细胞器密切相关
B. 在特定条件下花粉管才能穿入柱头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异种花粉无法进入柱头的主要原因是其携带的短肽的空间结构与同种花粉不同
D. 在柱头涂抹异种花粉,同时滴加同种花粉携带的短肽有可能打破生殖隔离
8. 调控寄主基因表达是病菌致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在条锈菌侵染小麦的过程中,菌体分泌的PstGTA1蛋白会被转运到小麦细胞核中,结合到小麦TaSIG基因附近。 一方面使得TaSIG所在染色质片段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提高,染色质变得松散; 另一方面直接结合TaSIG基因的启动子,激活其表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麦TaSIG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可能有利于条锈菌侵染或繁殖
B. TaSIG基因所在染色质区域变得松散有利于RNA聚合酶的结合
C. PstGTA1与TaSIG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可提高RNA聚合酶含量激活其表达
D. TaSIG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的小麦可能会具有条锈病抗性
生物试题 第2页(共10页)9.草莓属植物倍性多样, 从二倍体到十倍体均有。 我们常吃的栽培草莓是智利草莓(八倍体)和弗州草莓(八倍体) 杂交而来。八倍体草莓的基因组中都有四种类型的染色体组。现已知八倍体草莓是二倍体草莓发生了杂交和染色体变异而来的。由于八倍体草莓的染色体发生了很多片段的缺失、交换等,这四种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来源于哪些二倍体祖先存在争议。研究人员将栽培草莓进行测序,将得到的序列与8种二倍体草莓进行比对。结果如表格所示。
注:匹配百分比表示栽培草莓与二倍体草莓基因组匹配的相同序列占所有测序片段长度的百分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栽培草莓、智利草莓和弗州草莓均是异源多倍体
B. 与二倍体草莓相比,栽培草莓具有果实较大、营养物质丰富等特点
C. 八倍体草莓染色体上丢失的某些基因,可由基因组中功能相似的基因替代
D. 栽培草莓与所有二倍体草莓均有相同序列,可推出这8种二倍体草莓都是其祖先
10. 地塞米松(DEX) 是--种抗炎药,但长期服用会引发糖尿病。用DEX处理小鼠,发现其肝细胞中的K基因和P基因表达水平均提高,已知P基因为肝细胞糖异生关键基因。为研究K蛋白调控P基因转录的作用位点,研究者获取了P基因-729~+82bp区域的不同片段以及突变片段,将其连接到荧光素酶基因(Luc) 上游并转入仅高表达K基因的细胞系中,检测荧光强度,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上述实验所用的细胞系均需用DEX处理
B. K蛋白可能无法与突变型P基因结合
C. K蛋白通过结合P基因-174~+82bp片段来促进后者表达
D. DEX引发糖尿病的机理可能是促进了肝脏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生物试题 第3页(共10页)二倍体草莓
1
2
3
4
5
6
7
8
匹配百分比(%)
6.3
4.6
7.4
28.9
29.9
8.6
5.8
5.4
11. 研究人员敲除了小鼠胰腺细胞的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获得KO细胞。分别用低浓度和高浓度葡萄糖以及不同浓度的促性腺激素(FSH) 处理KO细胞和野生细胞,检测分泌的胰岛素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使用的野生细胞取材于正常小鼠的正常胰腺细胞
B. 高浓度葡萄糖能引起胰岛素分泌,而不同浓度的FSH均可促进该过程
C. ①组和③组数据表明在低浓度葡萄糖处理下,FSH对胰岛素的分泌无影响
D. 分析②组和④组数据可推出胰岛B细胞是FSH的靶细胞
12. 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上的E或G基因纯合致死。利用图中的果蝇(PZ) 可以鉴定隐性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否位于Ⅱ号染色体。现有--只正常翅脉正常翅型的常染色体隐性紫眼突变果蝇。将该紫眼果蝇与PZ杂交,挑选F₁中的多翅脉果蝇自由交配,统计F₂的表型及比例(假设Ⅱ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发生互换)。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F₁中多翅脉正常翅型野生眼色和正常翅脉卷曲翅野生眼色比例为1:1
B. 若紫眼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可观察到F₂中多翅脉正常翅型野生眼色:正常翅脉正常翅型紫眼=2:1
C. 若紫眼基因不位于Ⅱ号染色体,可观察到F₂中多翅脉正常翅型野生眼色: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正常翅脉正常翅型野生眼色:正常翅脉正常翅型紫眼=9:3:3:1
D. 若PZ果蝇自交,子代E、G的基因频率不变,Ⅱ号染色体的组成也与亲本相同
