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10讲 浮力综合应用三--实验专题(讲义)(原卷版+解析)
展开(1)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电子秤示数如图甲所示,把被测矿石用细线栓好,缓慢放入装水的烧杯中,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矿石的质量m石= g。
(2)用手提起细线,让被测矿石离开烧杯底部,继续浸没在水中,电子秤示数如图丙,则矿石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为 N,图丙中细线的拉力为T= N。
(3)被测矿石的密度ρ石= kg/m3。
(4)若操作图丙时,矿石接触到了烧杯底部,且有挤压,其余操作完全正确,所测矿石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完成矿石密度测量后,将烧杯中的水倒出,并擦干烧杯内壁的水,并倒入适量被测盐水,放到电子秤上,电子秤显示如图丁。
(5)将刚才使用的矿石表面的水擦干,浸没在盐水中,示数如图戊所示,则被测盐水的密度ρ液= kg/m3。
(6)同组的小龙只用刻度尺这一测量工具,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测量合金块的密度:
①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另一平底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水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1=12cm;
②将被测合金块放入烧杯中,容器中水深h2=19cm;
③将烧杯中的合金块放入圆柱形容器中沉底,容器中水深h3=14cm,根据所测长度,洲出合金块的密度ρ合= kg/m3。
④由于刻度尺测量误差较大,如果测量时h1偏大了一点,其余准确,则所测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金属块a、金属块b、大小柱形容器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
(1)小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金属块a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表中:
(2)在实验步骤B中金属块a所受浮力F浮= N;
(3)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 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 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金属块a的密度为 kg/m3.若将A放至最后一步,则会使得金属块a的密度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不变”)。
(5)同组的小萨只有刻度尺这一测量工具,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另一平底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水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1为12cm,如图甲所示。
②将待测金属块b吊在烧杯底部(金属块未触底),测量出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6cm,容器中水的深度H2为18cm,如图乙所示。
③将金属块b放在烧杯中,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2为2cm,如图丙所示。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3倍。则金属块b的密度为 kg/m3。
3.在学习浮力部分知识时萱萱想要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操作步骤如图a、b、c、d、e、f。
(1)表格中缺少a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图a读出数据: N,在实验步骤b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N。
(2)分析实验步骤a、b、c、d,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 有关;分析 三个实验步骤,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3)萱萱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步骤f中液体的密度是 kg/m3。
(4)同组的小春同学想用电子秤来测量矿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电子秤示数如图A所示;
②把被测矿石用细线拴好,缓慢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矿石未触碰到烧杯底部,电子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
③然后缓慢放下矿石,让被测矿石沉入烧杯底部,如图C所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数据,可测出被测矿石的质量是 g,被测矿石的密度是 kg/m3。
(5)小鲁同学想到还可以利用这一矿石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她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圆柱形容器中装适量的这一液体,将另一平底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液体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液体的深度H1=0.13m,如图甲所示;
②将刚才实验中的矿石擦干水放入烧杯中,此时烧杯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h1=0.04m,容器中液体的深度H2=0.18m,如图乙所示;
③将矿石拴在烧杯底部,烧杯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2=0.07m,如图丙所示。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部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2倍。则这一液体的密度为 kg/m3。
4.小明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矿石(不吸水)的密度,由于弹簧测力计量程太小,故借助电子秤来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烧杯中装适量水,置于已调零的电子秤上,电子秤的示数为m1= ;
(2)如图乙所示,将矿石用细线系住(细线的体积、质量忽略不计),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 N,电子秤的示数为m2;
(3)如图丙所示,取下弹簧测力计,将矿石缓慢沉入杯底,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3,则矿石的质量m石= kg.小明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了矿石的密度;
(4)同组的小红同学仔细观察了小明的实验过程,发现在图乙所示的操作中,矿石接触到了烧杯底部,其余操作完全正确。并指出与真实值相比,小明所测矿石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如图丁所示,小红再次重复图乙所示操作,但矿石与烧杯底部未接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l.8N,那么此时电子秤的示数应该为m4= kg,矿石的密度为 kg/m3;
