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三10月半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三10月半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 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 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 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 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 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 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 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 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 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答案】1. D 2. B 3. C
4. 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 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
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
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
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
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毒兔子
【意大利】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一次次在病床上醒来,感到窗子渗进来的光线与声音仿佛来自遥不可及的世界。如今,外面的世界重新属于他——他病愈了,在诊疗室等医生过来。可是他感受不到喜悦。可能因为外面的雾,让他知道自己将在一片空茫中离开,融入那虚无的湿气里。虽然模糊地觉得自己必须喜欢那里面的某样东西,可是触目所见都让他厌烦而不自在。
就在那个时候,他看见角落里的那只白兔子,有着长而松软的毛,粉红的三角鼻,惊慌失措的红眼睛。它蜷曲的身躯占满狭窄的笼子,笼外有根吃不到的胡萝卜——它该有多么不快乐。他把笼门打开。兔子却停着不动,鼻子轻微抽搐。他拿起胡萝卜递过去,它跟着,就他的手上啃了起来。男人轻抚它的背脊,摸到一把瘦骨头,心想:“我可以把它养得圆滚滚的。”他爱怜地看着它,就像饲养者在和善照顾动物的同时,预见将来烘烤的菜肴。这是一个原本可以填补他的时间及心灵的朋友,可惜现在他得离开了,回到云雾弥漫、再也遇不到兔子的城里。
胡萝卜快吃光了,他抱起兔子,四处寻找可以喂的东西。门外响起医生的脚步声。怎么解释自己抱着这只兔子?他匆忙把它往夹克里一塞……
马可瓦多像幸运的猎人那样,拎着兔子的耳朵进了家门。“爸!爸!”孩子们欢呼着迎上去,“这是我们的礼物吗?”
“回来啦?”从太太的眼光,马可瓦多就知道自己的住院只增添了她的怨恨。马可瓦多说:“好好照看,它可以安心发胖直到圣诞节。”“它是公的还是母的?”小儿子问。
如果是母的就好了,可以生小兔,然后发展畜牧业。马可瓦多的脑里浮现一幅图像:家里湿渍斑斑的墙壁消失无踪,眼前是田野间的一座农庄。
“给它吃什么?我们自己都没得吃。”太太尖酸地说。“这个我来负责。”马可瓦多说。
第二天,马可瓦多从主管办公室的盆栽上各拔下几片叶子,全塞进央克里。接着厚着脸皮向一位女职员讨了一朵花,又对正在削梨的年轻人说:“把皮留给我。”如此,东一片叶子,西一串果皮,再加上花瓣,希望能喂饱小动物。
主管忽然派人来叫他。“他们发现盆栽掉叶子了?”马可瓦多习惯性地感到内疚。房间里还有一名医生和几名警察。医生对他说:“诊疗室的兔子不见了。那只兔子被注射了可怕的病菌,可以传染全城。我断定你还没有吃掉它,否则你已经不在人间了。”公司外等着救护车和警车,大家急忙上车,持续呼啸着警笛往马可瓦多家开去。沿路留下马可瓦多沮丧地从车窗丢出去的一行绿叶、果皮和花瓣。
那天早上马可瓦多的太太不知拿什么下锅,看着兔子自言自语:“薪水都拿去支付医药费了,店铺又不让赊账,还大谈什么畜牧业、什么圣诞节吃烤兔子。”她找出一条长彩带,绑在它的脖子上,让孩子们像牵狗一样,拽着不情不愿、勒得半死的兔子。
“让蒂欧蜜拉太太帮忙杀一下兔子”,妈妈叮咛着,“她可以留一只兔腿!不,还是留兔头好了。”
当马可瓦多家被医生和警察重重包围时,小孩刚刚出了门。所有追缉者又继续他们的狩猎。
“你们疯啦?”看着屋里挤进的陌生人,蒂欧蜜拉太太差点中风。她对兔子毫不知情。
事实上,三个小男孩没在老太太家的门口停留。为了拯救那只兔子,他们打算把它带到安全的地方。他们爬到顶楼的平台,扯断彩带便离开了,只留下自由的小动物和一望无际的倾斜的屋顶。
兔子试着走几步,看看四周,换个方向,便小步轻跳着往屋顶走去。兔子的行踪没有被忽略。有人在窗台摆了盆生菜,有人丢了个梨核,还有人放了胡萝卜块。顶楼的窗户后面正传着低语——“今天炖兔肉”,或者“烩兔肉”“烤兔子”之类。
小动物当然知道,每次人类用食物引诱它,都会发生痛苦的事:把针管插在它身上,或把它塞进夹克里,或用彩带拖着它走……但与记忆带来的痛楚相比,只有此刻的饥饿是可以减轻的。这些不可信赖的人类——除了给它折磨——还能给它——也是它需要的——一种保护,一种家的温暖。它决定把自己交托给人类的游戏,听天由命吧!于是它安心地吃起胡萝卜,即便清楚知道,很快有一只手伸出来把它抓住。然而一切相反,眨眼之间,窗户关了,窗后的人也不见了,整个顶楼了无人迹。
因为此时警车的扩音器正在呼喊:“请注意!请注意!有一只长毛的白兔子失踪了。它有严重传染病!它的肉有毒!触碰也会被传染!看见它马上通知警察!”