生物试题 第4页(共10页)13. 肿瘤细胞中存在MCT1和MCT4两种载体蛋白。MCT4能将以无氧呼吸为主要产能方式的肿瘤细胞I产生的乳酸运出细胞,然后MCT1再将乳酸运入以线粒体氧化为主要产能方式的肿瘤细胞Ⅱ中。乳酸分子通过MCT4和MCTI在两种肿瘤细胞间进行高效穿梭,有利于肿瘤生长和增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I中的过程1和过程2都会产生ATP和NADH
B. 两种肿瘤细胞的主要产能场所和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不同的
C. MCT4将H⁺和乳酸转运出细胞,营造出酸化环境,能抑制周围正常细胞的生长
D. 寻找特异性抑制MCT1和MCT4活性的药物是治疗这种癌症的思路之一
14. 研究人员利用杏鲍菇(具有双核,AA) 和秀珍菇(具有单核,B) 进行体细胞杂交,以期培养食用菌新品种,流程如图。已知异源融合子因异源基因相混合而获得新的遗传特性,表现出对亲株的拮抗作用,能够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一条拮抗带。融合后的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一个喙状结构,而单核菌丝不会。
注:高温灭活使原生质体A仅能生存而无法繁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步骤②中原生质体应在低渗溶液中进行培养并处理
B. 促融后形成的融合菌株可能为AAAA、AAB、BB、AB
C. 在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到AA菌落、B菌落以及AAB菌落
D. 若有喙状结构和无喙状结构同时出现在拮抗带,步骤③应选择有喙状结构的菌丝
生物试题 第5 页(共10页)15. 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万寿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和金钾920溶液分别处理万寿菊种子。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内源植物激素对万寿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B. 促进万寿菊种子发芽的最适6-苄基腺嘌呤浓度介于0.10%~0.20%之间
C. 与0.15%相比,浓度为0.20%的金钾920对万寿菊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减弱
D.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万寿菊种子发芽的作用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 (9分)
在淡水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水体溶解氧不足的现象,是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水体中投入微藻,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生物增氧技术。
回答下列问题:
(1)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微藻。光照时,小球藻 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释放氧气,同时形成 参与暗反应。
(2) 若小球藻以游离态的形式投入水体,其生长不受控制,容易过度繁殖,形成 现象,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为此研究人员采用固定化技术,用海藻酸钠(SA) 和羧甲基纤维素(CMC) 将小球藻固定在一定的空间内,投入水体中,一段时间后检测水中的溶氧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生物试题 第6页(共10页)①研究人员首先对三组小球藻的呼吸速率进行了检测。请写出检测的基本思路: 。结果显示三组小球藻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
②实验过程中, SA+Si+CMC组溶氧量高于SA+CMC组的原因是 。
(3) 研究人员提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制造可食性的饵料型固定化藻类。请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写出这一设想的优点 。
17. (13分)
觅食对策是动物为获得最大的觅食效率而采取的策略。研究者提出了两种觅食对策:对策一是搜寻者,对策二是处理者。采用对策一的动物需要花大量时间搜寻猎物,而处理猎物花费的时间很少,因此它们对所摄食的猎物的大小、年龄无选择性; 采用对策二的动物在搜寻和处理猎物花费时间与搜寻者相反。
回答下列问题:
(1) 捕食者可能通过获取 信息来搜寻猎物。
(2) 白鹡鸰是一种以粪蝇、象甲、蜘蛛等多种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鸟类。 图1为白鹡鸰可获得粪蝇的频率与实际捕食粪蝇的频率分布图。
①据图1可知,白鹡鸰对体长为 mm的粪蝇具有明显的捕食偏好,而并不偏好捕食占比最高的粪蝇。根据这 结果判断白鹡鸰的觅食对策属于 ,理由是 。
②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最优觅食行为,即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能量摄取率的过程。结合图1结果,在图2中画出白鹡鸰单位时间内捕食各长度粪蝇所获得能量的曲线图(画出大致示意图即可)。
