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使用蓝牙耳机播放音乐时,为了保护听力,需要适当调小声音的( )
A. 音调B. 响度C. 频率D. 速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了保护听力,要控制声音不超过90分贝,当声音的响度超过90分贝,会影响听力,所以需要适当调小声音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人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最左侧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
C. 图丙:蝙蝠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
D. 图丁: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是靠声带的振动说话的,故A错误;
B.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最左侧瓶子质量最大,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故B正确;
C.蝙蝠是靠超声波传递信息确定目标的位置,故C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B。
3. 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 洒水降温—熔化吸热B. 冰袋冷敷—升华吸热
C. 蒸汽熨烫—液化放热D. 干冰保鲜—凝华放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洒水降温利用蒸发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冰袋冷敷是利用熔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蒸汽熨烫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熨烫使衣物平整,故C符合题意;
D.干冰保鲜是利用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有( )
A. 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涂上酒精示数会下降
B. “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
C. 在敞开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不会升高
D. 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酒精是为了降低液体的凝固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为体温计玻璃泡和玻璃管内径中间存在凹缩处,所以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涂上酒精示数不会下降,故A符合题意;
B.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增多而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冰融化,海平面自然会上升,故B不符合题意;
C. 因为水沸腾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沸腾,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不会升高,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酒精是为了降低液体的凝固点,防止损坏水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如图甲是2022年11月8日出现的月食现象,下列图中的光现象成因与此相同的是( )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①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现象;②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③筷子看起来变弯折是光的折射现象,④皮影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红外线来杀菌
B. 夜视仪是红外线的应用之一
C. 红花显示红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红光
D. 冬天家里洗澡时,采用浴霸取暖主要应用了紫外线的热效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线来杀菌,故A错误;
B.夜视仪是根据物体温度不同,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不同,在夜间观察周围情况的,属于红外线的应用之一,故B正确;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红花显示红色是因为它反射了红光,故C错误;
D.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冬天家里洗澡时,采用浴霸取暖主要应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故D错误。
故选B。
7.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科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采用累积法
B. 在观察光的传播径迹时引入光线,采用物理模型法
C. 在探究“真空是否传声”实验中采用科学推理法
D.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采用控制变量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可以通过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纸张数,采用了累积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运用了模型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探究“真空是否传声”实验中,无法使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尽,而是根据抽走的空气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小,这一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 小王同学在家里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沿ON折叠的硬白纸板ENF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以此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测量他发现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0°夹角,如图所示,则( )
A.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
B. 入射角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
C. 将纸板NOF向后折叠,则反射光线会消失
D.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0°夹角,则入射角为
90°-50°=40°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为4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90°-40°=50°
故A不符合题意;
B.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角也增大1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故B符合题意;
C.因为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NOF向后折叠,在纸板NOF上将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不会消失,故C不符合题意;
D.为了能在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线,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那么( )
A. 甲车的速度为 8m/s
B. 0s时,甲、乙两车相距 40 m
C. 若乙、丙运动的路程相等,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4:1
D. 甲、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 2:1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车的速度为
故A不符合题意;
B.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0s时,甲、乙两车相距0 m,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得,乙丙均作匀速直线运动,一的速度为
丙的速度为4m/s,乙、丙运动的路程相等,由得,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故C符合题意;
D.甲、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如图所示,甲图是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乙图是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 i从空气射入长方体玻璃砖的同一点,并且都直接从下表面射出。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上表面射入时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大
B. 从下表面射出时紫光的折射角等于红光的折射角
C. 从下表面射出后紫光和红光不一定平行
D. 紫光和红光将从下表面的不同点射出,且左“红”右“紫”
【答案】B
【解析】