(6)经过分析他们还知道,图乙中矿石对烧杯底部的压力为 N;
(7)在实验中找到乐趣的小明再次大胆创新,提出能否在天平和量筒都没有的情况下测出石块密度。于是他找来了大小圆柱形容器和刻度尺设计了如图的实验。
A.用刻度尺在大小柱形容器的外壁均匀标出刻度,并分别量出大小圆柱形容器直径,计算出大容器底面积为S1,小容器底面积为S2;
B.如图甲所示,在大小容器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将小容器放入大容器内,静止后小容器漂浮,读出此时大容器和小容器内液面深度分别为H1、h1;
C.将石块投入小容器内,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大容器与小容器内液面深度分别为H2、h2。
则石块的质量为 ;石块体积为 ;石块的密度为 (均用题目所给已知量进行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5.喜欢书法的小明同学用压纸石块设计了如下测量与探究活动,如图所示:
(1)小明在学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压纸石块的密度:
①将托盘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直至横梁平衡;
②将石块放在天平的 盘(选填“左”或“右”),在另一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再次平衡,此时砝码和游码如图a所示,则石块的质量m= g;
③他在量筒中装入40mL的水,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如图b所示,则石块的体积V= cm3,由密度公式ρ=可算出它的密度。
(2)小明回家后用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的电子秤和同一块压纸石块,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①他将水装入柱形杯中,置于电子秤上,如图c所示;
②用体积不计的细绳系好石块,缓慢浸入水中直至刚好浸没,电子秤示数逐渐增大,说明石块所受浮力大小与 有关,如图d所示位置,石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为 N;
③他将杯中的水倒掉,装入盐水,通过滴管向杯中加减盐水,使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仍为400g;
④再将石块缓慢浸入盐水中直到完全浸没,此时电子秤的示数如图e所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说明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 有关,同时小明还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g/cm3。
6.小明想测量玻璃杯所用玻璃的密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天平平衡后,在测量玻璃杯质量时,小明向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天平再次平衡后,托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2)由于玻璃杯无法放入量筒,小明用如下方法测量玻璃的体积。
①在大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②将玻璃杯浸没水中,用记号笔记下水面在大烧杯上对应的位置a(如图乙)
③取出玻璃杯。用量筒量取50ml水,将量筒中的水倒入大烧杯,直到水面达到大烧杯上a处,并读出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
④玻璃的密度为 g/cm3.这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 (填“大”或“小”)。
(3)小明把玻璃杯擦拭干净后,用玻璃杯、天平、水来测量盐水的密度。过程如下:
①向大烧杯中重新倒入适量的水,使质量为m1的玻璃杯漂浮在水面,用记号笔记下水面在玻璃杯上对应的位置b(如图丁);
②倒出大烧杯中的水并擦干净,向大烧杯里倒入适量的盐水,使玻璃杯漂浮在盐水上(如图戊)。向玻璃杯中倒水, ,取出玻璃杯并擦干外面的盐水,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为m2。
③盐水密度的表达式为ρ盐水= (用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7.小芳喜欢喝橙汁,于是她在实验室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1)小芳将橙汁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则橙汁的体积为 mL。
(2)小芳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乙所示),她的操作存在的问题是: 。
(3)改正错误后,小芳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发现此时天平右边往上翘,则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调平后,并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8g,接着将量筒中的橙汁全部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如图丙),则烧杯中橙汁的质量为 g。
(4)计算出橙汁的密度ρ橙= g/cm3,小芳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橙汁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5)一天,小芳用新鲜奉节脐橙榨橙汁,在清洗脐橙时发现脐橙居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于是聪明好学的她利用一个脐橙,一个烧杯,一架天平,细铁丝(体积不计)和水测出了脐橙的密度。
第一步:用天平测出脐橙的质量为180g。
第二步:把脐橙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将脐橙放入水中,脐橙在水中漂浮,然后把烧杯放在天平,调节平衡后,记下天平的示数为650g。
第三步:再用细铁丝把脐橙全部压入水中稳定后(水未溢出且脐橙未与底部接触),重新调节天平平衡,记下天平的示数为670g。
则脐橙全部压入水中稳定后受到的浮力是 N,脐橙的密度是 g/cm3。
8.小红利用天平和量筒配制并测量盐水的密度: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天平的游码未归零,但指针却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她应该先将游码调到零刻线处,再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天平横梁才能平衡;
(2)天平平衡后,把食盐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5g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直到天平再次平衡,此时测出食盐的质量为 g;
(3)然后将30g水倒入烧杯中,再将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特混合均匀将其倒入量筒中,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混合后盐水的密度为 kg/m3,但是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烧杯内有残留的盐水,则盐水密度 (填“偏大”或“偏小”);
(4)小丽身边没有天平和量筒,想出了用刻度尺和木块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法(如图丙所示):