恐慌在所有的屋顶上迅速蔓延。每个人都采取防御姿态,一看到兔子从别的屋顶跳到附近,就发出警报。兔子的步子变得犹豫不决,当它发觉自己需要与人类亲近时,这种孤独感对它而言更具威胁性,更难以容忍。
老猎人乌利克装好子弹,在雾中看见一团白影,便迅速开火。一粒弹丸打穿它的耳朵。兔子明白:这是开战宣言,所有跟人类的关系自此一刀两断。
一切在缥缈的雾中结束了。失足的兔子不可遏止地向下方的雾气滑落;还在半空,就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接住。装着兔子的救护车疾驰而去,车上还有马可瓦多,他的太太和三个小孩。他们得留院观察,做一系列的菌苗检验。
(马小漠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笼门被打开,彩带被扯断,兔子都没有马上逃走而是保持警惕,表明它在多次担惊受怕之后,对人类的善意并不信任。
B. 马可瓦多病愈归来,他的太太非但不高兴,反而流露出怨恨的神情,体现极度贫穷的生活使得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扭曲。
C. 马可瓦多跟太太“大谈什么畜牧业、什么圣诞节吃烤免子”却不顾家中食物短缺,是一个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人。
D. 许多大人想把兔子变成腹中餐,只有那三个小男孩愿意把它当作礼物、给它自由,童心的美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丑恶。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与结尾两次写雾,缥缈、潮湿、笼罩一切的雾气营造出迷茫与压抑的氛围,象征着病态的社会对人们精神的侵蚀。
B. 小说有意使马可瓦多与兔子相映照,比如,两者都从医院出来又回到医院去,都对现实的生活不满却又始终无法逃离。
C. 兔子的命运发生多次转变,使得小说叙事一波三折,而找回毒兔子的过程一再受阻,以延宕的手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D. 同是引人深思人性“变形”之因,本文与卡夫卡《变形记》写法不同,前者多真实而极少荒诞,后者多荒诞而极少真实。
8. 马可瓦多将兔子带回家喂养,表面上是因为难以向医生解释,其实还有多种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后半部分的情节中增加兔子的叙述视角,能带来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马可瓦多看到兔子被囚禁、吃不到食物,对兔子产生怜悯。
②马可瓦多对空虚的生活感到厌烦,兔子可以填补他的时间与心灵。
③马可瓦多生活贫穷而渴望有所改善,想着把兔子养肥做大餐。
9. ①以兔子的视角展现人们的自私、冷血,增强小说的批判意味。
②兔子因饥饿与孤独而宁愿投降,象征着人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进一步突出人的异化。
③兔子的视角具有魔幻(童话)色彩,使故事更新奇、更有吸引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不顾家中食物短缺,是一个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人”错误。马可瓦多并没有“不顾家里食物短缺”,只是没有能力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他想方设法凑足喂兔子的食物,也可以看得出他已经考虑到家里食物短缺;马可瓦多也并非“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人,人被沉重的现实束缚着而偶尔幻想着有所改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前者多真实而极少荒诞,后者多荒诞而极少真实”错误。本篇小说的荒诞不能说极少,很多情节都夸张,而《变形记》将大量真实的细节加入故事,而且本身就是借荒诞不经刻画真实的社会,也不能说“极少真实”。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它蜷曲的身躯占满狭窄的笼子,笼外有根吃不到的胡萝卜——它该有多么不快乐。他把笼门打开。兔子却停着不动,鼻子轻微抽搐。他拿起胡萝卜递过去,它跟着,就他的手上啃了起来。男人轻抚它的背脊,摸到一把瘦骨头,心想:‘我可以把它养得圆滚滚的。’”可知,马可瓦多看到兔子被囚禁、吃不到食物,对兔子产生怜悯。
由“在诊疗室等医生过来。可是他感受不到喜悦。可能因为外面的雾,让他知道自己将在一片空茫中离开,融入那虚无的湿气里。虽然模糊地觉得自己必须喜欢那里面的某样东西,可是触目所见都让他厌烦而不自在”可知,马可瓦多对空虚的生活感到厌烦,兔子可以填补他的时间与心灵。
由“心想:‘我可以把它养得圆滚滚的。’”“马可瓦多说:‘好好照看,它可以安心发胖直到圣诞节。’”可知,马可瓦多生活贫穷而渴望有所改善,想着把兔子养肥做大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由“有人在窗台摆了盆生菜,有人丢了个梨核,还有人放了胡萝卜块。顶楼的窗户后面正传着低语——‘今天炖兔肉’,或者‘烩兔肉’‘烤兔子’之类”“小动物当然知道,每次人类用食物引诱它,都会发生痛苦的事:把针管插在它身上,或把它塞进夹克里,或用彩带拖着它走……但与记忆带来的痛楚相比,只有此刻的饥饿是可以减轻的”可知,以兔子的视角展现人们的自私、冷血,增强说的的批判意味。
由“这些不可信赖的人类——除了给它折磨——还能给它——也是它需要的——一种保护,一种家的温暖。它决定把自己交托给人类的游戏,听天由命吧!”可知,兔子因饥饿与孤独而宁愿投降,象征着人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进一步突出人的异化。
由“兔子明白:这是开战宣言,所有跟人类的关系自此一刀两断”等可知,兔子的视角具有魔幻(童话)色彩,使故事更新奇、更有吸引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殇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O能P免Q之R于S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与成语“刚正不阿”中的“阿”字含义相同。
B. “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中的“二三子”语出《论语》,与《卫风·氓》中的“二三其德”不同,相当于“诸位”“几个人”。
C. “幸赦臣之过”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
D. “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韩献子为人公正,不拉帮结派,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
B. 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 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14. 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三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不超过70个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做工作中的实在人,做国家、人民的公仆。
【答案】10. DHL 11. C 12. D
13. (1)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算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
