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名)《陈情表》]
(3)杜甫的《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答案】 ①.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②.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③. 李密 ④.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⑤.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陨”“捷”“长”“襟”。
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1)在下列选项中,人物住处与所种绿植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林和靖宅——梅花B. 陶潜宅——菊花
C. 黄鲁直宅——水仙D. 怡红院——梨花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
A. 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 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 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 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答案】2. D 3. 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D.怡红院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里的住处。此处最大的特点是芭蕉海棠,如“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而梨花以“白”著称,与怡红院环境不符。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画线处前文说翠翠见到有“机心”的外人常常要逃入深山,而后面认为只以“机心”来评价,“文化”就难免陷入狭隘,可见两者形成转折关系,故应用关联词“可是”衔接,排除B、C。
而“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整体是“如果”的假设内容,故“如果”应当在该句主语前,排除D。
故选A。
二 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戏:数字时代文学的游戏批评范式
黎杨全
①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文学的消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②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③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的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被消费,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粉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④文学消费活动的 实际上是历史趋势。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消费进一步凸显了游戏性。
⑤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不只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还在于主体之间的群体交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在于,论坛环境可以随时交流,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倾向,人们边看故事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两者转换的自由。数字时代也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后者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不是精英文学,而是大众化文本;另一方面又非传统“沉浸”式欣赏,而是因社交不断打破沉浸,具有游戏性。
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韩愈在《毛颖传》中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读者也视其为游戏之作,而韩愈的文人身份与案头化写作,也让“以文为戏”类似于精英化的文本嬉戏。
⑦不过,“以文为戏”还指涉其他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在《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金圣叹评点道:“忽然跳出话外,真是以文为戏。”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
⑧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程式,与说唱艺术初始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有关,这与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经验相通,契合了数字时代社交性、群体性的游戏化消费活动。
(选自《文学评论》2023年01期,有删改)
3. 根据文意,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4.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在网上的被消费都带有游戏性。
B. 最早的文学作品与游戏关系不大。
C. 网络文学的游戏性是接受美学等理论的产物。
D. “以文为戏”只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小说这种体裁中。
5. 在视频网站上,以下视频标题最能体现“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的一项是( )
