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广东省红云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展开(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上图中①②两聚落之间的剖面图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①到②两聚落之间,先有一个山谷,且海拔最低处在400~600米之间;再经过一个山脊,且最高处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其起点海拔为800米,终点海拔为400~600米之间;故四幅图中B对,排除ACD。故选B。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图中可以看到瀑布景观的地点是( )
A. ①B. ①②③
C. ③④D. ④
3. 该地区要建一座水库,大坝宜建在( )
A. ①处B. ②处
C ③处D. ④处
4. ②处陡崖崖顶海拔最小值和陡崖高度最大可能为
A. 89米、80米B. 90米、79米
C. 109米、60米D. 110米、59米
【答案】2. D 3. A 4. B
【解析】
【2题详解】
出现瀑布景观的地方必须同时具备位于陡崖处和有水流流经两个条件。读图分析可知,①处所在地点为峡谷,②处的悬崖位于山脊部位,无水流汇集,故而无法看到瀑布景观,③处悬崖的分布正好与水流方向相背,因此无法看到瀑布景观,④处的悬崖正好位于山谷部位,有水流汇集且水流能够流经此处,故而能看到瀑布景观。故只有④处可以看到瀑布景观,故选D。
【3题详解】
水库大坝一般建在峡谷的出口附近,①处所在的地点为峡谷的出口,宜在此处建大坝,A正确;②③④处为陡崖,不适宜建设大坝,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20米,②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合,②处陡崖自图中左侧向右侧递减,故其中最高的一条等高线数值为90米,由此可知崖顶的海拔高度H顶:90米≤H顶<110米,故其最小值为90米;陡崖的高度设为H,其高度可以根据陡崖相对高度公式计算:(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代入数据可得,40米≤H<80米,故四个选项中,79米符合范围且最大。结合以上所述,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陡崖相对高度公式:(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为陡崖的相对高度)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阴天辐射能力比晴天强
C. 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6.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②增强,③减弱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D. ②减弱,④增强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所学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A错误;②是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阴天云量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B错误;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形成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C正确;④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形成的大气逆辐射,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即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云量较大,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弱,A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弱,地面增温减弱,地面辐射③减弱,BC错误;夜晚气温较高,主要是因为云量较大,大气逆辐射④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D正确。故选D。
【点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可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气候湿润地区或阴雨天气,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导致白天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导致夜晚气温较高;故昼夜温差较小。气候干旱地区或晴朗天气,昼夜温差较大。
下图为某河流不同河段河床横断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A河段河流地貌表现为“V”形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A. 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作用强B. 受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 河床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D. 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带来泥沙堆积
8. 关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B—C河段,容易形成曲流B. 在B—C河段,越靠近上游,堆积物的颗粒越小
C. 河流中下游都会形成冲积平原D. 冲积扇形成在干支流交汇处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流速快,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河谷,A正确;河谷为流水地貌,其形态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无法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A河段的土质情况,C错误;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沉积(堆积)作用弱,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可知,B—C河段为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河流流速相对减慢,容易形成曲流,A正确;越靠近上游,河流流速越快,挟带泥沙能力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B错误;河流冲积平原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如果河流挟带的泥沙少,便不易形成冲积平原,C错误;冲积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不是干支流交汇处,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个部分。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汉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汉与游荡河型。
每年春季和初夏都会有近千座冰山漂至纽芬兰岛东北海岸,这里被称为是“冰山胡同”。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光照B. 海拔、地形C. 纬度、洋流D. 海陆位置、盛行风
10. 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随着全球气温回升,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变化趋势有( )
