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第1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第2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共15页。
    高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
    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北固山,可联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北固亭”的相关介绍。
    ②孙郎,即孙策,曾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3.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吴城览古
    陈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5.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6.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王昭君
    【唐】李商隐①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8.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9.《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清]张渐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0.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1.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12.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
    13.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③衣冠④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
    14.概括诗歌颔联的内容,分析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5.分析尾联的修辞手法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金人捧露盘•卢龙①怀古②
    【清】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南山射虎,将军霹雳吼雕弓③。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参军岸帻④,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①卢龙,自古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②此词作于词人被贬期间。③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的英勇壮举。④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赏识孟嘉,并重用他。
    16.在词的上阕内容中,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的?
    17.“问当年,人安在”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下阕内容分析作者此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咸阳怀古
    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18.本诗哪一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请简析。
    19.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元世祖庙
    马中锡
    世祖①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暗碑文。
    蓟门此日瞻遗像,起辇②何人识故坟。
    棹楔半存蒙古字,阴廊尚绘伯颜③军。
    可怜老树无花发,白昼鸮鸣到夜分。
    【注】①世祖:忽必烈。②起鼙:元太祖铁木真及其子孙的葬地。③伯颜:忽必烈时任中书左丞相,曾率军队南下灭宋。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最初走近元世祖祠堂时,这座祠堂给予他的印象。
    B.颔联写诗人在此瞻仰元世祖遗像,元世祖家乡的人们也在其家乡凭吊他。
    C.颈联写诗人进入祠堂以后目睹的景象,祠堂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了。
    D.尾联写诗人走出祠堂时的所见所闻,萧条的景色平添几分凄凉。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分析,还要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知人论世。两首诗从题目可知,都是咏史怀古诗,两位诗人都是晚唐诗人,诗歌中所吟咏的对象“金陵”是六朝古都,尽管曾经繁华,却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从两位诗人所处时代背景“晚唐”可以推知,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金陵远望》一诗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就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韦庄的《金陵图》是一首题画之作,好像针对高蟾反驳,为什么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罢了。请看这幅《金陵图》吧,上面古木枯调,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所以“伤心”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景物表现出人物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的,故而能画成,只要画家认真体会这种亡国灭家的伤痛,选取衰败荒凉的景物入画即可。
    3.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4.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起句“云峰横起”,奇峰突起,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接下去“真成尤物”,把“云峰”比喻为“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
    紧接以下两句用夸张手法,“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作者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
    词的下片,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词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区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大军直入金人腹地,以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课内的内容,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全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最后把两词的情感相同点找出来: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
    5.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
    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
    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6.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
    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7.陈诗扣“览”展开,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
