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有人评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12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②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③具体而言,“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本”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孝”是“善事父母者”,“弟”是“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仁”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④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安”。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人”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⑤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⑥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⑦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上说,“仁”是普遍意义的“爱”,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 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 “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 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 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 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 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方”“仁之成”等意义。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 )
    A.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1. D 2. D 3. B
    4. ①文章先总的阐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特征。
    ②接下来辨析“仁”和“礼”的关系,指出“仁”是“礼”的基础,是伦理秩序的依据。
    ③然后具体论述孔子的“仁爱”的奠基于血缘亲情,又拓展到自然之情和人之常情。
    ④最后总结孔子的“仁爱”尊重人的情感意义深远,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5. ①这句话强调了“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孝悌是“仁”的基础。
    ②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它以人伦次序作为理论基础,以“己”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同心圆,重视血缘关系(血缘亲情处在这个同心圆中心部分),而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便是孝和悌,所以只有首先处理好最核心的“血缘之爱”这一伦理关系,才能处理好由此推出去的其他道德要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错误。材料一原文“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可以看出,“仁”是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的。
    B.“就是血缘之爱”错误。材料一原文“‘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可以看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是第一步。
    C.“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错误。对“本”的理解有误,材料一原文中“本”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基础而非根本。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人性即‘仁’”错误。材料一原文最后一段有“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的表述,不能说“人性即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解释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这是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体现的是血缘之爱,能体现“仁”;
    B.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逾越了君臣之礼,体现的是礼的思想,不符合仁爱的具体体现;
    C.解释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这里强调由关爱自家人推及关爱他人,能体现“仁”;
    D.解释为“一井田中的各家,平日出出进进,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罹患疾病,互相照顾。”体现的是自然之情,人之常情,能体现“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特征”“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可以看出,文本先阐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特征。
    原文第二段“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接下来论述什么是“仁”和“礼”,并辨析“仁”和“礼”的关系,指出“仁”是“礼”的基础,是伦理秩序的依据。
    原文第三段讲“仁”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第四段讲血缘亲情的价值,第五段拓展到人之常情、自然之情。所以,第三段到第五段具体论述孔子的“仁爱”的奠基于血缘亲情,又拓展到自然之情和人之常情。
    原文第六段提到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理论来说的意义,分为三点阐释,第七段引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所以,最后两段总结孔子的“仁爱”尊重人的情感意义深远,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原文“‘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的原初含义”可以看出,这句话强调了“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基础。
    原文“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它以人伦次序作为理论基础,以“己”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同心圆,中国自古至今都推崇“仁”,重视血缘关系,它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也可以影响人的格局。与“仁”相配的道德要素便是孝和悌,所以只有首先处理好最核心的“血缘之爱”这一伦理关系,才能处理好由此推出去的其他道德要素,从而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陪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那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 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 曾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识破他冒充其儿子的身份。
    D. 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老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B. 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 “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D.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8. 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小说叙写将军初次给老人回信就寄上二十元钱的汇票,体现了将军对烈士遗属的关爱。
    ②小说写曾庆良掩护部队渡湘江而牺牲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为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精神。
    ③小说通过曾育才救挑夫和曾令标救将军的行为,体现了战争年代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④小说以将军叮嘱爱人给老人织毛衣、弄袜子以及写信问候“父亲”的细节,表现将军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9. ①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倒叙写将军收信、写信情节,把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②运用了插叙手法。通过插叙父亲被害、战友牺牲之事,交代了将军情感转变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运用了张弛结合的叙事节奏。在叙述的节奏上,有“渡湘江”“过草地”时战士自我牺牲、舍己救人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将军过草地被救过程的详细描写,快慢交织的叙事速度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④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安排。补足了故事的相应背景,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
