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1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2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3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4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5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6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7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考点解读,信息整合概括,逻辑关系转述,教材回归,真题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选文特点:试题选材及命制以民族文化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越来越契合时代精神,越来越跟上时事变化,体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包括科技创新、新的科学观念的培养。2. 题型特点:①全国新高考Ⅰ、Ⅱ卷分值是17分,3道客观题,均为单选型,每道题3分;2道主观题,每道题4分,结合材料分析文本+深度理解和创意解读。
    3. 命题趋势: 全国新高考Ⅰ、Ⅱ卷采用两到三则材料阅读的方式,综合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更贴近新课标“设计合理的高考试卷试题”中的要求。在题型和分值上还在变化,还未有稳定的命题设置规律。这更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论述类文本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懂得灵活变通。 在命题材料的选择和题型设置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稳”体现在总的命题格局保持了稳定,选材为社科类学术论文,着重考查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等核心素养和归纳概括能力、论证推理能力、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变”则体现在选文方向和考点选择上。
    信息性文本第一题的要求往往是判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加工转换,加工转换形式有三种:信息增删改、信息整合概括、关系错位。也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迷雾项”。 信息性阅读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呈现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等。题干常以“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表述形式呈现,常设于现代文阅读Ⅰ第1题的位置。
    客观选择题(3道,共计9分) 主观简答题(2道,共计8分)
    考点一 (设错方法)(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致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2)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设置干扰,即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做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3)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臆造出这种说法,以干扰考生的判断。(4)因果混乱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考点一 (设错方法)(5)主次颠倒就表现而言,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6)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7)混淆时间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8)混淆条件从必要和充分条件来看,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必然”是指一定发生。
    信息增删改,是指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增加一些信息,删除或改动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增删或改动定语、状语或某一语句。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范围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造成以偏概全现象;如遗漏一些条件性的语句,也会导致结果不能成立。或故意添加一些信息,在选项中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对原文内容曲解或造成无中生有、混淆时态等现象,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添加的这部分信息也不能成立。因此,就出现了无中生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武断绝对、混淆时态四种“迷雾”陷阱。
    陷阱一 无中生有【设错方式】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或者原文中没有此意,而命题者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边练边悟】1.[审选项] (2021·新高考卷Ⅱ,T1-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找原文]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比文题] 错误。“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无中生有。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进行比较。
    【针对指导】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二 曲解文意【设错方式】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边练边悟】2.[审选项] (2021·新高考卷Ⅰ,T1-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找原文]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比文题] 错误。“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可见,“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与“说明诗画并不同质”不是一个意思,曲解文意。
    【针对指导】要判断“曲解文意”陷阱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部分词语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等等。
    陷阱三 以偏概全【设错方式】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常常以整体代部分(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等。【边练边悟】3.[审选项] (2020·全国卷Ⅲ,T1—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找原文]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比文题] 错误。文中只是说所选的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持论偏颇,并非所选取的宋人作品都持论偏颇,“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以偏概全,此选项错误。
    【针对指导】(1)勾画选项与原文中重要词语前边的表修饰与限制的词。①表程度:很、非常、相当、十分等;②表范围:凡、全部、所有等;③表数量:少数、部分、几个、大多等;④表频率: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⑤多项并举词:和、同、跟、以及、另外等。(2)细心比对选项和原文中这些表修饰与限制的词,看选项是否以偏概全。
    陷阱四 武断绝对【设错方式】原文的内容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边练边悟】4.[审选项] (2020·新高考卷Ⅰ,T1—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找原文] 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比文题] 错误。根据原文“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和“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可知,“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说法武断绝对了。【针对指导】注意选项中表示全部范围的词“全部”“所有”“囊括”“总共”“一概”等,表示限定范围的词“只”“仅仅”等,表示肯定的词“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遇到这些词时要注意比对原文,如果原文没有此意,一般就属于武断绝对了。
