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风景谈
    茅盾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 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
    A. 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 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 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 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 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 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 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 “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 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 “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 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导表示强调。
    D. 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 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__。
    5.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答案】1. D 2. C
    3. C 4. 北国晨号
    5. “神”指延安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形”是两人战士的形象;两者的结合点是“风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联系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分析。“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这是对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出山岗上小号兵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的分析能力。
    C.“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这两个形象互相对照”错误,这里不是对照,而是衬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分析能力。
    C.“前一个风景”指的是自然风光,而不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标题的能力。
    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场景是五月的北国清晨,主要形象包括小号兵和荷枪战士,而“晨号”则强调了清晨的号声以及小号兵的形象,同时也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力量和号召力。这两段文字的标题可以是“北国晨号”。“北国晨号”这个标题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场景,同时也突出了小号兵的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两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清晨听到喇叭声后,回想起一张小号兵的照片,并赞美了摄影家的艺术。接着,作者描绘了空气中的清新和朝霞笼罩下的山峰,以及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严肃形象,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化身。这两段文字的“神”是赞美小号兵和战士的精神,即民族精神;
    而“形”则是描写北国清晨的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它们的结合点是“风景”,在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 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 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 “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 “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 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 《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的情况。
    8. 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
    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9. 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
    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
    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描写内容为“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据此看出,这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感受。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理解错误。第九段原文“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可看出此处的描写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景象:依据原文第二段“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可知,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第四段“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铁鸟”;依据第五段原文“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一一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
    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第七段原文“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士豪劣绅”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他们是不理解的。
    据此可分析出,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
    景象:依据第八段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
    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倒数第二段原文“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可知,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据此可分析出,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如“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和“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
    如“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等议论句,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还比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意味。
    词语的使用上,如“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开市”“代言人”“仪式”“哲学”“经”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任意绑票勒索村民的“土强盗”的嘲讽,以及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
    B. 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不相同。
    C.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
    D. 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 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
    C. 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
    D. 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14. 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0. BDG 11. C 12. D
    13. (1)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2)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14. 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曰”为断句标志,其后B处断开;
    “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G处断可;
    “士之有名”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可单独断开,突出主语,即D处断开。
    故在BDG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指自己的私情;极小的。句意:因此我私情上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
    C.“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错,“期”应该指穿一年丧服。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可知,识相的都官从事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背”,弃我而去;“行年四岁”,到四岁时;“夺”,强行改变。
    (2)“任”,任用;“是”,这;“是知成败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为“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意思是“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据此可知,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私情上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材料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高》第一联,诗人选取“风急”“天高”等典型意象,营造了一幅长江秋日图。
    B. 《登高》第二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珍惜时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 《登高》第三联,“万里”,指诗人远离故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D. 《登高》与《客至》同为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句法谨严。