    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首二句言今日吴城之凄凉景象,意为:吴王旧都,一片空濛,旧日采香径,绝无人迹,只有艳红的兰叶,未减当日姿色。水烟空,谓烟水濛,暗喻霸业消沉。香径,即采香径,故址在苏州西南香山旁,相传夫差曾遣美人采香于此,故名。“无人”,照应“空”,凄凉景象可见。从结构上看,“香径无人”紧承前一句中的“水烟空”。
    “兰叶红”又引出后文的“年年先发馆娃宫”的感慨。同时“兰叶红”这一乐景又与“水烟空”“香径无人”的情境构成对比。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立意新奇。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依据题干给出的暗示,“结合标题”,考生可以先分析标题,看两者有何不同。“吴城览古”,“览”意思是“看,阅”,再来看诗歌,“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诗中写到“吴王旧国”“香径”“兰叶”“春色”“歌舞地”“馆娃宫”,这些景物都是诗人所见,由所见之景引发情感,可见本诗主要扣住标题中的“览”展开。
    “馆娃宫怀古”,“怀”意思是“怀想”,再来看诗歌,“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第一句从侧面着笔,用一个“绮”字写“阁”,用一个“飘”字写“香”,勾画出一个罗毂轻飘、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一个“下”字写出从“绮阁”中飘出的麝熏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侧面写出吴王沉溺声色的情形。第二句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两句形成对比,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叙事中蕴含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两句诗人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吗?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入俗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明嘲勾践,实际是暗讽夫差。由此看来两首诗歌虽然都是怀古诗,但在具体的写法上是不同的,前者由景及情,后者由事引发议论。
    8.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9.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结合着诗歌具体内容及关键词分析作答。
    第一首诗,此诗作者讽刺汉宫,并借王昭君以鞭挞感慨。诗首句以毛延寿画工高超借指牛党中如令狐绹辈“言能通天”;二句感叹其只为一党之私利而不能奖拔贤才;三句以明妃自况,言己之沉沦使府;四句言明妃生前之艳容尚留汉宫,然为人省识、珍惜,当在隔世之后,喻自己今生今世已无望于朝籍,唯“声名佳句在”,或来生隔世而为人所知也。由第一首诗歌的注释可知,李商隐仕途坎坷不遇,自然会借助诗歌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而第二首诗歌只描写昭君出塞后的弹曲与望月,通过将青海月当作汉宫月的误觉,突出昭君对故国的眷恋,全诗无一句议论而议论尽蕴含其中。由“青海月”“徘徊”“汉宫”可体会出王昭君对汉朝的依恋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应根据描写人物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天山雪后北风寒”不仅写出了王昭君身形的地点,还写出了凄凉的环境;“徘徊”“汉宫看”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土、幽怨的形象。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关键词分析概括即可。
    10.拟人,用典,虚实结合。11.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可我的本意确是衔花枝,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马乌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比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的意思是:花落,花意难堪,落向泥中,可我的本意确是衔花枝,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写燕子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
    后七句的意思是:卷珠帘半开半掩,乌衣半掺,最难以释怀的是王谢家族的没落啊,轻语呢喃,百般诉说,却只有老僧懂的。作者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12.“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3.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总之,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数株残柳不胜春”,几株残柳配不上明媚的春色。“数”,“几”的意思,“数枝”就是几支,说明现在杨柳数量少,暗示曾经的杨柳浓荫蔽日;“残”,残败的意思,写出现在杨柳残败,暗示当年的杨柳茂盛。“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杨柳的残败,以现在杨柳残败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以哀景衬哀情。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几株残柳配不上明媚的春色。诗句里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是正面衬托;第二首诗“烟景迷”“宫树拂金堤”,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乐景写哀情,是反面衬托,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衬托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之感。二者都是衬托,都是借景抒情,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世事无常之意,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14.第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15.“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从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凤去台空”的意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突出繁华不再的哀愁,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感慨与无奈的伤悲之感。烜赫一时的吴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总为浮云能蔽日”中的“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比喻君王。
    尾联寄寓爱君之热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感。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作者写皇帝被奸邪蒙蔽,自己被排挤而不能报国,时光逝去,而自己却无法伸怀。诗歌的意蕴就在于含蓄,这里的“浮云”“日”“长安”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根据注释,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的情感走向。