A. 《××教授人物形象解读》
B. 《××大学公开课全集》
C. 《××教授揭秘后四十回真相》
D. 《××教授经典精读》
6. 根据文意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网络兴起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消费活动才会体现数字时代文学的消费性
B. 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
C. 中国传统文学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
D. “跨进跨出”是京剧较为突出的特点。
7. 结合本文,评析第⑦段《水浒传》例子的作用。
【答案】3. 游戏化 4. A
5. C 6. D
7. 本文第⑦段指出“以文为戏”具有“跨进跨出”艺术特征,指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或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作者援引《水浒传》的例子先是站在其中一个丫鬟的视角叙述武松杀掉其中一个丫鬟的情状,随后转换为叙述者视角评论,告诉读者“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这一例子充分证明了叙述视角“跨进跨出”,很有说服力,起到了真假难辨、游戏笔墨的效果。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文主题是对文学游戏化的阐释,而第④段中,根据后文“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可看出本段论述的是文学游戏化的历史发展沿革,故此处方框处应填“游戏化”。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关系不大”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可知,最早的文学作品与游戏密不可分。
C.“网络文学的游戏性是接受美学等理论的产物”错。接受美学等理论是后现代文学的理论主张,原文第五段说“数字时代也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可见两者并无直接关联。
D.“只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小说这种体裁中”过于绝对,在第⑥第⑦段,介绍了包括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以文为戏”特色。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根据第三段“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被消费,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粉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可推断:
A.是专家学者对文学的严肃解读,不具有游戏性。
B.是指规范的公开课,不具有游戏性。
C.属于二次创作,具有游戏性
D.是专家学者对文学的严肃解读,不具有游戏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消费活动才会……”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可知,文学消费性并无明显限制。
B.“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等可知,阅读游戏化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行为。
C.“中国传统文学”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即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本文第⑦段首先指出“‘以文为戏’还指涉其他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然后举了《水浒传》的例子,并进一步说明“……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星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由此可看出,该段的论述重点就是“以文为戏”具有“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
那么,作者所举《水浒传》的例子,显然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而在作者所举的例子里,“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这是站在其中一个丫鬟的视角叙述武松杀掉其中一个丫鬟的情状。但此后,“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则显然跳出了文本中当下的语境,而是出现一个旁观者、评论者,说明这件事情足以令人受惊。这两者视角的转换,就是典型的叙述视角“跨进跨出”。因此,作者举《水浒传》的例子,能有效地证明作者观点,很有说服力,起到了真假难辨、游戏笔墨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
朱长伟
①烟火是立在生命里的一道风景,是飘在岁月里的一种味道,是活在记忆中的一抹乡愁。从呱呱坠地起,熊熊之火,缕缕炊烟,便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而最先让我认识烟火的便是母亲。儿时,或伏背上,或拥怀中,或立一旁,看着母亲擦燃火柴,火光一闪,瞬间升腾起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母亲迅速点燃手中的柴禾放入灶中。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在烟火熬煮中“咕嘟嘟”吟唱,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
②记忆中,灶屋低矮窄小,靠墙垒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台,上蹲一口大铁锅,锅上扣有一个用玉米苞叶编织的锅盖,左边配有烧火用的风箱,锅头前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炭盆和炭铲等。不大的壁龛内放置着一个小小的煤油灯,灯芯如豆,发出昏暗的光,映照出主人忙碌的身影。黑乎乎的墙壁上张贴着灶王爷像,灶王爷慈眉善目,心存仁爱,护佑着朴实善良的凡俗人家。
