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6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6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7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74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7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80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83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324833/0-170700708785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课件)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方形地块,狭长地块,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能力训练,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内竞争和其他种群的影响等
能够阐述种群的各数量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概述两种方法的适应范围。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明确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数学模型)的方法。
能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能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种内竞争和其他种群的影响等),能阐明种群研究的实践意义。
1、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 特征。
①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a、黑光灯诱捕法:有趋光性的昆虫
b、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样方法的调查步骤:
关键: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植物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c、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提醒: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记物对所调查对象的生命活动无影响,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或容易脱落;。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改变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为什么?
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
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
3、2003 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1。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火的和谐稳定。
4、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渔网网目大,个头、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使幼龄个体比例上升,使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反之,网目过小,种群年龄结构改变成衰退型,鱼产量降低。
5、构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6、请判断对错。 ①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②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③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④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 ) ⑤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 ⑥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 ) ⑦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时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 ( ) ⑧若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 ) ⑨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 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都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 ⑪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 ⑫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
7、(2022·河北衡水金卷)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 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 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 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 8、(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9、(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10、(2021·山东高考)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 只/公顷
11、[2021·河南洛阳一模] 某正方形样地中有甲、乙两种大小相近的双子叶草本植物,目测发现植物甲分布比较稀疏,植物乙分布较为密集。某兴趣小组欲调查植物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植物甲、乙种群密度时所选样方的大小和数目应保持相同 B. 调查植物甲、乙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C. 植物甲、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为该种群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D. 若统计全部样方内及样方边线上的植株数,则调查结果会偏大 12、(2022·天津南开区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 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 D. 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
13、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哺乳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 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 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 D. 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14、(2019 年福建福州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记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 B. 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 C. 标记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D. 对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进行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
1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标记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n,则种群密度为(X1+X2+……+Xn)/n 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初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D.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 16、(2021·济宁二模)科研人员调查统计了某岛屿社鼠种群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春夏季之间 C.秋冬季社鼠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 D.冬季传染病对社鼠增长抑制作用最强
17、(2021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小 B. 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 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 与其他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18、(2021福建龙岩三模)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 d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0 m2的长方形才合理 B. 选取的3块麦田必须麦苗数、施肥、水土状况等均相同 C. 对照组调查结果计算平均值后必须四舍五入取整数 D. 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防治效果显著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表达形式 ①数学公式:科学、精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的“J”形增长
(1)概念 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 “J” 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模型假设(形成原因)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
(3)数学模型:Nt=N0λt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增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3、种群的“S”形增长
(1)概念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2)形成原因 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 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3)环境容纳量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提醒:①K值并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②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生存空间,改善栖息 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措施。
(4)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将停止增长。
高考题中所谓的增长率其实是指增长速率
4、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对于低于种群延续所需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表现为增长、稳定、下降、消亡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流程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接种酵母菌→培养→不同时间取样→计数、记录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①用具:血细胞计数板
400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②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计数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
提醒:①本探究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已形成对照;②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多次计数,取其平均值。③每天要定期取样计数
①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 形曲线增长模型。 ②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 。
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20、种群“λ”值曲线分析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7讲 种群及其动态,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特征,一个水池里的全部鱼,一个鱼缸里的全部金鱼,①一定地域内,概念要点,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7讲 发酵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1讲 群落及其演替(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