(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14. 示例:学习韩献子不结私党,杀了赵宣子的车夫;学习咎犯公私分明,举荐与他有仇的虞子羔;学习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惩治不守国法的族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
“吾”为主语,“在”为谓语,“上位”为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D处断句;
两个“士民”处断开,既H处断句;
第二个“士民”为“或怨”的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L处断句。
故选DHL。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袒护”的意思。句意: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刚强正直,不徇私迎合。
B.代词,你们;代词,那些人;不专一。句意: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C.“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幸亏,幸而;希望。句意: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
D.送;达到。句意: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达到认知的途径在于考究事物。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不惜将族人杀了”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而不是令尹子文杀了族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失次”,乱了次序;“戮”,杀;“是”,这;“当”,正确的。
(2)“以”,因为;“害”,损害;“其”,表示祁使语气,还是;“去”,离开;“顾”,回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戳其仆”“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可知,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推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荐得当,可见韩献子不结私党。
根据“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可见其公私分明。
根据“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其释放了,而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交给管理刑狱的官员,让他绳之以法,可见其为人公正。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把这三个人的事例整理成句式整齐,富有语势的三个排比句,注意字数不要超过60个字。
参考译文:
那做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国事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门就不计较财利,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用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
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为人不结朋党,治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队伍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车夫。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了他,到晚上就杀了主子的车夫,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斗结束后,赵宣子请大夫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赵宣子说:“我曾向君王举荐韩献子,如果举荐不当,一定会受到处罚。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算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管理刑狱的官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活着不按原则办事,不如让我去死。”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惩处这人,我将去死。”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恤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描写一场秋雨过后,无相寺边河湖溪塘都涨满了水,天光水色交融的景象,展现了西溪的独特风貌。
B. 颔联从小处、远处着墨,微风初起、草声微弱等景象都被诗人一一捕捉,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C. 诗人笔下的无相院极其清净,溪水照映人影,也照见了人的内心,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
D.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和反衬等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此诗中有三处写“影”,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15. B 16. 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山之影,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处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直接写影;②“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之影,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间接写影;③“莫放修芦碍月生”虚写月之影,写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为想象之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从小处、远处着墨”错,应是从小处、近处着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①“浮萍破处见山影”,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写山倒映在水中之影,直接点出“山影”,这是直接写影;
②“过桥人似鉴中行”,表面是写人在桥上行走,就像是在镜子中行走,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此处写被溪水映照的人影,这是间接写影;
