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物理试题
展开1. 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 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B. 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 提高声音的音调
D. 装饰、美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剧院及音乐厅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 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 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需要吸热.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C正确;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熔化成水,同时吸收热量,D正确,故选B.
3. 某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23厘米,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该物体的长度最接近以下哪一个值( )
A. 2.127厘米B. 2.13厘米C. 2.14厘米D. 2.15厘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2.23厘米这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应舍弃。该物体的长度
故选B。
4. 如图所示,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B. 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 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D. 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C.升空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和飞船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飞船也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B.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与飞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航天员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
D.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远离发射塔,飞船与发射塔位置发生变化,飞船是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现象中,与筷子在水面处“折断”原理相同的是( )
A. 海市蜃楼B. 日食现象
C. 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D. 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海面上方的空气密度不均匀,光在其中传播时发生了偏折,形成了海市蜃楼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如图,日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白天,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了日食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人挡住了射向墙面的光,在墙面上形成的光照射不到的区域,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现象),水面相当于镜面,水中的倒影是岸上的桥通过水面形成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情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说明液体能传声B. 乙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丙实验说明声能传递信息D. 丁图中马路边的隔音板阻隔噪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水中敲击石块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拨动尺子,尺子振动发出声音,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放在录音机的喇叭旁,蜡烛会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错误,符合题意为答案;
D.马路边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7. 如图所示,是学校农场大棚里采用的滴灌技术,水通过直径约10mm的塑料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农作物根部进行灌溉,能减少水的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的温度低B. 水的流速大
C. 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小D. 水和植物的接触面积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滴灌时,水的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不是通过降低温度来减少水分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滴灌时并没有明显改变水的流速,这不是减少水分蒸发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滴灌时,水主要在管道要输送,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小,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水和植物的接触面积大不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的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A. 凸面镜B. 凹面镜
C. 凸透镜D. 凹透镜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地面上的光斑比眼镜的面积大,故眼镜对光起到了发散的作用,所以这个眼镜是凹透镜.
9. 如图所示,阳光下一本物理课本掉到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是因为( )
A. 课本发出的光射入人的眼睛
B. 人的眼睛发出的光都射在课本上
C. 阳光在课本上发生漫反射
D. 阳光在课本上发生镜面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理课本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眼睛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照射在书本上,故B不符合题意;
CD.课本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上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所以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课本,都是由于光在课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 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 烛焰的实像B. 烛焰的正立像
C. 烛焰的虚像小孔成像D. 三角形光斑
【答案】A
【解析】
【详解】ABC.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小孔成像是实像,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从烛焰顶端射出的光线经小孔照射到下方,从烛焰底端射出的光线经小孔照射到上方,所以像是倒立的,故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故BC错误,不符合题意,A正确,符合题意。
D.由于三角形的小孔很小,会出现小孔成像现象,如果三角形的孔很大,才会看到三角形的光斑,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像可知( )
A. 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 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 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 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若两物体不是同时出发,则t=5s时不能相遇.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B错误;
C.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的运动图象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12. 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看报纸上的字。他们移动凸透镜,当报纸离凸透镜20cm时,意外地发现报纸上居然出现窗外远处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如果此时将报纸放在离此透镜30cm处,则透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观察报纸,可看到一个(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虚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D. 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当报纸离凸透镜20cm时,意外地发现报纸上居然出现窗外远处景物倒立缩小的像,此时报纸相当于光屏,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得