③在凡尘行走的日子,总是充满烟火气。印象最深的是在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下饺子时的情景。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只见它们在母亲的“催促”下,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当饺子完全下到锅里,一时间便热闹起来了,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盖,任凭饺子们在锅里再“调皮”上一阵。
④母亲手拿笊篱站在锅灶旁认真候着,等饺子在锅里煮三个滚才能熟。姐姐也没闲着,她与母亲密切配合,左手卖力地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右手不时地往火塘里填充着柴禾,努力把炉火烧旺,让鼓煸起的烈火起劲地烘烤着锅底。干柴燃烧得很彻底,也很壮烈。呼呼响的火苗扭着身子,跳着舞蹈,郑重地完成了它在人间的最后一个仪式后,便化为了灰烬和青烟。青烟最需要安抚和疏导,烟道则是其告别人间的最佳路径。它们多数都能顺从乖巧、井然有序地滚滚涌出,排向天空。但也有少部分青烟自由散漫,随机开了“小差”,从灶口“偷偷溜出”,先是顽皮地钻入烧火人的眼鼻里,然后再在灶屋里四散开来,一边“捣乱”,一边乘机和锅里冒出的热气搅和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咳嗽流泪,环境“恶劣”,但我们心中有期盼,嘴上便无怨言。
⑤每天的炊烟都是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声中醒来,伸伸懒腰,然后从烟肉里袅袅升起,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母亲蒸、煮、熬、炒的忙碌中演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至深至纯的烟火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当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⑥回想起那些特殊年份,粮食绝产或减产,家里粮囤羞涩,听着肚子里咕咕叫的“抗议”声,禁不住心慌。诺大的村庄上空死气沉沉,没有多少炊烟能够飘散出来,而仅有的几缕也仿佛含着泪,飘得短而低,显得没有力气,很容易抖搂出一个个不殷实的家庭。大人孩子忍饥挨饿,家里甚至几天都没有烟火气。那时,孩子们心中最期盼的便是母亲生起红彤彤的一炉火,做出香喷喷的一锅饭。
⑦后来粮囤鼓起来了,日子也好过些了,但脸上还不能挂着从容,因为人们还要为生火用的柴禾而忙碌。生产队时,麦收季节,仅有的一台脱粒机白加黑日夜不歇,慢腾腾地吐出一堆堆麦穰,在场院里堆积如山。麦穰是烧火做饭离不开的“主打”柴禾,我们用拖拉机把麦穰运到场院外,在生产队长的分配下,把麦穰打捆系好,过磅背走。一个麦收季节下来,每家都能堆成两个左右的麦垛,成为储备的柴禾。秋收更是储备柴禾的最好时节。玉米秸、玉米皮、玉米芯、秸秆茬都是上好的燃料,任你敞开胸怀拥抱。等家家把柴禾规规整整地码放好,那颗坦然过冬春的心才总算安稳下来。
⑧每次摊煎饼,母亲都要用到麦穰或玉米皮,它们比较软,容易燃烧。母亲用砖块把鳌子支好,点火续柴,等鳌子烧热了,用黑乎乎的油布在上面擦抹一遍,泛出油光,以防粘连。然后母亲从一旁的盆里留出一勺玉米糊倒在鳌子中间,赶紧用煎饼耙子转着圈均匀地摊满整子,轻盈飘逸的动作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像是在用心描绘着美好生活的蓝图。随着“吡吡啦啦”的声响,热气蒸腾起来,飘浮在母亲的脸上。其间要适时续柴,掌好火候,瞬间煎饼的边沿翘起,一张泛着豆香玉米香的酥脆煎饼便从母亲灵巧的手上揭了下来。母亲要把满满的一盆磨糊变成一摞厚厚的煎饼,非个把小时不可。有时遇上逆风,排烟不畅,灶屋内浓烟滚滚,常传出母亲被烟熏的咳嗽声。其间,母亲不时地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涔涔的脸。此时她不能怨也不能歇,为了全家人一天三顿的干粮,她得坚持着完成。整个过程下来,她常常是累弯了腰、熏疼了眼。
⑨母亲每次摊完煎饼,便能攒出一个冒着轻烟的大火堆,余烬闪闪烁烁,热度持续良久。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地瓜埋入火堆中进行焖烤,熟时取出,皮焦瓢甜,香气扑鼻,口味胜于煮地瓜,常吃不厌。
⑩家里喂着十几只鸡,它们常常溜达到柴垛旁,时不时地从垛上扒拉下些柴禾来,无聊地啄来啄去,大风一吹,刮满院落。母亲每次摊完剪饼,都把掉下来的碎煎饼渣扔给它们吃。鸡们扑扇着翅膀一窝蜂地围过来抢食,狗也撒开腿窜了过来,吓得鸡们扑棱棱惊叫着飞出去老远,狗则伸出红红的长舌头贪梦地独吞着。小时候看母鸡趴窝下蛋是一件乐事,眼瞅着鸡蛋从鸡屁股里亮晃晃地滚落出来,落在身下软和和的麦穰上,我第一时间抓在手里,热乎乎的。几只鸭子也不闲着,当姐姐从水井里打上水来,担着两只水桶颤颤悠悠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将水倒进水瓮,几只鸭子便一拥而上,争先把头扎进了水桶里。
⑪有一年遇到了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铆足了劲的雨在任性的季节里“叮叮当当”地下个没完,家里的部分院墙禁不住雨淋水泡倒塌了。垛在院子里的柴禾更禁不住缠绵雨水的细浇慢涸,变得湿漉漉的。柴禾点不着,饭怎么做?母亲一时犯了愁,真是巧妇难为无“柴”之炊!冷锅冷灶难见烟火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
⑫每当黄昏时,炊烟便迎着余晖在村庄的上空依次袅袅升起,飘出一股股幸福的味道。这时,母亲便开始在锅台旁忙碌了。我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外边疯玩,常常忘记了吃饭。天一擦黑,大街上便想起了母亲们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
⑬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温馨,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人生不过一蔬一饭、柴米油盐,但在缭绕心间的烟火气里,那才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人间最绵长的滋味。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8.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第③段描写母亲“下饺子”的场景。
