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35,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 某同学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在细胞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液泡的颜色变化是( )
A. 没有变化B. 变成无色C. 逐渐变深D. 逐渐变浅
【答案】C
【解析】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液泡内有紫色色素,当细胞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液泡中的水不断流失从而使颜色逐渐加深,C正确。
故选C。
2. 植物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以下关于植物细胞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B. 植物细胞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C. 主动运输的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 植物吸收大多数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由于细胞膜上运输不同离子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植物细胞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不同。
【详解】A、植物细胞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A错误;
B、由于细胞膜上运输不同离子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植物细胞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不同,B错误;
C、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C错误;
D、植物吸收大多数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D。
3. 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 )
A. 甲运输被促进B. 乙运输被促进C. 甲运输被抑制D. 乙运输被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1、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影响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影响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详解】甲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则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甲运输不受影响。乙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则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细胞膜上没有转运蛋白,则乙运输被抑制。D符合题意。
故选D。
4. 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质膜的( )
A. 保护作用B. 全透性C. 流动性D. 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详解】蛋白质、多糖等为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质膜的流动性。
故选D。
5. 某同学为探究渗透现象,组装了下图所示装置。图甲为初始状态,图乙为一段时间后的状态,①表示烧杯中的溶液,②表示长颈漏斗中的溶液,③表示玻璃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初始状态时①的浓度小于②
B. 漏斗中的液面会逐渐上升,最后达到平衡
C. 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则不会出现图乙的现象
D. 图乙中没有水分子透过玻璃纸进出漏斗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分析图甲,①表示烧杯中的液体,②表示漏斗中的液体,③表示玻璃纸(半透膜);图乙漏斗液面上升了,说明初始状态时②溶液浓度大于①溶液浓度。
【详解】A、由分析可知,最终图乙漏斗液面上升,说明初始状态时②溶液浓度大于①溶液浓度,A正确;
B、初始状态时烧杯中溶液浓度小于漏斗内溶液浓度,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漏斗的液面逐渐上升,当漏斗内液面产生的压力与其吸水能力相等时,水分子进出平衡,液面不再上升,B正确;
C、纱布不属于半透膜,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则不会出现图乙的现象,C正确;
D、图乙中水分子透过玻璃纸进出漏斗的数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6. 现有三份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标签污损,为探究这些蔗糖溶液之间浓度大小的关系,某同学选取了生理状态相同的洋葱鳞片叶为实验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下图为观察到的细胞图像,若a、b、c分别表示蔗糖溶液的浓度,则其大小关系为( )
A. c>b>aB. c>a>bC. a>b>cD. b>a>c
【答案】B
【解析】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根据图示,细胞a发生了质壁分离,b细胞发生了吸水,c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比较严重,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差越大,则失水更快,所以图中外界溶液浓度最大是c,其次是a,最小的b。综上所述,B正确。
故选B。
7. 一种物质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与该物质的分子大小等性质有关。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些带电荷的离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转运分子或离子时,其作用机制是一样的
C. 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转运蛋白协助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D. 主动运输对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运输方式: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①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②不需要载体;③不需要消耗能量。(2)协助扩散:①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②需要载体参与;③不需要消耗能量。
2、主动运输:(1)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2)需要载体;(3)需要消耗能量 。
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详解】A、一些不带电荷的小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而带电荷的离子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A错误;
B、载体蛋白转运分子和离子时要与分子和离子结合发生构象变化,通道蛋白在转运分子和离子时,不与其结合、不发生构象变化,二者作用机制不同,B错误;
C、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胞吞才能进入细胞内,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
D、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主动运输的意义在于可以主动的选择和吸收细胞需要的物质,从而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对于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D。
8. 植物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SO42-和Mg2+时利用ATP水解提供能量。向土壤溶液甲加入某药物,现根细胞对Mg2+的吸收速率不变,对SO42-的吸收速率则明显下降。由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
A. 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Mg2+和SO42-的是同种载体蛋白
B. SO42-的吸收速率下降是因为药物抑制其载体蛋白的活性
C. SO42-的吸收速率下降是因为药物抑制了ATP的水解
D. 根细胞吸收Mg2+的速率取决于两侧溶液Mg2+的浓度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1. 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
【详解】A、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药物仅抑制SO42- 的吸收,根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输Mg2+和SO42-的不是同种载体蛋白,A错误;