③“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是希望芦苇不要长得太高,阻碍了月亮出现在水中,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影响“我”观赏溪水中月亮的影子,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为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里是想象,为想象之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象无感情的动物竟能闻乐起舞来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洞箫声可以“________________”,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_____________”。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一句应是“___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舞幽壑之潜蛟 ②. 老鱼跳波瘦蛟舞 ③.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 往往取酒还独倾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壑”“蛟”“倾”“摧”“事”“呕”“哑”“嘲”“哳”“涯”“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子设备或网络连接“卡顿”时,运行会短暂停顿,响应会变得缓慢。而人们陷入“社交卡顿”时,则经常产生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行为。近日,一项针对青年的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存在“社交卡顿”。
对此,甲、乙两人分别发表了看法。
甲:我觉得“社交卡顿”无关紧要。以前办事要依托人际规则,搞好社交当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a )。而依托程序规则办事,只要根据网上的标准流程,①循规蹈矩地操作就行。不用求人办事了,搞好社交就变得没必要,青年再也不必在酒局上②强颜欢笑来讨好他人。再说,信息技术的发展③突飞猛进,线上社交已经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谁说一定要线下社交?线上社交难道不香吗?( b ),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人就摇身一变,成为④夸夸其谈的社交达人。既然青年不必搞好社交,也不用线下交流,“社交卡顿”又何妨?
乙:我不赞同你的看法,我认为青年人一定要避免“社交卡顿”。 所以,搞好社交很重要,而线下交流也不能放弃;如果青年陷入“社交卡顿”,无论是赢得友谊与爱情,还是寻找合作伙伴,都将变得困难重重。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社交卡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B. 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
C.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D. 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则经常产生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心理
B. 则经常出现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甚至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等行为
C. 则经常产生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心理,甚至出现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等行为
D. 则经常出现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等行为,甚至产生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心理
20. (1)文中画横线的四个成语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标明序号并修改。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你利用下列论据,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帮助乙逐一反驳甲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意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120字。
论据一:只有社交才能建立真实而牢靠的情感联结
论据二: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对方
【答案】18. A 19. C
20. (1)①按部就班 ④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侃侃而谈)
(2)a.人际规则逐渐被程序规则取代 b.从线下转到线上
21. 即使不必求人办事也必须搞好社交,因为只有社交才能建立真实而牢靠的情感联结,从而帮助我们赢得友谊与爱情。再有,线下社交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帮助我们找到可以合作的伙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社交卡顿”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C.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D.引号表示特式称谓。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三处语病:
一,“产生……行为”搭配不当,应为“出现……行为”或“产生……心理”;
二,“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行为”不合逻辑,“尴尬不安、不知所措”属于“心理”而非“行为”;
三,“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尴尬不安、不知所措”语序不当,先有“尴尬不安、不知所措”,再有“逃避社交、自我封闭”。
只有C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情境补写的能力。
(1)①本处是说根据网上的标准流程,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所以应用“按部就班”,而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它也可以形容拘守成规,不敢有所变动。
②本处是说在酒局上勉强自己装出高兴的样子,所以“强颜欢笑”使用正确。“强颜欢笑”,人不开心也勉强故作开心的样子。
③本处是说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地迅速,所以“突飞猛进”使用正确。“突飞猛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④本处说有些人由线下社交转到线上社交,他们变得特别善谈,而“夸夸其谈”是一个贬义词,可用“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夸夸其谈:指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合实际。