9. 第⑥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0. 本文以“人间烟火”为题,朴实自然而意蕴丰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评析。
11. 本文的“人间烟火”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意蕴丰富。《红楼梦》中也有“石头”这一重要意象,请分析《红楼梦》中“石头”这一意象的意蕴。
【答案】8. (1)母亲下饺子的动作刻画很有特色。如使用“托举”“吹拂”“抓起”“推动”等动词,描写了饺子下锅、推动饺子的整个过程,表现了母亲下饺子动作的娴熟、麻利。对于下锅的饺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整个段落运用拟人手法,如饺子“白白胖胖”,“奋不顾身”下锅,在沸水里“翻滚、嬉闹、追逐”,“调皮”。
(2)下饺子的场景极具画面感,生动有趣。
9. 答案示例:不能删去。第⑥段写的是困难时期,村人们忍饥挨饿,孩子们对于一顿热饭的极度渴望;与其它段落母亲忙碌做饭的场景形成对比,突显人间烟火气的可贵,所以不能删去。
10. (1)全文以“烟火”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烟火”在文中被赋予多层内涵。首先是真实的烟火:灶台的柴火与蒸汽,烟囱里的炊烟;其次是农村日常生活:下饺子、摊煎饼、烤地瓜等;最后是作者内心的“烟火气”,对于家乡和母亲的幸福回忆。
(2)文章从真实的烟火转入农村日常生活最后流转到作者内心的烟火气,从具体到抽象,情感层层推进,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对母亲的怀恋。
11. (1)“石头”是叙事的起点和归宿。《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口衔通灵宝玉的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悲剧命运,经历了封建大家族盛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到且深切的感悟。
(2)“石头”是错综故事的线索。从顽石被弃,入世化为通灵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而被寄予家族的厚望(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到贾宝玉不听贾政的教导,不爱仕途经济,终日在内帏厮混,直到贾宝玉失却通灵宝玉,疯愚痴呆,贾府被抄,最终了却尘缘,复化为石,归于青埂峰下。顽石在人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本书的主体。
(3)“石头”是演绎复杂情感的线索。关联家族的倾覆和情感的毁灭作答。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句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可以抓住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展开。比如,作者在描写母亲下饺子的动作时,“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盖”等语句连续使用了“托举”“吹拂”“抓起”“推动”等动词,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饺子下锅、推动饺子的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这充分表现了母亲下饺子动作的娴熟、麻利。
此外,作者在描写饺子下锅的过程中,也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如“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赋予水饺孩童的可爱样貌,如“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用人的动作来表现饺子下锅及在锅里翻腾的状态,非常活泼有趣。
而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普通人家的烟火气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回想起那些特殊年份,粮食绝产或减产,家里粮囤羞涩”“大人孩子忍饥挨饿,家里甚至几天都没有烟火气”可知,该段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困难时期,村人们忍饥挨饿,孩子们对于一顿热饭的极度渴望的情景。这一段中“家里甚至几天都没有烟火气”的景象与前后语境中“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在烟火熬煮中‘咕嘟嘟’吟唱,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这时,母亲便开始在锅台旁忙碌了”等母亲忙碌做饭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而正是因此,“那时,孩子们心中最期盼的便是母亲生起红彤彤的一炉火,做出香喷喷的一锅饭”,“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才更显得可贵。所以,这一段不能删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本文围绕“烟火”分别写了儿时母亲带着“我”做饭,让“我”见识到真实的烟火;记忆中的屋灶;过年在烟火中煮饺子;烟火气中感受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不易;饥饿年代对烟火气的渴望;柴禾;摊煎饼、烤地瓜;捡拾鸡蛋;阴雨时节,柴禾淋湿,无法做饭的煎熬;村庄里的炊烟和母亲吆喝孩子的声音。最后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收束全篇。
对文本所写内容归类,不难发现,本文分别写了现实中真实的烟火;农村日常生活;作者内心的“烟火气”三个主要内容。
(1)文段中“熊熊之火,缕缕炊烟”“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热气腾腾的大锅”“烟雾弥漫”“从烟囱里袅袅升起”等,这些不管是灶台的柴火与蒸汽,还是烟囱里的炊烟,统统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烟火;
(2)文段中“摊煎饼、烤地瓜”“煮饺子”“捡拾鸡蛋”“村庄里的炊烟和母亲吆喝”等等,描写的都是儿时农村日常的生活;