B、加入药物后仅抑制SO42- 的吸收,说明能量不影响,因此药物抑制其载体蛋白的活性,B正确;
C、SO42-和Mg2+的吸收需要利用ATP水解提供能量,现根细胞对Mg2+的吸收速率不变,说明药物没有抑制ATP的水解,C错误;
D、根细胞吸收Mg2+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不依赖于两侧溶液Mg2+的浓度差,D错误。
故选B。
9.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 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C. 抑制DNA的复制,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90%~95%)和分裂期(5%~10%)。
【详解】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不再进行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
B、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机体内有些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DNA复制发生在间期,抑制DNA复制,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
D、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D正确。
故选D。
10. 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增加一倍
B. 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适于染色体计数和形态观察
D. 细胞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一个由薄细胞构成的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②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散乱分布,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③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④后期: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DNA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植物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没有中心体,B错误;
C、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固定,适于计数和观察,C正确;
D、细胞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不是由细胞构成,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DNA分子数(c)的统计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B. ①不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
C. 间期用②表示最恰当D. ③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②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2∶0∶2,且染色体条数为①中二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核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①中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G1期和末期。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A正确;
B、①中含有染色单体,所以不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B正确;
C、间期过程中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含量加倍,形成染色单体,②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2∶0∶2,说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
D、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0∶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完成时子细胞内的数量,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动物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分裂间期,DNA复制,含量加倍
B. 在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周围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染色单体
D. 在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含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发生在前期和末期:
(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不同: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
(2)末期细胞质的分开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详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都进行DNA的复制,且复制后DNA含量都加倍,A正确;
B、在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高等植物细胞中无中心体,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B错误;
C、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且都含染色单体,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粒都分裂成两个,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B。
13. 下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①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①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 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体积比值下降,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也减弱
C. ③④分别演变成⑤⑥的过程中,它们的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同,表达的基因也相同
D. ⑤⑥是高度分化后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时,细胞进入衰老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为细胞生长,b为细胞增殖,c过程为细胞分化,据此答题。
【详解】A、图中①为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A正确;
B、与①相比,②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体积比值下降,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减弱,B正确;
C、③④分别演变成⑤⑥的过程为细胞分化,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同,基因是选择性表达,C错误;
D、高度分化的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D正确。
故选C。
14.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其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图示该过程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 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溶酶体有关
D. 细胞凋亡过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是机体固有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A正确;
B、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水解,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
15. 如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甲)的部分生命历程,图中乙、丙、丁、戊表示各个时期的细胞,a、b表示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过程是有丝分裂,b过程是细胞分化 ②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不同
