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44,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体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c表示构成内环境的几种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是人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静脉滴注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的体液是a
C. 一般情况下,a中蛋白质较多,c中不含有蛋白质
D. 一般情况下,c的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相当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双向渗透,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液,淋巴液可以进入血浆。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氧气靠自由扩散运输,线粒体的氧浓度最低,外界氧浓度最高。
【详解】A、通过图判断,a是血浆,b是淋巴液,c是组织液,人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c组织液,A正确;
B、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的静脉,首先进入a血浆中,B正确;
C、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b、c中蛋白质含量低,C错误;
D、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当,D正确。
故选C。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还会出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判断力和语言能力的下降,情绪波动等症状。下列与人脑高级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脑的学习、记忆、语言等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
B. 语言能力下降就是对相关事物的表达能力下降,书写及理解能力不变
C. 短时记忆经过反复运用、强化、整合等可能会成为长时记忆
D. 适当运动可能会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详解】A、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不断学习与记忆,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A正确;
B、语言能力下降就是对相关事物的表达能力下降,书写及理解能力也会因此而跟着下降,B错误;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就能够转化为长时记忆,C正确;
D、适当运动有助于血液循环,可能会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D正确。
故选B。
3. 某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甲、乙表示腓肠肌的两个不同部位。药物X会抑制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弧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
B. 若刺激腓肠肌的乙部位,则指针不发生偏转
C. 对M、N点进行适宜强度刺激均会引起腓肠肌收缩
D. 使用药物X后,刺激甲部位会使大脑皮层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外为正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由兴奋部位传递到未兴奋部位;电流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详解】A、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可见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A正确;
B、若刺激腓肠肌的乙部位,则兴奋不能由肌肉传到传出神经末梢,即兴奋在突触部位不能反向传递,因而指针不发生偏转,B正确;
C、M、N点位于传出神经上,若M、N点进行适宜强度刺激,则均会引起腓肠肌收缩,C正确;
D、药物X会抑制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使用药物X后,刺激甲,则兴奋不能传递到脊髓,更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刺激甲部位会使大脑皮层兴奋,D错误。
故选D。
4.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部分④可直接接受③的调控
B. ⑤通过相同的受体接受②和③的调控
C. ⑥通过体液运输至⑤,部分⑥可作用于④
D. 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主要与③④⑤⑥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
【详解】A、人体中部分④内分泌腺可直接接受③神经系统的调控,如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是受神经调节所控制的,A正确;
B、一般情况下,⑤通过不同受体接受②和③的调控,B错误;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效应器或靶细胞,部分激素可作用于内分泌腺,如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就会受到抑制,C正确;
D、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因此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主要与③④⑤⑥有关,D正确。
故选B。
5. 循环血量增加会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激素——心房钠尿肽(ANP),ANP可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使血量恢复正常;当循环血量降低时,ANP的释放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NP调节循环血量属于体液调节
B. ANP作用于肾脏后会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
C. ANP释放量的减少可能受到了循环血量的负反馈调节
D. ANP与抗利尿激素在调节水平衡方面的效果相互抗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1、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详解】A、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依题意,ANP是心房肌细胞释放的激素,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起作用,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依题意,ANP可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使血量恢复正常,不会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B错误;
C、依题意,循环血量增加,ANP释放量增加, ANP可促进肾脏排钠、 排水,使血量恢复;当循环血量降低时,ANP释放减少,因此ANP分泌受到血量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
D、 ANP可促进肾脏排水,而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水分排出,因此ANP与抗利尿激素对水分调节是相抗衡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6.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家兔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通过比较注射前后家兔血糖含量的变化,探究二者对血糖含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使实验效果显著,甲组在饱腹时注射胰岛素,乙组在空腹时注射肾上腺素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的激素的种类,无关变量有注射的剂量、时间等
C. 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转化等来降低血糖
D. 肾上腺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升高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降低,说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浓度升高,说明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
【详解】A、若甲组在饱腹时注射胰岛素,乙组在空腹时注射肾上腺素,则无法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A错误;
B、结合实验数据处理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的激素的种类,无关变量有注射的剂量、时间等,对于无关变量的要求应该相同且适宜,B正确;
C、胰岛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可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转化等来降低血糖,C正确;
