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 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 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 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 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 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 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 )
A.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B.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4. 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
5. 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
【答案】1. C 2. A 3. D
4. 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 示例:同: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异: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比如杨墨、佛家”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可知,“佛家”在文中只是一个类比。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无中生有。原文“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中,“井田制”的目的是在平均土地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没有来由。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的意思是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由其中的“恩”可知,强调推行仁政,与“乐利”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论述的“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对应的正式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见,冯文是间接引用。而结合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是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
乙文中,根据原文“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可知,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和材料二原文“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可看出两者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
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和材料二原文“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可看出两者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
材料一“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明确提出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对象是个人,而孟子与之不同,重点在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
材料二“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明确提出了孔孟之间的不同,而对于这不同,作者是从“要人……”的结果来阐述的。可见,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 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 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 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通过描写女孩的肖像,女孩关织布机的要求,人们关于饭食的揶揄,以及富有生活美的画面,多角度塑造了人物憨厚勤劳的特点。
B. 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C. 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D. 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8. 孙犁曾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篇小说中,“女孩子”的哪些特质让孙犁怀有崇拜之情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回答。
9. 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山地回忆》的“散文化”“诗化”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B 7. D
8. ①在战乱、严冬、贫穷的恶劣环境中,女孩仍然注重良好的卫生习惯,且富有生气和活力,保持了做人的基本尊严,没有被战争和苦难的生活摧折。从女孩在严寒天气洗菜并为“我”在上游洗脸弄脏水而生气,以及女孩伶俐的语言等可以看出。②女孩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如女孩要求买织布机织布,“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③女孩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女孩给“我”做袜子、做饭可以看出。④女孩乐观积极,渴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充满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9. ①《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②《山地回忆》 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③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B.“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理解错误。“我”与女孩因卫生问题发生争论的情节,重在刻画女孩泼辣的性格,而争论本身正是革命队伍与老百姓之间关系密切的表现。也是女孩为了和“我”说话并帮助“我”故意这么做的。由“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可见,革命队伍和老百姓是军民鱼水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从侧面……”理解错误。“……烧过两三回了”写出了敌人对老百姓的残忍,“……也许五年……”写出了抗战时间的漫长。这些描写,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可见,女孩在严寒天气洗菜并为“我”在上游洗脸弄脏水而生气,以及女孩伶俐的语言等可知,在战乱、严冬、贫穷的恶劣环境中,女孩仍然注重良好的卫生习惯,且富有生气和活力,保持了做人的基本尊严,没有被战争和苦难的生活摧折。
由原文“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可见,女孩要求买织布机织布,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可见女孩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由原文“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大人做一双”“我给你做”“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可见,女孩给“我”做袜子、做饭,表明女孩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由原文“‘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可见,女孩乐观积极,渴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充满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山地回忆》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我”和女孩在河边“争吵”、帮助女孩父亲贩枣、女孩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这篇小说淡化叙事因素,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它不像传统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在叙事方式上,它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连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文章是抗战背景,却并没有写战争的硝烟战火,而是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敌后百姓们过着的艰苦却依然乐观的生活,来反映抗战必胜的信心。比如描写“我”和女孩因为洗脸和洗菜的“不打不相识”,大伯的调侃“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等,这些有趣又温馨的生活场景使得文章呈现出一种善良美好的情致,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
根据“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怎么沾了我的光?’‘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可知,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联意不然。若天下乂①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魏征曰:“安矣。”上曰:“四夷未服邪?”魏征曰:“服矣。”上曰:“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②,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息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诶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乂:读音:yi。②赏赉(lai)不赀(zi):赏赐的财物数量极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根基,后借指国家。
B. 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C. 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D. “无一人亡匿者”与“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 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 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 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设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愿少停銮舆旬日,诶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1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难道有什么伤害吗?