(3)文段中“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温馨,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都是作者的回忆和感受,是对家乡和目前的幸福的回忆,是作者心中永远不灭的“烟火气”。
这三类“烟火气”,分别从真实的烟火转入农村日常生活,最后流转到作者内心的烟火气,从具体到抽象,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层层推进,直到最后在“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温馨,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中将情感渲染到极致,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对母亲的怀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意象,多角度探究文章的意蕴的能力。
石头,是《红楼梦》叙事图式中的一个中心。石头意象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审美内涵,体现了作者的心性人格和创作心态,而且也承担了全书叙事视角和叙事焦点的双重功能,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生成起着类似核心的作用。
比如,结合全书开头第一章中“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及其后的发展来看,“石头”是叙事的起点和归宿。由这块顽石,引出了宝玉这一对象,并由此引发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等故事。
而“石头”除了开头那一块补天无用顽石之外,在全文中仍有具象化的所指,如入世化为通灵宝玉伴随贾宝玉出生、成长,以及贾宝玉几次丢失通灵宝玉疯愚痴呆的事件,以及在这过程中贾府慢慢衰落直至最后被抄,宝玉出家等情节发展,“石头”都以旁观者的身份,贯串其在人间的所见所闻,因而暗中承担了梳理错综复杂故事线索的作用。
此外,关于“石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情感纠葛。而宝黛钗三人的复杂情感线,也在这“石头”中暗滋发展。
(三)(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题黄州杏花村馆驿壁
宋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2. 这首宋词的词牌名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 永遇乐B. 声声慢C. 江城子D. 念奴娇
13.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溶溶。飏残红”两句写近景,流水落花,动人情思。
B. “望断”二字有画面感,词人翘首远望的场景跃然纸上。
C. 上片、下片均化用他人诗句,但毫无斧凿、做作之嫌。
D. “千里外,素光同”与苏轼“千里共婵娟”意境趋同。
14. 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12. C 13. D
14. 上阕描写杏花村馆暮春时节流水落花、杨柳葱绿、野渡无人、远处碧草连天的景象,是实写,抒发了暮春怀人的情感;下阕回忆去年今日与伊人相见的情景,小楼被暮色笼罩。楼上佳人香粉融融,淡扫的蛾眉好似秋日的山峰,是虚写;作者以虚衬实,表达了此刻不见伊人的悲伤;最后,通过想象伊人在千里之外与自己明月千里共相思,虚实相生,表达了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词属于江城子格五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代表,根据该词的句数和对应句的字数比对即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意境趋同”错误。“千里外,素光同”意思是如今只有高悬关山的明月维系我们的情思,千里之外的月光与此处相同,意境清冷,表达了作者孤身在外,思念家人的愁绪。苏轼“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该句月光美好,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因此二者的意境和情感不同。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水溶溶。飏残红”两句写近景,流水落花,动人情思。“野渡舟横”,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杨柳绿阴浓”,笔锋顿转:江碧柳依,绿叶遮盖了天日,别具一番清幽之美。上阕描写景物为实写,写杏花村的春景,绘景言情,以此抒发对情人的怀恋之情。
下片转入对往事的追怀,为虚写。斜阳西挂,小楼被暮色笼罩。楼上佳人香粉融融,淡扫的蛾眉好似秋日的山峰。去年今日,我与她在绘满彩图的画屏边幽会。而如今只有高悬关山的明月维系我们的情思,千里之外的月光与此处相同。“夕阳”以下五句紧承上片,续写“人不见”引起的回忆,最后以“只有”三句收尾,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是对月夜的描写,又是作者的真心告白。
整首诗作者以虚衬实,表达了此刻不见伊人的悲伤;最后,通过想象伊人在千里之外与自己明月千里共相思,虚实相生,表达了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四)(1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稙,字元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太史晁无咎见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
②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曰:“得一士如获拱璧,岂特军饷而已。”
③高宗既即位,丞相张浚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亦去国。稙即丐祠奉亲,寓居长沙之醴陵十有九年,杜门不仕。
④桧死,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每辞,愿便养,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骨立。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符直兼之矣。”服阕知徽州俗尚淫祠首以息邪说正人心为事,民俗为变。