③但继续分析白鹡鸰的摄食情况,发现白鹡鸰的觅食对策既属于搜寻者,又属于处理者。请补充一条能够支撑该结论的证据: 。
(3) 白鹡鸰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研究白鹡鸰的觅食对策、栖息地、天敌等信息,有利于了解其 ,其意义是 。
生物试题 第7页(共10页)18.(14分)
β-地中海贫血主要由β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常于幼儿或青少年期死亡。对遗传病进行早期诊断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为该病某家族系谱图,其中Ⅱ₄为胎儿。根据图1可判断β-地中海贫血的遗传方式为 。β珠蛋白基因内部有六个突变位点,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与图1相同,且其中任何一个位点突变均会造成β珠蛋白合成异常。若单条染色体上的β珠蛋白基因中仅有一处位点发生突变,则人群中该病患者的基因型有 1 1 种。若某位点发生了一对碱基的替换, 与正常β珠蛋白相比较,该基因表达产物的氨基酸数量可能会 。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少
(2) 在 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 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其发生概率与二者在染色体上的距离呈正相关。已知紧邻β珠蛋白基因的DNA中含两个限制酶HincⅡ和两个限制酶BamHⅠ的切割位点,推测β珠蛋白基因与切割位点之间发生重组的概率极 (填“高”或“低”), 利用此特点可对β-地中海贫血进行产前诊断。
(3)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条探针,其中探针1能与两个HincⅡ切割位点间的DNA特异性结合,探针2能与两个BamHⅠ切割位点间的DNA特异性结合。图1各成员的DNA经限制酶切割后电泳,并用分别用探针1、2显示相应片段位置,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左侧数字表示DNA片段大小,Ⅱ₄为羊水DNA)。根据图1和图2判断Ⅱ₄的基因型可能为 , 再结合图3结果可确定Ⅱ₄的基因型是 。 (相关基因用B/b表示)
生物试题 第8页(共10页)19.(14分)
过敏荨麻疹多数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有皮肤异常刺痒,随着痒感和抓挠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或苍白色风疹块(即局限性水肿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图是某种蛋白质过敏原导致的过敏荨麻疹的机理示意图。
①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的 功能过强导致的。
②在参与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细胞a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③过敏荨麻疹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出现风疹块的机理是 。
(2) 为研究组织胺引起痒觉的原因,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研究。
①组织胺刺激痒相关的神经末稍,使其产生痒相关的 ,经由背根神经节(DRG)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再通过脊髓神经元向上传递至脑区使小鼠产生痒觉,出现抓挠行为。
②研究人员继续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对小鼠进行研究。
PTEN基因敲除后, 小鼠出现自发性抓挠行为。DRG中表达PTEN的细胞在缺失PTEN后,TRPV1通道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同时敲除PTEN和TRPV1后,小鼠抓挠行为与正常鼠相似,说明PTEN基因敲除的小鼠出现自发性抓挠行为是 引起的。
③结合上述研究,完善过敏荨麻疹皮肤异常刺痒的机制。(在II处填“促进”或“抑制”,在I、III处填合适的语句)
生物试题 第9页(共10页)20.(10分)
L-天冬酰胺酶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酶制剂,可有效降低热加工食品中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浓度,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地衣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的表达量,我国研究人员将该基因进行克隆,并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回答下列问题:
(1) 利用DNA和蛋白质在一定浓度酒精溶液中的 差异提取地衣芽孢杆菌DNA。在一定温度下,DNA与 (填一种试剂) 会呈现蓝色。
(2) 在扩增天冬酰胺酶基因时,在天冬酰胺酶基因的上游引物添加Nde I酶切位点,下游引物添加了Xh I酶切位点。应在引物的 (填“5'”或“3'”) 端添加这两种酶的酶切位点。在天冬酰胺酶基因上游和下游添加两种不同限制酶切位点,而不是选择一种的原因是 。