③丁与戊因遗传物质不同而发生分化 ④甲、丁、戊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过程是有丝分裂,b是细胞分化.有丝分裂的特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甲表示早期胚胎细胞,其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细胞分化。甲、乙、丙表示未分化的细胞,丁、戊表示分化的细胞。甲细胞经有丝分裂得到的乙、丙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相同。正常情况下,乙、丙细胞经细胞分化得到的丁、戊两种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但细胞中的蛋白质有差异,故选B。
答案 B。
【点睛】细胞分裂能使细胞数目增多种类不变;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但细胞数目不变。
16.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合成了呼吸酶说明细胞已经发生了分化
B. 高度分化的细胞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C. 细胞变小,细胞核增大,核膜内折说明细胞正在衰老
D. 成熟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呼吸酶基因和ATP合成酶等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与细胞分化无关;衰老细胞的特征有: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④有些酶的活性降低;⑤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
【详解】A、所有细胞都进行细胞呼吸,即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呼吸酶,因此能合成呼吸酶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A错误;
B、人体是多细胞生物,高度分化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一定会使个体衰老死亡,B错误;
C、细胞变小,细胞核增大,核膜内折说明细胞正在衰老,是细胞衰老的特征,C正确;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染色质,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可以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 一粒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植株可以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将菠菜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菠菜植株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3)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详解】A、克隆羊的诞生可以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
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一粒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植株不能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
C、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将菠菜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菠菜植株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哪种因素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
A. 强酸B. 酒精C. 低温D. 高温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温度(pH)能影响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强酸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A不符合题意;
B、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酒精等有机溶剂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变性失活,B不符合题意;
C、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但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不会使酶变性失活,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恢复,C符合题意;
D、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于人胃部,是诱发胃癌的一大因素。在体检时,常用14C呼吸实验,来评估胃部幽门螺旋杆菌的含量。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CO2,受检者口服14C标记的尿素(14CO(NH2)2)胶囊,根据受检者是否能产生14CO2及含量判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
B. 脲酶在强酸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C. 受检者产生的14CO2含量越少,表示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越低
D. 如果胃细胞自身也会分泌脲酶,不会影响检测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尿素可被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NH3和CO2,给受检者口服14C标记的尿素胶囊,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4CO2,若吹出的气体含有14CO2,则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详解】A、脲酶的含量越高,催化尿素分解产生的CO2越多,故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A正确;
B、幽门螺旋杆菌寄生于胃中,胃中是酸性环境,说明其产生的脲酶在强酸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正确;
C、受检者产生的14CO2含量越少,表示脲酶的含量越少,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越低,C正确;
D、如果胃细胞自身也会分泌脲酶,则受检者产生的14CO2含量不能代表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会影响检测结果,D错误。
故选D。
20. 在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中,下列哪一项叙述不准确( )
A. 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证明光合作用是发生在叶绿体的受光部位
B. 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并产生氧气
C.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二氧化碳
D. 阿尔农发现光合作用中叶绿体合成ATP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证明光合作用是发生在叶绿体的受光部位,A正确;
B、希尔利用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并产生氧气,B正确;
C、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证明光合作用中氧气来自于水,C错误;
D、阿尔农发现光合作用中叶绿体合成ATP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D正确。
故选C。
21. 通过实验研究温度对 a、b、c 三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知 c 酶的最适温度为 36℃左右
B. 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C. 三种酶中 a 酶的最适温度最高
D. 若溶液的 pH 升高,则曲线 b 的顶点会上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图,c酶活性在36℃左右还在呈上升趋势,无法判断其最适温度,A错误;该实验中有2个自变量:酶的种类和温度;1个因变量:酶的活性,B正确;从3条曲线来看,酶C曲线还在上升,推断c酶的最适温度最高,C错误;没有说明酶b是否处于低于最适pH,无法判断若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b的顶点会上移,D错误。故选B。
22.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是发菜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C. ATP的合成与细胞放能反应相关联
