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1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2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28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318/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36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39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33141/0-170717839341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图文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把...做成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思考: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本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
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第四十五章(节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第二十二章(节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他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 而行。
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聪明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所:处所,地方不亡:不消亡,不朽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思考: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思考: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启示: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 失:失去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事:做事于:在; 而:表修饰几 jī: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辅:辅助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错简重出”:(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一句原文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应删去。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什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即不干扰不妄为。
思考:“圣人”是怎样做的?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思考:本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第三,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 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儒家的核心思想 ?
“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道家的核心思想 ?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4)在《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5)《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老子》四章教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地人的起始,太极阴阳,明确关系,任务探究一,任务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示范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第一章节,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意动以为欲,作名词,意动以为贵,省略句,名为动犯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