    ⑤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深入展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表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⑥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末尾以将军带着复杂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使文章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⑦小说以“信”为叙事线索。小说通过“信”这一线索贯穿了“寻亲”“认亲”情节脉络,也承载了将军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缘由和小说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将军不敢面对老人”错。根据文中内容,是将军得知老人到来时还没有想好应对的办法,内心激动而不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错,这些内容是作者艺术性的加工,而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B.“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错,应是侧面烘托出将军对失去儿子的烈属的关爱;
    D.“肖像描写”错,作品没有使用肖像描写塑造将军形象。“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是将军的心理描写,“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是对将军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根据“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分析,小说叙写将军初次给老人回信就寄上二十元钱的汇票,体现了将军对烈士遗属的关爱。
    (2)根据“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分析,小说写曾庆良掩护部队渡湘江而牺牲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为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精神。
    (3)根据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陪进泥里……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分析,小说通过曾育才救挑夫和曾令标救将军的行为,体现了战争年代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4)根据“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分析,小说以将军叮嘱爱人给老人织毛衣、弄袜子以及写信问候“父亲”的细节,表现将军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的能力。
    (1)从叙事顺序分析
    首先,小说开头用倒叙手法,从将军知道“父亲”来了引起他的不安写起,然后通过倒叙写将军收信、写信的情节,把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其次,小说在中间部分记叙了“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陪进泥里……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这些地方运用了插叙手法,插叙将军父亲被害、战友牺牲之事,交代了将军情感转变的原因,起到了丰富了作品内容的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总之,这篇小说采用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倒叙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插叙丰富小说内容,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从叙事节奏分析
    在叙述的节奏上,“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有概括叙述“渡湘江”“过草地”时战士自我牺牲、舍己救人的事迹;
    “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陪进泥里……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也有对将军过草地被救过程的详细描写,张弛结合,快慢交织的叙事节奏引人入胜。
    (3)从叙事技巧分析
    小说开头写将军得知“父亲”来了的事,以及结尾“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这些都是现实的事情;
    “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以及曾令标为了救将军而牺牲的事情,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是回忆。这篇小说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技巧,补足了故事的相应背景,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
    (4)从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分析
    这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如“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这些心理描写深入展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表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5)从小说结尾方式分析
    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作者结尾以将军带着复杂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可见,这篇小说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收束全文,设置悬念,以留白方式结尾,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富有张力。
    (6)从叙事结构分析
    根据“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分析,小说以“信”为叙事线索,围绕“信”安排了“寻亲”“认亲”等故事情节,也承载了将军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缘由和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任贤》)
    【乙】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①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②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注释】①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②盗嫂受金:指陈平。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了解他是个治国之才,就推荐给了刘邦,后陈平辅佐刘邦建功立业。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尤善谈论A自玄龄B等C咸宜D品藻F又可自E量G孰与H诸子贤。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 知国政,管理国政,知,主管,管理。与文中“知无不为”中的“知”意思不同。
    C. 孜孜,文中指勤勉努力,毫不懈怠。与成语“孜孜不倦”中的“孜孜”意思不同。
    D. 被,同“披”,指穿着。与《琵琶行》中“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君王不能够让国家安定,是因为有的君王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有的知道自己的过失但没有改正。
    B. 唐太宗厚待并重用王珪的原因是他为人尽职尽责,有过人的知人识人的才能,并且能忠言直谏,激浊扬清。
    C. 王珪认为自己在有条理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且向君王举例说明的能力上比不上戴胄,但也有一己之长。
    D. 曹操举“孟公绰能胜任赵、魏氏的家臣,但不能胜任滕、薛两国的大夫”的例子是想阐明任用贤才的标准。
    13.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2)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1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曹操关于求贤用贤的观点。
    【答案】10. ACF
    11. C 12. C
    13. (1)唐太宗认为他的评论非常正确,各位大臣也认为王珪的言论说尽了他们的想法,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言论。
    (2)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是特别需要寻求贤才的紧急时刻。
    14. ①君王治国需要贤才的辅佐。
    ②君王应积极主动地求取贤才。
    ③唯才是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特别擅长探讨理论,从房玄龄开始,都恰当地评论一下。也可以估量自己与各位大臣相比谁更贤能。
    由上文“卿识鉴精通”可知,“谈论”的主语是“卿”,且“自”为句首标志词,故A处断句;
    从后文得出,唐太宗要求王珪对李玄龄等人进行评价,“自玄龄等”作后文状语,故C处断句;
    “宜”为状语,修饰动词“品藻”,句意完整;“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为一句,“自量”是一个词,“孰与……”为固定结构,作“自量”的宾语,“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不可分裂,故F处断句。
