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好教育云平台,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好教育云平台()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
    (摘编自苗怀明《论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
    B. 《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
    C.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D. 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
    2. 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
    B. 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C. 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
    D. 《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 )
    A. 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B. 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C. 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D. 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
    C.“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过于绝对,原文为“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说的是多数的情况。且“放大分析”说法错误,原文为“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放大分析反而误入歧途,可见并不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错,根据原文“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可知学界并未对此问题达成共识。好教育云平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通过图画形式暗示巧姐为刘姥姥所救,在荒山之中靠纺织度日。
    B.通过灯谜暗示贾惜春后来出家为尼。
    C.通过诗词暗示贾探春将来远嫁海疆,和家人分别。
    D.借僧道二人之口直接点明《红楼梦》的结局。
    只有D项不是暗示性预叙,而是直接性预设。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网: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贻害无穷》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B. 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好教育云平台()
    C. 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D. 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
    5. 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 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
    C. 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 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6. 日本政府将把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这一决定,为什么受到反对?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6.
    ①此举对海洋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以预测。②此举对国际法构成严重挑战。③此举损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机构的权威。④对于海洋相关产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⑤此举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错误。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可知,应是认为美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选项强调的是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的非法性,没有提到日本政府为该行动的洗白。
    B.选项强调的是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在道义上的不负责任,虽然提到日本政府混肴视听,但并没有在逻辑上论证日本政府洗白行为的荒谬性。
    C.选项的叙述不符合对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行动的评价。此次核废水排海行动毫无“善”和“礼”的成分。
    D.选项通过严密的逻辑指出日本政府对其核污水排海行为辩解的荒谬性,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从材料一第三段“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可知,核污水排海的行为对海洋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以预测。
    从材料一第五段“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可知,核污水排海的行为对国际法构成严重挑战。
    从材料一第七段“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可知,核污水排海的行为对于海洋相关产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从材料一第九段“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可知,核污水排海的行为损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机构的权威。
    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知,核辐射对人体健康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而日本排海核废水中含有大量核废料,势必会对相关人群健康造成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他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在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上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文本二: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本一中,作者把清水种麻延绵至今说成是一件“诗意的事”,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
    B. 文本二中,作者用生活琐事表现北京人善于忍耐,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C. 文本一中,作者细致描绘麻鞋制作过程,突出传统手艺的光芒,引出伟大的文化常深藏于僻远民间的感慨。
    D. 文本二中,画线句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8. 如何理解“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9. 两则文本都写了文化载体的没落,但两位作者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析。
    【答案】7. A 8. ①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不但制作精美,还蕴藏着丰富寓意和美好传说,这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文化。
    ②身处偏远的民间艺人默默传承甚至创造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他们将传统文化留存在最平凡普通的物件上。
    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艺文化、传承这种文化的人及孕育了这种文化的大地深深的敬意。
    9. ①文本一中,作者赞美清水麻鞋,赞美做麻鞋和穿麻鞋的清水人,表达的是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和留恋,希望这种传统能能得到传承。
    ②文本二中,胡同文化具有封闭保守的一面,显然不适合商品经济大潮下开放进取的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作者虽然对胡同文化有留恋和伤感,但也能豁达地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有误,两者都是麻身上蕴含的价值,作者并没有对比之意。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三段,根据前文“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可知,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精美;
    “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可知,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各有寓意”和美好传说;
    根据“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可知,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文化。
    再者,“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做工前备染。鞋遂成”展现了老人做麻鞋的详细过程,老人身处“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他是一位民间艺人,默默传承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他将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凝聚在了麻鞋这一平凡的物件上。
    最后,“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中,“伟大”是对传统手艺文化和传承这些文化的人的褒奖,表现了作者对“遥远僻深的民间”的赞美与崇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论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是文本一,“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赞美清水麻鞋和做麻鞋的手工艺人;
    “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作者因为麻鞋赞美了清水。结尾“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更是表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留恋,以及希望其得以传承。
    其次是文本二,“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展现了胡同的弊端,即封闭保守;“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展现出胡同已经不适合商品经济时代,消亡是必然。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表现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消逝的豁达,其中带有一些留恋与伤感。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吴国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与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使西陵A槃结B则南山群夷C皆当D扰动E则所忧虑F难G可H而竟言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陵城固兵足”与“兵甲已足”(《出师表》)两句中“足”的意思相同。
    B. “假令敌没江陵”与“乃悟前狼假寐”(《狼》)两句中“假”的意思不同。
    C. “伺视间隙”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间”的意思相同。
    D. “增修德信”与“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修”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则认为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
    B. 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
    C. 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杨肇已前往西陵。
    D. 陆抗预料俞赞叛逃后会将自己的虚实底细告诉杨肇,而夷兵向来不够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
    (2)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答案】10. BEF 好教育云平台()
    11. C 12. A
    13. (1)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
    (2)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像平常一样谦逊,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
    “槃结”作“西陵”的谓语,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B处断开;
    “则”连词,一般在句首,可在其前E处断开;
    “所忧虑”,所字结构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F处断开。
    故在BEF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充足。句意: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兵员装备已经充足。
    B.正确。倘若、假如;假装。句意:倘若敌人攻下江陵。/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
    C.错误。时机;参与。句意:等候时机攻打吴军。/你又何必参与呢?