①用刻度尺测量 (将此步骤补充完整)
②用刻度尺测出该小木块漂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1:③用刻度尺测出该小木块漂浮在盐水表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2;
④盐水的密度的表达式为ρ盐水=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9.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根据探究过程及相关数据:
(1)分析图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2)分析图①②③,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 有关
(3)分析图①③④,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 无关;
(4)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可计算出金属块的体积为 m3;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盐水的密度为 kg/m3。
(5)小丽在家中做“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时,在既没有天平,也没有量筒的情况下,利用家里一个喝水的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和细针,又找了一把刻度尺,根据浮力知识也测出了一个木块的密度。请你将她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1;
② ,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面的高度h2;
③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3;
④若水的密度为ρ水,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ρ木= 。(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⑤若考虑在步骤③时细针体积对实验的影响,则测出小木块的密度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步骤
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4
2.3
2.2
2.2
2.3
实验步骤
b
c
d
e
f
测力计示数/N
2.4
2.3
2.2
2.2
2.0
八年级下物理讲义+强化训练(新沪科版)
第10讲 浮力综合应用三--实验专题
1.小红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矿石(不吸水)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借助电子秤来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如图:
(1)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电子秤示数如图甲所示,把被测矿石用细线栓好,缓慢放入装水的烧杯中,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矿石的质量m石= 288 g。
(2)用手提起细线,让被测矿石离开烧杯底部,继续浸没在水中,电子秤示数如图丙,则矿石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为 1.2 N,图丙中细线的拉力为T= 1.68 N。
(3)被测矿石的密度ρ石= 2.4×103 kg/m3。
(4)若操作图丙时,矿石接触到了烧杯底部,且有挤压,其余操作完全正确,所测矿石密度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完成矿石密度测量后,将烧杯中的水倒出,并擦干烧杯内壁的水,并倒入适量被测盐水,放到电子秤上,电子秤显示如图丁。
(5)将刚才使用的矿石表面的水擦干,浸没在盐水中,示数如图戊所示,则被测盐水的密度ρ液= 1.05×103 kg/m3。
(6)同组的小龙只用刻度尺这一测量工具,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测量合金块的密度:
①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另一平底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水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1=12cm;
②将被测合金块放入烧杯中,容器中水深h2=19cm;
③将烧杯中的合金块放入圆柱形容器中沉底,容器中水深h3=14cm,根据所测长度,洲出合金块的密度ρ合= 3.5×103 kg/m3。
④由于刻度尺测量误差较大,如果测量时h1偏大了一点,其余准确,则所测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答】解:(1)矿石的质量为:m石=m乙﹣m丙=0.638kg﹣0.350kg=0.288kg=288g。
(2)丙图中,矿石悬挂在细绳上,矿石受到水竖直向上的浮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矿石给水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容器的底部,导致电子秤的示数增加,对比甲图,增加的压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所以,F浮=(m丙﹣m甲)g=(0.470kg﹣0.350kg)×10N/kg=1.2N;
矿石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和拉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
所以,T=G石﹣F浮=m石g﹣F浮=0.288kg×10N/kg﹣1.2N=1.68N,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ρ水gV石=1.0×103kg/m3×10N/kg×V石=1.2N
解得,V石=1.2×10﹣4m3
矿石的密度:ρ石===2.4×103kg/m3。
(4)图丙中矿石接触杯底,导致电子秤的示数增大,求出的矿石的体积增大,质量测量是准确的,所以矿石的密度偏小。
(5)戊图中,矿石悬挂在细绳上,矿石受到盐水竖直向上的浮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矿石给盐水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容器的底部,导致电子秤的示数增加,对比丁图,增加的压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所以,F浮盐水=(m戊﹣m丁)g=(0.546kg﹣0.420kg)×10N/kg=1.26N,
矿石的体积(3)中已求出:V石=1.2×10﹣4m3,
矿石排开盐水的体积:V排=V石=1.2×10﹣4m3,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
盐水的密度:ρ盐水===1.05×103kg/m3。
(6)③设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S,由图己和图辛知,
合金块的体积为:V=S(h3﹣h1)
漂浮的物体,由二力平衡知,F浮=G物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所以,G物=G排
m物g=m排g
m物=m排,即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物体的质量等于其排开液体的质量,利用此规律,
由图己和图庚知,Δm物=Δm排
所以,合金块的质量为:m=Δm排=ρ水(V庚排﹣V己排)=ρ水S(h2﹣h1)