    陷阱五 混淆时态【设错方式】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通过增删、改换信息,转换成选项中的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之间的转换。“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把“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边练边悟】5.[审选项] (2017·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找原文]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比文题] 错误。选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时间改动了,时态就不一样了,选项混淆了时态。【针对指导】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示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词语是组成文本的基本元素,理解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要从理解词语开始。正因为这样,词语转换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通常采用的形式,一般会采用对语句进行删减关键词语的限定性词语或词语替换等手段设置选项。解读“词语转换与增删”命题路径,既要理解所转换的字词和语句的直接含义,即把原文中相关语句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也要把握所转换词语的引申含义,包括它的内涵和外延,即把握对原文语句所作的本质层面的揭示及其外显层面所涉及的具体所指对象。
    陷阱六 偷换概念【设错方式】命题者在整合概括时,故意将对象表述错误,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具体做法为将两个概念(词语)的内涵、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边练边悟】6.[审选项] (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找原文]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比文题] 错误。“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偷换概念。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规范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针对指导】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思考换用的词语是否犯了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错误;然后比对,在具体比对过程中既要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也要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偷换概念。
    陷阱七 混淆是非【设错方式】命题者整合概括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的内容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边练边悟】7.[审选项] (2020·全国卷Ⅲ,T1—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找原文]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比文题] 错误。两段选文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对比。“选文的时代范围窄”混淆是非了,第一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第一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重,此处概括正确;第二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可见分类并不复杂,这部分也混淆是非了。选项错误。
    【针对指导】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及否定性词语。比对选项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以防混淆是非。
    陷阱八 指代有误【设错方式】命题者在概括内容、设置选项时,往往在一些指代词上做文章,选项通常会在文中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的范围、类别、程度轻重上设误。【边练边悟】8.[审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找原文]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比文题] 错误。原文“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中的“之”是指“活化乡村记忆”,是让“相应的公共设施”与“活化乡村记忆”的做法配套,而选项中的“之”也是指“活化乡村记忆”,却是让“活化乡村记忆”的做法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同时,由原文可知,活化乡村记忆应对原来的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并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而不是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选项错误。
    【针对指导】关注选项或原文中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注意选项对原文中“指代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类别、程度、范围等方面有误。
    命题路径一 语序调整在文段中,语序不同,句子的含意也随之改变。语序调整法是论述类文本命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命题需要,一般通过确定阐述对象(文本概念或论述主题),进行语序的调整,着意突出对象,句法形式吻合,有完整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解答“语序调整”类命题,首先要选定选项对应的有效区间,在理解选项和原文语句内涵的基础上,再将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与原文进行比对:一看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二看与原文阐述角度是否一致,三看与原文判断是否一致。
    命题路径二 语句压缩语句压缩指在命制选项时,主要靠提取关键词的方式整合原文信息。提取关键词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对原句中关键词语的提取与重新组合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转述和分析。论述类文本命题选项内容多半是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种命题指向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关键信息的提取与理解。
    解答“语句压缩”类命题时的角度:第一,分类比对,对选项语句进行分类,整合原文关键信息,进行筛选式比对。第二,定位比对,即抓住关键部分,定位原文,进行归纳式比对。当然,“词语”类命题也会有意对以上三种转述陷阱进行糅合,作答时我们要遵循忠于原文的原则,首先要把考查的词语或语句在原文中定位,厘清前后限制性词语的含义和范围以及上下文层次关系,做到细致地分析选项,从替换词语、调整语序和压缩语段等角度对选项命题设置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于与原文内容差异不大的选项,要特别注意题干表述内容上的细微差别,避免在理解词句时主观臆断,导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等错误。
    陷阱九 混淆关系【设错方式】1.关系错位:即在命制选项时,将原文材料句内或句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改变或混淆。如将并列转换成转折,将递进转换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转换成结果,将因果中的“果”与“因”颠倒;或者将充分(必要)转换成必要(充分)等。2.强加关系:原文两个概念或两句话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命题人在选项中对这两个概念或话语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强拉或硬套。
