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一叶叶,一声声(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轻灵,尖利;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A.飞湍瀑流争喧豗,碌崖转砅万壑雷。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
    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
    (5)“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2.(18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①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④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5)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下列各题。(共10分)
    3.(10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公冶长》)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则仕;邦无道
    (《卫灵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子路》)
    (1)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
    (2)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闻黄鹂【1】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
    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3】飞,凌风邪看细柳【4】翥【5】。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注释:【1】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4】细柳:营名,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5】翥:鸟飞。【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
    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
    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6.(17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临流晓坐
    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
    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喧嚣远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大江,大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想,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色时;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觉得倒蛮应景;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
    ③那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灯,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地在缓缓挪移,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男女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虽轻柔如梦,但依我之意,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境,一切就刚刚好了。
    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几乎一片空白。
    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转向了对故乡近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一时甚觉新奇。
    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我怎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可看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难怪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也有过自闭的、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终归已经起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
    ⑦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抬眼,如今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显然已是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间,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非一点不虚的富足,素雅的清欢,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
    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书”,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
    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已是如烟往事,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景: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
    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
    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
    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
    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
    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
    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3)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4)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句话的含义。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一)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7.(5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②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③《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⑤《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 ,又要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两句中的“节目”都不可以删掉。
    B.②句中加点词语“必须”应为“必需”。
    C.③中画线的两个短语的顺序不能互换。
    D.④句中“不仅”一词所处位置不正确。
    (2)在⑤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使语意连贯、完整。
    (二)微写作(10分)
    8.(10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向来不乏“洞见”者,他们对历史、现实或未来看得透彻,为其撰写短评,向校刊“洞见•人物”微专栏投稿。要求:对象明确
    9.微写作。
    某学校以“笃行不怠追梦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
    10.“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苏轼的名句,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三)作文(50分)
    11.(50分)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实,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我们感慨于生活里的动人风光,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请以“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描写。可写实,可虚构。
    2023-2024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一叶叶,一声声(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轻灵,尖利;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C
    A.飞湍瀑流争喧豗,碌崖转砅万壑雷。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
    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
    (5)“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答案:
    (1)A
    (2)B
    (3)C
    (4)C
    (5)“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用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以袅袅悠悠摆动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笛声的凄凉激发了贾母和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2.(18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①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④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C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5)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答案:
    (1)D
    (2)C
    (3)A
    (4)C
    (5)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
    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
    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感叹道:“唉,会怎么样呢,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襄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身穿粗布短衣,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景公气得变了脸色。
    过了不久。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景公问:“怎么样呢,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如果不是梁丘据!”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相和的情形,臣子说酸,臣子说咸,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景公气得变了脸色。
    过了不久,景公向西眺望,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亲近谗佞和优伶,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不高兴。
    到晏子去世时,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和就好比做羹,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冲淡那口味过重的,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成就国家政事。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保持一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下列各题。(共10分)
    3.(10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公冶长》)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则仕;邦无道
    (《卫灵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子路》)
    (1)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
    (2)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答案:
    (1)有人向微生高讨醋,他却向邻居讨醋给那个人,有欺瞒,直爽,诚实。
    孔子赞扬史鱼坚守自己的价值理想,“直”。
    (2)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事实面前,如何处理人情。
    叶公与孔子对话,对父亲偷羊一事,孔子认可儿子隐瞒。孔子关注血缘情感,隐含着可以不为客观公正而放弃的意思,可理解为法与情对立的一种表现。
    人民法院不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这与孔子谈的“直”有一致性,这是在法治中对人情的顺应与尊重。
    参考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国家政治黑暗。蘧伯玉是君子啊,他就出来做官,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闻黄鹂【1】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
    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3】飞,凌风邪看细柳【4】翥【5】。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注释:【1】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4】细柳:营名,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5】翥:鸟飞。【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
    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
    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
    答案:
    (1)B
    (2)A
    (3)①将子规和黄鹏的叫声进行对比,突出诗人长时间处于悲苦境地中忽然听到黄鹏叫声的惊喜。
    ②黄鹂的一声鸣叫使诗人联想到故乡风物,引发思乡之情。
    ③想象黄鹂在故乡昆明池、细柳营上空翻飞的自由姿态:反衬出自己身困贬地不得志的苦闷。
    ④用呼告的手法,埋怨眼前的黄鹏为何来此地,表达了欲归不得的哀怨。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6.(17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临流晓坐
    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
    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喧嚣远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大江,大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想,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色时;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觉得倒蛮应景;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
    ③那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灯,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地在缓缓挪移,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男女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虽轻柔如梦,但依我之意,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境,一切就刚刚好了。
    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几乎一片空白。
    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转向了对故乡近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一时甚觉新奇。
    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我怎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可看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难怪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也有过自闭的、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终归已经起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
    ⑦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抬眼,如今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显然已是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间,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非一点不虚的富足,素雅的清欢,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
    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书”,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
    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已是如烟往事,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应景: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
    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
    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
    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
    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
    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
    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3)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4)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案:
    (1)C
    (2)D
    (3)①由夜色、月光,最后聚焦在波光;②反复使用四个“够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
    (4)“与天地同在”,是指作者临流宵坐,身心恬适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
    “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指作者超越了物理空间上的对家乡的理解与喜爱,使身为游子的作者精神生根。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一)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7.(5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②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③《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⑤《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 ,又要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①③两句中的“节目”都不可以删掉。
    B.②句中加点词语“必须”应为“必需”。
    C.③中画线的两个短语的顺序不能互换。
    D.④句中“不仅”一词所处位置不正确。
    (2)在⑤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使语意连贯、完整。
    答案:
    (1)A
    (2)聚焦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
    (二)微写作(10分)
    8.(10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向来不乏“洞见”者,他们对历史、现实或未来看得透彻,为其撰写短评,向校刊“洞见•人物”微专栏投稿。要求:对象明确
    答案:
    我推荐罗素。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只是痴人说梦,给人类带来了最多,正是那些“高尚”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9.微写作。
    某学校以“笃行不怠追梦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
    【解答】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欢迎来到“笃行不怠追梦人”主题演讲比赛现场。古有《礼记•中庸》曰:“笃行不怠”,不倦怠、笃行不怠、不负时代。新时代的我们。逐梦路上!