(2)希望陛下的圣驾稍微停留十天,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那么对公对私都有好处。
14. ①听从魏征的建议没有去封禅。②听从魏征的建议没有惩治刘仁轨。③听从刘仁轨的建议暂停狩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
“志在节俭”是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应在“节俭”后断开;“求谏不倦”为主谓结构,“求谏不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营缮微多”是“比来”唐太宗的表现,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且“谏者”为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应为“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D.正确。逃亡;灭亡。含义不同。句意:没有一个人逃亡/以至于走向灭亡。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错,原文是“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其中“厌”是“满足”之意,此句意思是“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乂安”,安定;“虽”,即使;“庸……乎”,表示反问,难道……吗。
(2)“少”,稍微;“旬日”,十天;“俟”,等到;“济”,帮助,好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事遂寝”可知,听从魏征的建议没有去封禅。
太宗想要杀死刘仁轨,魏征说“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太宗“悦,擢仁轨为栎阳丞”,听从魏征的建议没有惩治刘仁轨。
由“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可知,听从刘仁轨的建议暂停狩猎。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难道有什么伤害吗?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太宗说:“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太宗说:“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理由,然而现在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远方夷族首领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
十二日,癸丑(初四),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征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 辛未(二十二日),太宗亲自过录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季回来接受死刑。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均放他们回家,等到期限到了的时候赶到京城。贞观七年,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视管制,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亡,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投入狱中,自恃品秩高,谩骂陈仓尉、尉氏人刘仁轨,仁轨命人将其乱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却要如此羞辱我,我实在是忿恨之极,而将他杀掉。”魏征说:“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侵凌官吏,如同鲁宁一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太宗高兴,提升刘仁轨为栎阳县丞。太宗将要去同州狩猎,刘仁轨上奏书说:“今年秋季粮食已成熟,百姓刚收割十分之一二,让他们承担狩猎事,筑路修桥,耗费一二万工力,实在是妨碍农事。希望陛下的圣驾稍微停留十天,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那么对公对私都有好处。”太宗赐给玺书表示嘉奖他的意见,不久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①。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为黄庭坚在胡逸老的致虚庵所题,赞美胡逸老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胸怀与抱负。
B. 首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将藏书万卷与遗金满籯的结果进行比较,凸显了胡逸老诗礼传家的品格,为下文作铺垫。
C. 颔联正面刻画胡逸老的人物形象,第三联通过致虚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胡逸老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D. 整首诗以议论为主,写人如果乐善好施,能够造福子孙,如果心灵纯净,能体会山水之妙,富有哲理和禅机。
16. 前人以“奇”字评价此诗颈联。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此联“奇”在何处。
【答案】15. A 16. 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 二字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水声的想象,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衬托)。如画的美景,深夜静听若雨的水声,衬托了庵主的闲适从容,突出了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也表明了自己的胸怀与抱负”分析不当,诗歌主要是赞美胡逸老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高雅的人格等,这也表明诗人也与之有着相似的品质和情感,即胸怀是相同的。而“抱负”指远大的志向、理想。含有肩负着使命责任的意思,此诗中并没有提到人物的使命责任。故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的颈联“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一句,意思是: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此句首先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山本是静止的,但作者却将其写为动态——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仿佛是山自己在呈现美景;而水声本是持续的,作者却将其比喻为风雨之声。“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化静为动,增加了诗句的趣味与灵动性。
其次,作者运用了化实为虚的手法。作者并没有描写山的奇妙美景,而是通过“山随宴坐画图出”一句,用“画图”来形容山的美景。具体是什么样的“画图”,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而作者将水声描写为风雨声,也是想象的结果。夜来风雨是作者隔窗听到水声的想象,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最后,作者在描写致虚庵的美景时,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诗句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画的美景,深夜静听若雨的水声,衬托了庵主的闲适从容,突出了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作者通过这一句诗既表现了庵主的性格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庵主的敬佩、羡慕之情。
所以,该联之所以奇,是因为它做到了化静为动、化实为虚及情景交融,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师徒的身份不能作为学问品行评价标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选择以祭奠江月的方式告慰过往。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近似特写镜头推出太守酒宴中的核心人物。
【答案】 ①. 闻道有先后 ②. 术业有专攻 ③. 人生如梦 ④. 一尊还酹江月 ⑤. 苍颜白发 ⑥. 颓然乎其间(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攻”“尊”“酹”“苍”“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___________,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 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
C. 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 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和兄弟般的感情。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 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 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 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休戚相关 考查
B. 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休戚相关 考验
C. 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休戚与共 考验
D. 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休戚与共 考查
【答案】18. C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在……中,始终如一地……”缺少主语,“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
搭配不当,“结成……感情”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只有C项修改完全正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A项与下文衔接不恰当,“密码”应放在后句。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指种类繁多的文献资料,应用“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此处指在一次次问题争辩中忽然理解、领会,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故选“茅塞顿开”。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语境更强调祸福共担,与“肝胆相照”搭配,应用“休戚与共”。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语境与“血与火”搭配,应用“考验”。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____①____,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____②____。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___③__,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生动活泼。
22. 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品质优良的原因: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
语段材料属于说明性语言,“吃好喝好长得好”更偏重于描述性,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生动活泼。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是棉花生长的必要自然条件,且这种环境很“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因此填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除了上述自然条件”说明“除了上述自然条件”是“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的第二个原因,因此填写“品质优良的原因”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但仍然供不应求”可知,后句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与“供不应求”相对的是“产量高”,且空缺处与“品质不断提升”构成并列关系,因此填写“产量也不断增加”一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的偶像是谁?有人说,我的偶像是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烈士;有人说,我的偶像是建设时期为事业耗尽心血的科学家;有人说,我的偶像是磨练硬功逐梦苍穹的航天员;有人说,我的偶像是坚守抗“疫”前线义无反顾的白衣天使;有人说,我的偶像是扎根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人民教师……他们奋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却谱写了一样的华章。
偶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偶像无处不在,无言却自放光芒,为人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关于“偶像”,你想说些什么?请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可叙写故事,也可谈谈你对偶像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向“灯塔”,方可行稳致远
航船慢驰无疆之海,最终靠岸离不开灯塔的引领;而青年跋涉成长征途,臻于至善也注定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可现实中,行船鲜有望不见灯塔者,青年中却不乏“偶像”崇拜错乱之人。
作为青年,一个现实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在成长中建立偶像观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在“星光闪耀”的今天睁开明辨的慧眼?
