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2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2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3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33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35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41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4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 课时2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311791/0-1706745039527/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前预习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热胀冷缩,寒冻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热膨胀,白天岩石表面受热膨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野柳地质公园地处我国台湾岛北部海岸,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就是“女王头”。“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从图2-26可以看出,经过18年时间,“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了。过去人们还能依偎在“女王”的肩上合影留念,而现在“女王”已经被保护起来了,游人不能再接近。
1.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2.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一说你的看法。
1.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掌握风、水形成地貌的过程、成因、区别。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作用的塑造,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昼夜温差导致岩石表面受到强大的应力
水分冰冻后体积增大使得岩石裂隙扩大
冰解冻后,水分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反复冻融之后使岩石崩解破碎
冻融风化/寒冻风化/冰劈作用
结果:使得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结果: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
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
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
在生物参与下,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的氧化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参考答案:1.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2.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生物密切相关。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生物繁多,风化作用强烈,故其风化壳较厚。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表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作用的塑造。
概念: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结果:加深河床或沟谷形成的地貌: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
概念: 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
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河流行进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而发生偏转,导致河道发生弯曲。
因惯性作用,主流线会向凹岸偏移。表层河水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
【横向侵蚀的地理意义】
阅读教材P33-P34材料,结合前述河流弯道横向环流原理,完成相关任务。
(1)在洪水期,为什么都江堰能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在枯水期,又如何保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
(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
参考答案: (1)洪水期水位高,高水居中,主流在外江,大部分水顺江而下。枯水期水位低,低水傍岸,主流在内江,大部分水进入灌区。 (2)枯水期流量小,含沙量低;洪水期主流在外江,外江是凸岸,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凸岸含沙量大,因此,泥沙很少进入灌区。
概念: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意义:使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
河流中瀑布位置的不断后退,也是溯源侵蚀的结果,如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瀑布,在潮源侵蚀的作用下不断向上游后退。观测资料表明,该瀑布在加拿大一侧后退的速度约为1.3米/年,瀑布形成至今已经后退了12千米。我国黄河壶口瀑布也处在不断向上游移动的过程中,其后退速度约为1.2米/年,但后退速度在逐渐变慢,这可能与黄河水量变小有关。
【溯源侵蚀与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河流溯源侵蚀切穿流域分水岭之后,有可能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完成教材P41活动1的任务(2)和(3)。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3)议一议,发生袭夺之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2) 旋峰峪附近的河道原来系大汶河的干流,为恶沟袭夺后成为断头河而废弃,因此河床内存有大量河流沉积物,但径流量很小。(3)恶沟袭夺大汶河之后,径流量增加,下切侵蚀更加剧烈,会形成下切很深的沟谷。
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较粗的碎屑颗粒
流速为80厘米/秒时,粒径在5~10毫米的砾石均可以为流水搬运;粒径大于10毫米的砾石则会沉降,散落在河床上。
河流流速与挟带泥沙粒径间的关系
河流流速下降时,只能挟带较细的泥沙
流速降至5厘米/秒时,粒径在0.6毫米以下的碎屑颗粒可以为流水搬运;但粒径大于0.6毫米的粗沙和砾石则会沉降。 流速降至0.1厘米/秒时,粒径大于0.02毫米的碎屑均会沉降,只有较细的粉砂会随着流水前进。
随着流速的降低,流水能搬运的颗粒越来细,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逐步沉积。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逐渐降低,因此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河漫滩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构造沉降区;
当河流流速突然降低时,河流中挟带的颗粒物会大量沉积,根据沉积发生区域的不同,流水沉积地貌可以分为:
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构造沉降区;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的泄洪口处,多个冲积扇堆叠可形成开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
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
河口处河道扩宽,河水快速分散,流速降低;海水对河水有顶托作用,使得流速减慢;海水中的离子使得河水中不易沉降的胶体物质也絮凝沉降。
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降。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三角洲。据此讨论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参考答案:物质条件:河流携带的泥沙和海水中的离子。动力条件:海水顶托。
(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沙运动包括蠕移、跃移和悬移三种形式。
概念: 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导致沙粒跌落而堆积。1.风力变弱;2.遇到障碍物(山体阻挡,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3.下垫面性质改变(如风沙流在湖盆附近遇冷抬升)
完成教材P43活动1。
(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2)推测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参考答案:(1)黄土是以粉沙为主的土状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气候区。(2)黄土高原水蚀作用形成许多沟壑,称为黄土墚。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水土流失更严重,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为黄土峁。(3)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缓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黄淤灌;调整农业结构,小流域综合治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表形态变化,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共同作用的结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教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的意义,1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空间变化纬度,时间分布规律,冬至日,夏至日,二分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产生时差,地球自转的意义,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