①出现时间滞后②出现时间提前③数量增多④数量减少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且温度大致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因此纬度是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图示海域中北部同纬度地带,海域东部水温明显高于西部,这是因为东部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西部有东格陵兰寒流等降温,因此洋流是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C正确;光照、海陆位置、盛行风不是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海域中各地海面的海拔、地形没有差异,陆地上的海拔、地形对海水水温影响不明显,ABD错误。所以选C。
【10题详解】
冰山往往是冰川在消融过程中产生的,因此随着全球气温回升,冰川消融的时间提前,消融的速度加快,因此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所以选B。
【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2)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3)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从图中可知( )
A. 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mB. 乙地海拔可能为1035m
C. 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mD. 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
12. 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一定可以看到的是( )
A. ①③B. ①⑤C. ③④D. ④⑤
13. 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 )
A. 水库最深为10~15mB. 水坝最低处可能为1000m
C. 库区水面大于1km²D. 丰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
【答案】11. C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米,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m,故A选项错误;乙地海拔为1030~1035m之间,小于1035m,故B选项错误;可根据公式求得陡崖的高度,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读图,该图等高距为5米,①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相对高度为10~20m,故C选项正确;该图等高距为5米,最高处海拔在1040~1045m之间,最低处海拔在990~995m之间,区域内最大高差为45~55m,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AC错误,B正确;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不知道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不能判断两地能否通视,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水库应该建在图中山峰右侧,③所在山谷上方等高线密集的峡谷之地。甲养殖场最低处靠近1020m等高线,将该等高线作为最高水位线计算,水库最低点为1005~1010m,因此水库最深为10~15m,故A选项正确;水坝高度为5~10m,故B选项错误;利用图中比例尺经计算可知,库区水面最大宽度小于0.5km,故库区水面小于0.25km2,故C选项错误;从地形相对位置看,乙养殖场不会污染水库,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疆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下图是1960—2018年天山中部博斯腾湖(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的水位年际变化,在延续了阶段②气候变化趋势下,阶段③④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各阶段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阶段①——上游植被改善,湖泊水消耗量增加
B. 阶段②——冰川萎缩,高山冰雪融水量持续增加
C. 阶段③——灌溉用水量减少,入湖径流量增加
D. 阶段④——入湖泥沙淤积,湖盆变浅,水位上升
15. 若气温持续升高,对博斯腾湖所在地区的影响及其与博斯腾湖水量的相关性分别是( )
A. 农业引水量增多正相关B. 降水增加负相关
C. 高山冰雪融水持续增加正相关D. 蒸发加剧负相关
1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候变化对新疆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天山林线下降B. 绿洲面积萎缩
C. 沙尘天气减少D. 植物蒸散量增大
【答案】14. B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阶段①,若该流域上游植被改善,调蓄作用增加,会使湖泊水位趋于稳定,不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A错误;阶段②,博斯腾湖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冰川萎缩,高山冰雪融水量持续增加,湖泊水位上升,B正确;阶段③,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博斯腾湖水位下降,C错误;阶段④,博斯腾湖是吞吐湖,湖水有进口,也有出口,即使湖底淤积,水位也不会迅速上升,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气温持续升高,蒸发加剧,农业用水可能增加,湖泊水量减少,气温与湖泊水位存在负相关的关系,A错误,D正确;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不一定增加,B错误;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进而导致高海拔地区冰川规模减小,后续高山冰雪融水反而会减少,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博斯腾湖水位上升,推测区域内气候逐渐变暖湿,天山林线上升,A错误;湖泊水位上升,水量增多,绿洲面积不会萎缩,B错误;沙尘天气主要由沙源、强风和热力不稳定的空气层结决定,博斯腾湖流域海拔较高,且较湿润,不易形成沙尘天气,C错误;气候暖湿,可供植物蒸散(包括蒸发和蒸腾)的水分也更充足,植物蒸散量可能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湖泊主要的补给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7. 读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分析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多的原因。
(3)分析丙地夏季太阳辐射能强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青藏高原最多,四川盆地最少;东南向西北递减。
