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我们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 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 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 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 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 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 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 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 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 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答案】1. D 2. A
3. B 4. 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5. 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文中只是假设。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由原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知,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可知,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
引用事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
依据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最后一段中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及最后一段中“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可总结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
依据第四段“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依据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
依据最后一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差序格局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材料二:
②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③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材料三: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④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
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百十三回,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有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刘姥姥满心欢喜且流露出说话粗鄙的特点;王熙凤对此笑而不睬,表现出难得的大度,为后文相关情节埋下伏笔。
B. 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使众人发怔继而大笑,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
C. 并非真心帮助刘姥姥的周瑞家的,为取悦贾母而捉弄刘姥姥的鸳鸯,不想惹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平儿都是丰富刘姥姥形象的有效载体。
D. 以其人生阅历,刘姥姥既读不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不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实诚到在凤姐重病时还能看望她并真诚地为她祈福。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假设透露出温情,“原该不等”“就该”强化这种温情的特别,带给听者几多真切感动。
B. 句子②暗示下文逗乐场景必然发生,“沉甸甸”一词含义丰富,握箸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
C. 句子③中的“闹”“撮”“伸”“滑”等动词,表现施事者吃鸽子蛋时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神态。
D. 句子④中两个“也”字,把自己、子女两代人“捆到”一起,表达出最大的人性闪光点——知恩图报。
8. 三则材料中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其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刘姥姥就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安插在贾府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红楼梦》其他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第一次凤姐内心傲慢。面对来贾府打秋风的穷亲戚她说话圆滑、周到,一番高高在上的说辞后,用二十两银子将刘姥姥打发走。第二次凤姐内心欣喜。为博得贾母开心,她与鸳鸯商定让刘姥姥配合逗乐,言语中多是催促、鼓励。第三次凤姐内心真诚。“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话语中满是欢喜、感动,同时也有信任。
9. (1)看到了贾府日常生活奢靡。“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螃蟹宴”“各种各样极其考究的服饰和器物”等等,让读者大开眼界。(2)看到了贾府真实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姥姥把众人逗得失态大笑,呈现了各色人等的身份、性情以及地位等,另有黛玉与宝钗的地位,鸳鸯、平儿、袭人与主人的关系都通过刘姥姥的介入而被读者感知。(3)看到了大观园的全貌。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在众人搬进去不久,借刘姥姥的眼睛,随着贾母等人的脚步,读者对大观园熟悉起来。(4)看到了贾府整体的盛衰变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就是现实层面贾府不断没落的见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既读不懂……也不能感受……实诚到……”错误,王熙凤的聪明是锋芒外露,刘姥姥看似愚笨,实则大智若愚;她清楚地知道王熙凤在戏弄她,但她故意装憨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带给听者几多真切感动”错。根据“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以及第①句在说话人内容的位置,第一次进贾府的听者刘姥姥应该只在乎有没有银子,不会去感受王熙凤真切与否的温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可知,第一次凤姐内心傲慢。面对来贾府打秋风的穷亲戚她说话圆滑、周到,一番高高在上的说辞后,用二十两银子将刘姥姥打发走。
结合“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可知,第二次凤姐内心欣喜。为博得贾母开心,她与鸳鸯商定让刘姥姥配合逗乐,言语中多是催促、鼓励。
结合“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可知,第三次凤姐内心真诚。“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话语中满是欢喜、感动,同时也有信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可知,看到了贾府日常生活的奢靡。“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螃蟹宴”“各种各样极其考究的服饰和器物”等等,让读者大开眼界。
结合“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可知,看到了贾府真实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姥姥把众人逗得失态大笑,呈现了各色人等的身份、性情以及地位等,另有黛玉与宝钗的地位,鸳鸯、平儿、袭人与主人的关系都通过刘姥姥的介入而被读者感知。
结合《红楼梦》可知,看到了大观园的全貌。跟随贾母,刘姥姥得以进入画境一般的大观园,看到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怡红院等或清雅或古朴或奢华的房屋院落,更是让刘姥姥大开眼界,忍不住赞叹“谁知我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在众人搬进去不久,借刘姥姥的眼睛,随着贾母等人的脚步,读者对大观园熟悉起来。
