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49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7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5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试卷 0 次下载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展开1.[2024安徽十校联考]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仅征自山泽产品,如盐、铁等,赋税的重心转向田赋农业税,形成了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这种赋税比例结构( C )
A.体现工商皆本政策
B.助推商业规范发展
C.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D.成为后世学习典范
解析 根据材料“工商税……简约……转向田赋农业税”“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可知,秦朝主要由农民承担国家税收,农民负担沉重,故选C项。
2.[2024哈尔滨月考]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C )
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
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被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释放奴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单向流动,不是双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与主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3.[2024百校联考]下表所示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B )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形势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渗透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D.使中央掌控税收调拨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施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分享两税的关系,这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
4.[2023广东二模]宋徽宗颁布的《政和令格》规定:“品官之家,乡村田产得免差科(差役和赋税),一品一百顷,二品九十顷,下至八品二十顷,九品十顷,其格外数,悉同编户。”该规定有利于( B )
A.维护原有的均田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徽宗时,品官之家获得乡村田产得免差科的特权,并且根据官位等级确定免差科田亩的数额,这样会刺激官员在乡村占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土地拥有者需要向官府交税,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代中期均田制已经无法维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发展,不能得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户籍制度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
5.[2024河北唐山摸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的东南地域色彩。其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白银流入数量 D.民户数量多寡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白银量充足,因此税收折银的一条鞭法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当时北方经济远远不及南方,因此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并不顺利。这是两地经济差异带来的结果,B项正确;土地兼并程度不会导致南北方推行一条鞭法有所差异,排除A项;白银流入数量的差异、民户数量的多寡也是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2023福建百校联考]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进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不另征收丁赋。这些举措( D )
A.消除了农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
C.减少了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征收
D.推动了清朝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时期的“永不加赋”政策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减轻了人们的赋税负担和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D项正确。
7.[2024云南质检]从1928年7月至12月的半年时间内,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签订关税条约,其中皆有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条款。南京国民政府遂于1928年12月7日公布海关进口税则,自1929年2月1日起施行。此举( D )
A.是政府应对时局的权宜之计
B.表明新政府获得民众支持
C.扭转中国外贸长期不利局面
D.旨在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关税改革是稳定财政的需要,是为了巩固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进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此次关税改革获得一定的关税自主权是通过签订国际条约来实现的,并非权宜之计,排除A项;材料未显示新政府获得民众支持,排除B项;这次关税改革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外贸长期不利局面,排除C项。
8.[2023云南二模]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制定了“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税收原则。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制定较晚的主要原因是( B )
A.法律法规颁布滞后 B.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C.个人收入大大增加 D.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80年全国人大才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使得一部分人迅速致富,但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在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人们收入差距小,缺乏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9.[天星原创]《周礼·地官司徒》曰:凡均力政(力役之征),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这些举措表明,周代( C )
A.积极推行社会救济与优抚
B.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C.实行较为开明的赋役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
解析 根据材料“凡均力政(力役之征),以岁上下”等可知,周代赋役征收标准依据每年的收成好坏来确定。根据材料“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可知,发生灾荒等,则免除力役和赋税。由此推知,实行较为开明的赋役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赋役的规定,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开明的赋役政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但B项中的“各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内容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
10.[跨学科·跨数学]某学者基于《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定律用公式表述为bn=a+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革次数。该学者意在( B )
A.表明苛捐杂税的增多为历史必然
B.解读税制改革将并税加征合法化
C.抨击历代税制改革导致王朝灭亡
D.揭开“明税重,暗税轻”的真相
解析 中国历史上的税制改革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等都意图将多种税合并,但黄宗羲认为这些并税中暗含着很多苛捐杂税,该学者提出的公式则形象地揭示了税制改革的实质,指出税制改革就是将并税加征合法化,故选B项;增加苛捐杂税是封建王朝衰落时期统治者惯用的手段,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A项错误;两税法等税制改革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政府的财政困难,但不能说税制改革导致王朝灭亡,C项错误;这一公式揭露的是封建王朝“明税轻,暗税重”的真相,D项错误。
11.[2023重庆云阳月考]有学者指出,我们如果在基本古籍库搜索明朝的文献,会发现很多“纳粮当差”的字眼,意指编户对国家承担差役的责任。但是,这个概念在清朝的文献里面却消失了。在清朝财政赋税体制下,编户对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叫“完纳钱粮”。这一转变反映出( B )
A.国家财政体制完成转型
B.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清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国家财政收入日趋紧张
解析 由“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可知,清朝已不再将“当差”作为编户的责任,表明国家对编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意味着编户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
12.[2024江苏连云港检测]乾隆至道光年间,粤海关收取的关税多以银两方式上缴,这些银两被回炉重新熔炼成规格、成色统一的银锭后再上交国库。随着咸丰九年(1859年)粤海新关的成立,大部分关税所收银两不再重铸,而是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这一变动导致( B )
A.晚清的货币形制实现国际化
B.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C.民众赋税负担因赔款而加重
D.清廷彻底丧失对海关的控制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海关税收最终上交国库,但咸丰九年(1859年)成立新海关后,大部分关税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加强,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B项正确。材料中以银元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的是关税所收银两,并没有货币形制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关税收入,不涉及民众的赋税,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地化,列强没有完全控制中国海关,排除D项。
13.[2023皖江名校联盟联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刘晏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也就是说,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负担,并在实施中力求做到。三是视农业丰歉调整生产者的税赋负担,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平盐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
——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刘晏赋税思想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9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知,增加人口与赋税增长相结合;据材料一“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负担”可知,有限度地进行课税;据材料一“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可知,根据农民收入调整税赋负担;据材料一“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可知,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据材料一“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平盐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可知,其推进以自由经营为特征的盐法改革。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可知,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据材料二“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可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二“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可知,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条件。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可知,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材料二“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可知,赋税更趋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人头税的废除,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人丁不再作为纳税标准,这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最后,国家根据土地数量纳税,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答案 (1)内涵:增加人口与赋税增长相结合;推进以自由经营为特征的盐法改革;有限度地进行课税;根据农民收入调整税赋负担;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任答2点即可)简要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5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7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7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共6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3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7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7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