其实答案很明确,无论是古代闪光的英雄“画谱”,还是新时代里璀璨的英模“长卷”,都在启示我们“崇尚英雄,争做英雄,从中获取精神成长的崇高价值”才是青年建立偶像观的根本标准。
何为偶像身上的崇高价值?我想,其价值的崇高与否肯定不关乎其“星”值之高低,也不关乎其财富之多寡、地位之贵贱,而仅关乎其对大众、对社会存在的意义之正反,关乎其所从事的事业是否闪耀着超越一己之私的无尚光芒。我们心中的偶像其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我们、对社会能否注入“满满的正能量”。具备这种崇高价值,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反之,也只能是我们眼中的“浮云”。
写到这里,自然让人想起那些流传千年的英雄故事,它们虽可能经过了历世迭代反复的“文学演绎”,但其中那些英雄崇高的品质却亘古恒辉。项羽兵败而不屈,关公千里而投忠,岳飞宁死而保国,穆桂英暮年却出征——他们是国人千载不易的精神偶像,身上永远辉耀着超越时空的“崇高价值”;而进入新时代,“疫情斗士”钟南山、时代楷模张桂梅、“当代神农”袁隆平、全国劳模申纪兰……无数英模又把这种“崇高价值”带入了无数青年的血脉深处。可见,纵观历史和现实,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关于偶像审美的基本内涵从未改变。
郁达夫有云:“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然而,就像良药永远不如烟酒更有诱惑力,对部分青年来说,从英雄身上汲取正义的力量远不如盲目追星来得酣畅。有的青年心中永远物质至上,然不知其膜拜的某些巨贾正在滑向罪恶的深渊;有的青年坚信“星值就是正义”,但直到吴亦凡们锒铛入狱他才如梦初醒;有的青年无限尊崇权贵,可殊不见部分年轻人已经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走向了歧途。其实,睁开明辨的慧眼不难发现,他们的偶像观,其实病不在“对象”,而在“标准”,明星与“富显者”未必不可追随,而具体到一个对象,则必须严肃审视其对社会的价值!而若他们富贵而存大义,崇拜追随又何妨?
正确的偶像观就好比人生的航塔,而我们青春的舟船正在远航。成长路上,灵魂只有永向“灯塔”,人生方可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本题紧扣当下热点,围绕立德树人,考察青少年偶像崇拜。材料列举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偶像,还指出了偶像的意义作用——表现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
中国偶像审美历来是崇尚英雄、英模的,是否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对人的道德成长是否有积极的引领、以德为先、对社会是否有益、把价值观的引领作为第一标准、事业成就和道德修养同时参考、精神的高贵等等。但总而言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的标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英模人物,其道德、价值观、思想等大都有示范性(立德);二是对社会、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标准(立言、立功);三是综合标准,既是事业的楷模,又是道德的楷模。当然,从反面来讲,也可以列出诸多负面清单,如唯名利的、唯物质的、精致利己的、缺乏公德的、危害社会的等等。
学生应围绕“偶像”这一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认识行文。可围绕偶像讲述见闻写记叙文。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偶像,记叙他们的故事,赞美其高尚的品质,写出自己在偶像影响下有了哪些新认识,或者转变了什么态度等。也可写议论文,谈谈对偶像的思考和认识,探讨偶像产生的根源、途径以及对社会人生造成的影响,重塑青少年的偶像观对奋进新时代的意义。
立意:
1.用积极的偶像观引领成长。
2.偶像的作用是巨大的。
3.选择偶像以德为先。
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