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腹。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也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很好地烘托了老牛的形象。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有是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材料二: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材料三: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选自《荀子·劝学》)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于是喟然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C.自周反鲁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嘉肴”“至道”写起,提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B.材料二中,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以为老子可以应为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
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4.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三篇短文谈到的学习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③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④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⑤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寨。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杨贵妃抱过的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浔阳江头”句以白居易送客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世已去的无限悲慨。
16.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乐曲在达到高潮之前却突然暂停之后,听者从此时的寂静中更能感受到琵琶女埋藏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__________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__________的垃圾里。而在乡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__________;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__________,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太阳只要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失,一阵阵阴凉从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昙花一现五颜六色四处飘零积蓄
B.稍纵即逝五光十色飘忽不定积蓄
C.昙花一现五光十色四处飘零积淀
D.稍纵即逝五颜六色飘忽不定积淀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失,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了一阵阵阴凉
B.太阳只要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一阵阵阴凉从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
C.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
D.太阳只要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失,阴凉从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一阵阵送来
20.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不符合事理,改为“一只鸟不知被什么惊飞了”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变化是简单的,也是数不清的,然而美好的重组总是百里挑一。所以育种犹如大海捞针,成千上万个材料甄选,成千上万个日夜艰辛,但还是少之又少,挑选出来,______。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技术,也不管你以为自己选育的品种如何,都还需要参加比赛选拔,犹如从校运会到全运会,你都得名列前茅。
水稻育种也是熟能生巧,浙江大学的吴殿星教授,就将诱变技术用得出神入化。他开创出了高抗性淀粉水稻,高抗性淀粉水稻是______,通常叫做低糖米水稻,淀粉在小肠里不容易消化吸收,适用对象大多是以减肥人士、糖尿病人为主;改变了叶片颜色的光波长,创造出鸟雀看不到的水稻;还研发出用于制作米冻、胶囊的很多种特别的水稻。
水稻育种的魅力,在于过程,( )。仿佛稻叶上闪耀着光芒,透露给你我的秘密,风吹一吹,稻叶浮动,又是一张轻快的笑脸,这些心里有数的期待,在田间看得见,摸得着。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都会把一些崭新的期待给予你。
B.一些崭新的期待都会被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给予你。
C.给予你的一些崭新的期待都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
D.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都给予你一些崭新的期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④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亲。——张九龄
③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
家乡,总是牵引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家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的重要依托。
你了解家乡的哪些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对丰富家乡文化有什么建议?请以“家乡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2.答案:B
解析:
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C.“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只说“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而结合下文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自由”“打破门阀垄断”等多个方面。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
3.答案:D
解析:
D.《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4.答案: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
解析:材料一中,为论证“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举例“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为论证盛唐气象“朝气蓬勃”“充沛饱满”,举例李白的《将进酒》,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点出“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大气象到小细节都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了盛唐气象的蓬勃饱满。“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盛唐气象的时代因素和表现特征。多处引用诗句,是引用论证;“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个春天的世界”“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等句子,是比喻论证。总之,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让论证更有说服力。其次,从语言上看,文章表述极为严谨,如“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等,不过于绝对,显得严谨客观,更富有说服力。
5.答案:示例: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解析:从材料二第一段“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和第二段“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见,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从“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可见,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见,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6.答案:B
解析:B.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故选:B。
7.答案:D
解析:D.“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故选:D。
