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考点17:分析表现手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7:分析表现手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7:分析表现手法
考点17:分析表现手法
在现代文阅读中,一些考生常常由于概念分不清,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时,经常是问此答彼。 表现手法,又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手法等,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描写的手法(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虚实描写、远近描写、感官描写等)、对比和衬托、渲染和烘托、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象征、情景交融、欲扬先抑等。
常见考查形式:①本文×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②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赏析。③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④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的句子。⑤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段在情节设置上的作用。⑥对××内容,作者在文中已作多次铺垫(伏笔),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等等。
例1:茅盾《白杨礼赞》(部编版八上)“思考探究”二: 本文写法有抑有扬,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伟大”,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做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欲扬先抑。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例2:契诃夫《变色龙》(部编版九下)“思考探究”三: 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答案示例】小说通过奥楚蔑洛夫对“受害者”赫留金前后态度的对比,揭露了警官对底层人民所表现出的虚伪与残忍。 讽刺艺术往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这篇作品在短短的断案过程中,随着对狗的主人身份的猜测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竟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泰戈尔《金色花》(部编版七上),用“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象征孩子的天真、纯洁、可爱。
例:【2019年云南曲靖中考】《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却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2.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例:【2014年重庆中考】《喜旺的年》: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 ③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 ③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 【参考答案】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希望心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3.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九上)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作者通过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揭示了在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例:【2019年江苏徐州中考】《秋山寻野》: 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参考答案】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下文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表现文章的主旨做铺垫。
4.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例:【201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幸福的玫瑰》: 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奥森老爹说。 【参考答案】 ①承上启下:承上文“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启下文凯洛琳小姐收到花后的改变; ②做铺垫、埋伏笔:为后文凯洛琳小姐收到花后的改变做出铺垫,埋下伏笔。
例:【2016年山西中考】《描花的日子》: 纵观全文,第①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①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参考答案】不能。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为下文“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做了铺垫。所以不能去掉。
5.联想想象。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指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也指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起有关的其他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他们的共同点是星星点点,这就是联想;又由“天上的明星”想到“天上的街灯”,由“天上的街灯”又想到天上有“街市”,这也是联想。 诗人接着又发挥想象,描绘牛郎织女骑着牛,提着灯笼,涉过天河,自由逛街的画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散发出奇幻的光辉。
例:【2011年江苏苏州中考】《莫扎特的造访》: 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旋律对人的美妙感受;运用联想和想象(或通感),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
6.夸张讽刺。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部编版七上)中说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爱慕虚荣、昏庸的特点,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例:【2019年山东东营中考】《行走在岸上的鱼》: 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示例: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7.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部编版七下)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这是抑,后来通过写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一事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扬。抑与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例:【2019年黑龙江大庆中考】《好一朵木槿花》: 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中先说她的不起眼,被轻视,然而在后面的经历中:荒草丛中,她依然绽放,水泥、砖块重压之下,她坚强绽放,作者的感情自然随着由轻视到惊喜,再到欣赏、赞美。这样使作者感情变化自然,突出了木槿花所蕴含的精神——不屈、抗争、顽强、乐观等等。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如莫怀戚《散步》(部编版七上)选取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赞了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
例:【2020年甘肃天水中考模拟】《那一排钻天杨》: 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②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
9.托物言志。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增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和文章的感染力。 如贾平凹《一棵小桃树》(部编版七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的顽强生长,反映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例:【2013年湖南衡阳中考】《荒漠中的苇》: 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10.直抒胸臆。使表达感情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中“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直接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1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部编版七上),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2.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如《安塞腰鼓》(部编版八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而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例:【2023年内蒙古乌海中考模拟】《流凌的黄河》: 第③段至⑤段景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先描写雪落时蛰伏的黄河蓄积力量的景象,再描绘黄河惊心动魄地彻底醒来时的景象,突出了黄河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气势。
13.虚实结合。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如朱自清《春》(部编版七上):“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虚实结合,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