结合“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可知,看到了贾府整体的盛衰变化。红楼梦到第七十五回七十六回时,贾府早已日薄西山,遍布悲凉之雾,离败落愈来愈近,所以刘姥姥三进贾府,见到的一定是一个贵族的衰亡和最后的凄凉画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就是现实层面贾府不断没落的见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10. 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鸟吾知A其能飞B鱼吾知C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D走者可以为罔游者E可以为纶F飞者G可以为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泮,同“判”,分离之意;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D. 《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D.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为妄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 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答案】10. BDF
11. D 12. A
13. (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一如开始时那样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就不会失败。
14. ①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②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③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选BD;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选DF。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
D.错误“《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也即顺其自然。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贾”,商人;“虚”,什么东西都没有;“盛”,高尚。
(2)“从事”,行事,做事;“几”,接近;“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可知,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由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可知,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由原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知,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文本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一如开始时那样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和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②远,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15.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具有同样的效果。
B. 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 “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 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移情入景,传达出回味不尽的伤感。
16. 萨词中写到的“禾黍”和姜词序中写到的“黍离”是同一典故,出自《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请根据词的内容,分析这一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5. C 16. 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而这一切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说法错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化用杜牧的诗句,这一句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而是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中“关中”指陕西省一带,此句是说,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夔词序中写到的“黍离”体现在词句中则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而这些景象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接着词人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交代了这一原因,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致使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的情况,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蔑视富贵生活,只愿沉醉酒乡的诗句。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②.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③.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 但愿长醉不复醒 ⑤. 文质彬彬 ⑥. 然后君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宛、绕、甸、霰、馔、醒、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是:“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
18. 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换成“案上摆设着宝镜、金盘,榻上悬着联珠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9. 请从选文的两幅对联中任选一幅,分析其挂在该处的合理性。
【答案】18. ①原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房间的华美奢靡。②原句引用典故,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富有画面感。③原句运用“赋”的手法,通过“一边”“上面”等方位词,层层铺陈渲染,感染力更强。④原句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气势,朗朗上口。
19. 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说要洞悉人情世故,学会交往周旋之道。悬挂于主人居住的上房,庄重严整,符合主人身份。
第二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是说春冷好睡,酒香袭人,营造出旖旎慵懒的氛围,挂于秦可卿闺房,符合她的女儿身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写屋内的陈设,不是皇后用过的,就是公主们用过的,可见是夸张手法,突出了房间的华美奢靡,奢侈贵重。
原句涉及到武则天、赵飞燕、寿昌公主、同昌公主,这些都是历史名人,显赫一时,备受当权者宠爱,生活奢靡,引用典故,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富有画面感。
原句运用“赋”的手法,通过“案上”“一边”“上面”等方位词,把屋内各个地方的陈设写得详细细腻,层层铺陈渲染,在下上每种器物前面的修饰语,感染力更强。
原句用“……设着……”“……摆着……”“……设着……”“悬的……”,结构相似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增强了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名著和鉴赏对联的能力。
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对世事洞悉明了也是一门学问,对人情熟悉通达就能化做文章,原文写道此联“提醒人为人处事要洞悉人情世故”学会交往周旋之道,贾宝玉看后却说“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这一对联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悬挂于主人居住的上房,庄重严整,符合大家族中男主人的身份。
