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含解析)第1页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含解析)第2页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含解析)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含解析),共14页。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第一章 人口拔高练五年高考练考点1 人口分布  (2023全国甲,4)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题。1.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1北京,18(2)]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3.[2019北京,40(2)]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下题。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考点2 人口迁移  (2023山东,3—5)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1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图14.图2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5.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6.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2022江苏,16—18)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7.“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8.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2022浙江6月选考,7—8)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两题。10.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11.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湖南,1—2)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13.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1山东,7—8)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14.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15.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16.[2019天津,12(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考点3 人口容量  (2021北京,8)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回答下题。17.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三年模拟练  (2023安徽名校联考)人口密度突变线综合反映了自然要素(如降水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下图示意我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人口密度突变线最北端较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偏东,是因为(  )A.高山地形,地质条件复杂B.纬度较高,多年冻土广布C.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匮乏D.地处边疆,开发历史较晚2.武威附近人口密度突变线能突破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得益于(  )A.矿产资源丰富   B.太阳能丰富C.水资源较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  (2023浙江强基联盟二模改编)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表是我国三个城市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根据表格,可知(  )A.北京流动人口多于郑州B.北京人口增速快于郑州C.郑州人口增速一直在加快D.郑州人口增量大于北京4.推测M市最可能是(  )A.南昌   B.西宁   C.上海   D.长春  (2023湖南常德期末)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五个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一方面。下表为某市综合承载力测量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6.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增加,最可能是因为该市(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减少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人口数量增加7.(2022山东菏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见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微变动。某同学研究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发现,“祁吉线”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部分县市还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人口占比持续微增。“祁吉线”西北半壁是地球上相对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并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西北半壁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1)分析“祁吉线”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2)推测“祁吉线”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增长较慢、部分县市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原因。(3)为协调“祁吉线”西北半壁日益增长的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提出可行性建议。8.(2023广东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大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2000年前,望京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交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指出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2)简述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的原因。(3)与西欧相比,分析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综合拔高练五年高考练1.A 1790—1870年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人口向工业发达地区和煤炭等矿产产地集聚,又由于工业发展需水量较大,进一步促使人们向河流附近靠近。蒸汽机技术的应用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工业向河流靠近,导致人口向河流附近集聚。故①③正确,选A。2.答案 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差异大。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说明人口密度小;其中首都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说明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比例约7∶3,说明城乡人口差异大。3.答案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解析 结合图中德国老龄人口分布状况和德国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得出,该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大,东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小;东北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可以从劳动力不足和养老压力大等方面回答。4.A 读图1可知,该市总人口减少,说明当地经济水平低,就业机会少,人口以迁出为主。该市的市辖区人口数量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数量显著减少。图2中①最符合,故选A。5.C 该市的市辖区有一定人口迁入,主要迁入群体是中青年人口,可提高市辖区的劳动人口比重,C正确。市辖区的总人口较少,老年人口数量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其他县级行政区的中青年大量向外地迁出,导致当地县级行政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县级行政区的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平均年龄较大,A、D错误。故选C。6.A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常住人口以迁出为主的地级市,一般当地经济发展规模小,经济发展较落后,就业岗位少,人均收入低,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等,A正确。人口规模大小不一定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C错误。常住人口减少的地区,其各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千差万别,人口迁出区的人口职业构成不一定相似,B、D错误。故选A。7.C 读图准确获取各条线的含义,图中倾斜的虚线表示“六普”和“七普”人口增长率相等,读图可知粤、鄂位于该虚线上。8.D 四个直辖市为京、津、沪、渝。读图判断,“六普”到“七普”期间,京、津、沪人口增速降低,“六普”“七普”人口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渝在“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增速提高,“六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A 读图可知,人口增速较快的地区在图中的右上方,主要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多集中在大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大城市周围逐渐形成了城市群,故可推测我国人口逐渐向城市群集聚。10.B 据图可知,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中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此外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中占比较高的河南省和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B正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中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但占比较低,A错误;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中西部地区有四川省,但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中有东北地区,D错误。