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江苏卷第8题 种群群落-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展开结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实践能力
巧借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构建能力
巧借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考查科学实践能力
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围绕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通过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围绕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2022江苏卷T9). 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 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 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 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小球藻可进行光合作用,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操作过程中,应先盖上盖玻片,将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详解】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A错误;
B、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4~5个左右较为合适,C错误;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故选D。
(2021江苏卷T8). 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
B. 种群中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共同进化的现象
D. 水葫芦大量生长提高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详解】A、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种群中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害虫抗药性在喷洒农药之前已经存在,喷洒农药只起选择作用,C错误;
D、水葫芦大量生长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2020江苏卷T10).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详解】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
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格的菌体数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样液
B.为了避免酵母菌增殖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五个计数室计数,再取平均值
D.若图示中格内酵母菌数量代表所有中格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9个·mL-1
【答案】A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有2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详解】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正确;
B、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
C、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2个计数室计数,再取平均值,C错误;
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9个,其中2个被台酚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7个,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2个计数室×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7÷16×400×2×1000× 10000=3.5×109个·mL-1,D错误;
故选A。
2.下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烟粉虱和丽蚜小蜂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判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甲曲线表示烟粉虱数量变化
B.烟粉虱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丽蚜小蜂的捕食导致死亡率升高
C.图中两条曲线出现交点,此时烟粉虱的数量与丽蚜小蜂的数量相等
D.丽蚜小蜂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C
【分析】根据图分析可知,根据曲线中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可判断二者可能为捕食关系,其中甲表示烟粉虱的数量变化,乙表示丽蚜小蜂的数量变化。
【详解】A、根据曲线中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可判断二者可能为捕食关系,其中甲表示烟粉虱,乙表示丽蚜小蜂,A正确;
B、烟粉虱和丽蚜小蜂为捕食关系,烟粉虱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丽蚜小蜂的捕食导致死亡率升高,B正确;
C、图中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但根据图中对应的数量坐标,此时烟粉虱的数量与丽蚜小蜂的数量不相等,C错误;
D、烟粉国是一种农作物害虫,其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数量和天敌数量变化有关,丽蚜小蜂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C。
3.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0-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
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
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
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t0-t4,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数量增长呈“S”形,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在t4后维持稳定,即乙种群的数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详解】A、图示为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的种群数量大小,A错误;
B、由图可知,在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零,二者的种群数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故二者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B错误;
C、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仍大于零,且呈上升的趋势,故乙种群的数量将继续增加,C正确;
D、t0-t4,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数量增长呈“S”形,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在t4后维持稳定,即乙种群的数量持续增加。故甲、乙种群之间不为种间竞争关系,且甲种群并不会被乙种群完全排除,D错误。
故选C。
4.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食物的不同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雪兔会选择与猞猁不同区域活动
B.红尾鸲喜欢在缓坡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陡坡
C.田鼠与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答案】A
【分析】由题可知同域共存的概念:指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可以通过摄取食物不同、觅食时间不同、摄食部位不同、海拔不同等方式实现同域共存。
【详解】A、同域共存是指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雪兔和猞猁在不同区域活动,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A错误;
B、红尾鸲喜欢在缓坡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陡坡,可实现红尾鸲和鹟在同一区域共同生活,属于同域共存机制,B正确;
C、田鼠和鼢鼠生存在同一个区域,通过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属于同域共存机制,C正确;
D、生存在同一个区域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属于同域共存机制,D正确。
故选A。
5.某自然保护区,甲、乙两个不同的物种连续四年的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甲动物种群密度时,重捕后标记个体死亡,导致估算值偏大
B.使用孔目较小的渔网进行捕捞会导致湖泊中乙种群性别比例失衡,使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
C.由图可知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
D.第4年末,乙种群的数量小于甲种群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甲种群的λ=2.5,说明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乙种群λ值前三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第三年后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调查甲动物种群密度时,重捕后标记个体死亡,由于没有改变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因此不会影响估算值,A错误;