    【边练边悟】9.[审选项] (2020·新高考卷Ⅰ,T1-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找原文]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比文题] 错误。根据原文“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可知,“开展儒学”不是“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且“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不准确,原文是说“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10.[审选项] (2018·全国卷Ⅱ,T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找原文]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比文题] 错误。选项中“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错误,混淆关系。由原文中“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一个原因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高低无关;同时,由原文“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可知“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本来就不高。
    【针对指导】既要细心分析原文相关信息、语句之间的关系,也要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关系,再细心比对选项与原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
    句间关系:从逻辑意义上看,一个复杂的句子内部逻辑关系一般可分为转折、并列、承接、递进、因果、让步、假设、条件等。命题选项一般通过改变或强加句间关系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来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见“必备知识”)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要分清原文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辨析选项的转述是否是等值转换。如原文某句话的逻辑关系是“因为……所以……”的“先因后果”的顺序,而在选项中则呈现为“之所以……是因为……”的“先果后因”的顺序,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发生变化,这类信息转述均属于等值转述,最常见的是因与果、条件与结果的转述。
    准确解答信息类阅读题的3道客观选择题,要明确了解命题的方式和命题的陷阱,其基础功夫当然是要准确把握文本内容,要了解这类试题所出题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读懂文本的能力,依据抓住关键词语或者文本的具体说法的方法有助于读懂原文。
    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这个题目就暗示它包含了三个关键词: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我们依据关键词“工匠精神”,可以在文章中勾画标注相关语句,去体会“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课文第二段)中“《说文》 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课文第三段)“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可以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专注,“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从这句话中告诉我们“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创新,“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它强调了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在(第四段)我们还会发现关键句,“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由“不限于此”我们还可以找到“工匠精神”的其他内涵:炉火纯青的技术;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提到的“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全部”这个词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它具有一定限定的作用,避免在设置选项的时候“以偏概全”。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正确理解历史”三个层次的问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般有二个必考题型,是三道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 初步感知题型(以新高考2021年I卷为例)
    题型初感知(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18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16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钟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由材料一可知,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说”是在18世纪,而材料二中提到晋代陆机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晋代要早于18世纪。答案: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A项,“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⑦段可知,文章只是阐述了绘画与诗歌适用的对象不同,并非所有的场景都是绘画不如诗歌描述得生动和明白。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曲解文意。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图画也可以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后人自然也可能推想出这一过程。D项,“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材料二第②段中沈括质疑唐代传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绘画只能表现一个时刻的场景;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是诗画之间的渗透与相融,二者并无联系。答案:C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解析:莱辛“诗画异质”观主要强调绘画和诗歌在功能上的区别,D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诗的空灵,与“诗画异质”观无关。B项,说的是诗和画的联系,“同趣”有违“异质”观。C项,主要谈诗和画的融合,而非“异质”。答案:D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画异质”的论点,接着通过对比拉奥孔在诗歌和雕塑中的不同形象,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得出“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的结论,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②材料二先通过《拉奥孔》所讲的绘画与诗歌的区别引出了中国古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接着通过沈括、徐凝对相关问题的分析间接论证了该观点。
    参考答案:①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描写的是人的神态,“手挥五弦”描写的是人的动作。顾恺之认为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绘画可以呈现“手挥五弦”的动作,而很难表现“目送归鸿”的状态。②绘画往往用来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则用来表现“动作”或情事。“目送归鸿”不是简单的某一时间点的人的状态,它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绘画作品可以传递直观的状态,但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绝非易事,这是顾恺之说“目送归鸿难”的原因。
    相关课件

    第06讲 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6讲 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6讲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练习原卷版docx、第06讲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6讲 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6讲 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1页。

    第06讲 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讲义)-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6讲 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讲义)-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6讲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讲义原卷版docx、第06讲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