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深入把握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将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礼乐文化,作为维系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和社会格局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源流一直存在争议。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源于原始社会祭祀说、源于原始社会风俗习惯说、源于原始礼仪说、源于人情和历史说、源于生产生活说等。综合各说之共识,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立”字清晰表述了礼乐制度的建构逻辑。《家礼》开篇明确指出:“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这里的“本”即家礼的本源、实质;而“文”是指家礼的结构、形式,也即家礼的经典化。最早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礼仪的内容。如《左传》云:“孝,礼之始也。”荀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记》云,“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分析家庭成员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礼存在的本义和源头。以家庭礼仪秩序为核心,延展至社会公共领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可见,家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作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雄火不熄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礼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能够找到其“活着”的现实样态,从中不难发现其传承价值。其一,在婚丧嫁娶等家庭重要仪典活动中,家礼一直存续。婚礼和丧礼相对于其他家庭活动而言,仪式感最强,结构性程序最多,保留的传统家礼文化也最典型。尽管存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客观现实,但今天的婚礼、丧礼或多或少还存有古风。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礼仍在被广泛应用。中华民族向来注重“父慈子孝”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养而教之”的家庭教育实践。敬长礼仪、餐桌礼仪、贺寿礼仪等至今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家礼普遍存在。节气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家礼文化。如,农村利用节气文化开展生产劳动;家人在清明、中元等节日进行祭扫活动;家庭在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制作特殊饮食,举行特别仪式等。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礼》“凡礼有本、有文”“本”即名分之守、爱敬之实,而“文”则是冠、婚、丧、祭,仪章度数等结构、形式。
B.家礼不仅仅限于家庭的孝老敬长、敦亲睦族,也能够培育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等。
C.“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决定着古代中国的社会安全治理。
D.婚丧嫁娶等家庭重要仪典活动仪式感强,是传统家礼文化的现实样态,保留的传统家礼文化最典型,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家礼源远流长,但其历史渊源存在争议,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为其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其中修身、齐家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礼”来规范。
C.贺寿礼仪、餐桌礼仪至今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它们在沟通家庭情感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D.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家礼文化,增强了节日气氛,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
B.“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C.“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仪礼·士冠礼》)
D.“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礼记·冠义》)
4.对于中国古人,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文章第二段是借助什么来论证“传统家礼文化是中华礼乐文化之始”的?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洱海一枝春 曹靖华
大理好。
江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里,东西宽十余里,就放在它前面。苍山,这扇彩色锦屏,高达八里,宽百余里,就竖在它背后。
苍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并坐,相偎相依,好像在对镜理妆,凝视洱海;又好像在顾盼着苍山下、洱海边终年盛开的繁花。
山巅白雪皑皑,好似一条又细又白的纱巾,披在头顶,显得分外洒脱。
大理,好一幅风景画。
大理,好一首抒情诗。
大理,这神话之乡,处处皆神话。
任你走到哪儿,谁都会点着告诉你:
这是蛇骨塔。传说从前耳海出现了一条怪蝶,兴风作浪,吞食人畜。这一带人民可遭殃了。大理石匠段赤城,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执宝创,纵身入海,与蝶搏斗,被蝶吞入腹中。他在蝶肚里滚来滚去,用钢刀将蝶刺死,自己也身葬矫腹。人民将蝶捞出,破开肚子,把段赤城起出来,把蟒烧成灰,拌入泥中,在苍山马耳峰下,修了这座塔来纪念他。
这就是蝴蝶泉呀!据说当年泉边住着一户人家,有一个姑娘,长得可美呢!姑娘有副好心肠,她爱上了一个年青樵夫。国王听说姑娘长得好,就把她抢到宫里。樵夫深夜把她救出来,国王派人追到泉边,二人知无处可逃,就投泉而死,化为蝴蝶,双双飞去……
瞧,那就是苍山玉局峰!“望夫云”就出现在玉局峰上的天空呢!据说从前大理南诏王有位公主,她爱上一个年青的穷猎人,一块逃到玉局峰上的岩洞里。国王大怒,就请法师把猎人打死扔在洱海里,猎人的尸体变为石骡。公主日夜想念,不久也就死去,化为一朵白云,出现在玉局峰上,像在探望似的。
这是……
瞧,那就是……
啊,只要你有情致听,这儿的故事真比《天方夜谭》里的还多呢!纵然说上一千零一夜,也未见得能说完!