合金块的密度为:ρ=====3.5×103kg/m3
④正确测量时,合金块的密度为:ρ=
测量时h1偏大了一点时,设h1偏大的量为Δh,则合金块的密度为:ρ′=
设h2﹣h1=A,h3﹣h1=B,则
==
因为h2>h3,所以,A>B,Δh•A>△h•B,则
=>1
所以ρ′>ρ,故所测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288;(2)1.2;1.68;(3)2.4×103;(4)偏小;(5)1.05×103;(6)③3.5×103;④偏大。
2.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金属块a、金属块b、大小柱形容器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
(1)小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2.7 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金属块a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表中:
(2)在实验步骤B中金属块a所受浮力F浮= 0.3 N;
(3)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 体积 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 密度 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 0.8×103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金属块a的密度为 5.4×103 kg/m3.若将A放至最后一步,则会使得金属块a的密度的测量值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不变”)。
(5)同组的小萨只有刻度尺这一测量工具,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另一平底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水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1为12cm,如图甲所示。
②将待测金属块b吊在烧杯底部(金属块未触底),测量出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6cm,容器中水的深度H2为18cm,如图乙所示。
③将金属块b放在烧杯中,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2为2cm,如图丙所示。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3倍。则金属块b的密度为 4.5×103 kg/m3。
【解答】解:
(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7N;
(2)在实验步骤B中金属块a所受浮力可以用称重法求出:F浮=G﹣FB=2.7N﹣2.4N=0.3N;
(3)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B、C、D,液体都是水,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变化,所受浮力变化,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物体都是完全浸在液体中,液体密度不同,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当浸没在水中时,物体所受浮力:F浮1=G﹣FE=2.7N﹣2.2N=0.5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1=ρ水gV排=ρ水gV物,即0.5N=1×103kg/m3×10N/kg×V物,
解得V物=0.5×10﹣4m3,
由G=mg可得m===0.27kg,
金属的密度ρ金===5.4×103kg/m3,
金属浸没在某液体中浮力:F浮2=G﹣FF=2.7N﹣2.3N=0.4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2=ρ液gV排=ρ液gV物,即0.4N=ρ液×10N/kg×0.5×10﹣4m3,
ρ液=0.8×103kg/m3,
若将A放至最后一步,因为金属上沾有液体,会使测得金属的质量偏大、重力偏大,
根据(4)中可知计算金属密度的计算式:ρ=ρ水==,
测得金属的重力增大,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受影响,则计算式中分母增大,分子不变,所以会使得金属块a的密度的测量值偏小;
(5)比较甲、乙两图可知,都是漂浮,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重,则两图中浮力的变化量等于金属块重力,
两图中浮力的变化量:△F浮=ρ水g△V排=ρ水g(H2﹣H1)S容;
所以金属块b的重力为:G=ρ水g(H2﹣H1)S容;
金属块的质量:m===ρ水(H2﹣H1)S容;
比较乙丙可知,都是漂浮,烧杯和金属块的总重不变,总浮力不变;
则乙图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两次烧杯受到的浮力变化量,
金属块b受到的浮力:ρ水gVb排=ρ水gVb=ρ水g(h1﹣h2)S烧杯;
所以金属块b的体积为Vb=(h1﹣h2)S烧杯;
b的密度为:ρ====4.5×103kg/m3;
故答案为:
(1)2.7;(2)0.3;(3)体积;密度;(4)0.8×103;5.4×103;偏小;(5)4.5×103。
3.在学习浮力部分知识时萱萱想要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操作步骤如图a、b、c、d、e、f。
(1)表格中缺少a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图a读出数据: 2.7 N,在实验步骤b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0.3 N。
(2)分析实验步骤a、b、c、d,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分析 a、d、e 三个实验步骤,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深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3)萱萱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步骤f中液体的密度是 1.4×103 kg/m3。
(4)同组的小春同学想用电子秤来测量矿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电子秤示数如图A所示;
②把被测矿石用细线拴好,缓慢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矿石未触碰到烧杯底部,电子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
③然后缓慢放下矿石,让被测矿石沉入烧杯底部,如图C所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数据,可测出被测矿石的质量是 300 g,被测矿石的密度是 2.5×103 kg/m3。
(5)小鲁同学想到还可以利用这一矿石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她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圆柱形容器中装适量的这一液体,将另一平底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液体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液体的深度H1=0.13m,如图甲所示;
②将刚才实验中的矿石擦干水放入烧杯中,此时烧杯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h1=0.04m,容器中液体的深度H2=0.18m,如图乙所示;