    故在ACF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主管,管理。/知道,了解。句意: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王珪一起管理国家政事。/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
    C.错误。“孜孜”都是勤勉努力,毫不懈怠,意思相同。句意:为国勤勉不懈。/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D.正确。同“披”,指穿着。/表被动。句意:现在天下有没有穿着粗布衣服而具有真才的人在渭水岸边垂钓呢?/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且向君王举例说明的能力”错误,结合原文“众务必举”可知,“举”为全部办理之意,而非“举例说明”。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认为……正确;“以为”,认为;“确论”,准确的言论。
    (2)“尚”,还、尚且;“特”,特别;“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可知,君王治国需要贤才的辅佐。
    结合原文“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可知,君王应积极主动地求取贤才。
    结合原文“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唯才是用。
    参考译文:
    【甲】
    王珪,太原祁县人。武德年间,担任隐太子中允,深受太子李建成礼待。后来因为李建成暗中谋划的事情被牵连,流放到嶲州。李建成被杀后,太宗登上王位,被召回并授官为谏议大夫。王珪常常竭尽忠心,尽职尽责,他所进献的言论多被采纳。王珪曾经向太宗密言极谏,太宗对他说:“你所谈论的事情都切中了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君王不想要自己的国家永享安定太平,但是不能够实现的君王,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听闻自己的过失,有的人听闻自己的过失但是不能够改正的原因啊。现在我有过失之处,你能够直言极谏,我又能知晓我的过错,哪里需要担忧国家不安定呢?”太宗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位居谏官之位,我必定一直没有过失。”更加关心厚待他。贞观元年,王珪升迁为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职太子右庶子。二年,又被提升为侍中。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王珪一起管理国家政事,曾经一同侍奉宴席,太宗对王珪说:“你识别审查能力都透彻通晓,特别擅长探讨理论,从房玄龄开始,都恰当地评论一下。也可以估量自己与各位大臣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为国勤勉不懈,尽心竭力,我比不上房玄龄。时常凭借直言进谏的忠心,把君王比不上尧、舜当作耻辱,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兼备,能带兵亦能治国,我比不上李靖。陈奏详细清晰,上传下达,忠诚公正,我比不上温彦博。有条有理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各种事务必定全部处理,我比不上戴胄。可是在抨击过错,弘扬正气,嫉恶扬善方面,我与各位大臣比较,也是有独到之处的。”唐太宗认为他的评论非常正确,各位大臣也认为王珪的言论说尽了他们的想法,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言论。
    【乙】
    自古以来即位和使国家复兴的君王,哪一位不是得到贤才与之一同治理天下的呢?至于君王得到贤才,而(那些贤才)竟然并未走出民间,难道(他们)是意外相遇吗?是上面的人寻求发现他们的呀!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是特别需要寻求贤才的紧急时刻。
    “孟公绰作为赵氏、魏氏的家臣是能够胜任的,但是他却不可以成为滕、薛两国的大夫。”如果必须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凭借什么来称霸天下呢?现在天下有没有穿着粗布衣服而具有真才的人在渭水岸边垂钓呢?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未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
    诸位还是辅佐我发掘那些被埋没在不为人所注重的社会下层的人才,只要是贤才就举荐,我希望得到并任用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15. C 16. 第一问: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意,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能力。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所以,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句含义、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尾联“此中有佳句”中“此”指画作,“有佳句”指意境优美;该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中“断”指尽,“不相关”只没有关联;该句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尾联通过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子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知明而行无过 ②.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 位卑则足羞 ④. 官盛则近谀 ⑤. 携来百侣曾游 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知”“参”“谀”“携”“稠”。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这是一首蔑视尘俗、融入自然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使得这首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篇。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
    (有删改)
    18. 这篇文学评论从哪几方面对《归园田居》进行了评论,请根据文本概括。
    19.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结构、意境/境界、语言/炼字、人格/形象
    19. ①比喻,将“读陶诗”比作“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生动形象写出了读陶诗时爽快/清爽/顺畅的感受。②排比,强调《归》语言意蕴晓畅,内涵丰富。富有节奏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
    “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这是评论《归园田居》的结构。
    “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这是评论《归园田居》的意境(境界)。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一个‘拙’字……一个‘深’字……”,这是评论《归园田居》的语言(炼字)。
    “……极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这是评论《归园田居》中所体现的诗人的人格(形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读陶诗”比作“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以“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的清爽、顺畅、沁人心脾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读陶诗时,读者内心爽快、舒畅的感受。
    “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使用了排的修辞,首先从语言上使得表达富有节奏感;此外内容方面,“质”“癯”“淡”突出了《归园田居》语言意蕴的朴素晓畅,“绮”“腴”“远”则突出了《归园田居》语言内涵丰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大运会之后,一场科幻的国际盛会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成都。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开幕。自从1939年创办以来,世界科幻大会的主场一直在欧美。直到2017年才走进亚洲,当时获得举办权的是日本的横滨。而成都则是亚洲第二个,也是中国国内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
    那么, ① ?在中国科幻界一直有一个说法:成都是中国地理的洼地, ② 。比如,中国科幻最权威的三个奖项,银河奖、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都是在成都诞生的。再比如,著名的《科幻世界》杂志,也是在成都创刊的。同时,成都的文化创造力一直很强。2022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2261亿元,妥妥地位列第一梯队。
    那么,举办科幻大会, ③ ?最直接的,肯定是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不过,除了眼前可见的文旅收益之外,至少还有这么两重作用:第一,它对于成都的本土创新,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第二,它以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向世界表达了成都的优势。
    成都,这座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在新时代让科幻梦想与现代城市心心相印,也让人们看到,中国的科幻正在走向全球。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把修改后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为什么是成都呢/为什么是在成都举办呢/为什么选择成都呢?