D、肾上腺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升高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均能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7. 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发烧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感病毒能进入机体说明非特异性免疫没有起作用
B. 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入侵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C.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B细胞能识别抗原,而T细胞不能
D. 机体将被流感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免疫自稳: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流感病毒能进入机体说明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失败,A错误;
B、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入侵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正确;
C、B细胞、T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B细胞能识别抗原,T细胞也能,C错误;
D、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机体将被流感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某些部位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B. 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调控,激素合成后会影响基因表达
C. 干热后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这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后易降解有关
D. 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植物体某些部位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如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
B、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调控,激素合成后会通过信号转导影响基因表达,B正确;
C、脱落酸抑制发芽,促进种子休眠,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容易降解有关,C正确;
D、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因此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产生的效果一般不同,D错误。
故选D。
9. 某生物小组对某区域内的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范围是2hm2,初次捕获田鼠42只,其中雌性22只。将田鼠全部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有5只,没有标记的有25只,已知田鼠被捕一次后再次被捕的难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得到的该区域田鼠的种群密度是252只·hm-2,比实际值偏大
B. 根据初次捕获的田鼠中的性别比例可预测其数量的变化
C. 为保证准确性,初次捕获的田鼠的年龄结构应大体一致
D. 标记物最好不要过于明显,不能影响田鼠正常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的是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知道总面积,可求出平均种群密度。
【详解】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30×42÷5÷2=126只/hm2,田鼠被捕一次后再次被捕的难度增大,则调查数据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
B、性别比例不能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标记重捕法不能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种群的年龄结构人不能控制,C错误;
D、标记物最好不要过于明显,不能影响田鼠正常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10. 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提高或降低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将某种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
B. 可通过硬化地面、减少食物来源来降低老鼠的种群数量
C. 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D. 可通过增加鱼塘内鲤鱼幼鱼的初始数量,增加其环境容纳量,以提高鲤鱼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善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
【详解】A、可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将某种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进而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是由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可通过硬化地面、减少食物来源来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使其生活环境变得优越,进而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C正确;
D、通过增加鱼塘内鲤鱼幼鱼的初始数量,可使鲤鱼较快达到其环境容纳量,但不能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因为增加幼鱼的数量并没有改善环境条件,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样方法可用于研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B. 标记重捕法一般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C. 抽样检测法是一种针对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准确计数方法
D. 取样器取样法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样方法可用于研究植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正确;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由于微生物个体小数目多,无法逐个计数,因此抽样检测法是一种针对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估算计数方法,C错误;
D、物种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因此取样器取样法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故选C。
12. 由于地球上环境条件的差异,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众多,其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总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所有植物都通过针状叶片减少水分散失
B. 草原植被可通过叶片蜡质层抵抗干旱,草原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C. 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且不会发生变化,所有植物都喜欢湿润、光线弱的环境条件
D. 森林动物为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形成森林植物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2、不同时空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群落。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详解】A、荒漠植物的叶大多(不是全部)呈针状,减少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A错误;
B、在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正确;
C、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但也会发生变化。森林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林下光线相对较弱,林下几乎都是散射光,仅有稀疏的光点和光斑,所以,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据此可知,森林中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喜欢湿润、光线弱的环境条件,C错误;
D、森林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形成森林动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B。