11.A 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靠近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12.D 据图可知,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人数下降,A错误;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为各时段永久迁移人数之和,呈增加趋势,B错误;1990—2010年务工迁移人数增加,2010年后下降,C错误;1990—1995年务工迁移人数线平缓,增速慢,2005—2010年务工迁移人数线陡,增速快,D正确。13.B 我国务工人口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三农”政策利好,可减小人口外迁的推力,①对;2010—2015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对该时期劳动力迁移没有影响,②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当地人口就地就业,从而使得务工迁移人数下降,③对;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上升,④错。故选B。14.B 据图可知,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加较常住人口多,落户政策放宽会导致户籍人口大量增加,B正确;生育政策调整、医疗条件改善和行政区划变动对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二者的变化情况不会存在较大差异,A、C、D错误。15.D 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读图可知,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户籍人口数量后期却有明显增长,说明人口迁入减少,主要原因应是产业结构优化,导致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D正确。人口老龄化加剧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应促进迁入人口增多,从而使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错误;GDP增长缓慢无法解释后期户籍人口明显增加的现象,材料中也无信息表明该市GDP增长缓慢,B错误;环境承载力下降会导致常住人口减少,C错误。16.答案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解析 结合材料,从自然(地形、气候、资源)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17.A 据图中绿洲和时令河可推知,该区域较为干旱,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自然资源应该为水资源。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和较大面积的绿洲,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居民点密度小,所以该村最适宜选址在甲地,A正确。丙、丁两地条件不如甲地优越,不是最适宜选址地,可排除。乙地同样有时令河和较大面积的绿洲,但因为跨越行政区域界线,不适宜作为该村选址地,亦可排除。三年模拟练1.B 人口密度突变线最北端在大兴安岭北段附近,较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偏东,说明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小。此处纬度较高,一年中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人们生活和进行农业生产,所以人口密度较小,B正确;此处附近的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人口密度突变线走向基本一致,因此地形条件不会仅仅影响人口密度突变线最北端,A错误;此处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并不匮乏,C错误;地处边疆,开发历史较晚的地区,人口密度并不一定小,D错误。2.C 武威附近人口密度突变线能突破400 mm年等降水量线说明其人口密度较大,武威位于黄河上游,虽然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及其支流流经,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C正确;相对于水资源,矿产资源、太阳能以及土地资源对该地人口密度影响较小,排除A、B、D。3.D 从表格中无法获知北京和郑州的流动人口数量,A错误;北京的常住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郑州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郑州人口增速快于北京,B错误;郑州人口增速并非一直在加快,C错误;郑州人口从2011年的908.5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 274.2万人,北京人口从2011年的2 024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2 188.6万人,故郑州人口增量大于北京,D正确。4.A 由表格中M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变化可知,该城市常住人口呈增加趋势,且增速较快,推测该城市最可能是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强,距经济发达地区近,承接产业转入较多,就业机会较多,吸引人口迁入,四选项中南昌最符合,A正确。上海为我国东部城市,人口规模大,且常住人口增速相对较慢,C错误;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人口较少,B错误;长春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速相对较慢,D错误。5.C 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短板效应”,读表可知,水环境容量的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最低,所以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水环境容量,C正确;当地能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均大于水环境容量,A、B、D错误。6.C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上升,能源消费总量也会上升,A错误;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B错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从而使可承载人口规模增加,C正确;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不是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增加的原因,而是结果,D错误。7.答案 (1)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土壤发育好;河流较多,水资源条件好;大多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适合种植业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较好。(2)东南半壁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较大城市周边县市的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3)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计方式。解析 (1)读图可知,“祁吉线”东南半壁河流较多且向东南方向流动,聚落大都位于河谷,说明“祁吉线”东南半壁比西北半壁海拔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更适合人类生存;东南半壁河流数量较多,因此水资源条件好;东南半壁多河谷、平原,地势较平坦,土壤较肥沃,适合种植业发展;读图可知,东南半壁大多位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综上所述,东南半壁生存环境相对较好,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人口相对较多。(2)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由于我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优厚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青藏高原大多数县市人口自然增长均呈现正增长,但“祁吉线”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却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其应主要受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祁吉线”东南半壁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省级行政区,经济因素导致东南半壁人口迁出更多;拉萨、西宁为首府、省会,再加上该线东南半壁很多城市为地、州驻地,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迁移的拉力强,使得周边的大多数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进而使得大部分县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3)“祁吉线”西北半壁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许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极难恢复,属于相对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出台政策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当地人口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而且近年人口持续增长,但收入较低,生活质量不高,可以引导、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计方式,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8.答案 (1)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为求学与外交需要。(2)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政策优势明显;学校、外交机构集中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3)中国与韩国距离较近,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同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解析 (1)从图中可知,1992年中韩建交,韩国人主要集中在外交公寓与花家地,结合图例可知,空心菱形为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反映出周边集聚目的为求学;实心星形为韩国管理人员,反映出周边集聚目的为外交需要。(2)从图中可知,2003年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韩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在政策优势下,望京居住区的吸引力增强;其中韩国管理人员、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使得望京对韩国人的吸引力加强。(3)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主要从空间距离、文化习惯、移民居住成本等方面分析。 年份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M市505518.4530.3546.4560.1643.8郑州908.5986.61 069.21 164.31 235.51 274.2北京2 0242 1252 1882 1942 1902 188.6综合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土地资源承载力5 489 090水资源承载力3 273 765能源承载力6 434 491大气环境容量4 528 653水环境容量3 083 6351.A4.A5.C6.A7.C8.D9.A10.B11.A12.D13.B14.B15.D17.A1.B2.C3.D4.A5.C6.C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