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呢?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题目。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③,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④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①阿:发语词。②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③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④贻:送给。
3.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的叙述极有层次,请结合诗歌略作分析。
4.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各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6.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7.这首词的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8.请简要分析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9.“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傍晚景象的?
10.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11.请赏析“烽火起云间”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2.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3.对“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作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4.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1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①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④。
【注】①居延城: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南。②猎天骄:这句话是说唐时强悍的吐蕃将士在郊外打猎。③空碛(qì):空荡无边的大沙漠。④霍嫖姚: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嫖姚校尉。
16.诗歌的颔联塑造了吐蕃健儿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7.诗歌的颈联写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文后各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8.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9.请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20.诗歌一、二句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D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分析错误。结合语境来看,“老天涯”的主语是“笛声”,而选项误理解成“人”。“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并非写驻守塞外时间之久。
D.“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分析错误。“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此处应结合“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这几个写景句子来分析。“黑雪”对应的是“黄沙”,可见所写的是白天的景象。晚上看到的沙不会是“黄色”的。
故选A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首先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边塞诗,由此明确了情感的方向,然后抓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本词的上阕“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由笛声入手,写笛声悠扬、延绵、凄切,尤其是“凄切”一词,折射出人内心的凄凉。作者从声音写起,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恰恰突出了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
下阕“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这四句写景雄阔之至,大雕盘旋之处,狂暴的沙尘将远处的群山都变成了黑色,而马声嘶鸣,远处是漫漫黄沙不见尽头。作者通过对塞外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豪迈之情。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算春宵归梦,好还家”,写对回家的想象,这两句直抒胸臆,以虚写实,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点明了该词的主旨。
3.本诗依照人物回家的顺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人物情感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做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4.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能力。
本诗叙述变化有两个方面:人物返乡经历+情感变化。所以答题时应该从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从诗的前两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作者长时间在外从军,年老后才得以回到家乡。三四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则是写其归途中遇到乡亲,向其询问家里的情况。之后“遥看是君家……不知贻阿谁”这一段则是写其回家后见到的情景。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则是写其内心的悲伤。所以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在人物的情感变化方面,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久别家乡,诗人急想回家,遇到家乡的人,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而一到家里,“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预示着家人已经大部去世。而从“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等情景可以看出,家中已经没有人了。家人已经全部去世,这就让作者的悲情更加浓烈。在巨大的悲痛之下,作者走出家门,来到大路上,眼泪打湿了衣服。所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形象的能力。
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作者家中景象的描写,“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家里坟墓遍布,坟上的松柏郁郁葱葱。里面更是一幅破败的景象,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作者抓住典型意象来表现老兵家中的破落。松柏、坟墓象征死亡,暗示老兵亲友全部去世;而野生的谷子、葵菜长满庭院、井台,非常生动了表现了亲人们去世后家园的荒芜破败。
在动作描写方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一句中,“舂”“采”的动作是一种惯性的动作,老兵做出了饭菜,但自己却无心享用。“不知贻阿谁”中的“贻”字,则表现出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家人已经都去世了,做出饭菜给谁吃呢!这一动作,催人泪下。
5.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6.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5.试题分析:描写暮云沉沉,阻断视线,而乡思如水,回望来时别路,曲折绵延而至于事业之外,入于暮霭之中。迢迢万里,何时得归?路极远,足以望眼迷离;归期遥,更使情思凄迷,以凄迷之心观迷离之路,顿生茫茫之感。解答此题,需要我们理解诗歌基本意思,然后加以概括。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地区,有雨雪,只能见狐迹、马蹄,说明人烟稀少。“别路”即离开家乡的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强调远,写出这是个被生命遗忘的地方,惟有狐兔出没,使落寞、压抑和失落感,油然生于征人心中。“旗彩”因为天冷冻坏,“鼓声”因为地暗而感觉声音也小了。强调的是天气寒冷。而这里的戍卒自然是面对艰苦的环境更增添思乡之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下阕描绘了一幅凄冷、苍茫的边塞冬夜景图。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的角声。营造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8.①细节描写。“乡思望中天阔”,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其浓郁的乡愁。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月明之夜,金甲冰冷,戍楼苦寒。高天辽阔,残星暗淡。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让人心生寒意。
③视听结合。残星暗淡,飞雪漫漫是视觉,将尽的漏声,画角呜咽是听觉;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
④以景结情。下阕主要抒发乡愁,却把浓郁的愁情收束在苍茫的飞雪中和间或传来的画角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意境的能力。
