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三)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三)含答案,共18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变成了初坐,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B
2、B
3、C
4、①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
②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避免了论述的单调。
5、①材料一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
【解答】(1)A.“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错误;C.“无法”错;D.文中所谈关系网核心是士绅阶层,所以二者内涵不一致。
故选B。
(2)B.“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建宗法理论规定的。
故选B。
(3)C.“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结合“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可知。故选C。
(4)①结合“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
②结合“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被金人剖心”可知,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避免了论述的单调。
(5)①结合“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宗族,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可知。
②结合“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国家意识形态,材料二侧重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节选)
萧 红
船行到了河心,阎胡子坐在舱里佛龛旁边,舵柄虽然拿在他的手中,而他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直到水手们提醒他船已走上了急流,他才把他关于家的谈话放下。但是没多久,又零零乱乱地继续下去……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去年冬天太原下来之后,说是临汾也不行了……赵城也更不行啦……这时候……就有赵城的老乡去当兵的……还有一个邻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着八路军游击队去当伙夫去啦……八路军不就是你们这一路的吗?……可是你说……赵城要紧不要紧?俺倒没有别的牵挂,就是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他又太小,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
“老乡!在赵城你算是安家立业的人啦,那么也一定有二亩地啦?”兵士面前的茶杯在冒着气。
“哪能够说到房子和地,跑了这些年还是穷跑腿……”
“那么山东家还有双亲吗?”
“哪里有啦?都给黄河的水卷去啦!”阎胡子擦了一下自己的胡子,他对着舱口说:
“你见过黄河的大水吗?那是民国几年……那就铺天盖地地来了! 白亮亮的,哗哗地……和野牛那么叫着……山东那黄河可不比这潼关……几百里,几十里一漫平。黄河一到潼关就没有气力啦……看这山……这大土崖子……就是它想要铺天盖地又怎能……可是山东就不行啦! 你家是哪里?你到过山东?”
“我没到过,我家就是山西……洪洞……”
“家里还有什么人? 咱两家是不远的……”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洪洞的家也都搬过河来了……”
“你去的就是赵城,好!那么……”他从舵柄探出船外的那个孔道口看出去……河简直就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绞绕着……舵就在这浊流上打击着。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就快靠岸了。
这一次渡河,阎胡子觉得渡得太快。他擦一擦眼睛,看一看对面的土层,是否来到了河岸?
“好,那么……”他想让那兵士给他的家带一个信回去,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
他们走下船来,沿着河身旁的沙地向着太阳的方向进发。无数条的光的反刺击撞着阎胡子古铜色的脸面,他的宽大的近乎方形的脚掌把沙滩印着一些圆圆洼陷。
“你说赵城可不要紧?我本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咱二人谈说谈说……”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阁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 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
他的头垂在他的一只手上,好像已经成熟了的转茎莲垂下头来一样。勺子声,菜刀声,被洗着的碗的声音,前前后后响着鞭子声。小驴车,马车和骡子车拖拖搭搭地载着军火或食粮来往着。车轮带起来的飞沙并不狂猖,而那狂猖着的,是跟着黄河而来的,在空中它漫卷着太阳和蓝天,在地面它则漫卷着沙尘和黄土,漫卷着所有黄河地带生长着的一切,以及死亡的一切。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使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 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同蒲路的火车,好像几匹还没有睡醒的小蛇似的慢慢地来了一串,又慢慢地去了一串。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
“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他说完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去了。同时他赶快撕了一块锅饼放在嘴里,喉咙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涨塞着有些发痛。于是他就抚弄着那块锅饼上突起的花纹,那花纹是画的“八卦”。他还识出了那是“乾卦”,那是“坤卦”。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
“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儿,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汉口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阎胡子的话,既体现了他对妻儿的牵挂和自身的处境,也交代了兵士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B.阎胡子觉得渡河太快,主要是因为与兵士谈话让他沉浸于对赵城的关注中,且没有想好带信的内容。
C.风陵渡车站附近是热闹的、凌乱的,作者这样写是要突出人间烟火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阎胡子在兵士离开后久久站在河边沙滩上,他内心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直接提出“家”的回念,下文一直以“家”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并逐渐将“家”上升到“国”的高度。
B.在阎胡子和兵士交谈的过程中,有多处使用问号和省略号,反映了彼此比较陌生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本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写作,但语言中又充满了象征意味,如黄河漫卷着的沙尘和黄土、锅饼上画的“八卦”等。
D.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8.对于赵城,阎胡子言语中的“要紧不要紧”“许是不要紧”等,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的这篇小说除了细腻的笔触外,还蕴含着粗犷、强劲的力量,这些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C
7.A
8.①对赵城的担心。自己的妻儿都在赵城,阎胡子想从兵士的口中得知赵城的情况。②对自我的宽慰。阎胡子认为赵城离火线远,应该不要紧,宽慰自己不用担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9.①描写的场景是粗犷有力的。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以“黄河”为标题和背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漫卷着沙尘和黄土”体现出一种力量感。②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蕴含着力量的。阎胡子有着古铜色的脸面,虽遭遇磨难却坚强地生活。③对未来坚定的信心。兵士坚信这回抗争必胜,老百姓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主题”等其他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百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六韬·龙韬·励军》)
