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32 湖心亭看雪-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32 湖心亭看雪-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2湖心亭看雪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32湖心亭看雪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4.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________(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_________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________(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A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①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②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意思对即可) 4. 白描 家国之思(对故国的怀念) 比喻 自然之乐(对自然/雪景的喜爱)
【解析】1.考查词语理解。
A.有误,“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故选A。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可知,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结合“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的内容可知,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
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内容可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第三、四空,结合“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的内容可知,作者把白雪比作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比作堆砌的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可知,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3·山东菏泽·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_
③辄复不遂_________
④鲁直所谓__________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更有痴似相公者 马之千里者
C.是日更定矣 万象更新
D.竟为雨雪所阻 天子为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8.【甲】文中“____________”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5. 杯,酒杯 客居 总是 说(认为) 6.D 7.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8.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的寂静 9.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白:酒杯。
②句意:问他们的姓氏,说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总是不能如愿。辄:总是。
④句意:鲁直所说。谓:说、认为。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代词,哪里,怎么/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助词,……的人/代词,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
C.量词,古代的计时单位/动词,改变;
D.都是介词,被;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莫:不要;更:还;者:……的人;
(2)欲:想;为:被;阻:阻挡。
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甲文中,写西湖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一句是侧面描写,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以雪压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安详宁静。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
甲文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高雅情趣;“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与知音把酒言欢,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趣。
乙文,作者去沙市的途中,被雨雪所阻,诗人于是停住脚步,雪夜读书。“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趣在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作者随遇而安,“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这些雅趣,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
【参考译文】
乙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2023·云南红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 毳:____________
(2)客此 客:____________
(3)竟为雨雪所阻 为:____________
(4)任之而已 任: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12.【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________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作用是________。
13.【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10. 鸟兽的细毛 客居 被 任凭 11.(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自己感叹(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实现。 12. 天寒地冻 反衬夜的寂静 13.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为雨雪所阻仍悠闲自得地读书。(各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
(2)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为:被。
(4)句意:任凭它吧。任:任凭。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焉得:哪能。更:还。此:这样。
(2)叹:感叹、叹息。每:每次。欲往:想去的地方。辄复:总是。不遂:不能实现。
1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①空:“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结合【甲】文“大雪三日”可知,因为下大雪,天气寒冷,所以没有人来西湖。因此“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的意境。
②空:“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结合【乙】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可知,此时是夜晚,且下着大雪,夜晚宁静,落雪无声,周围的环境应是寂静的,此时竹林发出的声音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安静,以动衬静,因此“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作用是反衬夜的寂静。
1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的夜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体现了作者的雅趣;结合“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当作者前往湖心亭,看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便与其畅饮,把酒言欢,这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因此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体现了作者的雅趣。
