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24337/1-17070046138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24337/1-17070046138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24337/1-17070046139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24337/0-17070046114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24337/0-17070046114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24337/0-170700461146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
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
展开
这是一份知识点05 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5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5游记与山水-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解说】:
清朝杨名时《序》:“大抵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於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古人的游记一般文字优美、结构紧凑、语句流畅、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浓烈、充沛;有时会涉及一些山水人文的地理历史知识。内容上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等诗、词、曲、联、歌,体裁上有游记散文、小赋、书札、日记、序等游记文学作品。游记经典《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常见艺术手法:景物描写,绘其声绘其色;融情于景,意境或幽深或灵动;托物言志,含蓄隽永;语言精美,有佳句频现。
此类文章题材丰富,主旨多变:有纯粹表现娱情山水(喜爱、热爱与留恋)的(很少);有表达民本忧国思归的;有借物(事) 喻人(理)类(富有理趣)的;还有借景浇心中不平之气的(作者一般为被贬人文);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生活感悟的……
山水游记类文章阅读方法示例:首先,浏览全文,了解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游踪为何;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再次,画出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等;最后,通过阅读,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志度、情感;作者的人生志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常见题型】:
1.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应注意归纳并加以识记。学习注意点: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2.文言虚词: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察。学习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③根据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 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3.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示例】其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其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其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其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其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其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都可照抄不译。
其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其八注意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4.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
其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其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其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其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断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其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5.明辨句读: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6.内容选择题: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对此题型的考查,命题人在设题时,往往从故意拔高、张冠李戴、语句翻译错误等方面设题。故意拔高,就是对文中主人公的言行事迹进行总结时,罔顾事实,给与一个过高的评价;张冠李戴,是对文中不同人物的官职、政绩或相同人物不同时期的官职、政绩,随意的安在某一人身上;语句翻译错误,则是在翻译中对关键词语,进行不同义项的解读,误导考生。对此,考生在做题时,要对原文进行仔细的审读,然后把选项的内容,放到文本所在原句,从内容上进行认真比对,从而确定错误的选项。
【真题解析(23贵州中考)】
与谢万书①
[东晋]王羲之
古之辞世者……今仆②坐而获逸③,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
顷④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⑤,仿佛万石⑥之风。君谓此何如?
比⑦当与安石⑧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⑨之处世,甚欲希风⑩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注释】①选自《晋书》,有删节。②仆:我。③坐而获逸:指轻易获得隐退自由。④顷:不久。⑤举策数马:典故,指侍奉君主很谨慎。⑥万石:即西汉石奋,与四子均官至二千石,被称“万石君”。⑦比:近来。⑧安石:东晋谢安。⑨陆贾、班嗣、杨王孙:都是无为清净、超然物外之人。⑩希风:向往一时的风尚。
15.下列不是描述“我”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生活的一项是( )
A.修植桑果,率子抱孙游观林下B.果实甘美,割而分之同享美味
C.游山泛海,察看田地颐养闲暇D.兴言高咏,举杯斟酒吟诗作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结合题目重点回读,文章第三段中“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意思是:要和亲友时常举行欢乐的宴会,虽然不能兴致极高地吟咏诗歌。可能是因为这些亲友大多文化层次不高,所以“不能兴言高咏”;故选D。
16.王羲之在书信中,表明对子孙品德寄予希望的一句是:______,概括自己理想追求的一句是: 。
答案: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提取。浏览关注文中议论抒情句。第二段中,“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意思是:即使立德并不特别的高远,还想要教养子孙为人要敦厚谦让。因此表明作者对子孙品德寄予希望的句子是“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文末的“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意思是:时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之道,很想效法这几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这里的。因此作者的理想追求即“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割而分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二则》
B.庶令举策数马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诸葛亮《出师表》
C.君谓此何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D.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仓鹰击于殿上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代词,它/助词,的; B.相同,都是动词,“期望,希望”的意思; C.相同,都是动词,“认为”的意思; D.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故选A。
【参考译文】:古代避世隐居的人……现在我因获罪轻易获得隐退自由,顺应我一向的心愿,这是值得高兴的事,难道不是上天赐给我的福气!
不久东游回到故乡,栽下桑树和果树,现在都花开茂盛了,带领儿子们,抱着小孙子,在其间游玩观赏。有甜美的果子,就割开分吃,都非常高兴。即使立德并不特别的高远,还想要教养子孙为人要敦厚谦让。有的为人轻薄,希望能举起马鞭来数马匹数目,好像明万石君的风度。您认为这样如何呢?
近来应当和谢安向东游山观海,并且巡视农田探察地形,安闲地度日。谋求衣食之余,要和亲友时常举行欢乐的宴会,虽然不能兴致极高地吟咏诗歌,斟酒满杯而饮,谈谈田地里的事情,作为笑谈的新闻,其中的意趣,说也说不尽。时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之道,很想效法这几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这里了。
【特色题型】:
1.体会文章的情感:要在疏通文意、理解写景抒情句子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意象和关键词句,仔细分析和体会作者情感及变化,另写作背景也是理解感情的要素。
2.分析文章蕴含的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重点句子,结合此类文章特点、人物类型及时代背景概括作答。
3.语言特点: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朴实自然、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然后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上面的语句中选择。
【精选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_
②取道……石径塘而归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②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译文: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游沙湖(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予买田其间( ) (2)辄深了人意( )
6.为文中划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予 买 田 其 间 因 往 相 田 得 疾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②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
8.读文章,结合课内所学,请对苏轼作简要评价。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2)临于官道者为门
(3)夫世称子美者 (4)轩然与之并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译文:
(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译文:
1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百 世 之 长 子 美 之 名 若 草 堂 虽 与 天 壤 俱 存 可 也。
12.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概括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结合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8题。
【甲】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慕,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魔戛:摩擦。
【乙】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1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1)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2)去 十 余 日 奄 至 一 处 有 城 郭 状 屋 舍 甚 严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而惊________(2)二三子不得寐________
(3)人有奇志________ (4)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________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龚上(《陈涉世家》)
B. 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记》)
C. 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 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译文:
(2)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译文:
(3)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译文:
17.简要分析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
18. 请简要概括乙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
五、(23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9-22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1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0.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1.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2.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六、(23四川广安)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强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哪里。
23.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清 河 张 君 梦 得 谪 居 齐 安
2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2)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_
(3)以览观江流之胜________________(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________________
2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 B. 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 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 D. 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
26.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译文:
27. 【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是______________,【乙】文之“乐”是______________。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四时之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__________
(2)园去城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岁久敝漏
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知识点10 诸子与文体-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10诸子与文体-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10诸子与文体-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点09 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9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9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点07 情谊与贬谪-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7情谊与贬谪-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7情谊与贬谪-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