可是,更好的是大理人。他们正创造着比神话还好的现实呢!
一个临别晚会上,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艺单位的几位同志,和我们聚在一起,畅聊起来。她们都争着说:
“我们大理可好着呢!你喜欢我们的‘风花雪月’吗?我们这儿流行着这样的.……啊!怎么说呢,也可算是咏大理的四景吧:
下关风,上关花,
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
洱海月照苍山雪。
来去匆匆,怎能品出‘风花雪月’的味儿呢?”
有的同志说大理含蓄得很,不让客人到此一览无余,于是说:
“再来吧,下次再来。可别忘记我们的风花雪月呀!下次再来,我们准备在‘花前月下’,陪你乘下关风,破耳海浪,游我们河海的水晶宫,在我们自治州的水晶宫里表演……”
我连忙笑着插道:
“那时你们可再不能像刚才那样,表演《新媳妇走娘家》了,那是水晶宫呀。”
一阵笑声过后,就都又抢着说:
“怎么呢,那时我们就表演《仙女邀游水晶宫》吧。不过,伴奏的将不是我们的乐队,而是下关风。风声所至,万籁齐鸣。这是我们水晶宫里的交响乐。我们将在洱海月、苍山雪的清辉交映中,翩翩起舞。咱们将在水晶宫里共餐江海月映照的苍山雪吧,那才别有情趣呢!…….”
风花雪月……
大理,它美,美得别致、有情趣。
大理风,不,应该说是下关风吧,确实了不起。我住在楼上,窗子又正对风口,每夜狂风大作,龙吟虎啸,屋瓦齐鸣。真比黄山玉屏楼、狮子林的风还要猛烈。风声之大,耸人听闻。原来下关地当耳海入漾鼻江的出口,江水由苍山十九峰最南的斜阳峰下的山谷中,夺峡而出,直奔下游的澜沧江去。这又深又窄的峡谷,是个大风口,正对着大理平川的下关。所以,劲风阵阵,呼啸而来。其来也,如钱塘怒潮,万马奔腾,地动天摇。
大理的花,也别有风骨。狂风中,尽管它的枝叶身干,随风俯仰,而花苞却脾晚一切,迎风怒放。
大理繁花如锦,真是“花花世界”。大理人也别有情趣,有福气。他们爱花、养花,几乎成了风习。尤其白族同胞,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他们把花当作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大理的花又多又好。尤其是茶花,如果说云南茶花甲天下,那么,大理茶花就该是盖云南了。
茶花品种之多,达七十余种。什么蝶翅、大紫袍、雪狮子、大玛瑙、童子面、恨天高……花朵之大,有直径达七寸者。颜色有紫、白、粉、红……接枝后,一株树上可开出数千朵五彩缤纷的花朵来。丽江还有上千年的万朵茶呢。尤其是大红的茶花,老远就把人的眼睛、人的心魂都吸住了。盛开时,火焰般的满树通红。
岂但茶花而已,杜鹃也出色,品种多,花朵大,颜色鲜。有红、白、粉、黄……尤其是黄杜鹃,倍加别致。
岂但杜鹃而已。梅花也与众不同。有红梅、白梅、朱砂梅……更别致的怕是绿梅了。满树绿苞,比翡翠嵌镶的还逗人呢!
岂但梅花而已……
大理花好。可是更好的是浑海一枝春。它比茶花艳,比杜鹃娇,比绿梅清秀,比任何花都出色。这是近年来党的甘霖滋养的、大理人民喜爱的一枝花。它已经显露出大理人民的艺术的春天。它,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据我们看过的一些演出,都别具地方色彩、民族风趣。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洱海一枝春啊,望你不断成长、壮大,开出挺拔绚烂的花朵,最后,如鲁迅先生所说“打出世界上去”,替祖国艺苑更添几许春色吧!