D. 植物细胞ATP产生的途径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组成,T代表三个,~是特殊的化学键,其中远离腺苷的特殊的化学键容易断裂,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ATP,其中的能量来源于光能;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能量来源于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细胞的生命活动利用,可以转化成化学能、光能或电能。
【详解】A、发菜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A错误;
B、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B错误;
C、ATP的合成与细胞放能反应相关联,ATP的水解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关联,C正确;
D、植物细胞ATP产生的途径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而硝化细菌等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ATP,D错误。
故选:C。
23. 如图是ATP的分子结构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
B. 图中虚线框中部分代表腺苷
C. ATP分子中①的断裂与形成是其与ADP相互转化的基础
D. 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可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而改变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是生物体直接的能源物质,ATP的结构式为A-P~P~P,其中“-”为普通磷酸键,“~”为特殊的化学键,“A”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离腺苷较远的特殊的化学键易发生断裂,从而形成ADP,如果两个特殊的化学键都发生断裂,则形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虚线框中部分表示腺苷,①②表示特殊的化学键。
【详解】A、ATP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A正确;
B、ATP分子结构简式中的腺苷“A”就是图中虚线框中部分,B正确;
C、ATP分子中②特殊的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其与ADP相互转化的基础,C错误;
D、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可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而改变结构,D正确。
故选C。
24. 取生长旺盛的绿叶,利用打孔器打出一批直径为1cm的叶圆片,将叶圆片细胞间隙中的气体排出后,平均分装到盛有等量的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培养皿底部,置于光温恒定且适宜的条件下(如图甲),测得各组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时间(如图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类囊体薄膜上水的分解速率逐渐增加
B. c~d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绿体基质中C3的生成速率逐渐减弱
C. c~d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单个叶圆片有机物的积累速率逐渐减小
D. a~d段如果增加光照强度或温度,都能明显缩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时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暗反应速率上升,促进光反应速率上升,释放的氧气增加,叶片上浮时间缩短,故A正确。
c~d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CO2浓度大于c时,叶肉细胞的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增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所以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小叶圆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速率减慢.故BC正确,D错误。
25. 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者过程①和④
B. 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 心肌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 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③表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④表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据此答题。
【详解】A、大多数植物细胞能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少数可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如马铃薯块茎等。故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者过程①和④,A正确;
B、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④,B错误;
C、过程②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比过程①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多,C正确;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过程③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D正确。
故选B。
26. 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构成对比
B.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C. 可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D.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的浓度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A、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形成对比实验,A正确;
B、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不能用来判断其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
D、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的浓度等,D正确。
故选C。
27. 韭菜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提取并分离韭黄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与正常韭菜叶相比,层析结果只有两条色素带。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可增强研磨效果
C.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利用的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 与正常韭菜叶相比,韭黄层析结果中出现的两条色素带靠近滤液细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韭黄色素中无叶绿素,原因可能是在避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因此只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溶解提取色素,A正确;
B、提取色素加入SiO2使研磨充分,增强研磨效果,B正确;
C、分离色素用的是纸层析法,利用的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C正确;
D、韭黄色素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高,都远离滤液细线,D错误。
故选D。
28. 硫细菌生活在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的深海热泉中,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硫细菌( )
A.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 可以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C. 可以利用热能合成有机物
D.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硫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二者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详解】A、硫细菌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C、由题意可知,硫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B正确C错误;