材料二: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李典将七千余人屯合肥。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率众围合肥,乃发此救,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 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 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悦服。
(节选自《百战奇略·难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出隘塞A犯B泥涂C将必先D下步E名F曰G力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指条目,或者要目,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意思不同。
B.池,文中指护城河,与《孔雀东南飞》中“举身赴清池”中的“池”意思相同。
C.披甲出战,其中的“甲”指的是古人作战穿的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衣,起防护作用。
D.麾下,将旗之下,指部下,如辛弃疾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麾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将帅要在安排好军队驻扎之后,才能休息;在士卒饭菜做好之后,才能吃饭。将帅要克制欲望,不然就无法体会士卒的饥饱。
B.曹操攻打张鲁时,给薛悌写了一封书信,让他在吴军到来时再出战。不久吴军来进攻,曹操在书信中的安排引起了众将的疑虑。
C.与吴军作战时,张辽冲锋陷阵,大叫着自己的姓名,冲到孙权的旗下,孙权很吃惊,吴军也不知所措,于是一起逃到髙处。
D.被孙权包围,张辽先率领一批人杀出重围,其他人害怕张辽留下他们不管,于是张辽又冲入包围圈救出众人,敌军无人敢阻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2)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为将之道的“道”,并指出如此“为将”,将会达到怎样的效果。(3分)
10.A C E(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B 12.B
13.(1)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撑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关键词“服”“操”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趁敌军尚未形成合围态势就迎战它,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安定我们的军心,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关键词“逆”“折”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①为将之道: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2分)②效果:将士心悦诚服,士兵勇于作战。(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让三军将士,在攻城时争先登城,在野外打仗时都争着冲锋陷阵,听到收兵的号令就愤怒,听到进军的号令就欢欣鼓舞,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要做到三点。”武王说:“请问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太公说:“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撑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以身作则遵从军中之礼,就无法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通路,将帅一定要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如果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驻扎的宿营安排安当后,将帅才前往休息;士卒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点火做饭,将帅也不点火做饭,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无法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欣鼓舞,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即使城墙高、护城河深,箭石如雨,士卒也会争先登城,敌我交战,短兵相接的时候,士率们也会争先向前冲锋。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尽力报效。”
材料二:
为将帅者的法则,最重要的在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如果在战争中遇到危险,将帅不可以抛弃士兵保全自己,不可以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应保护部众同敌人周旋,与士兵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三军将士又怎能在危难中忘掉将帅呢?兵法说:“将帅面临危难,不能忘记自己的士兵。”
三国时期,魏公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回来,派道大将张辽、乐进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驻守在合肥。其后,曹操征讨张鲁时,他给驻守合肥的护军薛悌写了封信,封面题写道:“敌人来到时方可打开。”不久,孙权率领大军前来围攻合肥,薛悌打开这封信,上面写道:“如果孙权领兵来进攻,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参战。”诸多将领对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张辽说:“曹公亲率大军运征在外,等到救兵来到这里时,敌军势必已经把我们打败了,所以曹公用教令指示我们。趁敌军尚来形成合围态势就迎战它,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安定我们的军心,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败的关键,在此一举,各位还有什么疑惑吗?”李典意见与张辽相同。次日天刚亮,张辽身披铠甲率兵出战,他率先冲破敌阵,杀死数十名敌人,斩杀敌军两员大将,大声呼喊自己姓名,在敌阵中猛打猛冲,直至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吃一惊,众将不知所措,慌忙跑到高处,孙权用长戟护卫自身,张辽大声喝骂孙权下来应战,孙权却不敢动,于是调集大军将张辽所率人马重重包图,张辽带领数十名勇士冲出包围圈,其余(尚未冲出包围圈的)部众大声呼喊道:“将军难道要丢弃我们吗?”张辽再次冲入包围圈,将受国的余众全部救出来,孙权部队竟然没人敢阻挡。张辽得胜返回合肥营地,加修守备工事,自此军心更加稳定,诸将对张辽更加心悦诚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①绵谷:与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均为四川地名。②蔡氏昆仲:指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叙述的笔法回忆自己两次游锦江的情景,对往事充满了怀念,流露喜悦之情。
B.颔联总写锦江春景,极写诗人游览所见之美;“碍”与“遮”用笔迂回
C.颈联的“牵”和“带”富有拟人色彩;“肠断”一词用语极为夸张,抒发感情深刻而有力。
D.尾联诗人回首远望,寄写心中的情思,“因君”二字突出了友人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16、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答案:
15、B
16、①首联借事抒情,流露昔日游览之乐,对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②颔联、颈联运用拟人修辞,情景交融、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离愁别恨之苦,好云遮楼含蓄表达友人殷勤挽留之深情。颈联借助山萦绕着别恨。
③尾联以景结情,表达怀念(思念)友人的深情,远树朦胧,以此收束全篇。
【解答】15、B.“颔联总写锦江春景”错误。“芳草有情皆碍马,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下句写秋景。故选B。