    16. 两首诗的尾联均提到酒,但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登高》抒发了身世之悲、忧国之情。《客至》抒发了作者的兴奋、欢快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直抒胸臆”错。此联刻画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寄情于景,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登高》:结合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可知,这两句是作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诗人本来心里有许多愁,愁国事,愁个人处境不好,现在又多病更愁了,本想借酒消愁,但现在因病断酒,各种愁绪郁结于心,不能派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作者借酒抒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和忧国之情。
    《客至》:结合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剩下的酒”可知,这四句主要描述的是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作者借酒表现了自己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抒发了自己的兴奋、欢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 雄飞雌从绕林间 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⑥.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善、犹、悲、雌、频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跳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18. 解释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1)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 孔道:
    (2)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俨然:
    19. 结合两处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简析“过渡人”与“管渡船的”的心理。
    【答案】18. (1)交通要道;必经之路。(2)好像;特别像。
    19. 过渡人:有意酬谢管渡船的,知道交给他,他不会收,所以就掷到船板上,是真心想感谢他。
    管渡船的:不收钱不是客气,是真心不想要也没必要接受,因为自己确实有钱有粮,够用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1)结合语境“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分析可知,小溪是川湘来往必经之路,故“孔道”为“交通要道;必经之路”。
    (2)语境指管渡船的人和渡船人好像在吵架,故“俨然”的意思是“好像;特别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过渡人:结合“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可知,过渡人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是有意酬谢管渡船的;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管渡船的人肯定不会收,故把钱掷到船板上,是真心想感谢他。管渡船的:结合“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可知,收钱不是客气,是真心不想要也没必要接受,因为自己确实有钱有粮,够用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 ①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 ② 、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 ③ ,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 ④ 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 并驾齐驱 ②. 拍手称赞 ③. 慧眼识珠 ④. 脍炙人口
    21.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22. 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处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应填写“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②处“逢人说项”比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此处与之并列,强调对作品的赞扬,应填写“拍手称赞”。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
    ③处是说茅盾识别《百合花》的价值,应填写“慧眼识珠”。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
    ④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小说受人传诵,可填写“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
    二是结构混乱,“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主语变成了“风格”,应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句子的表达特点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好话”用了反语的修辞,“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就是那种……或是那种……或是那种……”三个分句,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文段中所谓的“好话”实际指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话,主要针对文学评论现象所说,在谈论文学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时,文段并未平铺直叙,而是结合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阐释,因此可见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和批判态度,解答时,可分点作答,先点明修辞手法,接着写出运用修辞的效果。如排比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集中体现;反语嘲讽意味突出,更好地揭露所谓“好话”的本质;引用可使所要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还能够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对于“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根据这段话,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岁月静好,亦需负重前行
    责任与担当是个体成长为社会一员的必要条件,内外的压力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必然挑战。正是负担货物的重量使得轮船安稳度过惊涛骇浪,正是直面飓风的阻力使得大鹏扶摇于九天之上。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而这一切的岁月静好的前提,永远是负重前行所凝聚合力的铸造与守护。
    生命的重量是人真正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基点。如果生命的担子太轻,那人的精神会因而空虚,人的心智也会陷入迷惘的困顿之中,若一片秋叶,随风而去,顺水而逝,人会在满足和放纵中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失去为探视世界和追随梦想的动力——人会在轻浮中不知不觉失去对自我意识的感知,如此,“我”还称得上“我”吗?人生负重的积累是一个过程——面对,克服,反思。就像对知识的积累一样,那些我们曾经遭受过的挫折与挑战从未真正离开,它们沉淀在我们生命的最底层,成为了我们更坚实地挺立于这世界的磐石,使我们的生命承受住东西南北风的侵蚀。贝多芬面对失聪,选择沉淀自我而非自暴自弃,他理性地潜心于用骨传导进行乐曲创作,最终谱写出一首首人间古典音乐的绝唱,他用自己的付出践行了“即使生活以痛苦吻我,我仍报之以赞歌”。面对奸佞小人的迫害,饱经身心折磨的司马迁在痛苦中依然坚持发光发热,他坚定的信念助推他完成了《史记》,这部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著作,终成集史学于文学之大家。由此可见,逆境并不可怕,相反,正是风雨的磨砺,成就了个人熠熠生辉的理想。
    生命的重量亦使民族走向强大的出发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息息相关,压不倒我的是困难与挫折,压不垮我们的是苦难与瓶颈。如今国家欣欣向荣,青年们长在春风里,仿佛一切皆现世安稳,但这背后都是无数人们负重前行而形成的强大支柱,推动着国家的发展。新冠疫情突发,武汉医院的张定宇主任,虽身患渐冻症,依然任劳任怨地奔波在抗疫的一线,即使妻子也感染入院,他也决绝地回过头,继续向一位又一位病人的床边匆匆赶去。青空之上飞机突发故障,“传奇机长”刘传健冷静分析,顶住压力,在生死时速之间飞速穿越,最终使飞机安全着陆,成功拯救机上乘客。危难之际,民族的脊梁依然挺直,无数无名英雄负担起国家和人民的希望,披荆斩棘,垒砌起守护和平盛世的高墙。
    梅花经历严寒才显幽芳,海燕搏击风雨方长健翅,生命的负担不会压垮我们刚毅的脊梁,反而是我们通向成功与理想的必经之路。人生因负重而精彩,人间朝阳正好,青年们,让我们直面压力,发光发热,在拼搏中追求青春梦想,在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给出了关于生命轻与重的最本质的思考:负重前行的人更贴近大地,而缺少负重的人会因为完全没有负担而无法体会到生命的真实。人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自由,不肯承担任何责任,生命将会毫无分量,轻到极致,从而离开现实的生活状态,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背负一定的压力、承担足够的责任,敢于面对逆境,勇于载重生活,才能感知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活力。而无论选择了哪个方向、哪项事业,只要有挑战、有关卡、有竞争,就一定会有随之而来的沉重和困难,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困境,以昂然不屈的斗志迎接压力,以轻松坦然的心境解决问题,正视肩上的重担,接受生命的重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负重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当一个人的负重远超出自己的能力时,人就会被重量所压垮,非但体会不到真实的快乐和安稳,反而连最重要的生命都会失去。因此,考生可以赞同“生命应当负重前行”的观点,也可以辩证地思考“重”与“轻”之间的关系。
    例如选择“直面压力,负重前行”作为论点,可以先从正面论述压力对人的积极影响,再从反面论述假如没有压力,人将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迷失奋斗的方向;接下来联系实际,说明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命之重,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
    1.直面压力,负重前行。
    2.承担责任,甘受磨砺。
    3.勇于担当,活出意义。
    4.适当减压,寻找平衡

    相关试卷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