13.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的群落演替及优势种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相比,图示演替的速度更快,经历的阶段更多
B. 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
C. 发展后期的群落中仍然可见前期的一些物种
D. 通常不同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草本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如阔叶林群落的明显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图示演替为次生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相比,图示演替的速度更快,经历的阶段较少,A错误;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据此可推测,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因此,发展后期的群落中仍然可见前期的一些物种,C正确;
D、通常不同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只不过是复杂程度有差异而已,如草本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如阔叶林群落的明显,D正确。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
B. 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D段增长速率均大于0
C. 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
D. 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酵母菌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曲线Y是受到环境条件影响的增长曲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A正确;
B、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受到培养液和环境的限制,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C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但CD段增长速率=0,此后因为代谢产物积累等原因,种群数量可能下降,B错误;
C、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种群数量可以呈J形(型)增长,C正确;
D、曲线X是J型(形)曲线,曲线Y是S型(形)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
故选ACD。
15. 甜槠是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植被,在某一区域人为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林区灌木、藤本、草本等的物种数明显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且是固定不变的
B. 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升高
C. 不同季节因阳光等的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发生变化
D. 森林的动植物垂直结构明显,这主要是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答案】B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且是不断变化的,A错误;
B、题意显示,在某一区域人为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林区灌木、藤本、草本等的物种数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升高,B正确;
C、不同季节因阳光等的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正确;
D、森林的动植物垂直结构明显,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D错误。
故选BC。
16. 5-羟色胺(5-HT)可作为抗抑郁药物,5-HT释放量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氟氧苯丙胺和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也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相应变化
B. 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
C. 当突触间隙中的5-HT达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5-HT
D. 氟氧苯丙胺和MAO抑制剂都能使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上升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氟氧苯丙胺作用于突触前膜载体,抑制5-HT的回收,从而提升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MAO抑制剂作用于MAO,抑制5-HT分解为5-羟色醛,从而保证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详解】A、由题意可知,5-HT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引起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A 正确;
B、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其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B错误;
C、5—HT的释放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当突触间隙中的5-HT达到一定量时,其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5—HT,使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D、由图可知,氟氧苯丙胺通过抑制5-HT的回收提升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MAO抑制剂通过抑制5-HT的分解保证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D正确。
故选ACD。
17. 某同学感染流感病毒以及药物治疗前后体温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温持续阶段,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的结果
B. 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机体代谢减弱
C. c~d段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机体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D. 该同学上述时间段的体温调节过程中涉及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答案】AD
【解析】
【分析】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上升,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相对恒定,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时,体温下降。
【详解】A、高温持续阶段,体温相对恒定,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
B、a~b段体温升高,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机体代谢增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B错误;
C、c~d段体温下降,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C错误;
D、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该同属此时由于感染流感病毒,所以还涉及免疫调节,D正确。
故选AD。
18. 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L)和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侧根形成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在不含BL、含有1nml·L-1BL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AA,培养8天后统计拟南芥的侧根数目并计算相对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因变量是侧根的相对量
B. 在相同IAA浓度下,1nml·L-1BL可促进侧根的形成
C. 在该实验中,不同浓度的IAA与1nml·L-1BL表现出协同促进侧根形成
D. 在该实验中,1nml·L-1BL与50nml·L-1IAA是促进侧根形成的最适浓度组合
【答案】BCD
【解析】
【分析】BL是植物体内合成的植物激素,和其他的植物激素一样,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从图中可分析得:随IAA浓度的增加,加入BL培养拟南芥时侧根的形成率都高于不加BL时,因此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和BL的有无,因变量是侧根的相对量,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相同IAA浓度下,与无BL组相比,1nml·L-1BL可促进侧根的形成,B正确;