结合【乙】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可知,当作者的行程被大学所耽误,他并没有因此而苦恼,而是被雪击打竹林的声音所吸引,便欣然聆听大雪敲击竹子的声音,并在这样的夜晚还能悠闲地看书,因此作者被雨雪所阻,仍在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的声音和悠闲自得地读书体现了他的雅趣。
【参考译文】
【乙】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原本是准备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然而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实现。然而是行是止,任凭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2023·安徽合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①。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②,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③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④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⑤,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①夕岚:傍晚的山光。②勒:抑制。③傅金吾:一个姓傅的官员。④夕舂(chōng):夕阳。⑤受用:享受。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石篑数为余言
(5)安可为俗士道哉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西湖的美景:【甲】文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 ________的手法,给人超凡脱俗的美感;【乙】文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烘托出西湖的景美。情感方面:【甲】文流露出了作者对故国的______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______。
【答案】14.抗砀:白汽弥漫的样子;更:还;强:尽力;数:多次;安:怎么。 15.(1)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16. 白描 侧面描写 思念 嘲讽
【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3)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强:尽力;
(4)句意:石篑多次跟我说。数:多次;
(5)句意: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安:怎么。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俱:都;绝:消失;
(2)余:我;为:被;恋:迷住;竟:竟然;去:离开。
16.本题考查手法及作者情感。
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意思是: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联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可知,多日的雪后,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全是白皑皑的,巧妙运用“痕”“点”“芥”“粒”等量词,表现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使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展现雪后风景,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体现天地的宏大、浩渺。
乙文“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意思是: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女子们香汗淋漓,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多得像堤边的春草,真是美丽妖艳到极点。人们都到此处欣赏景致,到处都是歌声和器乐声,运用侧面描写体现西湖的景美。
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按照前朝时间记事;“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之情。
根据乙文结尾段“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可知,作者认为世俗庸人不能真正领悟西湖景致的美,西湖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月景尤为美好,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讽。
【参考译文】
【乙】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这一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难得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女子们香汗淋漓,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多得像堤边的春草,真是美丽妖艳到极点。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模拟预测)“写景诗文”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荚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央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①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英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②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③口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④,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之浪游记快》)
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余孥一小舟
(2)客此
(3)于是舟子导往
(4)而不及其玲珑
1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20.甲乙两文画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21.甲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乙文中“痴”和丙文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7.(1)撑(船)(2)客居(3)引导(带领)(4)比得上 18.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19.(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只是希望符合情趣,不谈风水。 20.视觉,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写出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画面景象,营造清寂苍茫之感;听觉,人鸟声消失,写出了西湖静谧安静的环境,营造寂寥空旷之感。 21.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自己清高坚忍、洁身自好的品质。 22.“湖中人鸟声俱绝”依旧前往是“痴”的表现,静谧无声令作者向往:“不论风水,但期山水”是“意”的表现,赏心悦目的山水令作者向往,这两文都表现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不流世俗,不随波逐流。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孥:撑(船)。
(2)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导:引导(带领)。
(4)句意:只是比不上瑞石古洞的玲珑。及:比得上。
1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于是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因此可断句为: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