f<20cm<2f
则焦距
10cm
20cm<2f<40cm
如果此时将报纸放在离此透镜30cm处,则透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观察报纸,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30cm<2f时,观察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30cm>2f时,观察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 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刻度尺________,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___。小明认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多次测量,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乙 ②. 3.71 cm(3.70~3.75cm) ③. 减小误差
【解析】
【详解】[1]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2] 物块左侧与乙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齐,右侧超过刻度尺第37格,所以准确值为3.7cm,估读为0.01cm至0.05cm之间,所以物块的长度为3.71 cm(3.70~3.75cm)。
[3] 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多次测量,最终以多次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14. 近年来被称为“水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得到了有效保护。海豚发声频率范围非常大,当海豚发出8000Hz的声音时,人耳 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如图所示,海豚利用回声寻找沙丁鱼群,假如经1s后海豚听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时海豚与沙丁鱼群的距离为 _____m,为了不惊扰海豚,所有经过的轮船禁止鸣笛,这是在 _____减弱噪声。
【答案】 ①. 能 ②. 750 ③. 声源处
【解析】
【详解】[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海豚发声频率范围非常大,当海豚发出了8000Hz的声音时,此声音人耳能听到。
[2]由速度公式得,海豚发出的超声波经沙丁鱼反射,这段时间超声波传播距离为
则海豚距离沙丁鱼群的距离为
[3]为了不惊扰海豚,所有经过的轮船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阻止声音的产生来减弱噪声。
15. 小明在做“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他在玻璃缸中装大半缸清水,再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用激光笔对着侧壁的___________(选填“A”或“B”)点向玻璃缸内水平照射,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光的路径,这属于光的___________(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现象。充分搅拌玻璃缸中的水,待水稳定以后,观察到光的路径呈_______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
【答案】 ①. A ②. 折射 ③. 直线
【解析】
【详解】[1][2]向清水中倒入浓糖水,下部液体的密度大,光速较小,光从清水斜射入糖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向法线偏折,故光线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所以入射点是A点。
[3]充分搅拌玻璃缸中的水,待水稳定以后,液体均匀,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所以观察到光的路径呈直线。
16. 如图所示,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的氯乙烷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后储存的。在喷出来的一刹那,氯乙烷立刻发生_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变成气体,同时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___________(吸收/放出)了大量热量,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缓解了,到比赛结束以后,运动员还要接受正式的治疗。
【答案】 ①. 压缩体积 ②. 汽化 ③. 吸收
【解析】
【详解】[1]将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降温和压缩体积,常温下的氯乙烷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后储存的。
[2]在喷出来的一刹那,氯乙烷立即从液态转化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
[3]汽化从外界吸收热量,即氯乙烷在汽化时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缓解。
17. 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的“天眼”。它由许多个反射面组成,其外形相当于______(凸面镜/凹面镜),它对光有______(会聚/发散)作用,“天眼”其实不是“看”,而是主要用以接收天体射电波段的辐射,它的观察范围超过了137亿光年,光年是表示______(选填“距离”或“时间”)的单位。
【答案】 ①. 凹面镜 ②. 会聚 ③. 距离
【解析】
【详解】[1][2]由图可知,“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凹面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的作用,可以反射光线,能使光线会聚在中心公共焦点处。
[3]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距离单位。
18. 如图时关于《透镜》的知识结构图,请将(1)______、(2)______、(3)______处所缺内容补全。
【答案】 ①. 会聚 ②. 发散 ③. 近视
【解析】
【详解】[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需要用凹透镜矫正,故凹透镜的应用是近视眼镜。
19. 如图所示,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色光屏上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
(1)若将红光改为白光,则光屏上会出现彩色光带。光屏上点处的光斑___________(填“一定”或“可能”)是红色的,点___________方的不可见光可应用于验钞机;
(2)若将红光改为紫光,则光屏水平向___________移动,紫色光斑可位于点处。
【答案】 ①. 一定 ②. 下 ③. 左
【解析】
【详解】(1)[1]白光是复色光,经三棱镜后发生折射,因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所以光屏上点处的光斑一定是红色的。
[2]应用于验钞机的不可见光是紫外线,紫光偏折能量最强,所以经三棱镜后在点下方。
(2)[3]紫光在红光的下方,要使紫光照射在点处,应将光屏水平向左移。
20. 用相同的两张纸做成图所示的两个纸锥。
(1)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时,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该如图中的_____(A/B)所示;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_____;
(3)小明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质量有关。准备用图甲中的两个纸锥做实验,老师认为仅这样做不够严谨。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
【答案】 ①. B ②. 刻度尺 ③. 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
【解析】
【详解】(1)[1]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时,要保证路程相同,故要保持两个纸锥通过相同的距离,纸锥下落的起点位置应相同,故应该选用如图中的B。
(2)[2]根据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3)[3]纸锥下落的快慢可能与下落的高度、质量、纸锥的锥角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研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而图甲中的两个纸锥锥角不同,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同,故这样做不科学。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2分)
21. 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它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
【详解】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是远离法线的,如图所示.