C、与对照组(IAA浓度为0nml·L-1)相比,不同浓度的IAA与1nml·L-1BL表现出协同促进侧根形成,C正确;
D、由图可知,在实验所提供的试剂中,1nml·L-1BL与50nml·L-1IAA是促进侧根形成的最适浓度组合,形成的侧根的相对量最高,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经常出现免疫力下降、发生感染、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等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接受刺激后,一方面将兴奋传至__________产生渴觉,促进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大量丢失水分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__________(填激素)会增多,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3)大面积烧伤首先会直接影响机体的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该免疫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皮肤移植时一般选择自体的健康皮肤,一般不选用他人的皮肤。若要选择他人的皮肤进行移植,则成败的原因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
【答案】19. ①. 渗透压感受器 ②. 大脑皮层 ③. 抗利尿激素 ④.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0. 醛固酮 21. ①. 非特异性 ②. 人人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获得,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③. 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解析】
【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醛固酮是由于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保钠保水排钾的作用。醛固酮是一种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子再吸收作用的类固醇类激素(盐皮质激素家族),主要作用于肾脏,是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再吸收作用的一种激素。
【小问1详解】
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促进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2详解】
大量丢失水分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小问3详解】
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首先会直接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该免疫方式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获得,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选择异体移植会出现免疫排斥,若要选择他人的皮肤进行移植,则成败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20. 10月2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mRNA领域中的突出贡献。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对细胞外生产的mRNA进行核苷酸碱基修饰,可以让机体将外源mRNA“识别”为自身的mRNA,这极大程度地降低了mRNA疫苗的副作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mRNA属于生物大分子,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并且在靶细胞的__________(填细胞器)表达出病毒S蛋白。
(2)图中病毒S蛋白经过蛋白酶体水解会形成__________并与__________结合,暴露在细胞表面使抗原直接呈递至__________细胞。
(3)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细胞。图中物质⑦是__________。
(4)结合免疫反应的途径,与直接注射抗原蛋白相比,mRNA疫苗的优势是__________。
【答案】20. ①. 胞吞 ②. 核糖体
21. ①. 抗原肽 ②. MHCI ③. 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
22. ①. 浆细胞和记忆B ②. 抗体
23. mRNA疫苗能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且可以获得长时间的免疫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mRNA属于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并且在靶细胞的核糖体表达出病毒S蛋白。
【小问2详解】
图中病毒S蛋白经过蛋白酶体水解会形成抗原肽并与MHCI结合,暴露在细胞表面使抗原直接呈递至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3详解】
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图中物质⑦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小问4详解】
与直接注射抗原蛋白相比,一般都只能诱导体液免疫(抗原肽不能侵入人体细胞内,仅在内环境中发挥抗原作用),而mRNA疫苗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可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1.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种小麦的“闷麦法”。我国北方农民将吸胀萌动的冬小麦种子闷在罐中,放在0~5℃温度下40~50天,然后用于春季播种,以保证播种的麦苗能正常开花,加速育种进程。也可对种子进行人工处理后适当晚播,避免春季“倒春寒”对春小麦的低温伤害。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小麦发芽期间,内源激素__________(答出1种)和细胞分裂素含量较多,__________(答出1种)含量较少。
(2)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将经过春化处理的植物甲枝条嫁接到未进行春化处理的同种植物上,也可诱导未进行春化处理的植株开花,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许多植物在经历低温之后,还需经过长日照诱导才能开花。为了验证作物A的开花与春化作用和长日照有关,某同学将作物A的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进行__________处理、另一组进行__________处理,种子萌发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种植。将上述每组作物再平均分成两组,一组进行__________处理,另一组进行__________处理,观察并记录作物A的开花情况。预期结果为只有经过低温和长日照共同处理的实验组植株才能正常开花。
【答案】21. ①. 赤霉素、生长素 ②. 脱落酸、乙烯
22. 春化作用通过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进行信息传递(或经春化处理的植物产生了化学物质并作用于未进行春化处理的植物,促进春化作用的发生)
23. ①. 低温 ②. 常温(或非低温) ③. 长日照 ④. 短日照
【解析】
【分析】春化作用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春化作用的出现和休眠一样,也是植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植物在开花期时最脆弱,如果此时遇上低温,则很容易无法抵抗而导致不开花或死亡。所以经过长久的演化,植物会等待寒冬过去后再开花结实,以确保顺利繁衍后代。
【小问1详解】
一般情况下,小麦发芽期间,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较多,进而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表现为促进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的含量较少,因为这两种激素表现为抑制生长。
【小问2详解】
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将经过春化处理的植物甲枝条嫁接到未进行春化处理的同种植物上,也可诱导未进行春化处理的植株开花,这可能是经过春化作用的枝条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进行了信息传递,进而使植物表现为开花。
【小问3详解】
许多植物在经历低温之后,还需经过长日照诱导才能开花。为了验证作物A的开花与春化作用和长日照有关,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春化作用的有无以及日照长短的变化,因此,某同学的做法为:将作物A的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进行低温处理、另一组进行常温(或非低温)处理,种子萌发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种植。将上述每组作物再平均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长日照处理,另一组进行短日照处理,观察并记录作物A的开花情况。预期结果为只有经过低温和长日照共同处理的实验组植株才能正常开花,该结果支持某植物的开花需要经过春化作用和长日照的共同处理。