D、硫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29. 如图两曲线分别表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02的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当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分别为al、bl,两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分别为a2、b2,结果是
A. al =bl;a2>b2B. al=bl;a2<b2
C. al>bl;a2>b2D. al<bl;a2=b2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c时,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即al=bl;而当光照强度为0时,a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高于b植物,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因此有机物合成速率a2>b2,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中曲线图的含义,明确两者相交代表净光合速率相等,而呼吸速率不相等,因此光合速率也不相等。
30. 如图的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且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本题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 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若A代表CO2释放量,E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C. 若A代表CO2释放量,若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不移动
D. 若A代表O2吸收量,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 ℃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 ℃,B点下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越来越强,因此图中曲线可以表示O2的吸收量或CO2的释放量,其中D点为0,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为光补偿点。
【详解】A、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氧气的吸收量为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错误;
B、若A代表CO2释放量,E点为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有可能是CO2浓度或温度,B正确;
C、若A代表CO2释放量,若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E点向下移动,C错误;
D、若A代表O2吸收量,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 ℃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 ℃,光合作用减弱而呼吸作用增强,因此B点(呼吸作用强度)将上移,D错误。
故选B。
31. 如图表示不同CO2浓度下,某植物CO2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点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 A点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 与A点相比,B点时叶肉细胞中NADPH生成速率更大
D. 与C点相比,B点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更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水和矿质元素等。
2、分析图形:图中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可以看出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植物体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直到达到最大,A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时,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光照强度为该植物的光的补偿点。
【详解】A、由图可知,A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
B、A点时,CO2吸收速率为0,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错误;
C、与A点相比,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更强,光反应更强,叶肉细胞类囊体薄膜上NADPH的生成速率更大,C正确;
D、B、C两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相同,但与C点相比,B点对应的CO2浓度更高,光合速率更大,D正确。
故选B。
32. 若超市里的盒装酸奶出现盒盖鼓胀就不能购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酸奶的制作原理是利用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B. 盒盖鼓胀的原因是乳酸菌有氧呼吸产生CO2
C. 乳酸发酵使酸奶的营养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
D.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延长酸奶的保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能量;乳酸菌是厌氧菌,其呼吸作用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
【详解】A、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利用乳酸菌和葡萄糖等制作酸奶的原理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气体(CO2),B错误;
C、酸奶的营养价值比牛奶高,是因为酸奶在发酵的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把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转变成更易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C错误;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酶的活性,延长酸奶的保质期,而升高温度只能缩短保质期,D错误。
故选A。
33. 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无光条件下能持续正常进行
B. 过程③产生的[H]、ATP、CO2都可用于过程①
C. 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D. 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有光和无光都可以进行;过程②表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所以活细胞都能进行;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ATP供给各种生命活动,而CO2则一部分供给光合作用,一部分释放到空气中。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无法进入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被还原为酒精或乳酸。
【详解】A、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光和无光都能进行,但需要光反应提供NADPH和ATP,A错误;
B、过程③产生的[H]、ATP都不能用于过程①,但产生的CO2可用于过程①,B错误;
C、过程③形成CO2和[H],并释放能量形成ATP,所以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无氧条件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
D、过程②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
故选D。
34. 在环境中的CO2浓度恒定、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结果如下表(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量)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在8.0~9.0 klx时,细胞内合成ATP的速率不变
B. 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内不进行光合作用
C. 光照强度在8.0 klx时,细胞从外界环境中既吸收CO2又吸收O2