第二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写初春微寒,孤单寂寞不成梦,香气阵阵,扑面袭来是酒香,“嫩寒锁梦”是因为“春冷”,状态是“睡”;“芳气袭人”是由于“酒香”,状态同样是“睡”,因此悬挂在《海棠春睡图》两侧的这副对联,营造出旖旎慵懒的氛围,写出了秦氏卧房之香艳,挂于秦可卿闺房,符合她的女儿身份。且文雅至极,含蓄至极,读之,不能不令人感叹曹公文笔之精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类食物营养丰富充足,营养组成比例中肯,容易消化吸收。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饮奶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可以减少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骨质丢失。因此,①。豆浆被称为“平民牛奶”,它的很多成分与牛奶相似,但一个来源于植物,②,营养成分并不完全一样。大豆含有优质的蛋白质,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③,为人体组织细胞提供营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营养功效。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豆制品中含有嘌呤,导致尿酸升高,加重痛风症状,吃豆腐好像就成了禁忌。其实,动物内脏、海鲜产品等所含的嘌呤成分远高于豆制品中所含的嘌呤成分,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最要忌口的应该是动物内脏和海鲜类食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每天要饮用适量的奶制品 ②一个来源于动物 ③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21. 虽然豆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但是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
22. 奶类食物营养丰富,营养组成比例适宜,容易被消化吸收。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说到奶类食物的价值以及中学生饮奶的好处,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中学生应该每天要饮用适量的奶制品。所以第一空可填“每天要饮用适量的奶制品”。
第二处,此句是比较豆浆和牛奶的来源,应与“一个来源于植物”对应,可填“一个来源于动物”;
第三空,前面说大豆含有优质的蛋白质,那么适当多吃豆制品会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填“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二段主要是围绕痛风患者来说的,第一句是说豆制品中含有嘌呤,会加重痛风的症状,所以痛风患者好像不能吃豆腐;第二句是说动物内脏、海鲜产品等所含的嘌呤成分远高于豆制品中所含的嘌呤成分,所以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最要忌口的应该是动物内脏和海鲜类食品。两句话是转折关系,重点在第二句。
第一句可以概括豆制品含有嘌呤,第二句概括结论,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两句话用“虽然……但是……”衔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赘余,“丰富”“充足”表意一致,可删掉“充足”;
搭配不当,“比例中肯”不能搭配,将“中肯”改为“适宜”;
不合逻辑,前面主语是“奶类食品”,最后一句“容易消化吸收”应改为“容易被消化吸收”。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涓滴之水汇江海 集体伟力谱华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消滴之水汇江海,集体伟力谱华章》。
生逢大交局,长在春风里,吾辈青年应如何追梦?回眸处,雷锋同志向我们指出了明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滴水易涸,大海却永远奔涌。个人融入集体,方能谱就时代华章。
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岁月的长河,无数中华儿女正是在集体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君且看,李大钊投入社会,振臂高呼,以马列主义唤醒了迷茫的国人;君且看,焦裕禄为官兰考,亲下基层,让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君再且看,一代代先驱紧跟时代,下海创业,唱响唱了深圳旧貌换新颜的光荣凯歌。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百,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春潮,无数先锋模范将个人的理想目标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坐标,书写了时代传奇。
有人问:“融入集体是否会丢失个性?”我坚信:“不光不会,个性反而会更加出彩。”
集体和个人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极,个人在集体中往往会创造更加灿烂的成就。“共享奶奶”们退而不休,银发苍苍却热心未凉。她们主动融入社区,发挥特长,煮饭带娃,刺绣作诗,解了年轻人家庭工作难两全之烦忧,树立了互助之风尚。夕阳不是日薄西山的悲凉,而是人生中的二度辉煌。“共享奶奶”们融入集体,并没有因此丢失自我,反而增添了自己的暮年风华。由此可见,崇尚个性者更应积极融入集体之中,从而获得最大的力量。
撰诸当下,却有部分青年自以为“遗世独立”,沉浸于自我的一方天地之中,终日满足于屏幕前的手指翻飞,脱离了社会这一庞大集体。请君细想若长此以往,人人退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过上原始化的隔绝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渐淡薄乃至消灭,社会秩序将以何等惨烈的结局在沉默中瓦解!正因如此,集体才显得尤为珍贵,,它将众力并举,化作无穷伟力,反过来呵护个体,护佑安宁。
孤狼纵使勇猛,难敌狮群之围堵;独行纵然迅疾,无法行稳以致远。离群匹马鸣萧萧,万壑归流势滔滔。让我们乘集体之长风扶摇直上,于辽阔的天际展翅翱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为一则名言,出自《雷锋日记》,告诉我们一滴水如果不想干涸,必须要把自己放进大海中。一个人如果想要更有力量,必须要将个体生命和集体结合起来,融入时代、历史的洪流,为时代、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作文要求考生论述个体生命与时代、历史的关系,或讲述个体融入集体的故事。
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其中,“当代青年”指明写作对象,“追求理想”明确了立意的方向,也就是说,材料最后指向的是如何追求理想,写作形式是应用文体——演讲稿。
综上,本命题是引导考生思考:作为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怎样处理作为个体的自己与时代、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富有思辨色彩地去探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何让个人发展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可以先强调,对集体来说,个体的重要性:只有每一个个体都成熟独立、敢于担当,集体才有力量;集体要注重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然后,再强调,对个体来说,集体的重要性:脱离了集体的个体,只能陷入单打独斗,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强调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个体才能发挥作用。接下来,可以联系现实,分析个人理想追求、自身发展与时代、国家命运的统一性,强调把自己的理想与民族的复兴统一,把自我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统一,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也可以援引材料提出论点:唯有将每一个个体融入集体并嵌入恰当的位置,方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再从“个体只有将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激发个人生命的活力与潜力,进而充分显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个独立个体除了融入集体,还应当在集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唯此,方能各尽其能,进而成就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正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结尾援引名言,回扣论点。
立意:
1.独木不成林,独秀不是春。
2.做融入大海一滴水。
3.让个体为集体献力量,让集体为个体提供平台。
4.要唱出自己音符,要跟上集体的节奏。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