③将矿石拴在烧杯底部,烧杯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2=0.07m,如图丙所示。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部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2倍。则这一液体的密度为 0.75×103 kg/m3。
【解答】解:
(1)由图a可知,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1N,其示数为2.7N,即物体所受的重力为2.7N。
由表可知,图b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则图b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b=2.7N﹣2.4N=0.3N;
(2)同理可求得图c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0.4N,图d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0.5N;比较b、c、d三个图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增加,物体所受的浮力也在增加,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同理可求得图e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0.5N,与图d中物体所受浮力相等;图d、e中,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只是所处的深度不同,而物体所受的浮力相同,这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
(3)根据表格中数据,图f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F浮f=2.7N﹣2.0N=0.7N。
图e、f两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列出:=。
代入数据=,可得步骤f中液体的密度为1.4×103kg/m3。
(4)由AC两图可得矿石的质量为:m石=mC﹣mA=650g﹣350g=300g=0.3kg;
B图中,矿石悬挂在细绳上,矿石受到水竖直向上的浮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矿石给水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作用在容器的底部,导致电子秤的示数增加,对比A图,增加的压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所以,矿石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mB﹣mA)g=(0.470kg﹣0.350kg)×10N/kg=1.2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ρ水gV石=1.0×103kg/m3×10N/kg×V石=1.2N
解得V石=1.2×10﹣4m3
矿石的密度:;
(5)比较乙、丙两图,把AB看成整体,都处于漂浮状态,总浮力等于总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V排乙=V排丙,设烧杯高度为h,则有:
(h﹣h1)S烧杯=V石+(h﹣h2)S烧杯,
整理可得,矿石的体积V石=(h2﹣h1)S烧杯,
又已知h1=0.04m,h2=0.07m,V石=1.2×10﹣4m3,
则S烧杯==;
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部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2倍,则S容=2S烧杯=2×4×10﹣3m2=8×10﹣3m2,
比较甲、乙两图可知,都是漂浮,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重,则两图中浮力的变化量等于矿石的重力,
即ΔF浮=ρ液gΔV排=ρ液g(H2﹣H1)S容=F浮石=G石=m石g;
则矿石的质量m石=ρ液(H2﹣H1)S容,
已知H1=0.13m,H2=0.18m,m石=0.3kg,则液体的密度:
ρ液===0.75×103kg/m3。
故答案为:(1)2.7;0.3;(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a、d、e;无关;(3)1.4×103;(4)300;2.5×103;(5)0.75×103。
4.小明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矿石(不吸水)的密度,由于弹簧测力计量程太小,故借助电子秤来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烧杯中装适量水,置于已调零的电子秤上,电子秤的示数为m1= 1.01kg ;
(2)如图乙所示,将矿石用细线系住(细线的体积、质量忽略不计),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 1.7 N,电子秤的示数为m2;
(3)如图丙所示,取下弹簧测力计,将矿石缓慢沉入杯底,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3,则矿石的质量m石= 0.21 kg.小明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了矿石的密度;
(4)同组的小红同学仔细观察了小明的实验过程,发现在图乙所示的操作中,矿石接触到了烧杯底部,其余操作完全正确。并指出与真实值相比,小明所测矿石密度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如图丁所示,小红再次重复图乙所示操作,但矿石与烧杯底部未接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l.8N,那么此时电子秤的示数应该为m4= 1.04 kg,矿石的密度为 7×103 kg/m3;
(6)经过分析他们还知道,图乙中矿石对烧杯底部的压力为 0.1 N;
(7)在实验中找到乐趣的小明再次大胆创新,提出能否在天平和量筒都没有的情况下测出石块密度。于是他找来了大小圆柱形容器和刻度尺设计了如图的实验。
A.用刻度尺在大小柱形容器的外壁均匀标出刻度,并分别量出大小圆柱形容器直径,计算出大容器底面积为S1,小容器底面积为S2;
B.如图甲所示,在大小容器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将小容器放入大容器内,静止后小容器漂浮,读出此时大容器和小容器内液面深度分别为H1、h1;
C.将石块投入小容器内,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大容器与小容器内液面深度分别为H2、h2。
则石块的质量为 ρ水(H2﹣H1)•S1 ;石块体积为 (h2﹣h1)•S2 ;石块的密度为 (均用题目所给已知量进行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电子秤的示数为1.01kg。
(2)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N,每一个小格代表0.1N,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
(3)由甲丙图知,矿石的质量:m=1.22kg﹣1.01kg=0.21kg
(4)图乙中矿石接触杯底,导致电子秤的示数增大,求出的矿石的体积增大,质量测量是准确的,所以矿石的密度偏小。
(5)矿石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和拉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
F浮=G石﹣F拉=mg﹣F拉=0.21kg×10N/kg﹣1.8N=0.3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电子秤的示数m4=m1+=1.01kg+=1.04kg;