    D.正确。修行;长、身高。句意:更加注重修行美德信誉。/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好教育云平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可知,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这是陆抗更担忧的事情,因此不如选择西上;“放弃了江陵”也不准确,陆抗所言只是假设。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亟”,立即;“惑”,感到困惑;“屡谏不听”,省略句,应为“(诸将)屡谏(陆抗)不听”。
    (2)“矜”,骄横、骄傲;“谦冲”,谦逊;“谦冲如常”,状语后置句,应为“如常谦冲”。
    参考译文: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倘若敌人攻下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们所受损失很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
    当初,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羊祜想利用大堰蓄的水域,浮船运粮,宣称要毁掉大堰来让步兵通行。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荆州刺史杨肇前至西陵。陆抗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抵御杨肇。吴国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逃跑到杨肇处投降。陆抗说:“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办事人员,知道我方虚实底细的人,我常担心夷兵一向不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当夜就撤换夷兵,全用吴军老将替代防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守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部队接连有死伤士兵。杨肇到达西陵后一个多月,无计可施之下趁夜逃走。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在要害之地积蓄力量,等候时机攻打吴军,部队不够分配,在此情况下只是击鼓告诫将士,作出要追击的样子。杨肇的军队都很惊恐,全都抛盔弃甲四散奔走,陆抗派轻兵在后追击,杨肇被打得大败,羊祜等都率军返回。陆抗就攻下了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陆抗修整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回师东归乐乡,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像平常一样谦逊,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
    《汉晋春秋》说:羊祜已经归附,更加注重修行美德信誉,以安抚边远的吴人。陆抗总是告诫戍边将士:“晋国专门做仁德的事,我国却专门做残暴的事,晋国是希望我们不战自降啊。各保边界安全,不追求小利益罢了。”于是吴、晋之间,留存在田间地头的粮食相互之间不侵犯,牲畜逃走越界,可以宣布告知就拿走。陆抗曾经得病,向羊祜求取药物,羊祜给了他,说:“这是好药,最近我制作的,还没来得及服用,因为你的病比较严重,所以先送你。”陆抗得到药吃了,诸位将领有的不赞成,陆抗没有回答。孙皓听闻边境交好,质问陆抗,陆抗说:“小城乡的人,不可以成为无信义的人,何况一个国家?我不这样做,正好彰显了对方的德行,对羊祜也无所伤害。”有人认为羊祜和陆抗为不合格的臣子,二人以之为笑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 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 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 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5. 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答案】14. A 15. 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意思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
    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勤奋,惜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阿房宫中秦统治者骄奢的生活,其中表现音乐繁多与嘈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鼓”作为古代普及率较高的民间传统乐器,常被写进文学作品,如唐宋诗词中就有“______,______”的句子。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山的描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①. 管弦呕哑 ②. 多于市人之言语 ③. 佛狸祠下 ④. 一片神鸦社鼓(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⑤.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⑥.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详解】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呕哑、佛狸祠、鸦、箫、扪、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好教育云平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新年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以前很少阅读国外的书籍,即便是经典名著,因为书中人物的名字不仅特别长而且读来十分拗口。
    《月亮与六便士》是早期毛姆的作品,讲述了证券公司职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某天突然放弃原有生活,独自奔赴远方,用画笔重绘自己纯粹而又绚烂的生命历程。书中一个直击现实的问题: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埋头追逐那解决温饱的六便士?多数人的选择无疑是维持生计的六便士。尽管也有部分人选择前者,但能够坚持下来的人(①)。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倔强的逆行者,他与世界(②),只与自己的灵魂惺惺相惜。此书留给人们的,是“月亮”和“六便士”这两种(③)的意象。前者,是纯而又纯的象征;后者,是流于世俗的忙碌和平淡。正如作家刘瑜那句精彩而传神的评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忽然想起,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的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在面临“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时,不知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旅途是一段自我完善和圆融的过程。或许每个人都面临过“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下这是不是心中期盼的路。如果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请坚持走下去,哪怕其中会有种种艰难坎坷;如果不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美丽风光。
    17. 第二段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表达效果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B. 歌声停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
    C.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好教育云平台()