D. 超过9.0 klx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外界CO2浓度是其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表格中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或释放量表示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净吸收量,即光照强度为0时,表示呼吸速率,表格中光照强度在2.0 klx时,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强度,因此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在光照强度在4.0~9.0 klx之间时,净光合作用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达到了光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在超过9 klx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详解】A、光照强度在8.0~9.0klx之间时,增加光照强度,CO2的吸收量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因此叶绿体内合成ATP的速率变大,A错误;
B、光照强度在2.0klx时,CO2释放量为2,表示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
C、光照强度在8.0klx时,植物表现为吸收二氧化碳,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C错误;
D、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此时限制因素主要是外界的CO2浓度,因为环境温度是适宜的,D正确。
故选D。
35.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 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同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
【详解】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 ,A错误;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B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能形成少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也能形成少量ATP,C正确;ATP中的“A”是腺苷,是腺嘌呤与核糖形成的,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只表示腺嘌呤, 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合成场所及ATP的结构和特点。
36. 农科所技术员研究温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下图曲线。据此提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
B. 阴影部分表示5~35 ℃时蔬菜的表观光合速率小于零
C. 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产量越高
D. 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 ℃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光合作用CO2消耗量代表光合作用总量,27℃左右时值较高,说明此温度为光合作用最适温度。CO2产生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两条曲线间的阴影部分表示净光合作用量(即表观光合速率)。
【详解】由图可知,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为27℃左右,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35℃,A错误;表观光合速率=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阴影部分表示5~35℃时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积累了有机物,B错误;由题干可知本题研究的是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此实验结果中看不出光照强度的影响,C错误;由图可知,温度为25~30℃时,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最大,积累有机物的量最多,因此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 ℃,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解读题图,特别是要弄清阴影部分的含义。
37. 炎热夏季中午,为了防止失水过多,植物往往采取应急措施。此时叶肉细胞
A. 三碳化合物含量上升B. 光反应产物不足以支持暗反应的需求
C. 有机物积累速率明显下降D. 叶绿体基质中ADP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炎热夏季中午,植物为了防止失水过多,往往关闭气孔,导致CO2供应减少,所以三碳化合物含量下降,A错误; 由于C3减少,消耗的光反应产物也减少,所以光反应产物能满足暗反应的需求,并有剩余,B错误;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C3和C5都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炎热夏季中午,为了防止失水过多,植物会关闭气孔,导致二氧化塔气体的供应不足,则在短暂时间内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表现出的现象是C3减少、C5增多,有机物积累速率明显下降,C正确;由于C3减少,消耗的光反应产物也减少,所以叶绿体基质中ADP含量减少, D错误。
38. 从内地到西藏旅游,到达西藏后很多人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
B. 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
C. 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
D. 由于氧气缺乏,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第二、三阶段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需要氧气,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2、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氧呼吸过程;
3、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由于氧气浓度降低,无氧呼吸增强,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较少,故细胞产生的能量减少,A正确;
B、人进入高原后,由于氧气气压下降,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乳酸增加,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值会下降,不会显著下降,B正确;
C、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由于无氧呼吸增强,有氧呼吸减弱,因此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能量增加,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C正确;
D、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氧气减少直接影响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D。
39. 下图为CO2吸收量与光照强度关系的坐标图,当光合作用相关因素改变后,a、b、c点的移动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植物体缺Mg,则对应的b点将向左移
B.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则温度由 25℃上升到30℃时,对应的a点将下移,b点将右移
C. 若原曲线代表阳生植物,则阴生植物对应的a点、b点、c点将分别向上移、左移、左移
D. 若实验时将光照由白光改为蓝光(光照强度不变),则b点将向左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a点表示呼吸速率,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净光合速率为0,c点表示光饱和点。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阴生植物高。
【详解】A、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若植物体缺Mg,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下降,需要更强光照条件,才能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b点右移,A错误;
B、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温度由 25℃上升到30℃时,呼吸速率上升,故a点下移;呼吸速率上升,光合速率下降,要让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需要更强光照,故b点右移,B正确;
C、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阴生植物高,若原曲线代表阳生植物,则阴生植物对应的a点、b点、c点将分别向上移、左移、左移,C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光是红光和蓝紫光,若实验时将光照由白光改为蓝光(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上升,要让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需要较弱光照即可,故b点将向左移,D正确。