22. 为降低飞蝗对农作物的危害,农业工作者对某农田内不同时期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飞蝗多以卵块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水分较低有利于卵的孵化。飞蝗经历卵、若虫(跳蝻)、成虫三个阶段,且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该地区十年间平均降雨量与飞蝗平均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飞蝗种群数量时可选择__________法调查处于跳蝻阶段的个体,不选择该方法对其他两个阶段的个体进行调查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在第二次计数时造成被标记飞蝗死亡,则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2)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降雨量少的年份,飞蝗的平均种群密度较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答出2点)。
(3)已知飞蝗的聚集依赖于一种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物质,据此提出一种降低飞蝗种群数量的方法:__________。
(4)春夏季节,飞蝗的数量逐渐增加,影响飞蝗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答出2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__(填“单一性”或“综合性”)的。
【答案】(1) ①. 样方 ②. 卵在土壤中成块存在不好统计、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不适合用样方法统计 ③. 没有影响
(2)平均降雨量少,飞蝗卵的孵化率较高,飞蝗的天敌数量较少
(3)可利用人为合成的该物质引起飞蝗的聚集,然后集中将其消灭
(4) ①. 阳光、温度、水分 ②. 综合性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生物因素有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
【小问1详解】
跳蝻,活动能力很弱,故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其种群密度。卵在土壤中成块存在不好统计、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不适合用样方法统计。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若在第二次计数时造成被标记飞蝗死亡(已经对标记数进行了计算),但是根据标记重捕法的概念可知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是没有影响的;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飞蝗多以卵块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水分较低有利于卵的孵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降雨量少的年份,飞蝗的平均种群密度较高,原因可能平均降雨量少,飞蝗卵的孵化率较高,飞蝗的天敌数量较少;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飞蝗的聚集依赖于一种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物质。可利用人为合成的该物质引起飞蝗的聚集,然后集中将其消灭;
【小问4详解】
春夏季节,飞蝗的数量逐渐增加,影响飞蝗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3. 基于稻田养蟹模式获得的一水两养、一地双收的经验,科研人员在一些地区研究稻鸭共作的种养模式。鸭为杂食性水禽,除了捕食昆虫、螺类等小动物,还会取食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科研人员通过调查常规区和稻鸭区的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优势种杂草的情况(如表所示)和稻田中几种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以及一些杂草为食)数量比例的情况(如图所示)来研究稻鸭共作模式的可行性。回答下列问题: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该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鸭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与常规区相比,稻鸭区更适合水稻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由题图分析可知,稻鸭共作对稻田底栖动物的影响体现在__________(答出2点)。
(3)稻田中的水稻会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这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垂直结构。在水稻上存在喜食稻花的害虫,也有喜食稻叶或稻根的害虫,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它们取食不同部位的好处是__________。
(4)稻蟹共养、稻鸭共作、稻鱼共养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对种植、养殖模式的创造,其优势是__________(答出1点)。
【答案】(1)捕食、种间竞争
(2) ①. 鸭以杂草为食,减少了杂草与水稻的种间竞争 ②. 优势种发生改变,降低了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3) ①. 不属于 ②. 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降低不同害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借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满足人类的需求,有益于环境的保护
【解析】
【分析】1、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起,因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因为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如果两个物种生存能力相当,因为竞争和种内斗争的双重调节,使两种生物互为消长,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表现出趋同进化。
2、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同步变化,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
题意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明显推断出,鸭的作用可以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如草龙;同时有些杂草取代了它的优势地位,如节节草。
【小问1详解】
稻田中几种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以及一些杂草为食,鸭为杂食性水禽,除了捕食昆虫、螺类等小动物,还会取食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可见鸭会以底栖动物(如螺类)为食,且二者有共同的食物,如杂草,因此鸭和螺类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小问2详解】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与常规区相比,鸭以杂草为食,减少了杂草与水稻的种间竞争,则水稻可获得更多的空间资源,因此,稻鸭区更适合水稻生长。由题图可知,稻鸭共作对稻田底栖动物的影响体现在鸭稻共作使得多足摇蚊数量减少,而尾腮蚓数量增多,故多足摇蚊在群落中优势地位下降,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稻鸭共作后,圆田螺消失,可见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也表现为下降。
【小问3详解】
稻田中的水稻会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这是种群内部植株高度变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在水稻上存在喜食稻花的害虫,也有喜食稻叶或稻根的害虫,即这些害虫虽然都以水稻为食,但它们的取食部位不同,因此,从生态位角度分析,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因而可降低不同害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小问4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稻鸭区草龙和异形莎草的数量为0,说明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可见稻蟹共养、稻鸭共作、稻鱼共养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对种植、养殖模式的创造,其优势表现在借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满足人类的需求,有益于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项目
杂草密度/(株·m-2)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龙草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形莎草
常规区
40.0
12.0
0.25
0.19
0.10
0.11
0.09
稻鸭区
23
5.3
0
0.26
0.27
0.09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邢台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生物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附答案),共3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附答案),共3页。