(2)但,只、仅仅;期,希求、盼望;意,思想、意趣;论,衡量、评定。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甲]文“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意思是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营造清寂、苍茫、凄凉的身世之感。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此句从听觉角度写西湖雪景,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一方面写出了西湖之上的静谧、安静的环境;另一方面,因为雪大,所以无人、无鸟,突出了湖山封冻,进而营造了人声、鸟声俱寂的寂寥空旷之感。
2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抓住主旨句,结合句意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思想。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意思是: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表达对梅花的赞美;“清孤不等闲”又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22.本题考查主题理解。
答题思路:结合语段(一)中的具体句子理解的“痴”,这个“痴”和作者的品格、追求、内心想法相关,结合语段(二)理解“意”,这个“意”同样和作者的品格、追求相关,找到“痴”和“意”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追求、品格上的相同点,抓住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语段(一)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作者“痴景”的表现,白茫茫的西湖之上,没有一丝声音,静谧无声,这样的景色令作者神往,想去探寻、欣赏,表现了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语段(二)中“但期合意,不论风水”表现作者和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追求,寻找的不是好风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美丽的能够赏心悦目的山水,表现了作者脱俗的、不流于世俗的、孤高的追求。可见“痴”和“意”都能表现出孤高的品格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参考译文】
[丙]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上沙村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中。园林依山而无石,很多老树呈盘曲纡回之势,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竹篱茅舍,真不愧为隐士的居所。园中有一皂荚亭,树大得可尽两人相抱。我平生所历园亭,此园排在第一位。园子左边有山,民间称为鸡笼山,山峰挺直,顶上叠加巨石,犹如杭州城之瑞石古洞,只是比不上瑞石古洞的玲珑。山旁有一床榻形状的大青石,鸿干躺在上面说:“此地仰可观峰岭,俯可视园亭,既高旷且幽静,可以一醉方休了。”于是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当地人得知我们是来寻地的,误以为是相地看风水,便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说:“只求合意,不讲风水。”
(2023·广东·统考二模)古文研究社提供了两篇古文,请你探究古人的志趣情操。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客此
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乙】
刘伯川,家富而轻财,年四十,有田数千亩。一日,悉散予其亲闾,并臧获①一切遣去,独与其妻处。敞庐数楹旦暮饘②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邑人杨士奇,年十四五时,与陈孟洁谒伯川,二子皆其故人子,留款特厚。一日,雪霁酒酣,伯川命各赋诗言志。
孟洁赋云: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③。
士奇赋云: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④。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伯川顾士奇,笑曰:“寒士,寒士,鼎鼐⑤器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子其勉之。惜予不及见也。”后士奇果官至少师⑥,皆如伯川言。
(节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释】①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②饘(zhān):浓稠的粥。③绿衣郎:指新科进士。④琼瑶:比喻似玉的雪。⑤鼎鼐(nài):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⑥少师:从一品, 掌佐天子。
2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雪霁酒酣(2)顾士奇
2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敝 庐 数 楹旦 暮 饘 粥 而 已 平 居 不 与 俗 人 接 然 善 观 人
27.刘伯川与张岱皆非俗人,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各自“不俗”的体现。
【答案】23.(1)消失。(2)尽力。(3)客居。 24.(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5.(1)尽兴地喝酒。(酒喝得很畅快。泛指,尽兴,畅快。)(2)看。 26.敝庐数楹/旦暮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 27.张岱:寒冬雪夜去湖心亭看雪。
刘伯川:①家富轻财,才四十岁就将家财、奴仆尽散,不求物质享受;②平时不与俗人来往,却厚待故人之子;③在雪停酒酣之际,让十四五岁少年赋诗言志;④善观人,一语言中杨士奇的未来;⑤对比追求功名的陈孟洁,刘伯川更加赞赏和看好不畏严寒,有寻梅之志的杨士奇,视之为大器。
【解析】2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
(3)句意:客居在这里。客:客居。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时就要将省略的部分翻译完整。句中重点词有:
(1)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
(2)焉得:哪能;更:还。
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雨雪停止,尽兴地喝酒。酣:尽兴,畅快。
(2)句意:看了看杨士奇。顾:看。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破旧的房子只有数根楹梁,仅仅能够遮蔽风雨,早晚喝粥而已,平时也不和俗人交往,然而却善于看人。“破旧的房子只有数根楹梁”这是对房子的一个整体描述,在“楹”后断开;“而已”在文言文中常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在“而已”后断开;“然”表转折,在前面断开。故断句为:敝庐数楹/旦暮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
27.本题考查文言对比阅读。
【甲】文中,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张岱在寒冬雪夜去湖心亭看雪,体现了诗人的雅趣。
【乙】文中,根据“刘伯川,家富而轻财,年四十,有田数千亩。一日,悉散予其亲闾,并臧获①一切遣去,独与其妻处”可知,虽然刘伯川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却不重钱财,不追求物质的享受,甚至将家里的奴仆全部遣散掉了;根据“敞庐数楹,旦暮饘粥而已,平居不与俗人接,然善观人。邑人杨士奇,年十四五时,与陈孟洁谒伯川,二子皆其故人子,留款特厚”可知,刘伯川平时不与俗人来往,却厚待故人之子;根据“一日,雪霁酒酣,伯川命各赋诗言志”可知,在雪停酒酣之际,让十四五岁少年赋诗言志;根据“伯川顾士奇,笑曰:‘寒士,寒士,鼎鼐器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子其勉之。惜予不及见也。’后士奇果官至少师,皆如伯川言”可知,刘伯川看人眼光很准,对比追求功名的陈孟洁,刘伯川更加赞赏和看好不畏严寒,有寻梅之志的杨士奇,视之为大器。
【参考译文】
【乙】刘伯川,虽然家里很富有,但是却看轻财物,四十岁的时候,有数千亩田地。有一天,他把家里的财物全部分给他的亲戚和邻居,并将所有的奴婢也遣散离开,独自一人和他的妻子住一起。破旧的房子只有数根楹梁,仅仅能够遮蔽风雨,早晚喝粥而已。平时也不和俗人交往,然而却善于看人。同乡里有个杨士奇,十四五岁时,曾与陈孟洁一起去拜见刘伯川。由于他俩的父亲都是刘的老朋友,所以刘伯川对他们的招待都特别好。有一天,三人饮酒到沉酣畅快时,雪也正好停了。刘伯川要他俩赋诗言志。
陈孟洁写诗道:“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