(2)a.由原文“以前办事要依托人际规则”可知,以前主要依托人际规则;由原文“而依托程序规则办事”可知,现在主要依托程序规则。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程序规则逐渐代替了人际规则,可填“人际规则逐渐被程序规则取代”。
b.由原文“谁说一定要线下社交?线上社交难道不香吗”,可见这里面谈到的是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的问题。而后文说到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人就摇身一变,成为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说明这些人由线下社交变为线上社交,可填“从线下转到线上”。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不必求人办事就不必社交”以及“线上社交可以替代线下社交”,乙要反驳甲的观点时,就要从这两个观点进行反驳,而文中论据一就是针对甲的观点一进行反驳的,而论据二就是针对甲的第二个观点进行反驳的。即使不求人办事,我们也必须搞好人际交往,因为只有社交才能建立真实而牢靠的情感联结,而真实而牢靠的情感联结是我们获得友谊、爱情、事业的基础。并且线下社交也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社交,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帮助我们找到伴侣、合作伙伴等。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人生百事,总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或善于“举一纲”,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抓住关键,赢得成功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郑玄也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为“提起渔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便都自然打开;理解了重要篇章的内容,其余所有篇章的意义也就明白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做事的道理:做任何事情只有抓住关键,方能赢得成功。
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日常之事便如那雕像,重在全局。凡事都有主次,抓住那根主线,也就抓住了事物的关键。过于重视细枝末节反而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蠢材。
抓住关键,能救人一命。在美国,医生自杀率最高的是哪一科?是眼科医生。想想,纱布揭开便意味着宣判。问题是前一个手术刚失败,下一位病人便等着开刀。伤感?医生不能感伤,不能犹豫,更不能时时自责。因为那样会使下一个等着手术的病人遭殃,他们知道下一次比上一次更重要。不让下一次失败,只能让它成功,因此,必须立刻振作起来,对于已经犯的错误,或曾经的失败,不要纠缠不休,只有认清主次,抓住关键才能让更多的手术达到最大的成功率。
抓住关键,需要我们锻炼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试想,如果没有沃德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那么无辜伤亡的将士可能会多不胜数。练就一双慧眼,抓住问题关键,方能事半功倍。
抓住关键,要懂得取舍,学会放弃。当柯达公司生产出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小的相机时,公司高层打算利用新相机优势快速强占市场。创始人伊斯曼却将专利无偿转让。面对一路下跌的相机价格,伊斯曼却笑了,他指挥团队大卖与新相机配套的胶卷,因为该胶卷只有柯达有,他们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因此说,机遇可以创造,但前提是懂得取舍,这就如同种庄稼,唯有广施良种,让左邻右舍都拥有相同的优质种子,自家土地上的粮食才会颗粒饱满。
不抓关键,失败的根源。就像一个买椟还珠之人,对于那个华丽的装宝珠的盒子,十分感兴趣,将珠宝买到手后,却将匣子留下,将珠宝还给买家,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这种将并无多大价值的盒子当成珍宝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他们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外表,忽视实质;只顾自己,忽视集体。这种本末倒置,抓不住关键的人注定无法成功!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生活之事也是如此,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将工作、事业等完成得淋漓尽致,一切困难方能迎刃而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部分中的“音叉效应”指对于有的事物,要达到某种效果,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找准它的脉搏。子弹都“束手无策”的坚硬的防弹玻璃,却被一只小小的音叉击碎,关键在于音叉的频率与玻璃一致,找到了击碎玻璃的关键点。因此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要害,才能给出精准治根之策,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最佳性价比。材料第二部分中的“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为“提起渔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便都自然打开;理解了重要篇章的内容,其余所有篇章的意义也就明白了。”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抓住事件的关键,许多问题便将迎刃而解。
写作时应结合两则材料,寻找共性来确定立意,即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抓关键的内涵,抓关键的重要性,如何抓住事物的关键之处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抓关键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抓住事物的关键之处”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抓住事物的关键需要我们有全局意识,理性分析;需要我们锻炼一双敏锐的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学会取舍,有的放矢等。
立意:
1.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
2.反复尝试,抓住关键,方能突破障碍。
3.寻真法以攻坚,抓关键而克难。
4.切中肯綮,找准突破点,人生方高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荆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半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