22. 请在甲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在乙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答案】
【解析】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23. 如图所示,A 图是一物体运动的s-t 图象,请在 B 图中作出其对应的 v-t 图象。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s-t图像可知,物体前2s处于静止状态,2s-6s物体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据s-t图像可求其速度为
则v-t图像为2s-6s平行于t轴的直线,如下图:
24. 一列长为40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6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200s。
求:(1)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运行时间。
【答案】(1)10m/s;(2)120s
【解析】
【详解】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
s1=L隧道+L车=1600m+400m=2000m
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s2=L隧道-L车=1600m-400m=1200m
所需的时间
答:(1)火车的运行速度是10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运行时间是120s。
25. 如图所示,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2s、4s、6s和8s所通过的距离;
你认为从实验获取数据的角度分析,方案________更方便;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________(快/慢);
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________(甲/乙)线作为起点O更合理;
(3)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的塞子是________(运动/静止)的;
(4)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__比(正/反),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________(改变/不变)的。
【答案】 ①. 一 ②. 慢 ③. 乙 ④. 运动 ⑤. 正 ⑥. 不变
【解析】
【详解】(1)[1] 由实验过程可知,在运动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比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更容易操作。因此,方案一更合适。
(2)[2] [3] 因为气泡运动的越慢,越容易测量,因此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慢。
实验中,气泡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因此,要等它运动起来之后再开始记录时间和距离,故在玻璃管上应选择乙线作为起点O更合理。
(3)[4] ] 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上端玻璃管口的塞子位置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4)[5] [6]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接近,因此,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26. 三组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所在小组通过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
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_____(选填“A”或“B”)。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位置;
②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的管壁出现液体并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水沸腾时温度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陷低”或“不变”);
(2)在与其他组同学评估交流时:
①在实验中,小华所在小组把烧杯换成了纸锅(固定装置未画出),如图乙所示,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②小红所在小组采用如图丙的实验装置。但老师看过之后认为试管B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外焰 ③. 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④. 99 ⑤. 不变 ⑥. D ⑦.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①[1]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所以应先固定A的位置。
[2]因为外焰温度较高,所以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位置。
②[3]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③[4][5]由表格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9℃时,温度不变,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9℃,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①[6]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②[7]水沸腾要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持续吸热,由于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则试管B中的水虽然可以到达沸点,但无法从烧杯A中的水中吸收热量,因此试管B中的水不会沸腾。
27. 小明用其中一面镀膜的茶色玻璃板和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
(1)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光的实验室,小明应选择在___________(选填“①”或“②”)中进行实验效果较好。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___________(选填“有膜”或“无膜”)那一面的下边缘与直线重合;
(2)移动棋子B,人眼从___________(选填“”或“B”)侧看过去,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用铅笔画出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多次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在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B,也不能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5)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从处向玻璃板观察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A的像,直接观察白卡片,白卡片上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成___________像。
【答案】 ①. ② ②. 有膜 ③. A ④. 垂直 ⑤.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⑥. 能 ⑦. 没有 ⑧. 虚
【解析】
【详解】(1)[1]在有光的实验室中,棋子可以反射更多的光,成的像会更清晰,便于观察,所以选②。
