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11页。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1.铬元素(Cr)的化合物存在下列转化关系: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反应①表明Cr2O3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B.反应②H2O2被还原成O2C.反应③发生的反应为2K2CrO4+H2SO4=K2Cr2O7+K2SO4+H2OD.反应①②③中只有②是氧化还原反应2.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HCO3→CO2 B.Cl-→Cl2C.Ag+→Ag D.KMnO4→MnCl23.某离子反应中涉及H2O、ClO-、NH4+、H+、N2、Cl-六种微粒。常温条件下反应时,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lO-B.该反应中有两种离子生成C.该反应生成1 mol氧化产物时,转移的电子为6 molD.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含有0.01molFeCl3的氯化铁饱和溶液因久置变得浑浊,将所得分散系从如图所示装置的A区流向B区,其中C区是不断更换中的蒸馏水。已知NA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反应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B.滤纸上残留的红褐色物质为Fe(OH)3固体颗粒C.在B区的深红褐色分散系为Fe(OH)3胶体D.进入C区的H+的数目为0.03NA5.氯水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它是由氯气溶于水制得的,该过程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l2+H2OHCl+HClO,下列对该反应中H2O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氧化剂 B.还原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B.通过化学反应,可由一步转化生成NaOHC.明矾和干冰均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和氨水均属于混合物D.HCl、纯碱、硫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7.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煤的干馏 B.粮食酿酒 C.电解质导电过程 D.石油的分馏8.图为“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NaCl固体中,Na+和Cl-的排列紧密有序,因此氯化钠固体可以导电B.水分子破坏了固体Na+和Cl-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C.NaCl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D.上述过程用符号表征为NaCl=Na++Cl-9.将洁净的铁丝放入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固体物质,这层物质是下列的A.Ag B.Zn C.Ag和Zn D.Zn和Fe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油的裂解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是物理变化B.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C.古人使用蚕丝巾遮盖口鼻,蚕丝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医用口罩过滤层由聚丙烯熔喷布构成,熔喷布是合成高分子材料11.用下列方法均可制得氧气:①2KMnO4K2MnO4+MnO2+O2↑;②2KClO32KCl+3O2↑;③2H2O2 =2H2O+O2↑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①②③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A.1:1:1 B.2:2:1 C.1:3:1 D.3:1:31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B.C. D.13.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溶液:Ca2+、H+、Cl-、HSO3-B.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Na+、NH4+、I-、NO3-C.FeCl3溶液:K+、Na+、SO42-、AlO2-D.常温下,=0.1 mol·L-1的溶液:Na+、K+、SiO32-、NO3-14.氢化钠(NaHD)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用作生氢剂时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NaH中H的化合价为-1B.标准状况下每生成22.4L的,转移电子数目为C.Na、NaH与水作用时,水的作用相同D.NaOH是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15.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NaHSO4 = Na+ + HSO B.Fe2(SO4)3 = Fe3+ + SOC.NH3·H2O⇌NH+OH- D.CH3COOH = CH3COO- + H+二、填空题16.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___________Cu+___________HNO3(稀)=___________Cu(NO3)2+___________NO↑+___________H2O (2)___________ Cl2+___________NaOH___________NaCl+___________NaClO3+___________H2O (3)___________(NH4)2SO4=___________NH3↑+___________SO2↑+___________N2↑+___________H2O 17.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反应C+2CuO2Cu+CO2↑,C得到氧,发生了 反应;CuO失去氧,发生了 反应。结论: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 反应,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 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 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18.现有下列物质:①稀硫酸②氧化铝固体③氨水④二氧化碳⑤FeCl3固体⑥稀NaOH溶液,按要求填空:(1)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物质序号为 ;(2)有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这两种物质的序号是 ;(3)加入盐酸、NaOH溶液均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序号为 ;试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 ;(4)能导电的物质序号为 ;(5)实验室用⑤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1.B【详解】A.反应①是Cr2O3和KOH反应生成KCrO2和水,表明Cr2O3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正确;B.反应②中KCrO2被H2O2氧化为K2CrO4,体现H2O2的氧化性,则H2O2被还原成H2O,B错误;C.反应③K2CrO4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K2Cr2O7、K2SO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CrO4+H2SO4=K2Cr2O7+K2SO4+H2O,C正确;D.反应①②③中反应①③中所有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只有②中铬元素的化合价由+3升高为+6,O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转化为-2价,即只有②是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故答案为:B。2.B【详解】A. 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 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B正确;C. Ag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应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C错误;D. 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应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D错误;故选B。3.D【分析】由图象分析可知,N2的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逐渐增大,可知N2是生成物,具有还原性的NH4+为反应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知,氯元素化合价降低,ClO-应是反应物,是氧化剂,Cl-是生成物,结合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lO-+2NH4+=N2↑+3H2O+3Cl-+2H+,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在3ClO-+2NH4+=N2↑+3H2O+3Cl-+2H+中,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故A正确;B.由反应3ClO-+2NH4+=N2↑+3H2O+3Cl-+2H+,生成了氯离子和氢离子,故B正确;C.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0价,则消耗1mol还原剂,转移3mol电子,则该反应生成1mol氧化产物(N2)时,转移电子6mol,故C正确;D.由3ClO-+2NH4+=N2↑+3H2O+3Cl-+2H+可知,氧化剂(ClO-)和还原剂(N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故D错误;故选D。4.D【详解】A.饱和FeCl3在沸水中水解可以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正确,A不选;B.滤纸上层的分散系中悬浮颗粒直径通常大于10-7 m时,为浊液,不能透过滤纸,因此滤纸上的红褐色固体为Fe(OH)3固体颗粒,正确,B不选;C.