【详解】A.玻璃对紫光的折射率大于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入射角i相同,由折射定律知道,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小,故A错误;
B.光在上表面的折射角和在下表面的入射角相等,根据折射定律知道,两光在下表面的折射角相等,故B正确;
C.从甲图可以看出紫光的偏折程度更大,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小,由图知道,“从下表面射出后紫光和红光一定平行”,如下图
故C错误;
D.由图甲知道,玻璃对紫光的折射率大于对红光的折射率,所以,紫光和红光将从下表面的不同点射出,且左“紫”右“红”,故D错误。
故选B。
11.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 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 u 和像距 v,实验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0 cm
B. 第 2 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 从第 1 次实验到第 5 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一定越来越大
D. 从第 1 次实验到第 5 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会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由表可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故A错误;
B.第 2 次实验,物距处在二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D.从第 1 次实验到第 5 次实验,物距越来越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成在光屏上的像一定越来越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红坐在停靠在站台的火车车厢里,他们分别向两侧窗外看,对火车的运动情况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明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说火车是静止的;小红以窗外行驶的动车为参照物,说火车是运动的。则( )
A. 只有小明的说法正确B. 只有小红的说法正确
C. 两个人的说法都正确D. 两个人的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所以,以窗外行驶的动车为参照物,如果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则火车是运动的,故小红的判断正确;如果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火车是静止的,故小明的判断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 9 小题,每空 1 分,共 29 分)
13. 仪征在全国文明城创建期间,学校举办了“文明创建”主题大合唱晚会,晚会上同学们优美的歌声是由声带_____ 产生的,歌声是通过______ 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现场观众将手机关闭或调至静音状态,这是在_____ 减弱噪声。
【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 ③. 声源处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晚会上同学们优美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2]同学们和观众之间的介质是空气,所以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中。
[3]将手机关闭或调至静音状态,是避免声音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 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1)如图甲,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如图乙,机械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
(2)班里的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分别为 17.32 cm、17.34 cm、17.82 cm、17.33 cm,他们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根据数据分析,课本的宽度应记录为___________cm。
【答案】 ①. 2.50 ②. 281.9 ③.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④. 17.33
【解析】
【详解】(1)[1]由甲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该物体的长度
L=6.50cm-4.00cm=2.50cm
[2]由乙图可知,该停表的分针指在4min和5min中间且过半,所以该停表的读数
t=4×60s+41.9s=281.9s
(2)[3]多次测量是为了通过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4]数据中17.82cm为错误数据,应剔除,所以课本宽度应记录为
15. 如图甲所示,将海波放入大试管中,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出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________(选填“继续”或“停止”),海波的温度将___________(选填“直接下降”或“先不变,后下降”)。
【答案】 ①. 固液共存态 ②. 停止 ③. 先不变,后下降
【解析】
【详解】[1][2][3]由图像知,海波加热后5min到10min这段时间虽然不断的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是海波的熔化过程,8min时,海波处于熔化过程,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10min后,烧杯中水的温度降至48℃,因此海波将不能从水中吸收热量,将停止熔化;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气温为12℃,低于海波的凝固点48℃,由于海波是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当全部变成固态后继续放热而温度降低。
16. 由于气候较冷,学校各班早上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___________,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小林在家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当他走到室外, 眼镜上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会蒙上一层水雾。
【答案】 ①. 凝固 ②. 凝华 ③. 内 ④. 不会
【解析】
【详解】[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于气候较冷,学校各班早上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凝固,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
[2][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小林在家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是因为屋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内侧。
[4]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由于室外温度较低,眼镜片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中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眼镜上不会蒙上一层水雾。
17. 请你补全关于“像”的知识结构图。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答案】 ①. 凸透镜 ②. 光沿直线传播 ③. 倒立实像
【解析】
【详解】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勺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倒立的实像,故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相同点是都可以成倒立的实像。
18.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将红、绿、_____ 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光;
(2)如图乙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 则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丙所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竖直向下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__________(选填“白纸”或“平面镜”)比较亮,这是由于光照射到它上面时发生了__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4)如图丁所示,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在水的上方空气中看去,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弯折。
【答案】 ①. 蓝 ②. 变小 ③. 白纸 ④. 漫 ⑤. 上
【解析】
【详解】(1)[1]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光。