[2]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玻璃板有膜的一面的下边缘与直线重合。
(2)[3]像成在B侧,眼睛要从A侧观察像,移动B使它与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3)[4]多次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相垂直,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棋子的像与棋子关于平面镜对称。
(4)[5]实验时,若玻璃板没有与桌面相垂直,像不在桌面上,则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B,也不能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
(5)[6][7][8]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从处向玻璃板观察可以看到A的像;直接看白卡片,白卡片上不能看到A的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该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在棋子B所在位置放置白卡片不影响成像,所从处向玻璃板观察可以看到A的像。
28. 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1)小明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屏上的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3)小明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_____;
(5)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___________;
(6)小红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7)如图丙所示,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华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小华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①. 物距小于焦距 ②. 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 照相机 ④. 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⑤. 光屏上未得到清晰的像便开始记录数据 ⑥. 凸透镜未正对太阳光 ⑦. 小于 ⑧. 远离凸透镜 ⑨. 会聚
【解析】
【详解】(1)[1]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或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光屏没有承接到像。
(2)[2][3]由图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则u>2f时,f
(4)[5]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三组的像距相差不是很大,原因可能是光屏上未得到清晰的像便开始记录数据。
(5)[6]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太阳光不在小明的正上方,即此时凸透镜未正对太阳光,故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6)[7]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则有ff1<6cm<2f1
解得3cm
2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人机
无人机具有成本低、智能化、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在航拍、农业、植保、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无人机携带的高分辨率高速提像机和轻型光学相机既能可见光成像、又能红外光成像,携带的激光扫描仪具有高效率、高精度、三维扫描等特点……被称为“百变小能手”。
下表是某小型无人机的部分参数(帧·秒指每秒拍摄的画面数)。
(1)红外夜视仪夜晚能够识别人体、岩石,是因为被识别物体的___________不同,发出的红外线强度不同;
(2)无人机携带的高分辨率高速摄像机,下列关于摄像机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摄像机的摄像头对光有会聚作用
B.被拍摄的对象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外
C.摄像头成在传感器(相当于胶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当无人机远离被拍摄物体时,要成像仍然清晰,其镜头应该向前伸
(3)据报道,我国在早在2014年就研究出新型除雾霾无人机并已经投入使用。无人机向空中喷洒某种固体小颗粒,并迅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___热,使空气中水蒸气迅速变成小水珠以凝结污染物,令其降落在地面上;
(4)人们是利用遥控器操控无人机的,遥控器的有效操控距离至少要为___________km,该无人机以最大速度向上升高200m需要___________s;
(5)如图所示,交警部门利用无人机进行高速公路通行情况实时监测。某时段测得一辆轿车通行60m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帧数为22000帧,该轿车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____km/h。
【答案】 ①. 温度 ②. D ③. 升华 ④. 吸 ⑤. 6 ⑥. 10 ⑦. 108
【解析】
【详解】(1)[1]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越强。则红外夜视仪夜晚能够识别人体、岩石,是因为被识别物体的温度不同,发出的红外线强度不同。
(2)[2]A.摄像机的摄像头是凸透镜,因此对光有会聚作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被拍摄的对象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外,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在传感器(相当于胶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无人机远离被拍摄物体时,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变化规律可知,要使像仍然清晰,其镜头应该后缩,以缩小像距,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3][4]根据物质的物态变化特点可知,无人机向空中喷洒某种固体小颗粒,并迅速升华成气体,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变成小水珠以凝结污染物,令其降落在地面上。
(4)[5]由表格数据知,人们是利用遥控器操控无人机的,无人机的最大飞行半径为6km,则遥控器的有效操控距离至少要为6km。
[6]根据可得,无人机的最大速度为
该无人机以最大速度向上升高200m需要的时间为
(5)[7]由题意可知,摄像机拍摄速度11000帧/秒,已知某轿车通行60米的过程中高速摄像22000帧,则轿车运动的时间为
则轿车速度为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2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4
2.51
3.75
5002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参数名称
最大飞行半径
拍摄速度/帧·秒
最大飞行速度
数据
6
11000
72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电动机可以带动水泵抽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考试物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考试物理试题(无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