(3) 用限制酶Nde I 和Xh I 切割天冬酰胺酶基因和基因表达载体PET-30a(见下图),再添加 酶将酶切片段拼接,获得重组载体。Nde I 酶切位点应位于基因表达载体PET-30a的 (填“a”或“b”) 处。
(4) 用Ca²⁺处理大肠杆菌细胞,然后将获得的重组载体导入其中,在含卡那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选用含卡那霉素的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答出两点即可)
(5) 收集菌体,充分悬浮于磷酸盐缓冲液中,采用超声波破碎仪处理悬液,再从离心所得的 (填“上清液”或“沉淀”) 中提取L-天冬酰胺酶。
生物试题第 10页(共10页)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福建省部分地市 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答案 2024.01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 其中, 1~10小题, 每题 2分, 11~15小题, 每题4分,共 40分。
1-5CDCBB 6-10 DACDA 11-15BCAD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6. (9分)
(1)类囊体薄膜(1分) NADPH(还原型辅酶Ⅱ)(1分)(按照新教材的规范, 若把 NADPH写成[H], 不得分; 多写ATP 不扣分)
(2) 水华 (1分) ①在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内检测溶氧的减少量 (或检测CO₂的增加量/有机物的消耗量)(采分点:黑暗和观测指标,各1分,共2分)
②Si 增加了孔状结构,有利于CO₂扩散至小球藻附近。小球藻暗反应速率加快,消耗更多的 NADPH 和 ATP, 促使光反应加快, 释放更多的O₂, 故SA+Si+CMC 组溶氧量更高。(采分点:Si 的作用和光反应速率加快,各1分,共2分)/(Si增加了孔状结构,有利于水的流动,增加了小球藻附近 CO₂的含量,使得SA+Si+CMC组的总光合速率大于 SA+CMC 组,而两组呼吸速率无差异,故 SA+Si+CMC 组净光合速率更高,导致溶氧量更高。)(采分点:Si 的作用和SA+Si+CMC组净光合速率更高, 各1分, 共2分)
(3)生态效益:避免水华的产生(或者增加水中溶氧量,利于水生生物存活)
经济效益:减少饵料的投入,节省成本(或藻类喂养的水生生物可以售卖等)(采分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各1分,共2分)
17. (13分)
(1) 物理、 化学、 行为 (答出两点得1分,答全得2分; 只答出一点或出现错误答案不得分)
(2) ① 7 (1分)
② 处理者(对策二)(1分) 理由:其实际捕食猎物的频率分布,与可获得猎物的频率分布不一致,说明它对猎物具有选择性(2分) ( 对策答错,后面理由也不得分; 只答出“对猎物有选择性”没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得1分)
②(如图,采分点:变化趋势1分,峰值点1分,共2分; 其中 7mm长度的纵坐标为最高点)
③白鹡鸰捕食象甲或蜘蛛的时候,对其大小、年龄无明显的选择性(2分,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 生态位(1分) 为制定动物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分,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18.(14分)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分) 21 (2分) ABC (2分, 答不全得1 分) (2) 减数分裂 Ⅰ前期(四分体时期)(2分) 非姐妹染色体单体(1分) 低(1分)
(3) Bb 或bb(2分, 答不全不得分) Bb (2分)
19. (14分)
(1) ①免疫防御(1分)
②具有特异性;受到刺激后,均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细胞表面都具有受体;均可以识别抗原(每点1分,共2分)
③受过敏原刺激后,过敏荨麻疹患者产生组织胺,导致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透过血管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形成水肿反应(采分点: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的原因以及水肿的产生; 各1分,共2分)
(2) ①神经冲动(兴奋、电信号)(1分)
②TRPV1通道蛋白表达显著增加(2分)
③I(DRG中表达 PTEN 的细胞) PTEN基因表达下降(2分) Ⅱ促进(2分)
Ⅲ TRPV1基因表达增加(2分)
20.(10分)
(1) 溶解度(1分) 二苯胺(1分)
(2) 5' (1分) 防止目的基因和表达载体的自身环化,也可以防止目的基因和表达载体的反向连接(一点1分,共2分)
(3) DNA 连接 (1分) a (1分)
(4) 筛选含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扩大培养(一点1分,共2分)
(5) 上清液(1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七地市厦门福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福建部分地市高三生物质量检测,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