(2)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度高,削弱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多;高山气候,晴天多;海拔高,日照时数长;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3)夏季,昼比较长,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俄罗斯鄂毕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和河流地貌、河流补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青藏高原附近地区数值最大,说明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四川盆地数值最小,说明太阳辐射总量最少;根据数值来看,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地处青藏高原西部,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杂质含量较少,洁净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该地区海拔较高,为高原高山地气候,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数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该地区地处30°N附近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使该地区太阳辐射强。
【小问3详解】
丙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该地区白昼时间长,且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使该地太阳高度角大,使得该地区太阳辐射能强;该地区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气候,晴天多、降水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使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蒸散发量为植物蒸腾量与棵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主要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因素影响。在干旱区,作物蒸散发是农田水循环过程中水分损失的主要途径。为研究覆膜对滴灌棉田蒸散发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在玛纳斯河流域中游的绿洲灌区内进行实验。棉花生育期包括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分别对应图1中四个时间段。
表棉田在雨天前后的日蒸散量
(1)根据图1,描述棉花生育期不同阶段有无地膜覆盖蒸散量的变化。
(2)读图2,在花铃期的典型日,滴灌棉田在覆膜下,其蒸散量变化呈双峰型,试分析原因。
(3)读表,分析降雨可以促进棉田蒸散发的原因。
【答案】(1)棉花生育期内不同阶段,相对于无覆膜,覆膜后蒸散量均有所下降,即覆膜对蒸散发产生抑制作用;覆膜对蒸散发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苗期和吐絮期,在蕾期和花铃期相对较弱。
(2)覆膜下,土壤蒸发会被抑制;白天随着温度的升高,滴灌棉田蒸散量逐渐增加;由于薄膜的保温作用,午后温度过高,导致棉花叶片上的气孔关闭,棉花蒸腾作用减弱,蒸散量降低;当气温逐渐降低时,叶片气孔打开,蒸散量又逐渐增加,因此形成双峰型。
(3)降雨前,棉田中的湿度低,温度高,蒸发大,棉花对水的需求大,可供蒸散发的水分较少;降雨后,土壤湿度提高,田间温度下降,蒸发减小,耗水量降低,从而需水量减少,多余的水分被蒸散发,因此降雨会促进蒸散发。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图文材料来考查水循环、影响蒸发的因素,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覆盖地膜之后,蒸散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覆盖了地膜之后,地膜对于水分蒸发起到了抑制作用;从棉花生长的不同阶段来看,苗期和吐絮期覆膜对于水分的抑制作用更强,在花蕾期和花铃期抑制作用较弱。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覆盖地膜,会抑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白天,气温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滴灌棉田的蒸散量会逐渐增加;同时,薄膜具有保温作用,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棉花叶片上的气孔会关闭,棉花蒸腾作用会减弱,进而影响蒸散量降低;当气温逐渐降低时,叶片气孔则会重新打开,此时蒸腾作用会增强,蒸散量优惠逐渐增加,因此滴灌棉田在覆膜下,其蒸散量变化呈双峰型。
【小问3详解】
主要分析降雨前后湿度的变化对蒸散量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雨前,棉田中的湿度低,但此时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棉花对水的需求大,可以蒸散的水分较少;降雨之后,土壤湿度增大,田间的温度下降,蒸发量减少,棉花对于水分的消耗量变少,可供蒸散的水分更多,因而蒸散量增加,因此降雨会促进蒸散发。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于2020年9月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即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做出应有贡献。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过程。
(2)列举全球变暖产生的危害。
(3)请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②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③增加大气逆辐射,使更多的太阳辐射保存在地气系统之间,导致全球变暖。
(2)生态系统失衡;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威胁人类健康等。
(3)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②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④增强区域协作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双碳”战略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全球变暖产生的危害、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建议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增加大气逆辐射,使更多的太阳辐射保存在地气系统之间,导致地球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小问2详解】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大规模蔓延,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小问3详解】
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包括:(1)改善能源使用效率:采用节能技术,如低碳技术,节能建筑,节能设备,节能产品等;(2)减少燃烧化石燃料: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4)增强区域协作;(5)改变生活方式:节约用水,节省用电,减少废物产生,尽量减少产品包装等;(6)减少汽车出行: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电动自行车等。
分析条件
蒸散量(mm)
降雨前
覆膜
3.21
不覆膜
4.22
降雨后
覆膜
5.17
不覆膜
7.09
09,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09,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长沙平高教育集团六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长沙平高教育集团六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