16、“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的意思是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两个“值”字足见昔日在锦江春秋两度同赏胜景时的惬意快乐,首联借事抒情。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水带离声入梦流”中运用拟人的手法、秋云的深情挽留表现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意,锦城之山因为离别而生恨断肠;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寓情于景,通过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悲伤哀愁。
最后“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意思是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写诗人为友人回首,远树朦胧,以景结情。
译文:
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
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
愈来愈远的山景牵动了离别之愁,山景断(从视线中消失) 时肠也断了。
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云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呵护其天性。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与这种理念完全契合。
(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 , ”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相近。
(3)神舟飞天,嫦娥揽月,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而在不发达的古代,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神秘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 , ”。
17.【答案】(6分)(1)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2)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形如马头,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 A 。马头墙的设计颇为讲究,一般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显示主人对读书或做官的追求。
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视,四周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视内,水视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寓意为“ B”,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①天井的地面石板铺砌,②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③庭院内设置假山、盆池和花坛,④人们置身其中,充满清凉和闲适。⑤白墙黛瓦,黑白辉映,双层屋檐,增加了色差呼应和空间层次的韵律美,⑥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古村落建筑群,⑦其中最出名的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⑧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⑨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8.A可阻断火势蔓延 B肥水不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19.①在“石板”前面添加“用(由)”;④将“充满”改为“感到”;⑦删去“最出名的”,或者将“以”改为“是”并删去“最为著名”。(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正从林木间散发出来,在你眼前浮游。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①_,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 ②__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梭罗说:“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夤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③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正从林木间散发出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2.你是如何理解“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的?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3分)
20.①如影随形(如影从形) ②不可名状(不可言状、难以言表) ③轻描淡写(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21.①原句“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木姜籽花香的特点;(1分)②原句“在你眼前浮游”运用通感手法,将嗅觉转移到视觉,赋予木姜籽花香以画面感,引发读者的想象。(2分)③改句没有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在表达上显得简单、普通,不生动形象,不能引发读者的想象。(1分)(意思答对即可)
22.①植物雍容还是猥琐,只是人们内心的感受,比如“我”觉得“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1分)②而梭罗的话让“我”明白,植物王国没有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之分,植物遵循自然本性生长。(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运动员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段视频,视频里显示:训练场馆塞得满满当当的垃圾桶里,被丢弃的饮用水都不是空瓶,却只有这位运动员发现了。他说:“我的家乡每年都刮沙尘暴,那边比较干旱,所以才懂得水的珍贵。但缺水这事,如同现代文阅读Ⅱ中“缺袜子”一样,大概是很难想象的。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缺乏感”。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所缺乏的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展现了一段由运动员拍摄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一现象:视频中被塞的满满的垃圾桶里装着被人丢弃的还有很多水的瓶子,对那些丢瓶子的人而言,甚至是大多数人而言,一瓶水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这位生长在干旱地区的运动员来说,对水资源的缺乏感,让他无比珍惜水资源。基于此鲜明对比,材料指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可能就是“缺乏感”。诚然,这个时代,我们真的什么东西都不缺。物质丰富、环境优渥,出门就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生逢盛世,确实是这代年轻人的幸运。但是,缺少了“缺乏感”,失去了来之不易的获取过程,幸福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幸福了。因此,很多人也就少了获取幸福的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试题要求考生思考在自己生活中缺乏的是什么,以及表达自己对于“缺乏感”的看法。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展开说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话题,或在作文中适当体现即可。而行文重点,则应当在对“缺乏感”的解读上,比如,可以思考当代为何会缺乏“缺乏感”,“缺乏感”的重要意义(对此可从利弊两方面展开分析,比如“缺乏感”可以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激发更多拼搏的动力;但“缺乏感”过度猛涨可能会导致一个人越来越功利化等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找回“缺乏感”等。
参考立意:
1.善用“缺乏感”,激发前进动力。
2.“缺乏感”也有一把双刃剑。
3.“缺乏感”带动“珍惜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含答案,共19页。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