矿石浸没在水中,矿石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矿石的体积,
所以,F浮=ρ水gV排=ρ水gV石;
0.3N=1.0×103kg/m3×10N/kg×V石;
解得矿石的体积:V石=3×10﹣5m3;
矿石的密度:ρ矿石===7×103kg/m3;
(6)矿石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浮力、支持力,这四个力是平衡力,
所以,G石=F支+F浮+F'拉;
mg=F支+ρ水gV排+1.7N;
0.21kg×10N/kg=F支+1.0×103kg/m3×10N/kg×3×10﹣5m3+1.7N;
解得,F支=0.1N;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矿石对烧杯底部的压力也是0.1N。
(7)小石块放入小容器前后,小容器内水的深度差△h=h2﹣h1,小石块的体积V石块=△h•S2=(h2﹣h1)•S2;
小石块放入小容器前后,大容器内水的深度差△H=H2﹣H1,
小容器排开水的体积变化量△V排=△H•S2=(H2﹣H1)•S1;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小容器受到的浮力变化量△F浮石=ρ水g△V排=ρ水g(H2﹣H1)•S1;
小容器受到的浮力变化量等于石块的重力,
G石块=△F浮小=ρ水g(H2﹣H1)•S1;
石块的质量m石===ρ水(H2﹣H1)•S1;
石块的密度ρ石块=
故答案为:(1)1.01;(2)1.7;(3)0.21;(4)偏小;(5)1.04;7×103(6)0.1(7)ρ水(H2﹣H1)•S1;(h2﹣h1)•S2;。
5.喜欢书法的小明同学用压纸石块设计了如下测量与探究活动,如图所示:
(1)小明在学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压纸石块的密度:
①将托盘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直至横梁平衡;
②将石块放在天平的 左 盘(选填“左”或“右”),在另一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再次平衡,此时砝码和游码如图a所示,则石块的质量m= 53.4 g;
③他在量筒中装入40mL的水,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如图b所示,则石块的体积V= 20 cm3,由密度公式ρ=可算出它的密度。
(2)小明回家后用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的电子秤和同一块压纸石块,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①他将水装入柱形杯中,置于电子秤上,如图c所示;
②用体积不计的细绳系好石块,缓慢浸入水中直至刚好浸没,电子秤示数逐渐增大,说明石块所受浮力大小与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如图d所示位置,石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为 0.196 N;
③他将杯中的水倒掉,装入盐水,通过滴管向杯中加减盐水,使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仍为400g;
④再将石块缓慢浸入盐水中直到完全浸没,此时电子秤的示数如图e所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说明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 排开液体的密度 有关,同时小明还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1.1 g/cm3。
【解答】解:
(1)小明在学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压纸石块的密度:
①将托盘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直至横梁平衡;
②将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另一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再次平衡,此时砝码和游码如图a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标尺的刻度为3.4g,则石块的质量:
m=50g+3.4g=53.4g;
③他在量筒中装入40mL的水,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如图b所示,量筒分度值为1mL,水面的刻度为60mL,则石块的体积V=60cm3﹣40cm3=20cm3,由密度公式ρ=可算出它的密度;
(2)①他将水装入柱形杯中,置于电子秤上,如图c所示;
②用体积不计的细绳系好石块,缓慢浸入水中直至刚好浸没,这个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电子秤示数逐渐增大,则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变大,即说明石块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如图d所示,石块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质量为20g,所受浮力大小为:
F浮=G排g=0.02kg×9.8N/kg=0.196N;
③他将杯中的水倒掉,装入盐水,通过滴管向杯中加减盐水,使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仍为400g;
④再将石块缓慢浸入盐水中直到完全浸没,此时电子秤的示数如图e所示,因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排开盐水的质量为22g>20g,故排开水的重力变大,即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大,故说明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F浮水=m排水g,
F浮盐水=m排盐水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ρ液gV物,
V物=,
因物体的体积不变,故有:
=,
故盐水的密度为:ρ盐水=×ρ盐水=×1g/cm3=1.1g/cm3。
故答案为:(1)①左;②左;53.4;③20;
(2)②排开液体的体积;0.196;④排开液体的密度;1.1。⑧
6.小明想测量玻璃杯所用玻璃的密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天平平衡后,在测量玻璃杯质量时,小明向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天平再次平衡后,托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2)由于玻璃杯无法放入量筒,小明用如下方法测量玻璃的体积。
①在大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②将玻璃杯浸没水中,用记号笔记下水面在大烧杯上对应的位置a(如图乙)
③取出玻璃杯。用量筒量取50ml水,将量筒中的水倒入大烧杯,直到水面达到大烧杯上a处,并读出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
④玻璃的密度为 2.7 g/cm3.这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 小 (填“大”或“小”)。
(3)小明把玻璃杯擦拭干净后,用玻璃杯、天平、水来测量盐水的密度。过程如下:
①向大烧杯中重新倒入适量的水,使质量为m1的玻璃杯漂浮在水面,用记号笔记下水面在玻璃杯上对应的位置b(如图丁);
②倒出大烧杯中的水并擦干净,向大烧杯里倒入适量的盐水,使玻璃杯漂浮在盐水上(如图戊)。向玻璃杯中倒水, 直到盐水液面与b相平 ,取出玻璃杯并擦干外面的盐水,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为m2。