⑤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其略曰:“保荆、襄之障,以固本根;审中军所处,以俟大举;搜选强壮,以重军势;度地险阨,以保居民;避敌所长,击其所短;金人降者宜加赏劝。”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还湘。
⑥时胡安国父子家南岳下,刘锜家湘潭,相与往还讲论,言及国事,必忧形于色,始终以和议为恨。年七十有六卒。谥忠襄。
(选自《宋史》有删改)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幼明敏笃学( )(2)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 )
16.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丁母忧,归葬( )
A.分担 B.遭遇 C.孤独 D.叮嘱
(2)稙即丐祠奉亲( )
A.乞讨祭祀 B.建造祠堂 C.去职停薪 D.回归祠堂
17.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服 阙 知 徽 州 俗 尚 淫 祠 首 以 息 邪 说 正 人 心 为 事
18. 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还湘。
19. 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忠襄”(忠诚辅佐)二字,为传主写一则人物短评。
【答案】15. ①. 专注 ②. 任职、任期
16. ①. B ②. C
17. 服阕/知徽州/俗尚淫祠/首以息邪说正人心为事
18. 奏折被呈上去,皇帝赞赏他的计策,用太府少卿的官职征召他前往京城,他身体有病不能上路,于是就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的身份退休,回到了长沙。
19. 盗贼四起,粮道断绝,李稙以布衣身份押送钱粮,历经险阻,按时送达钜野;
李稙主政徽州,息邪说正人心,移风易俗;宋金交战之际,李稙献防江十策,均切中要害,不说空话;
退休之后,言及国事,李稙必忧形于色。
由此可以看出李稙心系国家,忠心辅佐君王的崇高美德,谥号“忠襄”,是对李稙一生事业和品德的恰如其分的概括。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笃”,专注。句意:年少时聪明好学。
(2)“秩”,任职、任期。句意:任期满,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丁”,遭遇。句意:遭遇母亲过世,李稙运母亲灵柩归葬。
故选B。
(2)“丐祠”,去职停薪。句意:李稙请求去职停薪回乡奉养老人。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守孝期满,任李稙为徽州知州。徽州的风俗崇尚滥建祠庙,李稙把平息邪说、正人心作为第一等大事。
“服阕”为一个合成词,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表时间,因此在“阕”后断开;
“知”作谓语,“徽州”作宾语,宾语后应断开;
“尚”作谓语,“淫祠”作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
“以……为……”是固定结构,中间不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疏上”,被动句,奏折被呈上去;“嘉”,赞赏;“克”,能够;“致仕”,退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结合“有以稙荐,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分析,盗贼四起,粮道断绝,李稙以布衣身份押送钱粮,历经险阻,按时送达钜野,可见其忠诚辅佐;
结合“服阕,知徽州,俗尚淫祠,首以息邪说正人心为事,民俗为变”“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分析可知,李稙主政徽州,息邪说正人心,移风易俗;宋金交战之际,李稙献防江十策,均切中要害,不说空话,可见其忠诚辅佐之心;
结合“时胡安国父子家南岳下,刘锜家湘潭,相与往还讲论,言及国事,必忧形于色,始终以和议为恨”分析可知,退休之后,言及国事,李稙必忧形于色,可见其忠诚辅佐之心。
由此可以看出李稙心系国家,忠心辅佐君王的崇高美德,谥号“忠襄”,是对李稙一生事业和品德的恰如其分的概括。
参考翻译:
①李稙,字元直,是泗州临淮人。年少时聪明好学,被乡里推举过两次。太史晁无咎见到称赞李稙说:“这个李稙是国内第一流的优秀人才啊。”晁无咎把女儿嫁给了李稙。
②靖康初年,宋高宗以康王身份开大元帅幕府。湖南向子諲负责转运京畿,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叛军,道路不通,考察了一圈,手下人没有可以派遣去押运粮草的。有人把李稙推荐给他,让他督运四百艘船押送劳军的百万两银子和百万石粮食。李稙招募忠义勇士二万多人,从淮河到徐州,经过数十次战斗,终于按照计划将银两和粮食送达目的地。当时高宗赵构驻军钜野,听说东南边一个毫无官职的人率人运粮食银两到来,全军士气大涨,首先加以慰问。(康王召见李稙)李稙应对思维缜密而敏捷,高宗非常高兴,亲自赐给他饭食,说:“得到这样一个人才,就像获得了一块拱璧,岂只是得到了军饷啊。”
③高宗即位后,丞相张浚督师江上,知道李稙很有才华,推荐李稙为朝奉郎、鄂州通判。任期满,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当时秦桧主持朝政,凡是帅府旧僚一律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请求去职停薪回乡奉养老人,寓居在长沙醴陵十九年,在家闲居不去朝廷中做官。
④秦桧死后,李稙这时才去觐见皇帝,高宗皇帝说:“李稙你是我的老朋友啊。”正准备提拔重用李稙,李稙以母亲年龄大为理由推辞,被任命为桂阳军长官。母亲过世,李稙运母亲灵柩归葬,伤心得不得了。刘锜给他写信说:“忠臣孝子,您做到了两全。”守孝期满,任李稙为徽州知州。徽州的风俗崇尚滥建祠庙,李稙把平息邪说、正人心作为第一等大事,百姓的风俗因此改变。
⑤过了一年,金国人撕毁盟约,朝廷将大兴军旅,认为李稙在漕运方面有才略,任命他为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李稙筹划有方,朝廷十分看重。李稙上奏防江十策,大致上说:“保住荆、襄屏障的作用,来巩固根本;考察主力大部队所处的位置,来防备大的战争;选拔强健之人,来增加军事力量;根据地势险要的特征,来保护百姓;避开敌人的进攻主力,进攻他的弱势之处;投降的金人应该加以勉励赏赐。”都直接了当地讨论事情该如何做,没有不切实际的话。防江十策上奏朝廷后,皇帝非常赞赏李稙的话,以太府卿的职位召李稙到京城,李稙却有病未能成行,于是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的身份退休,回到湖南。