1962年1月中旬于大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这就是”“那就是”“这是……”“瞧,那就是……”等句式,巧妙地叙述了大理神话多的特点。
B.作者以“狂风大作,龙吟虎啸,屋瓦齐鸣”对下关之风拟声摹形,然后对大理的地形特征做了说明,先描写现象后分析原因。
C.文章重点描写了大理的花,大理的花朵有“别有风骨”“繁花如锦”“又多又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等特点。
D.文章的标题“洱海一枝春”含蓄蕴藉,是指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显露出大理人民的艺术的春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采用以貌取神的办法,挑出一些富于诗意和形象的对话来写,从而使这些热情好客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耳畔。
B.文章“大实”而“小虚”,由自然和生活场景而点出“洱海一枝春”,以虚驭实,丰富文章内涵,凸显赞美大理、祝福大理的情感。
C.文章常用一些小的段落,如“风花雪月……”独立成段,这句巧妙地起到过渡的作用,为下文细写“大理风”“大理花”做铺垫。
D.文章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叙述、描写细腻而生动,且都是通过它们间接抒情,抒发对秀美似画、柔曼如诗的大理的赞美与祝福之情。
8.文章中多次说“大理好”,大理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说:如果说追求诗的表现形式,是曹靖华散文语言的外部特点,那么注重修辞色彩和音乐性,则是曹靖华散文语言的内部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劝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也,其所由者非理也。昔者,卫君朝于吴,吴王囚之,欲流之于海。说者冠盖相望,而弗能止。鲁君闻之,撤钟鼓之悬,编素而朝。仲尼入见.曰:“君胡为有忧色?”鲁君曰:“诸侯无亲,以诸侯为亲;大夫无党,以大夫为党。今卫君朝于吴王,吴王囚之,而欲流之于海,孰意卫君之仁义而遭此难也!吾欲免之而不能,为奈何?”仲尼日:“若欲免之,则请子贡行。”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敛躬而行,至于吴,见太宰嚭。太宰嚭甚悦之,欲荐之于王。子贡曰:“子不能行说于王,奈何吾因子也!”太宰嚭曰:“子焉知嚭之不能也?”子贡曰:“卫君之来也,卫国之半曰:‘不若朝于晋。”其半曰:“不若朝于吴。’然卫君以为吴可以归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今子受卫君而囚之,又欲流之于海,是赏言朝于晋者,而罚言朝于吴也,且卫君之来也,诸侯皆以为著龟兆,今朝于吴而不利,则皆移心于晋矣。子之欲成霸王之业,不亦难乎!”太宰嚭入,复之于王。王报出令于百官曰:“比十日,而卫君之礼不具者,死!”子贡可谓知所以说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太宰嚭曰:“然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赐譬A渴者之饮B江海C知足而已D孔子E犹江海也F赐则奚G足H以识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劝人而弗能使也”与“劝学”(《荀子·劝学》)两处中的“劝”意思相同。
B.“至于吴”与“至于怨诽之多”(《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至于”意思不同。
C.“惟不知”与“惟江上之清风”(《赤壁赋》)两句中的“惟”意思不同。
D.“终业而去之”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国国君到吴国朝见吴王,吴王将他扣留并打算流放,游说吴王的人很多,但是都没能劝阻住吴王,这是因为这些人讲的理由都不在理。
B.鲁国国君听到卫国国君被扣押很忧虑,他认为卫君是个仁义之君,不该遭此劫难,就主动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非子贡不能解除卫君之难。
C.子贡到吴国,没有直接游说吴王,而是先去见了太宰嚭,通过太宰嚭来劝谏吴王,以吴国扣押卫君不利于吴国成就霸业的道理劝阻了吴王。
D.太宰嚭问子贡对孔子有何增益,子贡把自己比作小堆泥土,认为用自己这一小堆泥土来增益大山,不仅不能增加大山的高度,而且是不明智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4分)
(2)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4分)
14.太宰嚭和赵简子向子贡问孔子的为人,子贡说“臣不足以知之”“赐不能识也”。对于子贡的这两句回答,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九日约冯伯田、王俊甫、刘元辉 方回
山雨初开一望之,似无筋力可登危。
每重九日例凄苦,垂七十年更乱离。
今岁江南犹有酒,吾曹天下谓能诗。
肯来吊古酣歌否?恰放黄花一两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山雨初开”点明天气宜人,正是登高好时节;“似无筋力”表明诗人身体欠佳,有些犹豫和遗憾。