B、使用孔目过小的渔网捕捞会影响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是幼年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未来的出生率下降,但不会影响其性别比例(因为捕捞时捕捞网无法对性别进行选择),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甲种群的λ=2.5 ,说明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数量是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的,故甲种群虽然增长率相同,但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C正确;
D、由于甲、乙两种群的数量不确定,因此第4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小于甲种群,D错误。
故选C。
6.下图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中,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操作中要随机取样
B.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
C.径级较低群体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
D.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
【答案】C
【分析】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详解】A、样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的密度等),故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样方法操作中要做到随机取样,尽量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A正确;
B、结合题图注脚“胸径径级越大,植物生长年份越大”,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知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C、结合题干“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故题图中的百分比为种群内部对应的百分比,并不是占所有种群的百分比,因此无法判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白辛树老年数目较多,幼年数目较少,故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D正确。
故选C。
7.图表示某种群13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等是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1—4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0.5
C.4—5年,种群数量下降
D.9—11年,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种群数量上升
【答案】C
【分析】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当λ大于1,种群数量上升,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λ等于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详解】A、气温、干旱等环境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据图可知,1- 4年,该种群的λ数量均为1.5,是大于1的定值,故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λ-1=0.5,B正确;
C、4—5年,λ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增长,C错误;
D、9-11年,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λ大于1,种群数量上升,D正确。
故选C。
8.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若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则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C.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E段的种群数量,在该阶段,若人为地一次性捕杀该动物后,其K值基本不变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食物和天敌
【答案】D
【分析】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详解】A、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正确;
B、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特点,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正确;
C、种群数量在E段上线波动,E段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为地一次性捕杀该动物后,其K值基本不变,C正确;
D、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相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大方格观察平均值为30,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3×107个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放回到原地,第二次捕获田鼠中被标记的5只,未标记的45只,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是2000只
C.在调查跳蝻种群密度时使用样方法,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时,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
【答案】B
【分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详解】A、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lmm×l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l mm,大方格观察平均值为30,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30÷0.1)×103×100=3×107个,A正确;
B、由于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后带标记的个数,所以现在种群密度=50×100÷5=1000只,即K/2=1000,所以K值为2000.由于调查时间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调查这段时间有新的个体出生,估算值K/2为1000偏大,估算K值为2000比实际值偏大,实际该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小于2000只,B错误;
C、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不能带主观因素,C正确;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可以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可使用记名计算法,D正确。
故选B。
10.生殖力、幼体存活率与性成熟年龄都会影响物种的繁衍,科学家根据不同生物对这三个维度的取舍情况,绘制出了一个半三角曲面,其三个端点分别代表三种生活史策略,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会生活史的生物具有幼体存活率低、生殖力高、性成熟年龄晚的特点
B.哺乳类大多属于平衡生活史,幼体存活率高主要与双亲的照料有密切关联
C.机会生活史的生物可能在一个周期中通过多次繁殖增加后代的成活率
D.采用周期生活史策略的昆虫比采用平衡生活史的昆虫更容易引发虫灾
【答案】A
【分析】以性成熟年龄为x轴,生殖力为y轴,可以看出生殖力随着性成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再以性成熟年龄为x轴,幼体存活率为y轴,可以看出幼体存活率随着性成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最后以幼体存活率为x轴,生殖力为y轴,可以看出生殖力随着幼体存活率的增长而增长。这些曲线围绕起来就是这个半三角形曲面。机会生活史生殖力低、性成熟年龄低、幼体存活力低;周期生活史性成熟年龄高,生殖力最高,存活率低;平衡生活史的身故性成熟年龄高、生殖力低、存活率高。
【详解】A、机会生活史的生物具有幼体存活率低、生殖力低、性成熟年龄早的特点,A错误;
B、哺乳类大多属于平衡生活史,幼体数量少,生殖能力低,幼体存活率高主要与双亲的照料有密切关联,B正确;
C、机会生活史的生物生殖力强,存活率低,可能在一个周期中通过多次繁殖增加后代的成活率,C正确;
D、采用周期生活史策略的昆虫生殖能力强,比采用平衡生活史的昆虫更容易引发虫灾,D正确。
故选A。
押江苏卷第15题 分子与细胞模块-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这是一份押江苏卷第15题 分子与细胞模块-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文件包含押江苏卷第15题分子与细胞模块-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原卷版docx、押江苏卷第15题分子与细胞模块-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押江苏卷第12题 遗传规律-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这是一份押江苏卷第12题 遗传规律-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文件包含押江苏卷第12题遗传规律-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原卷版docx、押江苏卷第12题遗传规律-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押江苏卷第11题 生物进化-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这是一份押江苏卷第11题 生物进化-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文件包含押江苏卷第11题生物进化-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原卷版docx、押江苏卷第11题生物进化-备战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