    16.①作者运用联想(想象、虚写)的手法,由险要的卢龙边塞联想到曾在这里驻守征战的将军李广。②接着点明了李广射杀猛虎的事件,一个“吼”字写出其射虎时豪气勇武、威风凛凛的气势。③最后作者运用衬托手法,用雄浑苍凉的边关景色把李广的英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注:从虚实结合、拟人(霹雳吼)、情景交融(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等角度答题也可]17.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从怀古转入伤今。戍边多年而无所作为空添白发的健儿只能在田野中闲驱黄雀打发时光,自己难得孟嘉一般的重用,只能戍楼上独数飞鸿,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空自老大,功业无成的苦闷、孤独的心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标题“卢龙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前三句“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点出边塞之地正是古代边关卢龙塞,而卢龙塞曾有飞将军李广在此驻守,故而诗人以联想(或想象、虚写)的手法,写“想榆关、血战英雄”,引出对英雄的怀想。
    “南山射虎,将军霹雳吼雕弓”,林中射虎是李广广为人知的事迹,诗人以此事件来塑造李广的形象,说“将军霹雳吼雕弓”,“吼”字写出其射虎时劲力之大,这句是想象虚写李广当年的英姿,塑造李广威武豪气,气势雄壮的形象。
    “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是写景句,诗人描写了边关景象,一轮昏黄的落日映照着随风招摇的大旗,凄清的笳声回荡在这古战场上,千军万马肃立于苍凉的秋风之中,何其雄浑苍凉;而李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牢牢把守住关塞要地。通过边关环境来衬托李广驻守此处的高大坚定形象,令人动容。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词下片的第一句的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过渡衔接,解答时应为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或是过渡作用。
    本词中“问当年,人安在”是过渡句。承接上文(怀古),由险要的卢龙边塞联想到曾在这里驻守征战的将军李广,点出李广射杀猛虎的事件,一个“吼”字写出其射虎时豪迈勇武、威风凛凛的气势。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从怀古转入伤今。由上文的怀古,转入下文的伤今:健儿空添白发,只能闲驱黄雀,足见他们戍边多年,空耗时光却无所作为,令人伤感;“参军岸帻,戍楼上独数飞鸿”是作者借用孟嘉的典故来抒写自己的苦闷无奈,空有才华抱负却无法施展,空自嗟叹,表达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悲伤、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忠贞爱国、时光流逝的感慨,岁月蹉跎的无奈,年岁老迈的伤感,功业无成的苦闷,孤独寂寞的忧愁,再得重用的渴望等。
    18.颔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此联紧承首联,写诗人远望渭水边秦的都城咸阳,不禁想起了秦二世的灭亡;远眺渭水平原秋草掩映中的汉代帝王的陵墓,亦不免感叹昔日汉王朝的兴盛。19.此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寓情于景。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埋怨与遗憾;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苍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尾联“多少恨”与首联“无穷事”“感废兴”巧妙呼应,“恨”的是“废兴”,即对秦、汉朝代更替感慨万千,点了题目中“怀古”之意。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首联的第二句“一望凄然感废兴”,诗人发出了对“废兴”的感叹,接着颔联“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写了作者的所见所感:眼前渭水河畔的咸阳曾是秦朝的都城,看到咸阳不由得想到曾经强大的秦朝灭亡在秦二世的手中;而远眺渭水平原秋草掩映中的汉代帝王的陵墓,不禁对王朝的兴废发出感叹。作者此处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所见景物,将王朝的废兴之感充分表达了出来。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中,“多少恨”与首联“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中“无穷事”“感废兴”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朝代兴替的感叹,抒发了作者的“怀古”之意,也照应了标题“咸阳怀古”。
    其次,“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一句,作者写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埋怨与遗憾;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此处作者写自己对王朝兴替的感叹,但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有何感受,而是笔锋一转,写了眼前之景,“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其中“苍苍”一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作者此处将自己的感情蕴含于写景之中,寓情于景,景语即情语,化直白为含蓄,让诗歌读起来更有韵味,也让情感得以更好的抒发。
    20.B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感慨。庙宇已经破败荒凉,祠堂在几抹夕阳当中,非常寂寥惨淡;碧苔丛生,使得斑驳的碑文更加难以辨认。诗人由瞻仰庙中遗像,还进一步联想到这些帝王的坟茔在其家乡恐怕早已不为人所知了。棹楔上残留着的蒙古文字、阴廊里蒙古军队的出征图还昭示着忽必烈曾经的叱咤风云,但破败荒凉的庙宇告诉了人们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忽必烈早已被人遗忘。老树枯萎,猫头鹰直到夜半还在发出凄厉的叫声。那凄厉的声音给诗增添了悲怆愁惨的余韵。
    【解析】20.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题,别无他法,考生要了解诗歌的大意,这是一首怀古之作,首联写元世祖庙周遭的环境:元世祖的祠堂在几抹夕阳当中显得破败荒凉,周遭寂寥惨淡,碧苔丛生,使得斑驳的碑文更加难以辨认,营造了凄清的氛围;颔联和颈联写诗人瞻仰庙中遗像,还进一步联想到这些帝王的坟茔在其家乡恐怕早已不为人所知了吧,棹楔上残留着的蒙古文字、阴廊里蒙古军队的出征图还昭示着忽必烈曾经的叱咤风云,但破败荒凉的庙宇告诉了人们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忽必烈早已被人遗忘。昔盛今衰之感油然而生;尾联以景作结,这两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老树枯萎,猫头鹰通宵达旦地发出凄厉的叫声,渲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氛围,突出了元世祖庙遭冷落甚至被遗忘的现状,烘托了诗人悲凉、伤感的心情,使得诗歌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
    此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B项“元世祖家乡的人们也在其家乡凭吊他”表述有误,理解原诗句“起辇②何人识故坟”的大意:这些帝王的坟茔在其家乡恐怕早已不为人所知了吧,可知元世祖家乡的人们并没有在其家乡凭吊他。
    故选B。
    21.此题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做此题,考生不仅要了解诗歌大意,还要把握怀古之作的诗歌常见的情感,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此诗诗人最初走近元世祖祠堂时,这座祠堂给予他的印象引发感慨,表达了“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之感,尾联以景作结,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氛围,突出了元世祖庙遭冷落甚至被遗忘的现状,烘托了诗人悲凉、伤感的心情,使得诗歌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2):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2),共15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共1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