⑥当时胡安国父子在南岳安家,刘锜在湘潭安家,彼此往来互相交谈,谈及国事时,李稙一定是脸上显出忧患的神色,始终痛恨合议。七十六岁时卒,谥忠襄。
(五)(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开府表
西晋 羊祜
①臣祜言:臣昨出,臣伏闻恩诏,拔臣使同台司。臣自出身以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任。常以智力不可顿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悚,以荣为忧。臣闻古人之言,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
②而猥降发中之诏,加非次之荣。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身辱高位,倾覆寻至,愿守先人弊庐,岂可得哉!违命诚忤天威,曲从即复若此。盖闻古人申于见知,大臣之节,不可则止。臣虽小人,敢缘所蒙,念存斯义。
③今天下自服化以来,方渐八年,虽侧席求贤,不遗幽贱,然臣不尔推有德,达有功,使圣听知胜臣者多,未达者不少。假令有遗德于版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而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
④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且臣虽所见者狭,据今光禄大夫李憙执节高亮,在公正色;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光禄大夫李胤清亮简素,立身在朝,皆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
⑤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匹夫之志,有不可夺。
【注】①使同台司:即开府仪同三司。开府的意思是可以自开幕府,自选幕僚;仪同三司的意思是享受与三公(司空、司马、司徒)同等的待遇。
20. 联系课本所学李密《陈情表》,归纳“表”这种文体的特点。
(1)
(2)
(3)
21. 下列对文章语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连用九个“臣”字以自称,言辞谦卑恭敬。
B. 四言、六言相间,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而不板滞。
C. 多用感叹句反问句,强烈的激问增强了气势和感染力。
D. “匹夫之志,有不可夺”化用成语,表达了坚定的决心
22. 作者善于从反面设论,很有说服力,请对此简要赏析。
23. 简要概括羊祜辞让开府的理由。
【答案】20. 多用谦辞、敬辞,言语得体;叙事简明,以情动人;重视说理,以理服人。
21. A 22. 如第①段,引用古人言,假设功德不为人信服而开府会使自己失去进取勉励之心;第②段假设自己才德不配位而接受诏令将很快会从高位上坠落,即使想固守先人故居祖业也不可得;第③段假设有德之人和隐士遗落民间而不用而自己和朝廷不知其非,将是极大的损失;第④段假设在朝德高望重之人不用而自己堂而皇之就职,将不能满足天下百姓对朝廷的期望,天子脸上无光。
作者先假设接受开府的诏令,再推导出势必会产生的后果和不良影响,进而表明让开府的坚定决心和理性思考,与正面说理相辅相成,有说服力。
23. (1)自出仕以来,过蒙恩宠,内心惶恐。
(2)功德未盛却受高官厚禄,恐失进取之心。
(3)无功受爵,难以心安,愿学古人,无能则退。
(4)在朝或在野,才德突出之人不缺,可堪重用。
(5)边境外患频多,宜速赶回,无暇开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文体特色,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陈情表》以及本文这两篇“表”在陈述衷情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表示谦敬色彩的词语,如“微贱”“小人”“圣朝”“圣听”,从而使表达更加地得体。由此可见,“表”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多用谦辞、敬辞,言语得体。
《陈情表》和本文在陈述衷情的时候,都动之以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比如,《陈情表》中极力渲染自己与祖母的感情之深,本文中以“夙夜战悚,以荣为忧”表达自己的忧惧之情等。由此可概括出“表”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叙事简明,以情动人。
《陈情表》先叙身世,再陈进退两难的困境,以圣朝孝治天下为由,提出先尽孝再报国的方法来达成目的,增强了说服力。而本文中,作者多角度出发,充分说明才不配位的危害性以及推选有才之士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由此可见,“表”这种文体的特点有重视说理,以理服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
A.“连用九个‘臣’字以自称”说法有误。“则使才臣不进……则使劳臣不劝”这两个“臣”并不是自称,而是泛指臣子。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与结构,及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反面论证,也就是不直接说明正面影响,而是反向出发,通过说明其对立面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先破后立,让读者反向接受正面观点。
原文第①段中,作者不直接表明拒绝态度,而是先引用“臣闻古人之言,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的言论,说明功德不被人信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出后文“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假设功德不为人信服而开府会使自己失去进取勉励之心;
第②段中,作者说“身辱高位,倾覆寻至,愿守先人弊庐,岂可得哉!”假设自己才德不配位而接受诏令将很快会从高位上坠落,即使想固守先人故居祖业也不可得,这也是通过反向的负面影响来间接表明拒绝态度。
第③段中,作者不直接说明任用自己可能会怎样,而是借助,“假令有遗德于版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而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假设有德之人和隐士遗落民间而不用而自己和朝廷不知其非,来反向说明不能给予自己高位。