胶体的直径在10-9~10- 7m之间,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在滤纸和半透膜之间的B层分散系为胶体,正确,C不选;D.若Fe3+完全水解,Cl-全部进入C区,根据电荷守恒,则进入C区的H+的数目应为0.03NA。但是Fe3+不一定完全水解,Cl-也不可能通过渗析完全进入C区,此外Fe(OH)3胶体粒子通过吸附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而带有正电荷,因此进入C区的H+的数目小于0.03NA,错误,D选。答案选D。5.D【详解】反应前后,H2O中H、O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则H2O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答案选D。6.D【详解】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A正确;B.通过化学反应,可由与硫酸钠反应一步转化生成NaOH,B正确;C.明矾和干冰均属于化合物,铁矿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铁矿石和氨水均属于混合物,C正确;D.纯碱即碳酸钠属于盐,D错误;故选D。7.D【详解】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粮食酿酒过程中,淀粉发酵生成乙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电解质溶液导电实质是电解过程,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因此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物质沸点的不同,通过加热、然后冷却的方法而分离相互溶解的液体,在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8.A【详解】A.氯化钠在溶液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A错误;B.在水中,氯化钠固体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B正确;C.氯化钠为固体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可以电离导电,C正确;D.氯化钠在水溶或熔融状态下电离,NaCl=Na++Cl-,D正确;故答案为:A。9.A【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Zn>Fe>Ag,所以将洁净的铁丝浸入含有Zn(NO3)2和Ag(NO3)2的混合液中,铁排在锌的后面,所以铁和Zn(NO3)2溶液不反应;而铁排在银的前面,一定发生铁和AgNO3溶液的反应,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银,以此来解析;【详解】A.根据活泼性可知仅发生铁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置换出银,A正确;B.因铁的活泼性不如锌,不会置换出锌,B错误; C.铁的活泼性不如锌,不会置换出锌,C错误;D.铁的活泼性不如锌,不会置换出锌,不会出现铁的表面覆盖了铁,D错误;故选A。10.A【详解】A.煤的干馏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B.用浸泡过的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B正确;C.古代丝巾由蚕丝制造而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古代丝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正确;D.聚丙烯是有机合成材料,D正确; 故选A。11.B【详解】①在该反应中O元素反应前KMnO4中的-2价变为反应后O2中的0价,升高2价,每反应产生1molO2,转移4mol电子;②在该反应中O元素由反应前KClO3中的-2价变为反应后O2中的0价,升高2价,每反应产生1molO2,转移4mol电子;③在该反应中O元素由反应前H2O2中的-1价变为反应后O2中的0价,升高1价,每反应产生1molO2,转移2mol电子;由上述分析可知:每反应产生1mol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的比是4:4:2=2:2:1。答案选B。12.A【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的一类反应。【详解】A.中,溴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故A选;B.中,各元素均不存在化合价的变化,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故B不选;C.中,各元素均不存在化合价的变化,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故C不选;D.中,各元素均不存在化合价的变化,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故D不选;故选A。13.D【详解】A.H+与HSO3-反应生成H2SO3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I-,故B错误;C.Fe3+和AlO2-发生双水解生成沉淀和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D. =0.1 mol·L-1的溶液为碱性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题中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点睛】判断离子共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②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③由于形成络合离子,离子不能大量共存。14.D【详解】A.Na为金属元素,没有负价,所以NaH中氢元素为-1价,A正确;B.中H由-1价升高到0价,转移1个电子,标准状况下每生成22.4L的为1mol,转移电子数目为,B正确;C.Na与水反应时,水中的H的化合价降低作为氧化剂,NaH与水作用时,水中的H化合价也降低作氧化剂,故水的作用相同,C正确;D.反应中,NaH中H的化合价升高,水中H的化合价降低,故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D错误; 故选D。15.C【详解】A. 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故硫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为 ,故A错误;B. 硫酸铁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为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电离方程式为Fe2(SO4)3 = 2Fe3+ + 3 ,故B错误;C. 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H3·H2O⇌ +OH-,故C正确;D. 醋酸是弱酸,在溶液中的部分电离,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 + H+,故D错误;故选C。16.(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3Cl2+6NaOH5NaCl+NaClO3+3H2O(3)3(NH4)2SO4=4NH3↑+3SO2↑+N2↑+6H2O【详解】(1)该反应中Cu由0价上升到+2价,N元素由+5价下降到+2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该反应中Cl元素既由0价上升到+5价,又由0价下降到-1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3Cl2+6NaOH5NaCl+NaClO3+3H2O。(3)该反应中N元素由-3价上升到0价,S元素由+6价下降到+4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3(NH4)2SO4=4NH3↑+3SO2↑+N2↑+6H2O。17. 氧化 还原 氧化 还原 同时【详解】初中阶段,认为元素得到氧的过程属于氧化反应,失去氧的过程属于还原反应。所以对于反应C+2CuO2Cu+CO2↑,C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CuO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所以从元素得氧失氧的角度来看,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18. ②⑤ ①⑥ ②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③⑥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分析】(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例: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等;(2)H++OH-=H2O可以表示强酸与可溶性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3)两性物质,弱酸的酸式盐,弱酸的铵盐,铝,氨基酸,蛋白质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酸性环境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二价铁离子;(4)物质导电的条件:存在自由电子,或者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5)依据氯化铁水解性质解答;【详解】(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例: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等;故答案为:②⑤;(2)H++OH-=H2O可以表示强酸与可溶性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故答案为:①⑥;(3)两性物质,弱酸的酸式盐,弱酸的铵盐,铝,氨基酸,蛋白质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酸性环境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二价铁离子,故给出的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氧化铝,离子方程式是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故答案为:②;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4)物质导电的条件:存在自由电子,或者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故答案为:③⑥;(5)实验室向沸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来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其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