    10.“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苏轼的名句,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解答】“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只有那凌厉的眼神不曾改变,为天下苍生造福。他铿锵有力的奏折,妙语连珠的回答,令天下为之一振,有过皇帝的宠爱,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豪杰,心似江涛澎湃。他成为历史的“弄潮儿”。
    (三)作文(50分)
    11.(50分)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解答】
    行以致远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不为不成”,即便再近的路,都需要我们去做,去落实到位,理想头顶天。小到我们的个人成长;大到国家的兴旺发展;民族的振兴和腾飞,需要“行”这个动作和过程。
    在这个世上,做着千千万万种事。他们有着更美好的追求。但是,必须要行动去改变。如果只是空头理想,甚而至于自甘堕落。说直白点!
    这种幻想追溯到根本。童年时代的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却往往都是由父母满足自己!那时候就已经活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梦幻的摇篮中,长大些后,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这在无形中便又增加了可怕的惰性。有句话说:理想是美好的!在追求理想的迢迢征程中。迎接你的、泥泞的山路、乘风破浪的“行”。
    君不见,在日军大举入侵中华之际。他的而变萦绕着父亲说的要强大。因为心中的报国梦,多年如一日。“要强大,这是少年王泽山心中坚定的信念,王泽山数十年如一日,迈着艰难的步子向前行进,助推了王泽山成为“中国诺贝尔”的称号。
    君不闻,一生只为一清渠,黄大发担任草王坝村支书,常年缺水。黄大发看着龟裂的土地。施工队望而却步的山崖,一米又一米。几十年过去了。“水过不去,这是当年一个青年党员许下的承诺,他带领村民,一点一点地开凿,从年轻到年迈。正是黄大发数十年如一日地“行”,早日摆脱贫困。
    时代已经是崭新的21世纪,我们应该向王泽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实,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我们感慨于生活里的动人风光,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请以“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描写。可写实,可虚构。
    【解答】
    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地质学家野外探测并拿出一枚闪耀的金刚原石时,在大自然的环抱下他们似与其融合为一体,伴着那风光美景相得益彰,幻想着那在镜头前美景中意气风发的。
    自此。落日下的红杉,那些科学家们矗立的身姿。可天不遂人愿,再认真学也不尽人意,我翻开那相册。也许,何能企及那风光呢?
    就这样,伴着我长年的相册蒙灰。
    日复一日,沉寂,我浑浑噩噩地度日,一个名为“成为一个平凡人”的讲座将我吸引。主讲人是个鹤发童颜的老爷爷,笑着问:“你们有梦想吗,那一双双眼透着亮,挺立的身姿,好似一道风光。
    爷爷听罢!梦想是要去追呀,也光彩照人。我一愣?我回忆起在电视前看到的自然盛景和与其相得益彰的拿着成就奖杯的人。
    时至高三冲刺。黑幕下,只有笔头摩擦的声音,时钟的指针划向了十点,仅有一束灯光与我作伴。
    隔天,看到一个小姑娘目光灼灼地望着我,举起手中的相机,我要将你登在我们的报纸上!”我疑惑,那是前天夜里,仅有一个人,似乎比灯火还要明亮。
    “姐姐,你的梦想是当生物学家吗,我也一定争取成为像你一样努力的人!”
    我内心苦涩但有些感动:“我学得不好……”
    她拍拍我:“不,其实就是一道风光。”
    我怔愣,顿悟,没有明丽的红杉,也没有拿着奖杯的人,奋笔疾书的我,多少年后她也站在了大自然中。
    我重新打开了日记本。而后,写道:我们也能成为一处风光。
    夜深。A.桓、襄、文、武将皆相之
    相:辅佐。
    B.大暑而疾驰
    疾:快速。
    C.宰夫和之
    和:调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
    A.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非据孰敢为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A.桓、襄、文、武将皆相之
    相:辅佐。
    B.大暑而疾驰
    疾:快速。
    C.宰夫和之
    和:调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
    A.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非据孰敢为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相关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课内文言知识,课文基本理解,《论语》阅读及理解,古诗词及文化经典默写,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