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案(共20份)
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9 动物的特殊感官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9 动物的特殊感官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评价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名
《动物的特殊感官》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动物器官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目的是通过实验认识鱼通过侧线感知周围环境的本领。活动2“了解蝙蝠的神奇感官”目的是通过分析蝙蝠的“回声定位”需要哪些器官参与,认识到蝙蝠是从喉部发出超声波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应用与拓展“热眼定位”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到响尾蛇是靠“热眼”接收红外线来感知周围环境的,了解人们根据“热眼”发明的仿生产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物利用感官感知环境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会到仿生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本课重点是认识某些动物是利用特殊感官感知周围环境的。
学情分析
鱼类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由许多小孔组成的线,叫作侧线。这些小孔分布在鱼类鳞片上,小孔下面互相连通形成长管,叫作侧线管。侧线管内充满黏液,并长有感觉细胞。当水流冲击身体时,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传导到管内,感觉细胞会把获得的外部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从而感觉水流的方向和压力。
18世纪,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蒙上蝙蝠的双眼,它们依然能够飞行自如,但是如果塞住蝙蝠的双耳、封住它的嘴,它们就会在黑暗中瞎撞。蝙蝠究竟是怎样在夜晚捕食昆虫的呢?早些时候,科学家对于蝙蝠如何捕食一直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直到1938年,由于探听超声波仪器的发明,科学家才发现并证实了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在夜晚飞行的。原来,蝙蝠在夜间飞行的时候从嘴、鼻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做出判断,改变飞行方向。人类模仿蝙蝠探路的方式发明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屏幕上。人们在雷达的屏幕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周围有没有障碍物,这样可以帮助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雷达还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领域。
响尾蛇和蝮蛇都有“热眼”,它们的“热眼”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的颊窝里。颊窝一般深5毫米,形似喇叭,喇叭口斜向朝前,中间分成内外两个部分,被一片薄膜分隔开。里面有一个细管和外界相通,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外面是一个热收集器,如果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出现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因为这里要比薄膜内侧的温度高,所以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能感觉到温差,同时产生生物电流,并将电流传送给大脑,蛇就通过大脑得知在前方什么位置有什么物体了。学生对动物的感官有一定了解,对鲫鱼、蝙蝠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仿生用品,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核心教学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1)了解鱼身体的各部位及在水中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2)了解蝙蝠的神感官及“回声定位”需要哪些器官的参与。
(3)通过响尾蛇的热眼掌握仿生学的应用。
2.学习分析内容:本课按照动物器官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目的是通过实验认识鱼通过侧线感知周围环境的本领。活动2“了解蝙蝠的神奇感官”目的是通过分析蝙蝠的“回声定位”需要哪些器官参与,认识到蝙蝠是从喉部发出超声波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应用与拓展“热眼定位”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到响尾蛇是靠“热眼”接收红外线来感知周围环境的,了解人们根据“热眼”发明的仿生产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物利用感官感知环境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会到仿生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鱼和蝙蝠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教学难点
了解仿生学都用到了哪些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水等。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鱼儿还是迅速地逃离了。
2.提问: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
(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
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
(鱼的侧线在鱼身体的两侧,由许多小孔组成。)
(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
①掌握实验方法。
A.将两条鲫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
B.取出一条鱼,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侧侧线处,再放回鱼缸。
C.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为变化。
②温馨提示。
A.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
B.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时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
C.涂抹凡土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
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侧线处的凡土林。
③学生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④得出结论: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
2.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1)提出问题:蝙蝠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2)阅读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
(3)整理资料: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如下图)
(4)得出结论:蝙蝠在黑夜中捕捉飞蛾时需要喉、耳朵的参与。一边飞,一边从喉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
蝙蝠飞行时,常常是张着嘴的,如果堵上它的嘴巴或耳朵,它便会撞到墙上。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等科技产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鼠和其他小动物的?
2.查阅资料:是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在仿生学上有哪些应用?哪些动物可以感受到红外线?
3.得出结论:响尾蛇有一种特殊感官,被称为“热眼”。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的仿生学应用有红外成像仪、红外传感器、响尾蛇导弹等。绝大多数的变温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红外线。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1.引导: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
2.教师综合评价各组的表现,并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动物的特殊感官
鱼身体部位:侧线、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中选取。
教学反思
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
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动物的特殊感官”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冀人版 (2017)8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联系实际,观察研究,交流汇报,归纳总结,结合实际,应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相互影响11 喜鹊筑巢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获取新知,实践运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10 蜜蜂传粉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