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春季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13:诗歌鉴赏-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3:诗歌鉴赏-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3诗歌鉴赏-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13诗歌鉴赏-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强调四看(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看要求)到位
2.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
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3.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
(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
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5.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6.古典诗词鉴赏之规范答题
(1)先观点后理由;(2)先总后分式;(3)分点作答式
7.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 身份+性格 (+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 (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即解释诗) ;
(3)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寄寓) 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 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
(5)品味关键词句: 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6)分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 (描写) + (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 (意+文意+主旨情感) ;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对点练习
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6-17题。(6分)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释】筹笔驿,又名朝天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管仲,春秋时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为燕昭王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大破强齐,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常以管、乐自许。
1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诗人途经筹笔驿而作的咏怀古迹诗,属于七言律诗。
B.首联设想奇特,把鱼鸟、风云人格化,反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C.颈联以虚写实,分析了蜀国的败亡的原因。
D.这首诗把诸葛亮和他的事业放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考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17.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6.B
17. 表示对诸葛亮的景仰
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
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①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②,留醉与山翁。
【注】①楚塞:指楚国地界。②好风日:好风光。③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晋朝征南将军,好饮酒,每饮必醉。
2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汇合九派支流通向长江。
B.颔联写远望江水好像流到了天地外,所见山色缥缈若有若无。
C.颈联写郡邑宛如在水面漂浮,波涛翻滚,远方天空好像在摇动。
D.尾联写襄阳的风景的确令人陶醉,但我无缘与山翁豪饮酣醉。
2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汉江之滨,勾勒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展现了汉江的浩渺。
B.颔联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的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C.颈联“浮”“动”两个词渲染了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泛舟江上的苦闷愁绪。
D.该诗堪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王维诗歌的风格。
参考答案:21.D 22.C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荣∶草木的花。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庭中奇树,“发华滋”写出绿叶的娇嫩美丽,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B. 诗歌三、四句以“折其荣”寄托情感,“攀”“折”二字,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C. 诗歌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写花的馨香,但花香并未带来宽慰,反而触动主人公的愁绪。
D. 全诗由庭中奇树而触发情感,写采摘奇树之花送给所思之人,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9. 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请简要分析。
【答案】8. A 9. 情感:独赏美景的孤寂,对远人的思念,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手法: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绿叶的娇嫩美丽”错误,“发华滋”花开繁盛之意。华,同“花”;滋,繁盛。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对庭中奇树的描写,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
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这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隐含了折花寄相思而不得的无奈。
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夕望①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①《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以此表达美景让人忘却了思家的烦恼。
B. 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C. 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D. 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15. 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答案】14. A 15. ①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②悲愤和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此表达美景让人忘却了思家的烦恼”错误,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口上说“莫思归”,但实际上诗人思归正切,诗人并没有“忘却了思家的烦恼”。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标题“春江夕望”点明时间、地点、季节以及人物的活动,诗人在春天的傍晚眺望远处,那么诗人望向何处?自然是家的方向,且诗歌注释说“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即思念家乡之情,而且首联说“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口中说“莫思归”,内心恰恰是思归心切。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颔联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独立”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而“垂泪”“布衣”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自身的感叹。
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 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 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有感而发,发表自己对天下大势的一系列感想。
D. 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寄意深远。
15.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14~15题答案】
【答案】14. B 15. (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粘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书斋名。②元:原本,原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明写中秋夜月,暗写内心感受,为抒发乡愁做铺垫。
B.第三句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C.第四句描绘夜月独自前行的情景,画面空灵,富有理趣。
D.这首写景小诗境界优美,设想新奇,耐人寻味,独具魅力。
14.诗人把月比作“一团冰”,二者有哪些相似点?(3分)
13.A
●14.相似点:洁白明亮,优雅冷清。这个比喻形象地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
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①无由入酒家。
[注]①五马:太守的代称。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冬景”?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本诗描写了似“春景”的“冬景”。
(2)江南的十月天气依旧很好。绿草并未被轻霜打黄,江边的沙子也被暧阳逐渐烘干,树叶依旧维持绿色,在樱花枝头依旧悬挂着疯狂绽放的樱花。
八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6题。(11分)
张谷①田舍
〔唐〕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张谷:华山谷名。②碓:水碓,舂米的工具。③稔:谷物成熟,丰收。
(1)颔联“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清幽、淡雅的乡间美景。②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进入青翠的竹林,走过小桥,边走边欣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寒竹”与“野花”皆不是富贵之物,小路小桥更显清幽之感。
(2)①身在官场中,却住在深山中,行为清廉节俭,表达了诗人高雅的品性。
②心灵沉醉在清幽的山色与乡野的气氛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③自述来年丰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一片安详、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欣慰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注释:
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谷物成熟,丰收。
诗句大意:
这个县的长官为人正直节俭,居住在深山幽谷处。我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进入青翠的竹林,走过小桥,边走边欣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春水哗啦啦流淌,涨满山涧,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发出喧闹的声音。我踏步走入桑树林,看到木梯斜靠在桑树边,农人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田舍主人告诉我,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买酒都可以赊欠呢!