8.答案: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人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解析:文中没有直接写他做饼和饼的外形、味道,而主要是通过人们对他的饼的追求来侧面描写,如“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吃不到饼抱怨,可见他的饼好吃;“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连亲王也觉得好吃,可见他的饼确实好吃;“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听说老牛可能要被杀头,人人早早排队,生怕吃不上饼,可见饼的诱人。
9.答案: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留一饼”从表面来看,指老牛每天最后一个饼一定要留给自己,“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直到生命结束;从文中老牛的形象来看,“留一饼”指他无论对谁,平民还是皇亲国戚,都一视同仁;面对康亲王依然“留一饼”,反映出他性格的固执、倔强;也反映他看淡名利,坚守原则的性格特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嘉肴”意为“美味的菜”,为“有”的宾语,故“嘉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不知其旨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D。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动词,说。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动词,是,句意:太守是谁。B.助词,……的样子。句意:于是感叹地说。/连词,然而。句意: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C.反,都同“返”,动词,返回。句意:从周国返回鲁国。/句意:才能往返一次。D.使动用法,使……完善、使……完美 ,句意:怎么能够使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意动用法,认为……美,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错误,由原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可知,耳听口出的是小人的学习。故选D。
13.答案:(1)“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才;“所以”,……的原因;“王”,称王;“去”,离开。(2)“学”,学习;“美”,完善;“以为”,把……当作。
14.答案: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由原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自周反鲁,道弥尊矣”可知,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由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君子如向矣”可知,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
15.答案:A
解析:A.“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目的是借唐说宋。故选A。
16.答案:“辽阳驿使音尘绝”,抒发了征人之悲;“最苦浔阳江头客”,抒发了贬谪之痛;“望昭阳宫殿孤鸿没”,抒发了国破之恨;“贺老定场无消息”,抒发了朝廷之哀。
解析:这首词借唐玄宗年间有关琵琶和音乐的典故,抒写北宋沦亡之悲,讥讽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弹”(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最苦浔阳江头客”以白居易秋夜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描写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表达天涯沦落之悲;“望昭阳宫殿孤鸿没”我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表达了国破之痛;“辽阳驿使音尘绝”征人去辽阳已经多年,如今什么音信都没有,表达了征戍之苦;“贺老定场无消息”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时己去的无限悲慨。
17.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稍纵即逝”指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指的是在城市中看月亮的机会稍不留意就没了,应选“稍纵即逝”,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四空:“积蓄”作为动词指积存;“积淀”作为动词指积累沉淀。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把月光保存下来,应选“积蓄”,排除D项。故选B。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只要……就……”是一组关联词,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故应将“只要”放在“太阳”之前,据此排除B、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暑气”与“消失”搭配不当,可将“消失”改为“消退”,排除A项。故选C。
20.答案:不同意。①原句采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通过写鸟的状态来侧面表现月光皎洁明亮,进而衬托环境的清幽;②同时与前文的“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语义照应,风格一致;③改后虽然更写实,但是并不生动别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表现手法上,原句是以动衬静,用鸟被惊飞衬托环境的幽静。结构上,第一段结尾写到“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最后结尾写“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与前文的“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语义相照应。改后句子不够生动别致,文学性不强。
21.答案:D
解析:
22.答案:①水稻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②还要进行不同级别的比赛选拔。③指难消化淀粉含量高的水稻。
解析:
23.答案:
三千文化,我的家乡文化
我的家乡江永县是位于湖南省南部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这里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没有北京多不胜数的文化古迹,但这座小小的山里城却蕴育出了她独一无二的三千文化。
作为江永县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千家峒以它独特的瀑布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就拿龙潭瀑布来说,最美的就是大龙潭瀑布和小龙潭瀑布了。大龙潭瀑布较大,清澈的水流从高处冲下来,与岩石撞击出无数晶莹的水花,给人一种浩浩荡荡的感觉,好像能震动天地似的,仿佛是一位威武的将军再向我们讲述他当年的功绩,瀑布旁的岩石上滋生着一些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相比之下,更显出瀑布的气势磅礴;小龙潭瀑布比大龙潭瀑布稍小一些,那一道秀气的瀑布似乎是姑娘的泪珠凝成的,一点一滴都落入潭中。好像这一口幽深的水潭就是它们的归宿。天晴的时候,瀑布上就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桥,一直从潭的西面延伸到东面的一块岩石上,我想,那就是古代女子浣纱的地方了吧,或是哪位仙女遗落的彩带?
上甘棠村有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村。上甘棠的风景以古迹居多,以“甘棠八景”为最,有文昌阁、步瀛桥、忠厚堂等,说不完,道不尽。上甘棠的传闻多不胜数,其中以步瀛桥的传说最为出名。传说,步瀛桥建好后,全村人都很兴奋,都在议论是谁第一个踩桥,因为在上棠有这样一个习俗,每一次有桥建成,就要选一个有本事的人第一个走上桥去,以图个好兆头,这就叫踩桥。谁知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叫花子模样的人竟若无其事地去踩桥。这怎么行呢?于是,人们就去赶他,那人一急,左脚用力一蹬,石桥被蹬跨半边。原来,这个叫花子就是铁拐李,他定下规定,以后凡桥上掉下一个石头,上甘棠就出一个人才。现在,桥上共掉下一百个石头,上甘棠恰好出了一百个人才,你说怪不怪?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女书,她就像上天赐予的一颗明珠,在江永这块土地上闪闪发光。
女书,这种被称为“缠脚文”的奇特文字,是我国古代一位皇帝的妃子创造的,她身在深宫,不能随便向人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因为宫中的规定很严,若是不小心说错了一个字,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诛连九族。于是,她创造了女书,用女书来向宫外的母亲、姊妹、诉说心事。于是女书成了我国古代妇女诉说心中秘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自然地,女人们将这件事做得很严,但最终,这个秘密还是被男人们发现了。当男人们知道了在他们身边竟有着这样神秘的文字后,就想方设法来解读女书,想了解女人们的秘密,于是,便出现了“女人创造文字,男人解读文字”的有趣现象。现在,国家已经成立了专门研究女书的部门,我相信,女书一定会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那些在封建王朝的男人们的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女性,了解她们的生活状况和苦衷;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书一定会有大作用!
作为家乡的女儿,作为家乡用心血哺育出的孩子,我期待着家乡的三千文化走出永州,走出湖南,走向全世界,我期待着家乡飞速发展起来!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孝感七县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黄金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