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核舟记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核舟记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任务一探究细节,任务二探究文思,“灵怪”,这两个评价有何不同,“奇巧”,任务三探究手法,王叔远的虚构合理吗,任务四联读探究,谢谢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核舟的“奇巧”之处,感受匠心所在。
能雕刻百物,神形兼备的人不在少数,王叔远何以独称“奇巧”?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细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核舟究竟有多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根据课文描写,在纸上“画”出核舟。(可以只画侧视图或俯视图,按课文内容来“刻”尽量做到“部件”齐全,注意细节。
除了“奇巧”,作者对王叔远的技艺还有什么别的评价?
“奇巧”说得基本还是“人巧”,“灵怪”已经接近“天工”。作者的赞美之情在文末达到高潮。
作者是怎样表现王叔远“技艺灵怪矣哉”的呢?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以“竟然”为中心语,选择表示递进的句式,按照示例写下你的发现。
示例:小小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竟然在核舟中部雕刻出了船舱、八扇小窗,左右对称,雕栏相望,启闭自如。且如此小窗,竟能清楚地刻上十六字,实在令人叹绝!
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料体积之小,雕刻内容之多
文章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各具情态。苏黄是书画诗文大家,一起欣赏手卷是很自然的事情,二人各执手卷一端,两膝相比,亲密和谐。苏抚黄背,体现长者的慈爱;黄指手卷,如有所语,似向老师请教,人物关系表现得很恰当。而佛印佛印是和尚,任情自然。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两个舟子神态、动作刻画细致,一喜动奔放,一喜静安然,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雕刻者于精细微小之处,展现刀功之神和“象”外之韵。如八扇窗,“左右各四”雕栏也是互相对望,展现对称之韵。“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分别出自《后赤壁赋》《赤壁赋》,将历史掌故融入雕刻作品。再如“舟尾横卧一楫”,只六字,月色水光中桨歇舟停,泛舟江面的丰富情景意蕴俱在其中。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呢?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景象。又突出了核舟“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王叔远雕刻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有虚构成分吗?
【链接资料】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两次游赤壁时未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往来;当年佛印也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游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因此,这三个人不可能同游赤壁。
【参考示例】从助读材料中可见,这种虚构很合理,此二人都是苏轼好友,黄庭坚还是苏门弟子,与苏轼并称“苏黄”,也是多次被贬官之人,自然容易与苏轼心灵相通;苏轼的思想中佛道气息浓厚,被贬官时,更易倾心佛道,所以在虚构想象中,三人当然可以同游赤壁。
对比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虞初新志》卷十六),对核雕的描写,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同:1.都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 2.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3.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4.两文都刻画细腻、传神; 5.在客观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异: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核舟记》的内容,以核舟本身为中心,领会雕刻者技艺之精,构思之妙。把握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文思之巧,赞叹之深。
作业:1.熟读全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3.(选作)仿照《核舟记》,介绍你所推崇的工艺大师的工艺品,200字左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读第2段,逻辑顺序,空间顺序,说明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优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成语积累,第二课时,整体感知,析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新课讲解,背景资料,核舟记,25段,研读第一段,研读第25段,归纳小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