    D.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20. 下面是应填入第四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请调整语序填入其中,并根据需要添加关联词语,使表达通顺连贯。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
    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他肯定会后悔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会有种种幸福
    21. 有人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是,请坚持,哪怕其中会有雨雪风霜;如果不是,那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鸟语花香”,请简要分析改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好在哪里。
    【答案】17. ①将“早期”移到“作品”前。②在“生命历程”后加上“的故事”。
    18. ①屈指可数/寥寥无几②格格不入/背道而驰③截然不同 19. D
    20. 倘若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那么他肯定会后悔,因为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即便会有种种幸福,却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
    21. ①相比原句,改句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更加简洁,增强了结尾的力量。
    ②改句“雨雪风霜”“鸟语花香”使用借喻手法,突出两种道路的特征,增强了语句的形象性。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
    ①语序不当,“早期”是时间定语,“毛姆”是领属性定语,领属性的定语一般在前,可将“早期”移到“作品”前。
    ②成分残缺,“重绘”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可在“生命历程”后加上“的故事”。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多数人的选择无疑是维持生计的六便士,尽管也有部分人选择前者,语境强调能够坚持下来很少,故填“屈指可数”或“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
    第二空,前文提到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倔强的逆行者,后文又说他只与自己的灵魂惺惺相惜,语境强调他与世界很不协调,故填“格格不入”或“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背道而驰: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
    第三空,后文提到“月亮”是纯而又纯的象征;“六便士”是流于世俗的忙碌和平淡,语境强调“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意象完全不同的特点,故填“截然不同”。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句中的逗号与D项中的逗号均起到突出主语,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选项ABC句子中的逗号属于常规的句间停顿,无明显表达效果。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语序方面:前文提到“我”很小的时候读过的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在面临“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时的感受,故紧跟上文的内容要强调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的情况,故“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应在最前面;“他肯定会后悔”是结果,要紧跟其后;最后揭示原因“因为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即便会有种种幸福,却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
    必要的关联词:”倘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和”那么他肯定会后悔“之间是假设关系;”他肯定会后悔”“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之间是因果关系;“会有种种幸福”和“却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之间是转折关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重复了两次,相比原句,改句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更加简洁,增强了结尾的力量。
    改句把‘艰难坎坷”比作“雨雪风霜”;把“成功顺畅”比作“鸟语花香”,使用借喻手法,突出两种道路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要不要背范文呢?有人说“文有定法”,要背范文;有人说“文无定法”,无需背范文。人生如“作文”,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写作文要不要背范文展开,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文有定法”,意思是写文章有固定的法则规范。这意味着写作时要多吸收借鉴优秀文章的写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背范文的意义和好处。另一种观点是“文无定法”,意思是文章没有固定的法则,这启示我们应当创新突破,不可囿于陈规,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材料以写文章为喻,指出人生也如“作文”,也会面临要不要“背范文”的问题。这里的“背范文”可以抽象为模仿和借鉴他人的成功之道。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在人生之路上,要不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之法。对此,考生应辩证地、理性地进行分析,既要认识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的积极意义,也要意识到不能一味地“背范文”,而应在借鉴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活出自我风采。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指出“背范文”之于写作的利弊,由此指出写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兼顾借鉴与创新,方能行稳人生之路。然后分别论述博采众长和创新求变的意义,在论述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切入,以一味模仿与拒绝学习他人长处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指出应如何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如以借鉴为基石,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创新为根本,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道路,做到自成章法;借鉴与创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偏废。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兼收并蓄,积极求变,将“法”融入内心,走出富有生命力与个性化的人生。
    立意:
    1.博采众长,又要自成一家。
    2.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3.兼顾借鉴与创新,行稳人生之路。

    相关试卷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