    ②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成都有什么收益呢?
    21. 参考:成都,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在新时代让科幻梦想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熠熠生辉/相互成就/相互映衬。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是在介绍成都的特点,尤其突出了成都在中国科幻方面的优势,说明这里是询问成都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的原因。可填“为什么是成都呢”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后文是写成都在中国科幻方面的优势,与“洼地”形成对比,所以可填“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第三空,结合后文“肯定是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不过,除了眼前可见的文旅收益之外,至少还有这么两重作用……”,这是在说成都举办科幻大会的好处,可填“能带来什么好处呢”之类的句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1)“这座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成分残缺,可在“这座”后加“拥有”;
    (2)“心心相印”用词不当,可改为“交相辉映”或“相得益彰”等表示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意思的词语。
    四、写作
    22.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门,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推开过无数的门,总有一扇门被推开后的景象,让你记忆犹新……
    请以“推开一扇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推开一扇门
    成长的路上,迷茫时,推开一扇门,总有一束光,照亮我们的前程。
    推开亲情的大门,我收回曾经的懵懂无知。
    哎呦,真疼!我倒吸一口冷气,看了看擦红的伤口,不禁泪流。碍于面子,我赶紧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向着爸爸吼道:你走开,我不要你扶!
    因为爸爸偷看我日记的事,我一直不能原谅他,尽管他几次三番向我解释,但我就是不想理他,我想给他个教训。
    爸爸迟疑了许久,方才一步一个回头地姗姗离开。好不容易等他离开了,我才撑起车又重新开始了练习,又是一连摔了几跤,疼得我再也不忍不住了,便大哭起来。这时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人,健步上来,抱住我,用一只粗糙的手轻拍着我的后背,安慰我,又是爸爸。原来,他并没有离开,就在不远的地方默默守护,守护这个生他气的女儿。
    我忍不住抱住了爸爸,再次放声大哭,原先身体的疼痛似乎也减轻了不少。这次,我向爸爸关闭的那扇心门,最终被轻轻推开了,因为我懂得了那份执着的爱。
    推开友情的大门,我们相约成功,向阳奔跑。
    题目好难啊,即便我抓耳挠腮、苦想冥思,始终就是不得法,无奈的我趴在桌子上哀叹着。
    无意间瞧见同桌的她,正在一丝不苟地做着题目。她的眼中仿佛有光,紧盯着题目,大脑似乎在高速运转,手中的笔一刻也没闲着,在草稿纸上刷刷地演算着,活像一个计算机,不知疲倦。她和我都在演算着相同的题目,看样子她应该是找到了方法。可我不愿咨询她,因为我们有过结。主要是我看不惯她那个得瑟的样子,仗着自己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优越感,目中无人。为此我们拌过嘴,现在基本上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那一刻,她似乎看出了我的焦虑。过了一会儿,她竟然出人意料地凑到我的耳边,悄悄地说:这道题你应该会的,你把题目再认真读一下,抓住关键的条件,加油!甜美的嗓音拨动了我的心弦,像一颗石子投在了平静的水面,我的心底泛起了一阵涟漪。此时,我虽说故作镇定,但还是向她回报了一个微笑:谢了!受她的启发,我顺利地解出了那道题。那一刻,我知道堵在我们中间的那扇门,开了。
    今天,我已然找到了学习的自信,或许是因为当初的她吧,因为那时,恰好她在。
    成长的路上,一路走来,我们时常因为各种原因关闭心中的那扇门。其实换一个角度,推开那扇门,我们会收获一个全新的世界,善待自己,温暖他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生活中具象的门写起,引出我们人生历程中各种各样的门。而这些门是看不见的,抽象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将“门”这一关键词理解为可见可感的门,而必须从它的象征意义出发进行审题。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从未知走向已知的一段变化,可以称之为“推开一扇门”;突破障碍获得成功的进步,也可以称之为“推开一扇门”;开启一段新的征程或新的人生,也可以认为是“推开一扇门”。而材料还提到“门被推开后的景象,让你记忆犹新”,说明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跨越和转变,并且感受到了某种收获。
    试题要求我们写一篇记叙文。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必须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相关的某件事(可以是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某件事、可以是得到了某项新知的一件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件事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的具体过程)展开具体描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叙写内容,不仅要展现自己推开这扇“门”的具体过程,还要写完成这一过程之后,自己所获得收获,而这,也是我们推开“门”看到的迷人风景。
    立意:
    1.坚持,让我推开成功之门。
    2.阅读,让我推开博学之门。
    3.篮球,让我推开体育精神之门。①


    相关试卷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四学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四学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有人评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