杨士奇写诗道:“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④。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刘伯川看了看杨士奇,笑着说:“寒士寒士,今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人有不为,然后才可以有为。你要好好努力。可惜我老了,以后的事儿都看不到了。”后来杨士奇果然一直做到少师。两人的结局,都被刘伯川预料到了。
(2023·广东深圳·蛇口育才二中校考二模)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松痴老人,家黄山。黄山产异松,常命童负糇粮①,策杖信步往探松。稍佳者,辄徘徊之。一日,独携酒入深山,曲折迷岩壑,青猿跃其前,导之得出。胸次高旷,不婴名利,和易坦直,好善乐施。庭外植异松百余株,朝夕觞②咏。月夜着素袍,步松影,如鹤。喜吹笛笛已或抚琴。笛声琴韵与松籁相有无。问得异松者,虽百里访焉。购之弗获,则吹笛于其下而去。因自号松痴老人,郡守额其居曰:“怀葛遗风”。童孺妇女及贩夫佣仆,无不颂老人者。
(节选自史震林《松痴》)
【注】①糇粮(hóu):干粮。②觞:古代盛酒器。
2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以顺为正者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雪纷纷何所似
C.常命童负糇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D.策杖信步往探松/愿陛下亲之信之
2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月夜着素袍,步松影,如鹤。
30.下面有关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既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下雪的时间及雪势,又交代了天气寒冷、环境寂静等内容。
B.甲文简练朴素,运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C.乙文内容重在记人,写老人之痴,文末郡守童孺的评价对老人的形象起衬托作用。
D.乙文画横线句“喜吹笛/笛已或/抚琴”,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31.甲乙两文都围绕“痴”字写人物,你是否赞赏人物个性中的“痴”?为什么?
【答案】28.C 29.(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云朵、远山和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老人)在月夜穿白袍,在松树影子中行走,就像鹤一样(高洁)。 30.D 31.赞赏,①“痴”字展现了他们的特立独行:甲文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乙文老人“问得异松者,虽百里访焉”对异松的痴迷,不管路程远近,常到山中访异松;②“痴”字展现了他们高洁的人格追求:甲文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实则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乙文托物言志,突出了老人胸怀宽广、淡泊名利、坦率正直、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
【解析】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正在/准则、标准;
B.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白色;
C.都是“背着”的意思;
D.随意/信任;
故选C。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一白,全白。一,全;都。
(2)着:穿着;素袍:白色的袍子;步:行走;如:像。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画横线句子句意:他还喜欢吹笛子,吹完了,有时还会演奏古琴。
故断句为:喜吹笛/笛已/或抚琴;
故选D。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三日之后,作者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不同流俗,特立独行。这是作者的痴行。
根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欣赏大雪后的清冷世界,以雪的洁白映射出自己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这是作者的痴景。
当时已是清朝,作者还是用明代纪年“崇祯五年十二月”,特意点明在湖心亭遇到的两人金陵人的身份,金陵是明朝旧都,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内心淡淡的惆怅与哀愁。这是作者的痴情。
结合【乙】“庭外植异松百余株,朝夕觞咏。月夜着素袍,步松影,如鹤”等内容可知,老人在家门外种了百余株奇异的松树,从早到晚于期间喝酒咏诗。老人在月夜穿白袍子,在松树影子中行走,就像鹤一样高洁。老人喜爱竹子,在月夜中赏竹,由此可见其痴迷于自己心爱之物。可据此作答。
示例:我赞赏二人个性中的“痴”,张岱痴迷于美好的自然,痴迷于超脱世俗的闲情雅致;老人痴迷于竹子和月色美景,以此抒发率真自然、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两人的“痴”都体现出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执着追求,因此我赞赏这种个性。
【参考译文】
【乙】松痴有一名痴迷松树的老人,家住在黄山。黄山上有形态迥异的松树,老人经常让随从背着干粮,自己拄着拐杖随意走进山里看松树。看到比较好的,就围着树来回的看。有一天,他自己带着酒进入到深山,由于道路曲折,在山间迷路了,有一只大猿猴跳到他面前,指引他走出山谷。胸怀宽广,不图名利,为人平和易相处,坦率正直,喜欢施舍救济。在家门外种了百余株奇异的松树,从早到晚于期间喝酒咏诗。老人在月夜穿白袍子,在松树影子中行走,就像鹤一样高洁。他还喜欢吹笛子,吹完有时还会演奏古琴。琴笛之声于松间回荡,时有时无。有时听说有人有奇异的松树,即使百里之遥,也要去拜访。想买如果主人不卖的,就会在树下吹笛曲之后才离开。于是他自己给自己起号叫松痴老人,太守在他家匾额上题写了“怀葛遗风”。孩童妇女,商贩仆人没有不称颂老人的。
(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3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④。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3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茗饮以为酒( )
(2)了不相属( )
3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36.【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32. 消失 还 客居 33.这天晚上八时左右(定更时分),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4. 茶 关联,相似 35.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36.(1)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解析】3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3)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拏,撑(船);拥,穿着;毳衣,细毛皮衣。
3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把茶当作酒来品饮。茗:茶;
(2)句意为:丝毫不相衬。属:关联,相似。
35.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时柳梢新翠”点明游玩时节,应断开;“山色微岚”描写山色,应断开;“水与堤平”描写河水,应断开;“丝管夹岸”指两岸音乐声不断,应断开;故划分为: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36.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
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根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根据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故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既指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也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三月一日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37.(2023·广西崇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岕(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同“喝”。
【阅读提示】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1)下列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巧妙注解“文题”,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了作者的追忆和怀念之意,并为下文作了铺垫。