(2)[2]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透过水球时时呈现的时倒立缩小的实像,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则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变小。
(3)[3][4]手电筒的光竖直向下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平面镜是暗的;而纸面是粗糙不平的,会发生漫反射,所以从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
(4)[5]因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人眼顺着折射光线形成了位置偏高的虚像,所以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和水中的鱼变浅了的原理一样。
19. 如图所示,透过手表表盘上光滑透明凸起部分,能清楚地读出日期信息,光滑透明凸起部分相当于________,观看到的是日期数字________(选填写“实”或“虚”)像。手表的背面打磨得非常光滑,能清晰地照出小明像,此像的大小与小明本人相比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①. 凸透镜 ②. 虚 ③. 不变
【解析】
【详解】[1][2]透明凸起的部分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手表数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手表背面打磨得非常光滑,相当于平面镜,能清晰地照出小明像,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所成的像与小明本人大小相同。
20. 如图,光线a经过一个透镜(虚线框内)折射后与主光轴交于Q点,其中O是透镜光心。该透镜是___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焦距f__________OQ(选填“>”、“<”或“=”)
【答案】 ①. 凸 ②. >
【解析】
【详解】[1]由图中可知,a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光线会聚,由此可判定此透镜为凸透镜;
[2]因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a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其光路也会与MN相交,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与MN的交点一定在焦点的左侧,所以此时OQ小于焦距。
21. “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已知水波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水波的传播速度为 0.2m/s,小圈直径为 2m,大圈直径为 6m,则:
(1)蜻蜓当时是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飞行的;
(2)蜻蜓的飞行速度 v蜻蜓=__________。
【答案】 ①. 右 ②. 0.4m/s
【解析】
【详解】(1)[1]点水的时间长,水波越大;由图得,左边水波较大,右边水波较小,说明蜻蜓当时是向左向右飞行的。
(2)[2]蜻蜓的飞行速度
三、解答题(本题共 7 小题,第 22 题每图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47 分)
22. 请根据画出的光线,在答图中虚线框内画出一个适当的透镜。
【答案】
【解析】
【详解】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因此该透镜起发散作用,为凹透镜,如下图所示
23. 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
【详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 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睛】
24. 如图是近视眼矫正的示意图,请大致画出图中两条平行光线经过晶状体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
【详解】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若不佩戴眼镜,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经过晶状体后会聚于视网膜前方,所以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先对光线进行发散,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经过晶状体后正好汇聚于视网膜上,如图所示:
25. 小明在扬州汽车西站看到的“客车时刻表”如表格所示,则:
(1)客车从扬州到南京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km/h?
(2)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 20m/s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1.8km长的大桥,则这列火车全部在大桥上运行的时间为多少秒?
【答案】(1)90;(2)80
【解析】
【详解】解:(1)客车从扬州到南京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为
t=15:35-14:15=1h20min
平均速度为
(2)由得,这列火车全部在大桥上运行的时间为
答:(1)客车从扬州到南京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90 km/h;
(2)这列火车全部在大桥上运行的时间为80秒。
26. 小明和小红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两人的实验装置均如图甲所示。
(1)请指出图甲所示装置中的一处明显错误______;
(2)改正错误后,实验中某时刻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水温是______;
(3)小明和小红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先沸腾的是______的实验,可能原因是______,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_℃,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操作是: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若用纸杯(纸的着火点约为190℃)替换实验中装水的烧杯,是否可行?______(选填“行”或“不行”)。
【答案】 ①.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②. 48℃ ③. 小明 ④. 水的初温高 ⑤. 99 ⑥. 撤去酒精灯 ⑦. 行
【解析】
【详解】(1)[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使测得温度偏高;因此一处明显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2)[2]由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48℃。
(3)[3][4][5]由图丙可知,水温到达99℃以后,不再变化,即水的沸点为99℃;小明加热4min水沸腾,小红加热8min水沸腾,故水先沸腾的是小明实验;小明和小红得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平行,说明实验时用水的质量是相同的,小明实验用水的初温为96℃,小红实验用水的初温为93℃,所以小明实验的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水的初温高。
[6]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因此,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7]纸的着火点约为190℃,水的沸点比纸的着火点低,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使得纸的温度总保持在100℃左右,纸达不到着火点,烧不起来,所以用纸杯替换烧杯可行。
27. 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组装器材时,应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__________;
(2)小明移动玻璃板后面未点燃的蜡烛B,人眼在___________侧(选填“蜡烛A”或“蜡烛B”)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实验中比较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拿掉蜡烛B,在蜡烛B的位置竖起一张白纸并调节白纸的位置,在白纸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蜡烛A的像;
(4)小明在家中用妈妈的化妆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无法观察到平面镜后的蜡烛B,于是将中间Ⅱ区域的反光膜去掉一部分,形成玻璃板,如图乙所示。实验中移动蜡烛B,使蜡烛B与_____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域蜡烛A较清晰的像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测出此时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或“=”)实验中Ⅰ区域烛焰的像距。
【答案】 ①.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 垂直 ③. 蜡烛A ④. 等效替代法 ⑤. 不能 ⑥. Ⅱ 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市朱自清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九年级物理期中试卷docx、九年级物理期中试卷docx、九年级英语期中答案pdf、九年级物理期中答案pdf、九年级物理期中答案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