故选A。
40. 夏季大棚种植,人们经常在傍晚这样做:①延长2小时人工照光,②熄灯后要打开门和所有通风口半小时以上,③关上门和通风口。对于上述做法的生物学原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增加光能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制造量
B. ②起到降氧、降温、降湿度作用,这都对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
C. 与①时的状态相比,②③时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有所增强
D. ③起到积累棚内CO2浓度抑制细胞呼吸,并对下一天的光合作用有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1)光
①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延长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方法主要是轮作(一年两茬或三茬)。
②光质: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应用大棚薄膜的选择:无色透明大棚能透过日光中各色光,有色大棚主要透过同色光,其他光被其吸收,所以无色透明的大棚中植物的光合效率最高。
③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反应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速率加快,产生的[H]和ATP增多,使暗反应中还原过程加快,从而使光合作用产物增加。
(2)二氧化碳浓度CO2影响暗反应阶段,制约C3的形成。在一定范围内随CO2浓度的增大,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再增大CO2浓度,光合作用速率将不再增加。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3)温度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实现的(主要制约暗反应)。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光合作用速率提高。超过最适温度,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晚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强度,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详解】A、①延长2小时人工照光,可以增加光能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制造量,提高光合产量,A正确;
B、②熄灯后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打开门和所有通风口半小时以上,可以起到降氧、降温、降湿度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
C、③关上门和通风口,棚内CO2浓度升高,会抑制细胞呼吸,且根据A、B选项可知,与①时的状态相比,②③时呼吸作用受抑制,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有所减弱,C错误;
D、③关上门和通风口,棚内CO2浓度升高,会抑制细胞呼吸,并对下一天的光合作用有利,可以用于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41. 下图甲表示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图乙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物质数量变化曲线。其中A、B、C、D、E为细胞代号。请据图回答:
(1)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取材的根尖长度在2mm左右,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获取根尖_______区细胞。
(2)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往往看到视野中有大量的间期细胞,而分裂期的细胞较少。其原因是在细胞周期中_______。
(3)根据细胞周期写出图甲所示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的顺序是_______。
(4)图甲中,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期_______,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纺锤体清晰可见。
(5)图乙中,a~d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
(6)图乙表示的细胞中的成分是_______,它的生物学作用是_______,在真核细胞中,它主要分布在内_______。
【答案】 ①. 分生 ②. 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所占时间短) ③. DABCE ④. 中 ⑤. 染色体的着丝点 ⑥.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⑦. 核DNA ⑧.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遗传物质) ⑨. 细胞核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A图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内,是有丝分裂前期;B着丝点排列于细胞中央是有丝分裂中期;C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有核仁、核膜,处于有丝分裂间期;E新的细胞壁正在形成,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图乙:该图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DNA的数量变化,a~d为间期,d~e为前期,e~f为中期,f~g为后期,g~h为末期。
【详解】(1)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取材的根尖长度在2mm左右,以获取根尖分生区细胞。
(2)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视野中有大量的间期细胞,而分裂期的细胞较少.原因是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所占时间短)。
(3)由分析可知,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甲图中所示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的顺序DABCE。
(4)图甲中,B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染色体的着丝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为有丝分裂中期。
(5)图乙中,a~d段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6)图乙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核DNA的数量变化,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 红细胞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某科研人员分别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以下几种等渗溶液(蒸馏水除外)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得到如下结果。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数据可知,人的红细胞在________中发生溶血所需的时间最短,因为红细胞中液体的浓度比蒸馏水高,红细胞通过________吸水,导致细胞膜破裂,出现溶血现象。
(2)将人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________ , 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最终出现溶血现象。
(3)本实验通过测定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来估计________ 。
(4)甘油、乙醇、丙酮通过________进入红细胞,由实验结果可知,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氯化铵、醋酸铵、草酸铵三组实验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呈________(选填“正”或“负”)相关。
【答案】 ①. 蒸馏水 ②. 渗透作用 ③. 上升 ④. 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 ⑤. 自由扩散 ⑥. 丙酮>乙醇>甘油 ⑦. 正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成熟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会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而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又导致吸水膨胀,最终导致红细胞膜发生破裂,而出现溶血现象。