例:【2022年天津中考】《寒梅》: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写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为下文寒梅的傲然绽放做铺垫。 B.第⑤段“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寒梅盛放的声音。 C.第⑦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花瓣飘落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 D.第⑨段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表明生命无论如何精彩,最终都将逝去,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与惋惜之情。 E.文中作者将所见、所思、所感巧妙融合,表达了细腻丰富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2022年天津中考】《寒梅》: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B.第⑤段“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寒梅盛放的声音。 D.第⑨段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表明生命无论如何精彩,最终都将逝去,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与惋惜之情。 【解析】B项,表述有误。这里的“爆裂声”是作者对寒梅激情盛放的想象,是虚写。 D项,表述有误。由第⑨段“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和第⑪段“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可知,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表达作者对落红默默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例:【2022年江苏扬州中考】《将来之花园(节选)》: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⑥“美!”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 【参考答案】 实写,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积蓄生机; 虚写,好峰蜿蜒,各地都连绵拥抱在一起; 虚实结合,希望祖国各地紧密团结,表达了先生的美好愿望。
14.侧面描写(正面、侧面结合)。通过描写他人的形象或别人的评价来表现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场面来烘托主要人物。 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中通过留级学生讲述藤野先生的掌故,从侧面表现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简朴的特点,与他教学时的一丝不苟形成对比,有欲扬先抑的效果。
例:【广东佛山九上期中】《花朝节的纪念》: 文章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以其中一处为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示例一: 原文: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 作用:以外人的视角来评价,有力地烘托出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已经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这才使父亲能心无旁骛地做学问,说明父亲成就的取得与母亲是分不开的。
例:【广东佛山九上期中】《花朝节的纪念》: 文章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以其中一处为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示例二: 原文: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作用:从居民说的话可以看出大家对母亲工作的认可,侧面烘托出母亲工作认真,热心服务他人,是作者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15.烘托渲染。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部编版七上)中用北平的大风烘托出济南冬天的风的柔和,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16.点面结合。“点”往往指场面的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活动的其他人物。写好场面要“点面结合”,即注意把个别人物活动的描写与全场情景的概括描写紧密结合起来。“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部编版八上)一文在描写观众反应时,既有对观众整体反应的描写,如“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也不乏对个别观众的描写,如“‘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点面结合,加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的同时,也衬托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
二、解答思路: 解答这类题可分三步走: 一是明确所用手法; 二是结合文本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 三是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阐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答题模式:表现手法=定手法+析内容+答效果(情感、主旨、作用等)。
【2020年重庆中考(B卷)】草根募捐晚会 胡 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学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奶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⑪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⑫“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⑬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⑭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⑮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⑯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4月8日,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老李患病,牵动人心→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注意所给两个示例分别是两个四字短语。 【答案】①草根献策,筹划晚会(2分);②举行晚会,方姨演唱(或:方姨演唱,激励老李)(2分)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结合第⑭段分析,方姨下岗后来到老街开包子铺,得到了老街人的帮助,老李曾救起她落水的儿子,方姨在晚上会演唱并激励老李,说明她知恩图报;方姨下岗后,为生计奔波,忍受病痛打击,没有被击垮,最后在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说明她性格坚强;结合第⑪段分析,晚会上方姨唱歌时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吸引了散去的观众,说明她唱功专业。 【答案】①知恩图报:登台唱歌,感谢并鼓励老李,也感谢老街人对她的帮助;②性格坚强:勇敢面对下岗失业、病痛等打击,改行开包子铺;③唱功专业:歌声清亮高亢,宛如天籁。(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答“善良”给1分,答“勤劳”不给分)
3. 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6分) (1)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方法一般为“角度+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炸开”的意思是“突然破裂开来”,在句子是说老李患病的消息在老街传开,范围广,令老街邻居震惊。 【答案】“炸开”的意思是“突然破裂开来”,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李患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
3. 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6分) ✱(2)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解析】方姨演唱时,“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用观众的反应烘托方姨歌声动听,“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侧面衬托方姨演唱精彩。 【答案】侧面描写(1分),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方姨歌声动听,演唱精彩(2分)。
✱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⑮段进行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从悬念、铺垫和反转中任进一方面作答。 悬念:所谓“悬念”,就是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第⑧段,方姨在众人建言献策后,沉默、犹豫中要求唱歌,结合第⑨段众人的疑惑,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方姨会不会唱歌?能不能唱好?下文方姨演唱得很精彩,吸引了离去的观众,方姨自述经历,揭开了谜底,起到了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的作用。 铺垫: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张手法。结合第⑧~⑭段,众人对方姨唱歌感到疑惑,对晚会情形的叙述,对方姨上台前观众渐渐散去的介绍,都是为方姨出场和提示方姨的身份作铺垫,起到更好地塑造方姨形象的作用。 反转:反转是由一种情境转换为相反的另一种情境、人物身份或命运向相反方向转变的故事结构方式。结合第⑨段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第⑪段观众沉醉在方姨的精彩演唱中,这两处情节构成反转,使情节跌宕起伏。
✱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⑮段进行分析。(4分) 【答案】可从悬念、铺垫和反转中任进一方面作答。 示例一:悬念(1分):前文写方姨的犹豫和艰难抉择,给读者留下疑惑(1分),后文写方姨自述经历,揭示谜底(1分),吸引读者,引人入胜(1分)。 示例二:铺垫(1分):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怀疑,以及对方姨上台前晚会情形的叙述,都是为方姨出场作铺垫(2分),这样能更好地塑造方姨的形象(1分)。 示例三:反转(或:突转)(1分):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1分),后文写观众沉醉于方的精彩演唱中,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转(1分),使情节跌宕起伏(1分)。
