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新)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共7页。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鉴赏。鉴赏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第二部分,讲解中国近代代音乐知识——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认识他们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4.通过欣赏本课的学堂歌曲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五首学堂乐歌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知识,感知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聆听、演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中国近代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作品中,理解感受中国近代音乐背后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加强对中国近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难点: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通过对近代音乐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探索热情,提高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五、教学方法:聆听感悟法、讲授法六、教学准备:视频片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进入我们今天的课题之前,老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 请同学们看完影片之后告诉老师,影片里的歌曲叫什么名字。是在哪里唱的,还有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送别》视频资料)请同学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总结; 100多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送别》意蕴格长,情真意切,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凉、哀伤的情绪。由于它是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出示课题——学堂乐歌。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学堂乐歌1.概念: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最初的成果,对当时的社会改革发挥了--定的宣传教育作用。2.发展历史: 1898年,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逐渐不用。3.主要形式与内容: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如《何日醒》《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勉女权》《自由》《地球》等。4.意义与影响:①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②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③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④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1.沈心工①简介:沈心工(1870-1947), 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其代表作有《黄河兴铁匠》《竹马》《体操- -兵操》 (又名《男儿第- -志气高》等。他编写的《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是中国近代第一批音乐教科书。②代表作鉴赏:《黄河》(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黄河》是由我国国人最早创作的自度曲之一,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赏析。歌曲来用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疏密错落有致,音调开阔雄壮,歌词气势磅礴,有踏步向前的气势,又有开阔舒展的情怀,宣扬了爱国精神。2.李叔同①简介: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所作乐歌文辞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词曲结合贴切,代表作有《送别》《西湖》《春景》等。②代表作欣赏:祖国歌(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创作于1902年。学堂乐歌代表作。旋律采用“老六板”。学生丰子恺回忆说,当年他们都在传唱这首祖国歌,但是并不知道其作者就是自己的老师。但是传唱率是相当高的。(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③代表作欣赏:春游(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1913年,李叔同以笔名“息霜”创作发表了《春游》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3.萧友梅①简介:萧友梅(1884-1940),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②代表作鉴赏:问(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问》是萧友梅的作品,谱写于1922年,中国艺术歌曲最早的开山之作。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歌曲。(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进行歌词解读。4.黄自①简介:黄自(1904-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②代表作欣赏:西风的话(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西风的话》是黄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歌曲。歌曲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同时作者明快地描绘了乡村儿童简单、纯洁的美好心灵,并以此鼓励青少年珍惜时光,憧憬未来!歌曲的曲式为四乐句组成的方正性单乐段,节奏平稳对称,结构自由、前两乐句为句首相同平行乐句,节奏前紧后松,给人宽广之感;旋律流畅,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环节三、本课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极有代表性的爱国作品,都是作曲家爱国情怀的最好体现,希望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板书设计:第19节《学堂乐歌》音乐鉴赏:《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音乐知识:学堂乐歌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鉴赏。鉴赏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第二部分,讲解中国近代代音乐知识——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认识他们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4.通过欣赏本课的学堂歌曲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五首学堂乐歌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知识,感知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聆听、演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中国近代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作品中,理解感受中国近代音乐背后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加强对中国近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难点: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通过对近代音乐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探索热情,提高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五、教学方法:聆听感悟法、讲授法六、教学准备:视频片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进入我们今天的课题之前,老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 请同学们看完影片之后告诉老师,影片里的歌曲叫什么名字。是在哪里唱的,还有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送别》视频资料)请同学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总结; 100多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送别》意蕴格长,情真意切,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凉、哀伤的情绪。由于它是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出示课题——学堂乐歌。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学堂乐歌1.概念: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最初的成果,对当时的社会改革发挥了--定的宣传教育作用。2.发展历史: 1898年,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逐渐不用。3.主要形式与内容: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如《何日醒》《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勉女权》《自由》《地球》等。4.意义与影响:①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②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③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④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1.沈心工①简介:沈心工(1870-1947), 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其代表作有《黄河兴铁匠》《竹马》《体操- -兵操》 (又名《男儿第- -志气高》等。他编写的《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是中国近代第一批音乐教科书。②代表作鉴赏:《黄河》(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黄河》是由我国国人最早创作的自度曲之一,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赏析。歌曲来用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疏密错落有致,音调开阔雄壮,歌词气势磅礴,有踏步向前的气势,又有开阔舒展的情怀,宣扬了爱国精神。2.李叔同①简介: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所作乐歌文辞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词曲结合贴切,代表作有《送别》《西湖》《春景》等。②代表作欣赏:祖国歌(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创作于1902年。学堂乐歌代表作。旋律采用“老六板”。学生丰子恺回忆说,当年他们都在传唱这首祖国歌,但是并不知道其作者就是自己的老师。但是传唱率是相当高的。(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③代表作欣赏:春游(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1913年,李叔同以笔名“息霜”创作发表了《春游》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3.萧友梅①简介:萧友梅(1884-1940),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②代表作鉴赏:问(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问》是萧友梅的作品,谱写于1922年,中国艺术歌曲最早的开山之作。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歌曲。(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进行歌词解读。4.黄自①简介:黄自(1904-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②代表作欣赏:西风的话(1)教师进行乐曲作品介绍。《西风的话》是黄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歌曲。歌曲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同时作者明快地描绘了乡村儿童简单、纯洁的美好心灵,并以此鼓励青少年珍惜时光,憧憬未来!歌曲的曲式为四乐句组成的方正性单乐段,节奏平稳对称,结构自由、前两乐句为句首相同平行乐句,节奏前紧后松,给人宽广之感;旋律流畅,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2)师生共同欣赏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环节三、本课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极有代表性的爱国作品,都是作曲家爱国情怀的最好体现,希望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板书设计:第19节《学堂乐歌》音乐鉴赏:《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音乐知识:学堂乐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