B.本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景,局部描写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整体描写按由下到上的顺序。
C.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用“痴”人不止“余”一个人巧妙进行侧面烘托,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
C.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4)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的许多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可视为散文诗。两文在描写雪景时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分析。
(5)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答案】(1)B
(2)B
(3)①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4)两文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甲文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乙文借月光突出龙山雪的洁白美好。
(5)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详解】(1)考查内容理解。
B.“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有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整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局部。应为:从整体到局部。故选B。
(2)考查一词多义。
A.消失\断,阻断;
B.表判断,与“否”相对\表判断,与“否”相对;
C.白色\洒杯;
D.古代的计时单位\还;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焉,哪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2)为,被。慑,震慑。不得出,说不出话来。
(4)考查比较阅读。
《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上下一白”一句写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辨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一句更是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雪夜之中到处是白茫茫一片,除了雪所见到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抹印痕的湖堤,湖中的亭子也被映衬的只有墨点一般大了,而作者所乘的小舟以及舟中人更是小得如草芥和米粒一样。就这样短短两句不但让我们眼前有了一个空旷浩渺、凝静清绝犹如童话一般的冰雪世界。还让人深深地感触到作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内心无处言说而只好寄情山水的无限情愫。这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思索的巨大空间如同简练文字所呈现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世界,读者可以任意想象和猜度。这就是白描,它不加修饰、不须陪村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让读者再去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
乙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同样运用白描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陪衬,用语简洁,借月光突出了龙山雪的洁白美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与想象的余地。
(5)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三日之后,作者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不同流俗,特立独行。这是作者的痴行。
根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欣赏大雪后的清冷世界,以雪的洁白映射出自己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这是作者的痴景。
其时已是清朝,作者还是用明代纪年“崇祯五年十二月”,特意点明在湖心亭遇到的两人金陵人的身份,金陵是明朝旧都,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内心淡淡的惆怅与哀愁。这是作者的痴情。
【参考译文】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风雪停止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高眉、王生、马小卿、潘小妃等人陪着。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仆役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酒杯(喝酒)御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2023·安徽亳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肇一小舟,拥露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哺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
(3)客此:__________
(4)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
(5)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
3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0.【甲】文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甲】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
41.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湖心亭看雪”“承天寺夜游”为上下联,请再从【甲】【乙】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填在下面横线上,并阐释一下理由。
横批:_______________
上联:湖心亭看雪 下联:承天寺夜游
【答案】38. (1)拏:通“桡”,撑船、划 (2)酒杯 (3)客居 (4)高兴的样子 (5)也 39.(1)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0.白描手法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41.示例: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3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划着一叶小舟。拏:通“桡”,撑)船)、划;
(2)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酒杯;
(3)句意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句意为: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5)句意为: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亦:也;
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重点词语有:(1)焉:哪里;更:还。(2)但:只,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耳:罢了。
40.①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作者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及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②本题考查文章情感把握。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淡淡的愁绪和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作者对故国的幽深的眷恋,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怀。
41.本题考查对联知识。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横批创作要做到文字简洁,蕴意深刻,符合联文的内容。