5.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探究能力。此题是探究选文的结尾和后加的结尾哪个好,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答。 示例一:本文结尾好。本文结尾只是写到了事件引起了全城人的关注,对于后续的发展比如捐款情况,老李治病情况都没有交代,这样的好处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示例二:加后的结尾好。以老李患病开头,以老李手术结尾,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在情理上,老李的病得到了治疗,众人的爱心得到了回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答案】 示例一:选文结尾更好(1分)。理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示例二:加后的结尾更好(1分)。理由: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2分);内容上,结果圆满,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1分)。
【2023年河南中考】老兵和军马 ①“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②八年前,部队招兵,他报了名。“为什么想当兵?”招兵连长问。“奔出息。”招兵连长打量着他,“考高中、上大学,也可以有出息嘛。”“就是考上了,家里也供不起。”招兵连长凝视他良久,“喜欢马吗?”“喜欢!我家那匹马就是我养大的。我对它像兄弟!”就这样,在城里打了三年短工的他如愿穿上军装,被分到一个军马场。 ③像大多数新兵一样,他有一个梦想——留在部队,既出息自己,又荣耀家门。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
④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 ⑤他很爱一匹枣红色军马。这匹马跟他家的马一样,额头正中也有一处菱形的白毛,他给这匹军马取名叫“白头心儿”。 ⑥“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那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一匹马上摔了下去,眼看就要被受惊的马群踩踏,“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叼起,紧紧叼住不放,否则他必死无疑。当马群安静下来,他搂着“白头心儿”的脖子涌出了热泪。 ⑦慢慢地,他开始被尊称为“老班长”了。可不是“老”嘛!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 ⑧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他轻轻拍着它的脖子耳语:“白头心儿啊,乖乖跟人家走吧,我不会忘了你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⑨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之一。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他们列队肃立在空荡荡的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连长又给他颁发了“模范班长”的证书,那是对他八年服役最后的嘉奖。连长命令他以“老兵”的身份降下军旗。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粪的那种温热的芳香。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 ⑩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它卧在一幢砖房前,旁边挂着一块牌子——“吕记马肉”。他走近“白头心儿”,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老板告诉他,那军马拍电影时断了一条腿,废了。他蹲下查看了马腿,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提出的金额超过了他的复员费。“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他说,“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为止。”
⑪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 ⑫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牵着一匹马站在门前。她惊喜地认出了儿子!他抱着瘦小的母亲,“妈,我回来了。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⑬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家乡的山头,俯瞰着贫穷的山村,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 ⑭那一刻,二十六岁的“老兵”似乎顿悟——他从军队获得的,还有比“模范班长”荣誉重要得多的东西……(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解析】考查概括事件。 ①根据第⑥段中的“‘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可得:老兵被“白头心儿”救了一命。 ②根据第⑧段中的“‘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可得:老兵惜别“白头心儿”。 ③根据第⑩段中的“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和第⑪段中的“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可得:老兵(偶遇)救治“白头心儿”。 ④根据第⑪段中的“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可得:老兵带着“白头心儿”返乡。
1.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解析】①老兵被“白头心儿”救了一命;②老兵惜别“白头心儿”;③老兵(偶遇)救治“白头心儿”;④老兵带着“白头心儿”返乡
2.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1)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 (2)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解析】考查赏析人物心理。 第一处:根据后句“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可知,为家里的马病死了感到悲伤,为自己没能在家照顾马而自责。 第二处:根据第⑧段落中的“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和后段中的“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可知,对军马和军旅生活依依不舍,为军马场解散(与“白头心儿”分别)而难过。(或:为军旅生活的结束而难过,为光荣与梦想的终结而痛苦。)
2.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1)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 (2)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答案】 第一处:为家里的马病死了感到悲伤,为自己没能在家照顾马而自责。 第二处:对军马和军旅生活依依不舍,为军马场解散(与“白头心儿”分别)而难过。(或:为军旅生活的结束而难过,为光荣与梦想的终结而痛苦。)
✱3.文章第⑨段是如何表现老兵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解析】考查描写手法。本段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本段中的“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是对老兵的动作描写。“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粪的那种温热的芳香”是他的想象。“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是对他的心理描写。这些都是对他的正面描写。表现了他对军营生活的不舍。 本段中的“空荡荡的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是环境描写,也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营房的空荡、马厩的寂静、大草原的广袤与苍凉、夕阳的坠落,烘托了老兵不得已离开兵营时的不舍。
✱3.文章第⑨段是如何表现老兵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正面描写:该段描写老兵仰望军旗、回望军营等动作,仿佛听到军营中的欢声笑语、闻到马厩传来的芳香,以及想要长久地保存“模范班长”证书等心理活动,表现他对军营生活的不舍。 侧面描写:该段描写冬日黄昏里空荡荡的军营、寂静的马厩、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烘托老兵离开军营时内心的不舍。
4.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中的“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可知,他得到了历练与成长。 根据第③段中的“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和第⑬段中的“‘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可知,他增强了责任心。 根据第⑦段中的“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和第⑬段中的“‘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可知,他增加了自信。
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示例: ①得到了历练和成长。他入伍八年,从一个新兵成长为班长、模范班长,不仅得到了荣誉,还在历练中变得更加积极上进、坚毅执着。 ②增强了责任心。在军营中,他认识到养军马的意义,努力学习,尽职尽责养好军马,这种不断增强的责任心,让他回乡后意识到自己对家乡的责任。 ③增加了自信。他通过努力成为同一批新兵中的佼佼者,得到部队认可,被留在军营继续服役,这增加了他的自信,让他有了立志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勇气和信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考点34:分析段落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析段落作用,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5:分析说明方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析说明方法,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17:分析表现手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析表现手法,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