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42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4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4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50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51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53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54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09810/0-170667835855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PPT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积累“虽”“食”“或”“策”“其”等易考词语,背诵课文。(重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重点)正确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理解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难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传世,代表作品有《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同“衹(只)”,只、仅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祗”同“祗(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同“现”,显露、表现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这样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策之不以其道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1.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2.自由诵读一遍,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第三段末“也”既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3.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4.文中“千里马” “伯乐” “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读懂大意,归纳概括千里马的遭遇。
无千里之名,被低估,不受重视
无应有待遇,被虐待,才美难现
无用武之地,被无视,无人理解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故”字表明“伯乐不常有”是众多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原因。
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观点: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情感: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是本文的主旨句,与上一句形成设问,语气凌厉,斩钉截铁,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食马者不知——千里马被埋没(愚妄无知)(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嘲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面展开议论)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韩愈简介,写作背景,一食或尽粟一石,读准字音,看谁记得有快又准,参考翻译,学习第三段,整体感知,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马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关于“说”,整体感知,课文讲解,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马者,千里马,力足才美外见,食马者的愚妄,其真不知马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聆听课文初步感知,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扩展阅读,中考试题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