下片写他梦醒后所见所闻。所见天阔星稀,白雪漫漫,所闻夜漏声残,画角呜咽,以景象渲染乡思愁情。下片仍是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拉如诉。下片乡愁浓重,画面清寒惨淡,更加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愁苦孤冷。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乡思望中天阔”,运用了细节描写,刻画征人形象。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征人远戍边疆,仰望苍天浩瀚,思乡之情陡然涌出的形象。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北国早寒,夜间披金甲,本已凄冷难耐。孤独中眺望远天,只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乡思。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让人心生寒意。
“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雪漫漫”为视觉描写,“画角数声呜咽”为听觉描写,视听结合,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
“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以景结情,词的下阕抒写征人望着浩瀚的天空,思乡之情陡然升起,连戍角之声都使人感到凄寒,最后一句用景物描写“雪漫漫”收束全词,言有尽而意无穷。
9、“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10、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11、本句以景结情,烽烟忽起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背景和诗中的意象以及意象营造的环境氛围还有体现情感的字眼等来揣摩诗人感情。
“秋日”“孤城”,通过秋日的黄榆叶落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一个“孤”字透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再结合本诗背景,体现了边塞戍边生活凄凉孤寂;
“征人正垂泪”的直接原因通过上下句可知,“牛羊下山”“烽火”,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残酷,诗人不得不落泪。
总结出三个方面:“垂泪”的原因,“黄榆落”秋景肃杀让人感伤,“孤城吹角”生活孤独凄苦,“牛羊下山”动物归巢,人也思想,勾起思乡之情。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烽火起云间”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以景结情,烽烟忽起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写出了战争的苦难、艰险,突出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景结情的方式,用凄凉之景表现内心的无限伤感,有戍边生活的凄苦,有对戍边者的同情。
12.天山下了一场大雪,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三十万远征将士,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诗歌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13.运用夸张手法,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这真实场景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大意是: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综合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为夸张,强调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使真实场景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
14.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5.(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回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大气磅礴。下片写激烈的战争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后三句是一个层次,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词的最后,作者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结尾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所以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壮词”的内涵,“壮”意思是“雄壮”“豪壮”“刚劲”。
然后从内容、情感、语言、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
从内容来看,这首词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写的是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情境雄健勇猛。
从情感来看,喝醉了“挑灯看剑”,入睡了“梦回吹角连营”,这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从语言风格来看,词人选取战场的景象创造雄奇的意境,磅礴大气之中透出几许苍凉沉郁、悲愤难平,细腻之处深切动人,激烈之时又可闻杀伐之声,可谓壮丽而不纤巧。
从形象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心怀壮志却失意的将军形象,如开头两句,夜深人静却无法入睡只能吃酒,酒醉之后挑灯看剑,无奈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中化身将军点兵出征驰骋疆场,这些都展现出人物的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但最后回到现实却是“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16.(1)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彪悍的形象。(2)暗示边情的紧急。(3)为诗的下半部分做了铺垫(或衬托出后文唐军将士的英勇)17.(1)用两相对比(衬托)的写法,前两联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2)颈联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3)借”用“护羌护卫”、“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4)朝廷将把湘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德胜的边帅,赏功慰军,间接写出将士的作战英勇。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是说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写将士英勇作战作了铺垫。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描写吐蕃猎手们勇悍,嚣张气焰;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写唐军雍容镇静,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使用对比手法。
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意思是:护羌校慰坚守阵地,早晨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朝”字和“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用“护羌护卫”“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这是对他英勇作战、立下战功的褒扬,间接写出将士的作战英勇,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1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色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19.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描述这里自古以来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的夹着野草这一惨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同时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在结构上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本诗歌颔联“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写出了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黯黯”一词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句写景,所以考查的就是写景的技巧,可考虑景情关系。“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所以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和议论,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在结构上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20.平沙、落日、陇山、明星。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21.“候”字,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枕戈待旦,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候”字写出战士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着笔,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里着意表现的静谧境界。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
诗歌第四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共13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