示例:欣喜。理由从乙文取一“欣”字,从甲文取一“喜”字,合并为“欣喜”,甲文写张岱雪夜游西湖欣赏雪景和遇知音的欣喜之情,乙文表现了苏轼与张怀民庭中赏月的喜悦之情。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划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23·云南·模拟预测)阅读张岱关于西湖的两个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西湖总记(节选)①
(西湖)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②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③。
注释:①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西湖总记》,有删改。②董遇:字季直,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县北)人。性质纳而好学,善治《老子》《左传》。③解人:见事高明能通晓人意者。
42.根据上下文和下面提示,推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4.甲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5.从乙文来看,说说作者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
【答案】42.(1)极点。(2)人如浮萍般集聚至西湖,人多热闹的样子。 43.(湖上)树木枝叶上冻出了冰花,冰花周围弥漫着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4.亭中奇遇运用从对方角度看自己(借人写己)和直接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写法,表现作者惊喜之情、豪爽之情。(同时,又透露出隐隐的怅惘和故国之思) 45.原因有三:一是夜晚、雪天冷寂无人,适于人格高洁、情怀傲岸的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二是雪景、夜色,不逊于晴光、朝花;三是作者是“解人”,以其高远的识见、卓然独立的审美观念,真正解悟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
【解析】42.本题考查字词意思:
(1)句意为:最为热闹;提示句子中的意思为极点;故本题中的“至”意为:极点。
(2)句意为: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纷纷到来;提示中意思与“喧哄”相反,意思是人分离四散;故“萍聚”意为:人如浮萍般集聚至西湖,人多热闹的样子。
4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句中的关键字词有:
雾凇:冰花;沆砀:水汽弥漫的样子;一:全部。
4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根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亭中奇遇运用从对方角度看自己(借人写己)的方法;
根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拉余同饮”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写法;
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等句可以看出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已是极其少有的雅兴,当遇到金陵人客此赏雪的时候,不免增添了惊喜之情,可是一个“客此”又传达出隐隐的怅惘和故国之思。
4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原因有三:一、根据“雪则寂寥”可知夜晚、雪天冷寂无人,适于人格高洁、情怀傲岸的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二、根据“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可知雪景、夜色,不逊于晴光、朝花;
三、根据“深情领略,是在解人”可知作者是“解人”,以其高远的识见、卓然独立的审美观念,真正解悟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
【参考译文】
乙:西湖在春夏时节最为热闹,秋冬两季却又冷冷清清;二月十五花朝节时人声喧闹,八月十五月夕(即中秋)时节的人却只有零零星星的;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纷纷到来,而雨雪之日又寂寥无比。
所以我常说:“应该用善读书的董遇三余来作体味,而最能体味湖光的也不过董遇三余的境界。”所谓董遇的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岭寒梅不让于烟堤岸柳,夜色空蒙更比朝花绰约,烟雨蒙蒙时丝毫不比晴空潋艳时逊色,而这种种的美,在于人们如何去深情领略。
(2023·辽宁朝阳·校联考三模)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47.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49.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50.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46. 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 下棋 拖,拖拉 47.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48.(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49.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50.《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解析】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是:代词,这。
(2)“拥毳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抱,持,这里是穿着,裹着。
(3)“僧澄波善弈”的句意是:澄波法师擅长下棋。弈: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的句意是:又有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拖拉。
4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的意思是: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4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三日(多日)、俱(全,都)、绝(消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复(再)、作(起,这里是‘响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9.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甲】文写景侧重于视觉角度;从“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以看出,【乙】文写景侧重于从听觉角度。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写景时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从【乙】文“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可知,乙文主要从游人的感受角度写飞泉亭,突出了坐在飞泉亭上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参考译文】
【乙】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加点词语
提示
意思
热闹之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晴明则萍聚
“星散”,本义像星星散布在天空。联系上句“喧哄”,“星散”与之对应,这里比喻人分离四散,冷清的样子。
(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7 核舟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7核舟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7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3 小石潭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3小石潭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3小石潭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周亚夫军细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1周亚夫军细柳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1周亚夫军细柳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