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全套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共5页。
1.[2024湖北部分高中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派贵族叔向的指责,他批评子产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B )
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B项正确。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理由是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这并未表明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只讲述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德法之争日趋激烈只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D项。
2.[天星原创]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墓竹简所记载的秦朝法律有《田律》《金布律》等,内容涉及经济、刑事、行政、民事等诸多方面,而墓主喜仅是一名县吏,他在任安陆令史、鄢令史等职期间收藏了这些法律文件。由此可见( C )
A.秦朝首创以法治国 B.秦朝强调严刑峻法
C.秦律得到广泛实施 D.秦律体系内容严密
解析 由题干材料“秦墓竹简所记载的秦朝法律”“涉及经济、刑事、行政、民事等诸多方面”“县吏”“安陆令史、鄢令史”可知,墓主喜官位不高,却能收藏如此之多的法律文件,这从侧面反映了秦律在当时社会中实施的广泛性,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秦朝首创以法治国,排除A项。B项观点本身符合史实,但非材料主旨,排除。竹简所记载的仅是秦律的一小部分,由此可以窥知秦律体系的庞大,但仅由材料无法判断秦律体系内容严密与否,排除D项。
3.[2024福建漳州一模]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故令“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A )
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D.确立儒学主流地位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孝悌有利于天下治理,农业是国家之本,三老是民众之师,廉吏是民众的表率,所以完善户籍制度,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加强对基层的教化和治理,A项正确。
4.[2023浙江联考]《唐律疏议》对“谋叛”之罪有记载: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大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慝,将起逆心,规反天常,悖逆人理。这表明《唐律疏议》( B )
A.呈现出宽仁慎刑的特征 B.蕴含着礼法结合的思想
C.彰显出封建帝王的权威 D.借助封建伦理束缚人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既强调法的重要性,又体现了人伦的合理性,蕴含礼法结合的思想,B项正确。
5.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 A )
A.是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
B.说明儒学提倡入世思想
C.说明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反映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解析 由材料信息“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可知,《吕氏乡约》的内容体现了儒家道德主张,而在陕西推行后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这说明儒家道德教化功能是卓有成效的,故A项符合题意。
6.[2024广西柳州摸底]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是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D )
A.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B.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C.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D.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解析 根据材料“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可知,皇帝在司法审判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说明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司法制度才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儒家思想只是影响司法实践,而不是主导司法实践,排除C项。
7.[2024河南项城五校联考]诗人赵守亚在《铁人二十年》中写道:“二十年啊……这宝贵的二十年/是缺油、缺血的中国/让你把人生慷慨地压缩/二十年啊,生命无法再生的二十年/是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华夏神州/教你把血肉与力量提前支付给祖国。”这一作品反映出( A )
A.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
C.国民经济取得了初步恢复
D.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
解析 诗歌反映的是“铁人”王进喜为祖国石油事业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的精神,这种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关心集体、无私奉献的行动准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A项正确。
8.[2024南京六校调研]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 C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
C.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 D.贯彻了依法治国精神
解析 据材料“不仅恢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可知,1982年宪法强调公民的权利和地位,符合“主权在民”的立法原则,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故C项正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宪法,未涉及其他法律,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D项。
9.[2023甘肃陇南一模]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其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 C )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
C.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 D.推动了治国理念趋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在汉唐时期继续发展,即“德法共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秉持的治国理念,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德法共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未提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排除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不同朝代的治国理念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各有特点,而非趋同,排除D项。
10.[情境创新/2023福建泉州三校联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C )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解析 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日益理性化,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上,二者讨论的主体不同,排除A项;赦宥制度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
11.[2023洛平许济三模]下表内容为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制定的乡约条款。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乡约( D )
A.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B.提高了乡村社会自治能力
C.维护了个体经济稳定发展
D.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
解析 据材料“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买)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货价高低,公品公卖,务要前后如一”可知地方乡约对生态环境及诚信经营的维护,说明当时的乡约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明清时期的两地乡约,且内容跟生态环境和诚信经营有关,不能反映乡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对乡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一字平称。货价高低,公品公卖”的内容,反映了乡约有利于商业发展,但不能据此得出乡约维护了个体经济的稳定,排除C项。
12.[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D )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
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 材料“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法典》不能全面满足其发展需求,D项正确。
13.[跨学科·跨数学/2023福建宁德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基层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下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法治指数”“德治指数”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自治、法治与德治“指数”三维模型
——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拟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选取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拟定观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模式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观点:中国古代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其次,结合所学进行阐述。先从整体上评价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的地位和意义,再分阶段阐述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发展状况。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分)
阐述: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中国古代为巩固政权,结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2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3分)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援礼入法,礼法逐渐走向融合。唐代的《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明清时期,用律令解释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圣谕”已普遍化,乡约与法律合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3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礼法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以此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和对社会的治理。(2分)明朝《文堂陈氏乡约》
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买)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清朝《公议茶规》
凡买松萝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称。货价高低,公品公卖,务要前后如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共6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共4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