③盐水密度的表达式为ρ盐水= •ρ水 (用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解答】解:(2)由图可知,砝码的总质量为:
m′=20g+20g+10g=50g,
游码对应的刻度值4g,所以小石块质量为:
m=50g+4g=54g;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一部分到烧杯中,直至烧杯中的水到达标记处,此时图丙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30cm3,
玻璃杯的体积等于倒出水的体积,即V水=V玻璃=50cm3﹣30cm3=20cm3;
玻璃的密度:
ρ===2.7g/cm3;
玻璃杯从水中取出时,会带走一部分水,量筒倒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大于玻璃杯的体积,物体质量是一定的,测量的体积变大,根据ρ=,测量出的密度会偏小;
(3)向玻璃杯中倒水,直到盐水液面与b相平,使玻璃杯在水与盐水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玻璃杯在水中漂浮,根据漂浮的特点及阿基米德原理有:
F浮=G物=m1g,
ρ水gV水=m1g,
V水=﹣﹣﹣﹣﹣①,
玻璃杯在盐水中漂浮,F′浮=G′物=m2g,
则ρ盐水gV盐水=m2g,
ρ盐水=﹣﹣﹣﹣②,
将①代入②可得,ρ盐水=•ρ水。
故答案为:(2)④2.7;小;(3)②直到盐水液面与b相平;•ρ水。
7.小芳喜欢喝橙汁,于是她在实验室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1)小芳将橙汁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则橙汁的体积为 30 mL。
(2)小芳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乙所示),她的操作存在的问题是: 游码没有归零 。
(3)改正错误后,小芳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发现此时天平右边往上翘,则应该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调平后,并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8g,接着将量筒中的橙汁全部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如图丙),则烧杯中橙汁的质量为 33 g。
(4)计算出橙汁的密度ρ橙= 1.1 g/cm3,小芳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橙汁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偏 小 (选填“大”或“小”)。
(5)一天,小芳用新鲜奉节脐橙榨橙汁,在清洗脐橙时发现脐橙居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于是聪明好学的她利用一个脐橙,一个烧杯,一架天平,细铁丝(体积不计)和水测出了脐橙的密度。
第一步:用天平测出脐橙的质量为180g。
第二步:把脐橙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将脐橙放入水中,脐橙在水中漂浮,然后把烧杯放在天平,调节平衡后,记下天平的示数为650g。
第三步:再用细铁丝把脐橙全部压入水中稳定后(水未溢出且脐橙未与底部接触),重新调节天平平衡,记下天平的示数为670g。
则脐橙全部压入水中稳定后受到的浮力是 2 N,脐橙的密度是 0.9 g/cm3。
【解答】解:(1)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液面凹面底部平行,橙汁的体积V=30ml=30cm3,
(2)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应该是先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使横梁平衡。
小芳的操作存在的问题是:游码没有归零。
(3)小芳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发现此时天平右边往上翘,说明右盘偏重,则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由图丙知,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为50g+20g+20g+1g=91g.橙汁的质量m=91g﹣58g=33g;
(4)橙汁的密度ρ===1.2g/cm3,当将量筒中的橙汁倒入烧杯中,会有橙汁沾在量筒壁上,而倒不干净,因此所测的质量会偏小,根据公式ρ=得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小;
(5)根据第二步和第三步可知,把脐橙按入水中后,脐橙多排开了670g﹣650g=20g的水;当脐橙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水的重力,根据G=mg可知,脐橙排开的水的质量等于脐橙的质量;所以把脐橙按入水中后,脐橙排开的水的总质量为:m=20g+180g=200g=0.2kg;
脐橙受到的浮力为:F浮=G排=mg=0.2kg×10N/kg=2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脐橙排开的水的体积,即脐橙的体积为:V=V排===2×10﹣4m3;
则脐橙的密度为:ρ===0.9×103kg/m3=0.9g/cm3。
故答案为:(1)30;(2)游码没有归零;(3)右;33;(4)1.1;小;(5)2;0.9。
8.小红利用天平和量筒配制并测量盐水的密度: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天平的游码未归零,但指针却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她应该先将游码调到零刻线处,再将平衡螺母向 右 (填“左“或“右“)调节,天平横梁才能平衡;
(2)天平平衡后,把食盐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5g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直到天平再次平衡,此时测出食盐的质量为 14 g;
(3)然后将30g水倒入烧杯中,再将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特混合均匀将其倒入量筒中,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混合后盐水的密度为 1.1×103 kg/m3,但是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烧杯内有残留的盐水,则盐水密度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4)小丽身边没有天平和量筒,想出了用刻度尺和木块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法(如图丙所示):
①用刻度尺测量 木块的竖直高度为l (将此步骤补充完整)
②用刻度尺测出该小木块漂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1:③用刻度尺测出该小木块漂浮在盐水表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2;
④盐水的密度的表达式为ρ盐水= ρ水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解答】解:
(1)发现天平的游码未归零,但指针却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说明若游码调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时,左盘质量偏大,指针将偏左,因此,将游码调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再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天平横梁才能平衡;