第④段,作者则借在朝之人的例子,说明光禄大夫李憙、禄大夫鲁芝、光禄大夫李胤等人“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反向假设在朝德高望重之人不用而自己堂而皇之就职,将不能满足天下百姓对朝廷的期望,天子脸上无光,从而说明朝廷应任用其他德高望重之人的意思。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臣自出身以来……夙夜战悚,以荣为忧”可归纳出:自出仕以来,过蒙恩宠,内心惶恐。
根据原文“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的例子,可归纳出:功德未盛却受高官厚禄,恐失进取之心。
原文“身辱高位,倾覆寻至,愿守先人弊庐,岂可得哉!违命诚忤天威,曲从即复若此”表明作者对于无功受爵,难以心安的态度。而“盖闻古人申于见知,大臣之节,不可则止。臣虽小人,敢缘所蒙,念存斯义”则借助古人的例子说明自己愿学古人,无能则退。由此可概括出:无功受爵,难以心安,愿学古人,无能则退。
原文第③、④段,作者分别从在野贤才和在朝贤臣的角度,说明比自己才德突出之人众多,而自己实在不堪如此重位,故可归纳出:在朝或在野,才德突出之人不缺,可堪重用。
原文最后一段中,根据“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可归纳出:边境外患频多,宜速赶回,无暇开府。
参考译文:
臣祜言:臣昨日出来(休息沐浴),恭闻陛下降恩的诏书,提拔臣使同三公。臣自委身事君以来,恰好十余年,受任宫内与外郡要职,总是居于位显权重的职务。臣常以为个人智慧、力量低弱不可勉强进升,恩惠宠信不可长期误施,因而日夜恐惧,以荣宠为忧虑。臣听说古人之言,道德未被众人倾服,而接受崇高的爵位,就会使才德杰出之臣得不到进用;功勋未被众人钦佩,而承受优厚的俸禄,就会使辛劳有功之臣得不到鼓励。今臣自身凭借外戚特权,做事幸遇时势机运,警惕自己荣宠过分,不担心被遗忘冷落。
陛下超然下达发自内心的诏书,破格加封(位同三司的)荣誉,臣凭什么样的功劳可以承受呢?用什么样的心情可以安然接受?这是因个人利禄而贻误陛下,玷污高位,祸患不久也必接踵而至。(那时即使)臣愿退守先人故居(做个普通百姓),难道还能办到吗?违抗诏书确实是触逆天子威严,委曲服从君命的后果也将如此。听说古人有言:士人能遇知己的君主,才华必得以施展,大臣的气节在于,不能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就请辞职。臣虽是卑贱小人,也冒昧地遵循古人的教导,内心坚信这个道理。
今自大晋得天下以来,将近八年。朝廷虽虚尊位以求贤者,不遗漏幽居民间的才德之士,但是,臣却未能推举有德者,进荐有功者,使圣君知道胜过臣者尚多,而德才兼备却未能显达于朝者还有不少。假如当今还有傅说那样离世的贤德之士埋没于板筑之下,还有吕尚那样隐逸的才智之士流落在屠钓之间,而使朝廷不以(过度)升迁我为过错,臣居于高位也不感到羞愧,那么国家的失误岂不更大吗!
而且,臣非分地占据高位虽然已久,但是从未像今日身兼文武要职,升至等同宰辅之高位。臣的见闻虽说偏狭,据今光禄大夫李憙,持节办事,光明磊落,人在朝廷,品行端正。光禄大夫鲁芝,品德高洁,淡泊利禄,坚持原则,而不苟合谬误。光禄大夫李胤,处理政务,宽宏博大,人在公朝,严肃庄重。他们为君主辛勤服务,已满头白发,遵循礼义,坚持始终。虽历任宫内外郡要职,却与清寒贫贱之家无异,还未能受到此种提拔,臣则更加超越他们,这怎能满足天下人的厚望,增益君主的英明呢。
因此,臣决心坚守气节,没有苟且升官的想法。今平吴之路尚未开通,四方尚不安宁,臣请求中止执行加封仪同三司的恩诏,使臣得以尽快返回驻军之地,若不如此而留连台司之荣,臣日夜忧虑的荆州防务必出现失误。望陛下理解臣匹夫之志不可以夺的心情。
三 写作(7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某知名教授受邀作哲学讲座时在公共场合吸烟被市民举报,经调查举证,情况属实,相关部门依法对该教授和场所做出处罚并表示“教授哲学讲得好是一回事,在公共场合违法吸烟又是一回事。我们欢迎教授下次再来讲课,但是,烟瘾再大,也请您忍一忍。”
对此,你有怎样理性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想法,题目自拟,不能写成诗歌。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某知名教授受邀作哲学讲座时在公共场合吸烟被市民举报,该教授受到处罚。针对此事,相关部门认为讲得好与在公共场合违法吸烟是两回事。
从教授吸烟这件事来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物,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或者影响力比较大的人物,更需要注意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不能因为自己是公众人物,就可以违规违法。课讲的好是学识问题,公共场合吸烟是公德问题,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在某个方面突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就可以不注意个人的言行,因为某个方面突出不是我们违纪违法的理由。
从教授这件事情来看,我们个人,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需要提高个人的素质,注意个人在公共场合的形象,更不能做违纪违法的事情。此外,从相关部门来看,他们做到了依法处罚,没有因为教授的身份学识而影响对他的处理,这是法制越来越健全的表现。此处可以联系某些明星违法的问题,有些粉丝为了追星甚至为违法明星摇旗呐喊,这种做法实在是有悖法律。
写作的时候,要先表明观点: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注意个人形象。主体可以先分析教授在公共场所吸烟这件事情的实质,然后分析公众人物或者普通公民应该如何去做,最后可以拓展一下,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做一个好公民。也可以从执法部门的角度谈如何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秩序。
立意:
1.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注意个人形象。
2.公德与身份学识无关。
3.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共同维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 10分,阅读 70分,写作 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