【详解】(1)红细胞与蒸馏水的浓度差最大,红细胞通过渗透作用迅速吸水,导致红细胞膜破裂,出现溶血现象,故红细胞在蒸馏水中溶血时间最短。
(2)将人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最终出现溶血现象。
(3)根据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造成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不同,可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4)甘油、乙醇、丙酮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其动力是浓度差;从红细胞放入甘油、乙醇、丙酮溶液中溶血时间分别为7.17、2.04、1.65可知:甘油、乙醇、丙酮扩散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丙酮>乙醇>甘油,氯化铵、醋酸铵、草酸铵三组实验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成正相关。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下图是黑藻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用字母代表物质)。请分析回答:
(1)反应Ⅰ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其中产物B是________。
(2)在反应Ⅱ中C5不断被利用,但含量仍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合成的C3,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还有一部分在叶绿体中转变成____________。
(3)将提取到的黑藻叶绿体的色素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2~3 min后,试管内氧气的含量____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
(4)给黑藻提供含有18O的H218O,培养一段时间后释放的部分CO2中含有18O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粒) ②. H+
(2) ①. C5可以再生 ②. 淀粉、蛋白质和脂质
(3)不变 (4)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了含有18O的C18O2
【解析】
【分析】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在各种酶的作用下,用ATP和NADPH将三碳糖还原。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Ⅰ为光反应,其发生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中产物A为氧气,B是 H+。
【小问2详解】
反应Ⅱ为碳反应,C5不断被利用,但由于C5可以再生,因而其含量仍能保持稳定。光合作用合成的三碳糖,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还有一部分在叶绿体中变成淀粉、蛋白质和脂质。
【小问3详解】
在提取色素过程中,因叶绿体类囊体结构被破坏,光反应不能进行,所以将提取到的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2~3min后,试管内氧气的含量不变。
【小问4详解】
给黑藻提供含有18O的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了含有18O的C18O2,使培养一段时间后释放的部分CO2中含有18O。
44. 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植株的吸收和释放情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测得的结果,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测得的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_______的段,其中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_______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点。
(3)乙图中f~g段吸收量逐渐减少是因为_______,光反应阶段产生的_______和_______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的进行。
(4)乙图中e点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细胞呼吸释放的量等于光合作用消耗的量 ②. B~F ③. D ④. E ⑤. 光照强度逐渐减弱 ⑥. ATP ⑦. NADPH ⑧. 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部分气孔关闭,影响了的供应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时CO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乙图中ab和hi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g时CO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de时由于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
【详解】(1)甲图中C、E两点表示吸收量(释放量)为零,即此时光合作用消耗的量与细胞呼吸释放的量相等。
(2)如甲图所示,从B点开始的释放量开始减少,说明从B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F点以后的释放量不再变化,说明F点以后光合作用停止。D点时的吸收量最多,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最高。E点时光照强度弱,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处于平衡状态,之后,细胞呼吸占优势,植物体不再积累有机物,因此在E点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3)乙图中f~g段,的吸收量逐渐减少,是因为下午光照强度不断减弱;导致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的进行。
(4)乙图中e点所处的时间为夏季中午,温度过高,植物蒸腾作用过强,导致部分气孔关闭,的吸收量减少,光合作用因缺少原料而减弱。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45.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填生理过程)。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后者是通过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
【答案】45. ①. 光合作用 ②. H2O的光解
46. 组2和组6 47. ①. 葡萄糖 ②. ATP ③. 有氧呼吸 ④. 组4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缺少合成淀粉的ATP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实验之前进行了暗处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表格中看出,其条件有:光照和黑暗、通入空气和通入O2和N2、葡萄糖溶液浸泡和蒸馏水浸泡。光照和黑暗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通入空气和通入O2和N2将影响植物黑暗条件下的呼吸作用。
【小问1详解】
光照条件下,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产生氧气和有机物,即组5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水的光解。
【小问2详解】
在黑暗条件下,有氧呼吸的条件是需要氧气,据此可推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组2和组6,因为这两组中通入了空气。
【小问3详解】
6组无淀粉生成,因为其中没有葡萄糖,而组2叶片中有淀粉,因为其中含有合成淀粉的原料葡萄糖,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由于组2中没有光照,但由空气条件,因此ATP的产生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组2和组4的区别是通入气体不同,组2中能进行有氧呼吸,组4中无法进行有氧呼吸,而组4中无淀粉生成,据此可推测4中无能量供应,因此无淀粉生成。光照强度(klx)
2.0
4.0
6.0
8.0
9.0
10.0
CO2吸收量(mg·100 m-2·h-1)
-2.0
2.0
6.0
10.0
12.0
12.0
编号
组1
组2
组3
组4
组5
组6
组7
组8
处理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空气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CO2和N2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空气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CO2和N2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检测
结果
有淀粉
有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