(2)天平平衡后,把食盐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使天平平衡;
由图甲知,盐的质量:m盐=10g+4g=14g;
(3)盐水的质量:m盐水=m盐+m水=14g+30g=44g,
由图乙可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盐水=40ml=40cm3;
盐水的密度:ρ盐水===1.1g/cm3=1.1×103kg/m3;
烧杯内有残留的盐水,则会造成测得盐水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测的盐水的密度值偏大;
(4)①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竖直高度为l;
②用刻度尺测出该小木块漂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1;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为l﹣l1;则根据G=mg、F浮=ρ液gV排和物体的漂浮条件可得:mg=ρ水g(l﹣l1)S﹣﹣﹣﹣﹣﹣﹣﹣﹣﹣①
③用刻度尺测出该小木块漂浮在盐水表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2;木块浸入盐水中的深度为l﹣l2;
则根据G=mg、F浮=ρ液gV排和物体的漂浮条件可得:mg=ρ盐水g(l﹣l2)S﹣﹣﹣﹣﹣﹣﹣﹣﹣﹣﹣②
④联立①②可得:ρ盐水=ρ水。
故答案为:(1)右;(2)取下5g砝码,向右移动游码;14;(3)1.1×103;偏大;(4)①木块的竖直高度为l;④ρ水。
9.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根据探究过程及相关数据:
(1)分析图 ①③⑤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2)分析图①②③,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3)分析图①③④,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 深度 无关;
(4)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可计算出金属块的体积为 1×10﹣4 m3;金属块的密度为 5×103 kg/m3;盐水的密度为 1.2×103 kg/m3。
(5)小丽在家中做“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时,在既没有天平,也没有量筒的情况下,利用家里一个喝水的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和细针,又找了一把刻度尺,根据浮力知识也测出了一个木块的密度。请你将她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1;
② 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 ,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面的高度h2;
③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3;
④若水的密度为ρ水,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ρ木= ρ水 。(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⑤若考虑在步骤③时细针体积对实验的影响,则测出小木块的密度将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答】解:(1)要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的关系,需要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图①③⑤符合题意;
(2)分析图①②③知,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浮力不同,说明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
(3)分析图①③④知,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由图示测力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2N,由A图知金属块的重力为:5N,由D图知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F浮=G﹣F示=5N﹣4N=1N。
由G=mg可知,金属块的质量m===0.5kg,
由浮力公式:F浮=ρ水gV排可知,
金属块的体积:V=V排===1×10﹣4m3,
金属块的密度:ρ===5×103kg/m3。
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8N,
金属块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G﹣F′=5N﹣3.8N=1.2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盐水的密度:
ρ盐水===1.2×103kg/m3;
(5)实验步骤: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中水的深度h1。
②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2;
③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3;
因为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所以G=F浮=ρ水gV排,
设烧杯的底面积为S,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S(h2﹣h1),
所以G=F浮=ρ水gS(h2﹣h1),
木块的质量:m==ρ水S(h2﹣h1),
当木块压入烧杯中,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烧杯中水的深度h3。
小木块的体积为:V=S(h3﹣h1),
小木块的密度:ρ木==ρ水;
⑤若考虑细针体积对实验的影响,使得体积偏大,根据密度公式知测量的木块密度偏小。
故答案为:(1)①③⑤;(2)排开液体的体积;(3)深度;(4)1×10﹣4;5×103;1.2×103;(5)②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④ρ水;⑤偏小。
实验步骤
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4
2.3
2.2
2.2
2.3
实验步骤
b
c
d
e
f
测力计示数/N
2.4
2.3
2.2
2.2
2.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6讲 认识浮力(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6讲 认识浮力(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7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6讲 认识浮力(讲义)(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6讲 认识浮力(讲义)(原卷版+解析),共21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10讲 浮力综合应用三--实验专题(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10讲 浮力综合应用三--实验专题(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