B.额联对仗工稳,“每”与“垂”相对,“例”与“更”相对,这些虚词的运用,加重了生逢乱世、感时伤世之悲。
C.颈联点题,表达诗人邀约友人饮酒赋诗的心意,“犹”字有庆幸之意,“天下谓能诗”是对我辈才华的肯定。
D.尾联上句用反问句向友人发出“吊古酣歌”的诚挚邀请,下句说恰逢菊花盛开,呼应题中“九日”二字。
16.宋代诗人宋祁写有七律《九日置酒》:“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此诗与《九日约冯伯田、王俊甫、刘元辉》相比,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构成对比,表达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
(3)我国古诗文常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一只小舟浮于水面。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只是永乐宫。在数字“藏经洞”,感受穿越时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宫”,“云游”紫禁城万千宫阙……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A________。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手段实现数字化采集,可以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接触频次、降低文物保护风险;借助单体渲染、后期修复等数字加工方式,可以重现文物最初的色彩、样貌。岁月流逝,数字化技术却可以在中华文明基因库永久存档,还原文物风华、再现历史原貌。
①通过数字化传播,②使文化遗产可以实现共享。③借助3D打印技术,④原本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⑤成为跨地域展览的“移动宝藏”。⑥VR、AR等交互式、沉浸式展陈技术,⑦观众可以“一键放大”,⑧细致入微地设计传统参观方式难以“触摸”的细节。
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360度全景漫游,B________体会“与文物同在”的历史场景。(1)文化遗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持续闪耀在中国的大地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三段有几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父亲很穷,父亲足不出户。但有一天例外。
儿童节来临的那天早上,总有一双擦得很干净的旧皮鞋整齐地放在我的床前,我一张开眼便能看见。等我吃完早点,换上新洗过的衣服,套上大头皮鞋,稳稳地绑好鞋带,父亲便安静地出现在我小房间的门口,手上提着一个帆布旅行袋,里头必定有一个铝制的水壶,几个大馒头,一个装着香肠、卤蛋、素鸡和海带的圆形便当盒,一包苏打饼干、一条口香糖、一大叠卫生纸和两条手帕。
我们走进客厅里,母亲便仔细检点我的服装,再翻看旅行袋里的东西带齐了没有。然后,(2)像一件要紧的事,父亲挪过一张木椅子,抵在大玻璃橱前面,站到椅子上,费很大的劲从橱顶上搬下一个木箱子。那是少数几件专属他的东西之一。
父亲轻轻地掀开木箱,探出一个木纹优美浮雕花边的雪茄盒子,和一块紫色的绒布,兴冲冲地擦拭一番之后,才打开盒盖,取出一支深咖啡色的雪茄,插进衬衫口袋里露出一截来,像是一支顶好的钢笔。最后,盖上盒盖,阖上木箱,再扛回橱柜上。
21.文中“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多处重复叠加主语,和“父亲早起、上班、下班、早睡”相比,重叠主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在用法和表意上的不同。(6分)
(1)文化遗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
(2)像一件要紧的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德国传播学家诺尔·诺依曼曾提过“沉默螺旋”的大众传播概念: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容易被批驳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沉默的一方会使另一方的声音不断地扩大,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沉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的意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的意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pdf、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pdf、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答案pdf、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