九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6分)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映山红,杜鹃花科。
16.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17.为什么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6.写山净江空猿哀人家少,突出了环境的偏僻空寂,体现了诗人遭贬后的孤独与凄凉,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解析:首句“山净江空水见沙”写的是春山看上去明净异常,春江阔远,江水清澈,可见其中的沙粒。写景较为空寂。联系背景可知,此时的诗人被贬荒僻冷落之所阳山,而通过这样的写景体现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凉,抑郁苦闷。此句是起始句,为全诗抒发感情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17.百感交集,同病相怜的愁绪;被贬而愤懑;未报皇恩,年事已高的遗憾;对南方气(瘟疫)的忧惧之情;触景伤情,对自身前途的心灰意冷。
解析:“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更加觉得伤感。张十一是与诗人一同被贬的,来信自然会较为伤感,所以自然让诗人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被贬的忧愁让自己无限忧愁,鬓发增加。诗人写到“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自己年华已逝,虽被贬,但仍然念及未报皇恩,内心遗憾。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对南方的瘴气心有忧惧之情。自己心忧天下却不被君王赏识,加之年事已高,又被贬幽僻之所,对于自身前途命运早已看淡,已然无心官场。
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①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③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①逐:循,沿。②趣:通“趋”。③澹:安静。
16.王维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对青溪的感情的?请至少答出两种手法,并简要分析。
17.请分别对三、四句中的“随”“趣”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16.⑴借景抒情。青溪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诗人通过对青溪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其的热爱赞美之情。⑵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到生命尽头。⑶动静结合。⑷视听结合。
17.⑴“随”是“依随”的意思,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溪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⑵“趣”通“趋”,是经过、走过的意思,把走过的路途不过百里却曲曲幽幽的景色特点凸显了出来。
十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6分)
青 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逐:循,沿。趣:通“趋”。澹:安静。
16.王维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对青溪的感情的?请至少答出两种手法,并简要分析。
17.请分别对三、四句中的“随”“趣”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6.借景抒情。青溪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诗人通过对青溪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青溪的热爱赞美之情。
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到生命尽头。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解析:视听结合(以声衬静),溪流一时在乱石中奔腾咆哮,一时又在松林里静静流淌,声色相通,展现了青溪的生机和幽静。“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动静结合,青溪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借景抒情,诗人顺流而下,描绘了青溪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人借对这样的美景的描述抒发了对此地美景由衷的喜爱之情。最后四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说自己的内心淡泊宁静,愿意在垂钓生活中度过余生。
17.“随”是“依随”的意思,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溪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趣”通“趋”,是经过、走过的意思,把走过的路途不过百里却曲曲幽幽的景色特点凸显了出来。
解析:先要准确解释在两个字在诗中的意思。“随”解释为“依随”,写的是溪水随着山的走势而曲曲折折。用“随”字写出了青溪的曲折之美。“趣”,结合注解可知,通“趋”,解释为“经过”。虽然感觉青溪百转千回,但它所经过的路途还没有一百里,将景物的清幽之态更好地展现出来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9:名句背诵与默写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09名句背诵与默写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09名句背诵与默写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8:文学常识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08文学常识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08文学常识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6:修辞手法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06修辞手法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考点06修辞手法篇-备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高频考点讲义与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