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全套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讲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0 次下载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展开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6页。
1.[2023广东三校联考]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清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 A )
A.事权分化,集权加强 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崇文抑武
解析 北宋在地方设置不同的机构分掌地方财政、军政等,各机构彼此监督,互不统摄,体现了事权分化的特点,有利于加强集权,A项正确。
2.[2024河南信阳一模]北宋时期,对历代兴亡的考察在数量上有了快速增长,出现了考察“小大之国所以治乱兴衰之迹”的兴亡论专书,还有数量浩繁的专门讨论历代兴亡之事的篇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A.对五代政权更迭的反思
B.宋代史学的发展
C.读书人参政议政的热情
D.内忧外患的形势
解析 据材料“对历代兴亡的考察……专门讨论历代兴亡之事的篇章”可知,北宋时期讨论历代兴亡的专著、篇章大量出现,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故选D项;反思五代政权更迭表现在一系列防止武将专权的政治举措,虽对士人关注国家兴亡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史学较为关注史实记载和史学理论发展,对治乱兴衰的讨论不是史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且这不能成为士人关注国家兴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
3.[2024山西月考]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以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则通过市场进行囤积。这一举措( C )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解析 材料中举措有利于提升常平所的粮食销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市易法有助于提升常平所的粮食销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的市易法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并非是干扰商业秩序,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推出D项结论。
4.[2023河北邯郸模拟]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勠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C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岳飞主张抗金,而宋高宗不理睬岳飞的备战言论并打压主战派官僚,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南,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对朝廷中主战派的打压,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需要武将维护南宋的统治,所以武将的地位提高了一点,且材料主旨是对抗金的不同态度,与武将政治地位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排除D项。
5.[角度创新/2024安徽摸底]“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辽朝的政治中心。由此可见,辽朝“四时捺钵”制( A )
A.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
B.促进了北部游牧民族大迁徙
C.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
D.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度
解析 依据材料“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辽朝的政治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的“四时捺钵”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辽帝可以通过不断迁徙,加强对辽阔统治疆域内各个区域的监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项正确,排除C项;这是行政中心的流动,不会导致民族大迁徙,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南北面官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
6.[2024安徽联考]金朝统治者十分崇拜孔子,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各种官职。除了尊重孔子,重视孔子的子孙之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同时用儒家文化作为标准来教育、录用官员。这反映出金朝( A )
A.崇尚正统观念 B.步入文明时代
C.彻底推行汉化 D.民族隔阂消除
解析 由“崇拜孔子”“修建孔庙、拜谒孔庙”“带头学习儒家经典”“用儒家文化作为标准”等可知,金朝统治者非常尊重并积极倡导儒家文化,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反映出金朝统治者崇尚正统的观念,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此前金朝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隔阂消除”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
7.[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区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官员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 B )
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
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
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划分以犬牙交错的形式有利于避免地方据险割据;地方官员相互制衡,有利于防止地方专权;中央加强巡察和官员定期述职等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排除D项。
8.[2023济南摸底]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C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解析 册封和朝贡无法实现对内陆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而元朝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并形成一定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
9.[情境创新/2024湖北部分名校联考]《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宋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D )
A.军事理论水平的提升
B.中枢管理机构的完善
C.文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D.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据材料“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急脚递最遽……唯军兴则用之”“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可知,宋代将邮驿分为三等,急脚递速度最快,用于军事,且设置金牌急脚递,加速了军情上报,说明这是为了保障军事信息能及时传递回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急脚递虽传递军情,但其属于军事设施,不涉及军事理论水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枢机构完善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文人群体的扩大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0.[角度创新/2024山东联考]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D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控制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使宋朝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D项正确;宋朝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既有马车、牛车、驴车,也有轿子等,并没有出现“落后”现象,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排除B项;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有基本常识,C项说法绝对,排除。
11.[2023广州综合测试]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北宋朝廷( C )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解析 据材料“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可知,司马光借助讲解《资治通鉴》的契机,向神宗皇帝表达固守传统、安于现状的立场,说明在当时朝廷内部围绕着改革方略的问题并未达成一致,故选C项;本题涉及对改革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儒家治国理念,排除A项;司马光和王安石对变法态度不一,与权力制衡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提出前朝的经验,主要是为了反对变法,排除D项。
12.[2023北京丰台区二模]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认为,辽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则是女真人出于既顾及北方根本,又面向中原地区的战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则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这一论述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 A )
A.少数民族不断进步
B.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C.边疆开发条件成熟
D.政治制度渐趋严密
解析 根据材料“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向中原地区靠拢,这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等,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不断进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边疆开发,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设置“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的目的,而非政治制度渐趋严密,排除D项。
13.[2023山东检测,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
材料二 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力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的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荫麟《两宋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
阐述可结合下表:
答案 宋朝注重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3分)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势力强大,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方式(“陈桥兵变”)登上皇帝之位的,所以吸取武将专权教训,重视文人立国。(3分)与唐代相比,宋代逐渐完善科举制,开始实行糊名;宋代的殿试使皇帝参与到人才的选拔中,统治权力进一步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大量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另外扩大士大夫的特权,“任子制”的发展也增加了文官的数量。(4分)这些措施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是也造成了冗官、冗费局面的出现。(3分)唐朝
宋朝
考试频率及
录取人数
每年一举,每举以一二十人为常。
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后来增至五六百人。
考试及
录取方式
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可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录取。
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后,考官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
进士及
第方式
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
礼部录取后,还要殿试。及第与否与及第等级由殿试决定。
出仕方式
及第后,出仕要经吏部定期考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
一经及第,即行授职,名次高的可以得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级官职。
背景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势力强大,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方式登上皇帝之位的,所以吸取教训,重视文人立国。
路径
据材料一“录取人数”“录取方式”以及材料二中的恩荫制度等相关内容可知,通过诸多途径扩大文人的数量等。
影响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出现了冗官、冗费局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4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2江苏,12分],[2021河北,12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命题突破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1海南]元延祐元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